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進化導致了什麼的出現

生物進化導致了什麼的出現

發布時間:2022-06-18 03:42:16

❶ 生物進化的原因資料!!!

遺傳物質的變異是進化的內因,環境對遺傳物質的變異起到誘發與篩選的作用,進化後的生物對環境又有反作用。 具體: 1 遺傳物質的變異是進化的內因 自然界存在數億種生物,它們形態各異,種類紛繁,生物的多樣性,主要就是遺傳物質不同造成的。同一物種遺傳物質的相對穩定性保證了該物種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遺傳物質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可能性。 1.1 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 中性學說在對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後認為,基因隨時會產生大量的中性突變。對於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而言,當三聯體密碼中的 1 個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發生置換往往不會使氨基酸類型發生改變。蛋白質的保守性替換又指出,即使改變了個別氨基酸殘基,但該殘基是在可變區域內這種變化也並不影響生命體的生存價值。此外,結構基因只是整體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還有大量不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如調節基因、重復序列、內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資生( Motto.Kimura )等人結論生物進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導因素的是那些對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無害的「中性」基因。但如何界定「絕對」的中性突變,仍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調節基因、內含子、重復基因、假基因等非編碼蛋白質基因雖然不直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但它們與各種環境因素相結合通過調節轉錄,翻譯的過程來發揮作用。有研究表明:由猿到人的變化,主要是調節基因的變化,不是結構基因的變化 [1] 。許多實驗證據也支持了 Gilbert 提出的關於內含子功能的假說,認為結構基因是通過內含子序列之間的重組,將外顯子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即內含子是原初基因重新組合過程的殘留物。此外,就目前人們的認識來看,內含子還具有影響基因的表達調控;調控 RNA 的剪接;編碼特定的蛋白質;保護基因家族等功能 [2] 。同屬於重復基因的 rRNA 和 tRNA 在蛋白質翻譯中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假基因可通過接受鄰近功能基因的片段或者由於功能基因移動而獲得功能。假基因與功能基因之間發生外顯子交換的例證已在小鼠 ψ a3 中有所發現 [3] 。一些單個核苷酸被置換後,也許不能改變氨基酸的類型,但它通過化學鍵對鄰近核苷酸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能改變鄰近核苷酸的置換率。因此,我認為將一些基因突變定義為絕對中性是欠妥當的。 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化,它與基因突變一樣在進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染色體畸變牽涉到 DNA 分子上較大范圍內的變化,影響基因間的連鎖和交換,改變基因表達的方式,產生生殖隔離機制,加速物種分化的過程等。 1.2 基因重組 病毒的進化很難用漸進突變累積來解釋,病毒與宿主或其它病毒之間的基因重組引起的飛躍式突變起了很大的作用 [4] 。事實上,在微生物間由於轉化、接合和轉導引起的基因重組發生的頻率比基因突變高達一萬倍 [5] 。由此可見,基因重組是病毒及微生物進化的一種主要方式。對於高等生物來說通過食物攝入,有性生殖,微生物介導也能獲得外源核酸,為基因重組提供必須的物質要素。張光明等人 [6] 提出微生物能有效介導基因重組,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轉座作用可能是微生物介導的基因重組的一種重要方式。微生物先感染一種生物,攜帶上該種生物的遺傳物質,再感染另一種生物,將所攜帶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因為另一種生物本身已具有完善穩定的遺傳機制,這種基因重組獲得表達並固定下來的機率並不是很大,但不可否認基因重組在生物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2 環境對遺傳物質變異的誘發與篩選作用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任何生物都生存在總體穩定又時時處於變化之中的生態環境中,與環境存在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環境是生物進化的外因,它誘導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又對其進行篩選,經過時間的積累達到生物的進化。這里指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是指所有對研究主體有影響的外界因素。 2.1 環境誘發遺傳物質變異 就化學環境而言,生物體從環境中攝入各種物質,經分解、吸收作用後,送入細胞中,這些物質中的某些化學成分與元素可能會與遺傳物質的組成物發生反應,或使遺傳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某些化學物質直接作用於生物體的表面,也可能引起表面細胞的破壞,並使遺傳物質發生變異。 物理環境能引起遺傳物質變異的最主要因素是射線。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無時無刻不受宇宙射線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射線的照射。科學家作了統計,一個人一年平均受的射線照射在人體中可把大約十億個分子的化學鍵打開。 DNA分子在人體中所佔比例很小,計算結果,每年每人平均損傷約200個DNA分子 [7] 。若生物偶然接觸到能量更大的射線則引起突變的機率更大。 現在,許多科學家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將 DNA上的某些片段人為的進行改變,培育出有利於生產經濟的新品種。進行了轉基因改造的動植物及微生物若被推廣,則為該種生物的進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可能性。新品種與近源野生種的雜交,有可能使人為改造過的基因片段得到傳播,並且固定下來。這在植物中更為常見。也可以說這是人為環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微生物介導的基因重組而使生物進化,則是自然的生物環境使遺傳物質發生變化。 獲得性狀是否能遺傳一直是生物進化研究中爭論的焦點。如果獲得性狀可遺傳,就可以進一步說明環境可引起遺傳物質變異。生物學家已發現了不少獲得性遺傳的實例。例如,當用一種酶把枯草桿菌的細胞壁去除後,在特定的生長條件下,它們可以繼續繁殖,後代也是無壁的,並且這種狀態可以穩定地遺傳下去,只有把它們放在另外的一種生長條件下,細胞壁才會重新生長出來 [8] 。逆轉錄酶的發現,也證實了獲得性是有遺傳可能性的。「生命環境均衡論」的學者們認為 :如果生活的環境條件改變了,生活也就發生改變,那麼,動植物將採取適應其生活的性狀,並且在這種性狀永存的情況下,遺傳因子也與之相應發生變化。但是必須經過地質時代這樣漫長的時間單位。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獲得性是可遺傳的,但並不能認為獲得性遺傳是生物進化的主要方式。因為在環境條件未發生劇烈變化的很長時期,生物進化的腳步並沒有完全停止。生物進化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歸根到底都必須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只有這樣變異才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環境只能是進化的外因。 此外,有些科學家認為多數突變是自發的,完全隨機的,這種看法不全面。 DNA鏈處於細胞中,它必然生活在細胞內環境中。氨基酸殘基的脫落、置換、加入無不伴隨著肽鍵的斷裂,這就需要能量和物質的交流,這一系列變化都與細胞內環境密切相關。 2.2 環境對遺傳物質的篩選 在分子水平上環境對遺傳物質的自然選擇是有建設性作用的 .DNA鏈上的某一位點是處在其它基因位點的包圍之中的,如果這一位點發生了變異要受到此位點周圍其它基因的約束和干預。此外還要受到細胞核內環境中各種化學物質和染色體上組蛋白(只有真核生物具有)與非組蛋白的調控。總之,在一個新基因型進化初期,將選取提高個體適合度的有利突變。日本的太田(Ohta,1979)說,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選擇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個分子的現有機能,使它免受有害突變的影響 [8] 。 當遺傳物質的變異通過了分子水平的自然選擇後,還要接受更高級別的檢驗。不管 DNA上的突變位點是直接指導蛋白質合成,還是間接調控、影響轉錄和翻譯的過程,絕大多數遺傳物質的變異終究體現在蛋白質的變化上。多肽鏈上一個或多個氨基酸殘基的變化可能影響蛋白質的空間構象及功能。多肽鏈在折疊時追求能量最低原則,完全折疊後的肽鏈要使它的空間構象有利於其功能的更好發揮。如果氨基酸殘基的改變引起了蛋白質功能的變化,那改變後的蛋白質所發揮的功能將使生物體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其生存能力。以上就包括了細胞水平的自然選擇,及蛋白質在發揮功能時與其功能相關的組織、器官水平的自然選擇。這些選擇將對由遺傳物質變異引起的蛋白質變化進行篩選。 當遺傳物質的變異最終體現在表型的差異上時,環境的作用就類似於達爾文所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了。只是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自然選擇對象不是個體,而是種群。自然選擇的價值在於種群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變化狀況。 前面提到過有些突變似乎是中性的,沒有任何意義。但當環境條件改變時,很有可能這些突變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9] 。這些儲備突變在環境條件發生改變時才有機會表達。近年來一些實驗表明,存在著以熱休克蛋白 HSP90為代表的一些分子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隱藏基因突變造成的表型變化 [10] 。也就是說,環境可以選擇一些突變,讓其表達,而讓另一些暫時隱藏起來。通過這些隱藏的後備突變,個體有更大的機會適應變化的環境。 3 生物進化後對環境的反作用 約在 27億年前,出現了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自養生活的原始藻類,如燧石藻、藍綠藻等。這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釋放的氧,進入大氣後開始改變大氣的成分 [11] 。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和濃度不斷增加,對於生物來講有極重要的意義。生物的代謝方式開始發生根本改變,從厭氧生活發展到有氧生活。代謝方式的改變打打出進了生物的進化發展。約在10~15億年前出現了單細胞真核植物,以後逐漸形成多細胞生物,並開始出現了有性生殖方式。由此可見,生物的進化對環境有著極強的反作用,引起環境發生改變。而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對生物進化的方向又有指導意義。人類有極強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比任何一種生物都大。 起源和滅絕也都是生物不適應環境,被環境所淘汰的結果. 其實它們和進化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結果不同.

求採納

❷ 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是什麼的結果

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是物競天擇的結果。

在生存斗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

現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造性作用,強調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

(2)生物進化導致了什麼的出現擴展閱讀

一個物種中的一個個體是不能長期生存的,物種長期生存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一個個體是不可能進化的,生物的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自然選擇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 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的個體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

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的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緩慢地進化。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少數幾代能夠從人類導致的不利環境中生存下來,比如氣候變化、過渡捕撈等等。這是因為生物會進化。

瑞典優密歐大學的生物學家托馬斯-卡梅倫表示:「該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觀念,即進化的發生速度十分緩慢,往往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時間。實際上,進化速度很快,往往與生態變化聯系在一起。」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設定了雜亂的生活環境,並捕捉了一些野生土壤蟎類,結果發現它們能迅速地適應生活環境。僅僅經過五代,這些野生蟎就從基因層面進化出了新的特質,扭轉了快要滅絕的勢頭。

❸ 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進化直接原因: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生物進化根本原因:基因突變
基因頻率的改變直接導致生殖隔離 產生新物種
基因突變為自然選擇提供原材料 大量的變異體是根本原因

❹ 生物進化的基本因素是什麼

生物進化的原因和條件 生物進化的原因很多,條件復雜。
生物進化的外因主要是:生物體存在的載體是地球,而地球的環境在不斷變化。看起來,地球上的海洋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其實不然,海洋也在無時不停地變著,像體積的變化,溫度的變化、鹽分的變化等。靠近陸地的淺海更受到影響,產生變化。淺海可上升為陸地,陸地也可以下降為海洋。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人類活動對生物進化的影響更加顯著。例如,人類對森林的砍伐破壞,引起森林生態的變化,導致局部地區的氣候變化,直接引起一些物種的絕滅。食物鏈中,每種生物體都佔有一定位置並起著一定的生態作用。生物鏈某一個環節上的某一種生物體的被破壞,會給整個食物鏈帶來麻煩等等。所以,環境的變化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外因之一。
生物進化的內在原因是:遺傳學知識告訴我們,生物前後代的遺傳是緊密聯系的,是有其遺傳物質基礎的。對於細胞生物來講,遺傳物質主要是染色體里的DNA,並以遺傳單位(即基因)起作用。基因是遺傳信息單位,基因指導著生物體的遺傳變異會導致生物體表現性狀不同和最終導致新物種的產生。
生物進化需要條件。一是環境所提供生物進化的機會。二是生物體能夠利用這種機會。
多細胞動物的發展:地球上已經有了單細胞動物的存在,並且都有是有細胞核的生物。細胞又比較大,又能進行生殖。周圍環境已經具有了由動植物所提供的豐富的有機營養物質。在此條件下單細胞生命體在充足的養料供給、氧氣存在和水生環境條件下,進行細胞分裂或有有性生殖的卵裂形成群體生物,逐漸地這種群體生物內的某種此細胞團進行分工,最後可形成執行不同功能的組織器官等。由此,結構復雜的多細胞動物體產生了。
古生代早期,當河流湖泊中有一種淡水魚叫總鰭魚類。它們具有漿狀的鰭、可以呼吸的鰾和通入口腔的外鼻孔,經常活動在淺水岸邊用鰭爬行,用鰾呼吸,可勉強朝陸上移動。這種動物成功上岸,還需要陸地有充足的食物和很少敵害的條件。如果陸地環境對它們上陸的選擇壓力很小。這樣,它們的上陸生活就會得到「鼓勵」,得到發展。脊椎動物就是這樣從水生到陸生的。
動物發展成人,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能發展成人的動物,即人型動物,例如古猿。古猿似人,身體的前後肢已有分工,出現了「手」;大腦發達,智慧高,是現代人和現代類人猿的祖先。第二,要有古猿發展成人的適宜環境。環境選擇並不嚴酷,發展中的生態位還是空缺並未被其他動物所佔據。這樣,古猿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開始通過「勞動」,逐漸地向人的方向發展。
那麼現代的類人猿怎麼變成人呢?其道理並不那麼復雜。其中一點,就是現代猿變所需要的生態位已經被人類和其他動物所佔據。再者,古類人猿和現代人猿在古代分支朝各自方向發展時,自己的特徵已有了很強的特化而不能「挽回」了。現代類人猿如果要朝「人」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因爭奪生態位而與現代人作斗爭,斗爭的結果是會很清楚的。在與人的斗爭中類人猿取勝的機會是絕對不存在的。

❺ 生物進化的原因

因為周圍環境發生了變化。
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

生命的誕生

如果說海洋動物登上陸地歷史不長,是由於生物大爆炸在5億年前才發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植物也很晚才來到陸地,這似乎就不好理解了。一種解釋這仍然是因為氧氣,氧氣所形成的臭氧層能屏蔽可以穿透其它氣體的紫外線,有了臭氧層,生命才能離開能防護紫外線的海水在陸地上直接面對太陽。地球大約在4億年前形成了臭氧層,於是生命就在這個時候大規模地轉移到陸地。
陸地和海洋的進化銜接,可以用今天仍然活著的古老的總鰭魚來演示,一個純粹的深海魚類,卻長著類似陸地動物的腿,顯然,當時有很多魚用腿走上了陸地,而這條魚的祖先因為勇氣不夠又退回去了。我們就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後代,我們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不過,生命真正的登陸,不只是靠魚長腿,還依賴於地球核心的動力,因為生命星球上的充滿水分的氣候,必然要侵蝕地貌,如果沒有造山的機制,那麼地球上有過的山脈早就被磨平了,平地就意味著沒有河流。而沒有河流的陸地,生命是不可能深入的。然而地球有一個造山的發動機,這就是轉動的熱核,核心的岩漿通過層層地幔向上傳導熱量,由它而引發的造山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這種造山運動幾乎每隔一億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徹底地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規模的造山運動,離我們只有4千萬年,它造就了地球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和遼闊的青藏高原,同時也影響了至少半個地球的生態和人類文明的布局。
地球上的山脈和河流都是年輕的,生命的氣候對地球表面的磨損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復,保持地表上永遠的高低不平,從而使生命在使用地球的陸地之後,還能享受到由河流所貫穿的通向陸地深處的生命鏈,我們的地球在40多億歲的高齡,依舊蘊藏著滄海桑田的生機。
從地心傳遞的整個地球的活力對生命的存在、進化,都有著其它的和我們類似的星球不可比擬的優勢,金星上也有高山,甚至比地球上的山脈還高,但它們是幾十億年前形成的,只是氣候乾燥沒有被磨損掉,其它的岩石行星也都是這種蒼老,不知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必然,總之一個沒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表面物理動態也近乎於停滯。
地球的活力不只是製造山脈和河流,它甚至改變整個大陸的形狀,當地心的熱核一旦覺得熱散得不舒服,就會把陸地拱開,就像一個嬰兒踢被子一樣,這個踢的過程,就是大陸漂移,在最近的兩億多年中,地球的大陸曾經從遠古的3塊,在一億年前合成一塊,接著又分開成今天這樣。
這種漂移不管是分,是合,都給生命的進化模式帶來巨大的影響。今天的大陸,據考察是自有生命登陸以來板塊分割得最多的狀態,而每塊大陸顯然都有不同的生物種類,實際上,由孤立導致的生物多樣性似乎比其它因素導致的多樣性更加明顯,而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就是在大約6000萬年前,相繼在大陸板塊相互漂移得最遠的時候誕生的。

生命的登陸

地球充滿活力,是因為地球的旋轉,這種旋轉保護生命自遠古存在並一直推動生物進化到智能文明,但是,今天的智能文明,卻並不需要地球旋轉得太快,因為過快的旋轉所引發的太多的地震、火山或者狂風都會給人類帶來災害。
我們運氣很好,地球有一顆衛星——月亮。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80分之一,但它的引力足以成為一個給地球這個轉輪安置的無形剎車,不斷給地球的自轉減速,在以往的40多億年裡,月球至少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了一半,而月球也隨著地球的轉速減慢放鬆了對它的束縛,逐漸地離地球遠去,遠到當人類出現之後,從地球上看它的表面直徑和太陽的表面直徑正好吻合,這給人類觀測太陽的活動規律,帶來極大的方便。
由月球造成的海洋潮汐每時每刻都撫摸著陸地,正是這個把小小貝殼推動的力量,億萬年來,億萬次的摩擦,終於使地球的轉速逐漸地從每天10個小時的晝夜交替,減慢成24個小時。
月亮留給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溫馨長夜,它贈給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穩定的地殼。
月球離地球只有38萬公里,因此人類可以看到它的表面輪廓,但無論人們怎樣想像月球上的神話,月球卻是一顆死星球,月球和地球在同樣的距離得到太陽的光輝,然而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們的命運就完全不同。

類似月球的衛星

但宇宙是復雜的,像月球這樣的小天體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外在條件,它們的表面會發生難以想像的事情,在太陽系大行星的周圍,有很多類似月球這樣的衛星,它們雖然離太陽很遠,但卻由於它們靠近引力巨大的行星,於是它們出現了和我們的月亮完全不同的情況。
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質量比地球大300多倍,擁有16顆衛星,其中有4顆和月亮差不多大,它們應該和月亮的表面狀態相似,但情況完全不同。其中的木衛1離木星最近,於是,木星的巨大引力攪動了它內部的熱能,這些熱能源源不斷地從核心噴出,形成火山,火山的岩漿早已多次覆蓋了這顆星球的表面,從現在的情形看,火山依然在猛烈地噴發,不知道它已經噴了多少歲月和將要再噴多久,然而,一個天體上有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動態,對於我們研究生命起源是非常寶貴的。
而木衛2則是一個在零下170度的寒冷太空中,居然可能擁有液態水的天體,——外面是冰,裡面是水,它的冰層有被木星潮汐力撕扯後重新凍結的痕跡,這也許會證明除了核聚變能以外,引力能也可以創造液態水,那麼這也許意味著在遠離恆星的地方也會有生命,因為液態水被認為是生命存在的最直接的條件。
木星的成份基本都是氫氣,超新星製造的重元素在宇宙所佔的比重畢竟很少,所以大部分還都是像氫氣這樣的古老物質。土星是最典型的氫氣的產品,因為它的比重比水還輕,但它的美麗的光環卻是重元素,土星的光環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冰塊組成,巨大的土星和它的稀薄的光環的物質比例,大概就代表了太陽系裡宇宙的原始物質和超新星製造的重元素的之間的比例關?/ca>
參考資料:http://www.pge.net.cn/ks/kyk/www/public/show.php?ArticleID=33667

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

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即通常所指的進化論。達爾文運用大量地質學、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等方面的材料,特別是他在環球航行期間以及研究家養動植物時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現存多種多樣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漸演化而來的,揭示了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因,從而使進化論真正成為科學。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包括變異和遺傳、生存競爭和選擇等。變異是選擇的原材料,在生存競爭中,有利的變異將較多地保存下來,有害的變異則被淘汰。有利變異在種內經過長期積累,導致性狀分歧,最後形成新種。生物就是這樣通過自然選擇緩慢進化的。英國生物學家A.R.華萊士與達爾文同時提出了類似思想,並於1889年第一次把達爾文的學說稱為「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還有T.H.赫胥黎和E.H.海克爾。
達爾文主義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它的產生不僅是生物學的偉大革命,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學意義。它用自然選擇的進化學說合理地說明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從而有力地打擊了唯心主義的特創論和目的論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長期宣揚的上帝有目的地創造生物的觀點,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偉大勝利。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把它引為自己學說的自然史基礎。唯心主義者則試圖利用達爾文主義宣揚他們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觀點,產生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庸俗進化論等流派。圍繞達爾文主義所展開的哲學斗爭,一直延續至今。
在達爾文時代,細胞學說剛剛建立,遺傳學尚未成為科學,因而達爾文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揭示生物遺傳、變異的機制。此外,達爾文還過分強調了生物的緩慢進化。19世紀末葉以來,出現了把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與遺傳學相結合的趨勢,各門生物科學的新成就使達爾文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見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

新達爾文主義
neo-Darwinism
http://www.cle.com:8080/cp/?article=284/%E6%96%B0%E8%BE%BE%E5%B0%94%E6%96%87%E4%B8%BB%E4%B9%8919125.html
C.R.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和A.魏斯曼的種質學說相結合的一種生物進化理論。新達爾文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創立者是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美國遺傳學家T.H.摩爾根、英國遺傳學家J.A.湯姆遜也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1896年,G.J.羅馬尼斯首次將這種理論稱為「新達爾文主義」。
19世紀下半葉,細胞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陸續發現了細胞核、染色體以及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重要事實。在這些成就的基礎上,魏斯曼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認真探討了遺傳和進化問題。他做了著名的小鼠尾巴切割實驗,發現連續切割22代,小鼠尾巴並未變短,他由此否定獲得性狀遺傳(見拉馬克主義)。魏斯曼提出,生物體由種質和體質所組成。種質即遺傳物質,專司生殖和遺傳;體質執行營養和生長等機能。種質是穩定的、連續的,不受體質的影響,它包含在性細胞核主要是染色體里。獲得性狀是體質的變化,因而不能遺傳。魏斯曼認為,進化是種質的有利變異經自然選擇的結果。1917年,摩爾根提出「基因論」,把魏斯曼的種質發展為染色體上直線排列的遺傳因子、即基因。新達爾文主義是進化學說發展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魏斯曼把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結合起來,開創了進化論研究的新方向。他首次區分種質和體質,指明了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連續性,在遺傳機制上補充了達爾文的觀點。這是新達爾文主義的重要貢獻。然而,魏斯曼把種質和體質絕對對立起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達爾文主義·新達爾文主義·現代達爾文主義
http://www.chinawuli.com/view.asp?id=352
文/馬鐵山 郝改蓮

1 達爾文主義
�亦即達爾文學說,它是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等著作中,從分類學、形態學、胚胎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等方面,列舉事實證明不同生物之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古代生物和現代生物之間有著共同的祖先;現代生物是遠古少數原始類型按照自然選擇的規律逐漸進化的產物。它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進化體系。在達爾文學說的科學體系中,最主要的是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隨後,英國的赫胥黎、德國的海克爾等稱贊並接受達爾文主義,同時也在不同方面發展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成為達爾文主義學派。
�達爾文進化學說,回答了拉馬克所不能解釋的許多問題,是當時最完滿的進化理論。該學說在思想方面、學術內容方面和科學方法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是在許多方面也引起了爭議。首先,達爾文關於生存斗爭的論述包括多個方面,即生物跟無機自然條件的斗爭;跟同一物種的斗爭——種內斗爭;跟不同物種的斗爭——種間斗爭。但他主要指的是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種內斗爭。顯然,達爾文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事實上,生命自然界各類生物之間,既包括沖突,也包含和諧;既包含對抗,也包含合作。達爾文則過分強調「斗爭」這個側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種種聯系。其次,他把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生存斗爭當作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力是不恰當的。事實上,沒有繁殖過剩,物種也會變異,舊種也會絕滅,新的更發達的種也會取代它們。第三,達爾文的某些主張仍然得不到現代科學的支持。達爾文同意生物在環境條件影響下獲得的新性狀可代代遺傳。達爾文的這種獲得性遺傳(拉馬克提出)假說作為科學上的一個普遍規律,仍然得不到充分的證明。
�2 新達爾文主義
�新達爾文主義是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爾、德弗里斯和摩爾根等都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他們組成了新達爾文主義學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對達爾文的獲得性遺傳的思想,但同時又接受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的一般概念,並把這種選擇機制推廣到種質,提出了「種質論」,即生物體是由種質和體質組成的。種質是生殖細胞,體質是體細胞,因此,新物種的形成是由種質產生的,二者不能轉化。環境條件只能引起體質的改變而不能引起種質的變化,因此獲得性是不能遺傳的。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他提出了「遺傳因子說」,即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因子存在著。他們可以隱藏不顯,但不會消失。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因子互不幹擾彼此分離;通過因子重組再表現出來。孟德爾的觀點說明了支配遺傳性狀的是因子,而不是環境。這與達爾文獲得性遺傳的說法顯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蘭植物學家,他提出了「突變論」,他認為進化不一定像達爾文所講的那樣,通過微小變異(連續變異)而形成,他說變異可以是一種不連續的,由突變引起而直接產生新種。顯然,在德弗里斯看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並不重要,只是對突變起過篩作用。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國細胞遺傳學家。他提出了「基因論」,他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從而確立了不同基因與性狀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樣也就可以根據基因的變化來判斷性狀的變化了。摩爾根認為,生物的基因重組是按一定的頻率必然要發生的,它的發生與外界環境沒有必然的聯系。並認為,這種變異一經發生就以新的狀態穩定下來。因此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
�新達爾文主義學派盡管提出了「種質論」「基因論」「突變論」等,但也有許多地方引起了爭論。首先,新達爾文主義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生物進化的,而進化是群體范疇的問題。因此,這一學說在解釋生物進化時,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達爾文主義學派中的多數學者,漠視自然選擇學說在進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不可能正確地解釋進化的過程。
�3 現代達爾文主義
�也稱綜合達爾文主義,是以烏克蘭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遺傳學和物種起源》(1937年出版)一書的問世為標志的。杜布贊斯基在此書中提出的「綜合理論」是現代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綜合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機制的研究屬於群體遺傳學的范圍。(2)突變、選擇、隔離是物種形成及生物進化中的3個基本環節。他認為,突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突變不僅能產生大量的等位基因,還可以產生大量的復等位基因,從而大大增加了生物變異的潛能。隨機突變一旦發生後就受到選擇的作用,通過自然選擇的作用,使有害的突變消除,而保存有利的基因突變。其結果便造成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這才使新的生物基因類型得以形成。群體的基因組成發生改變以後,如果這個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能夠雜交就不能形成穩定的物種,也就是說,物種的形成還必須通過隔離才能實現。這是他早期提出的綜合理論,又稱「老綜合理論」。1970年,杜布贊斯基又發表了他的另一本書《進化過程的遺傳學》。在這本書中,他又對以上綜合理論進行修改,他認為在大多數生物中,自然選擇都不是單純的起過篩作用的。在雜合狀態中,自然選擇保留了許多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基因,其原因就在於自然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機制或模式。這一思想相對於「老綜合理論」成為他的「新綜合理論」。
�杜布贊斯基以上的綜合理論,綜合了自然選擇學說與基因論兩種觀點,吸取了達爾文學說的精華,又提出了自然選擇模式概念,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達爾文的選擇性,他又引入了群體遺傳學的原理,彌補了新達爾文主義基因論的不足。他用分子生物學和群體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闡明了生物進化過程中內因(生物的遺傳變異)和外因(環境的選擇)、偶然性(遺傳變異)和必然性(選擇)的辯證關系。盡管如此,在進化理論研究的一些重要問題上,杜布贊斯基的綜合理論還不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如生物體新結構、新器官的形成等比較復雜的問題,單純用突變、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的理論是不能完全解釋的。如果離開了生活方式的改變,離開了習性與機制變異的連續作用,離開了與其他器官的相互影響,很難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此外,這一學說把實驗方法理解為研究生物進化問題的惟一手段也是不恰當的。
.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一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❻ 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生物的基因在復制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小錯誤,不能完整地復制一遍,這就導致了變異。但基因整體上還是和原來的差不多,所以子女都很像父母,豬生不出牛來,這叫遺傳。遺傳和變異是高中生物里很普通的概念。
這個世界的環境從古到今一直在緩慢變化,變異是隨機的,有的朝有利於適應新環境的方向變,有的朝不利於適應新環境的方向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利於新環境的比不利於新環境的更能獲得食物,求得配偶繁衍後代。這些有優勢的強者的後代在他們父輩基因基礎再進行突變。這樣,一代代繁衍下去,不利於新環境的終究被淘汰了,剩下的全是適應新環境的,這也是進化論的精髓所在。
舉個例子,古代猿人聰明一點的肯定比不聰明一點的更具優勢,長期積累下來,不聰明的基本被淘汰,所以現在人類智商遠遠超過了其他生物。

❼ 生物進化史上有什麼大事件

生物大滅絕:
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又稱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又稱:第二物種大滅絕 ,泥盆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又稱: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又稱:三疊紀大滅絕,第四次物種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又稱: 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恐龍大滅絕

生物發生:
35億年前最早的生物誕生
太古宙(25-38億年前)
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
元古宙(24億年前到5.7億年前)
中晚期藻類植物繁盛
震旦紀(距今約8億年~距今約5.7億年 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階段)
後生動物出現
寒武紀(5億7千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
生物爆發 出現大量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
奧陶紀(5億1千萬年前到4億3千8百萬年前)
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
志留紀(4.38億年前到4.1億年前)
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
泥盆紀(4.1億年前到3.5億年前)
兩棲動物開始出現
石炭紀(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
爬行動物出現
三疊紀(2.5億年至2.03億年)
哺乳類出現
侏羅紀(距今2.03億年到1.35)
鳥類出現
第四紀(1.8百萬年―0.01百萬年)
人類的出現

❽ 生物進化是什麼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然界中生物進化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內因是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遺傳和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選擇的基礎。自然選擇使不斷變化的生物適應於不斷變化的環境,生存環境的變化是生物進化的外因。
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進化。
故,生物進化的原因是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❾ 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原因

生物不斷進化,不進行基因交流,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只要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就叫進化 ,不一定有新物種的形成。形成新的物種則要出現生殖隔離。新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通過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群彼此隔離無法進行基因的交流,最終產生生殖隔離,一旦出現生殖隔離就意味著新的物種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生物進化導致了什麼的出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