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元素如何在生物體間轉換

元素如何在生物體間轉換

發布時間:2022-06-18 12:50:01

1. 將大氣中碳轉化為生物體中的碳是通過綠色物體的什麼實現的

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的碳元素
實現碳元素的循環

2. 什麼是生物體的同化和異化同化和異化有什麼作用

新陳代謝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簡單說,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變成自己;異化正好相反把自己變成非己。
同化作用是新陳代謝當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作用是把消化後的營養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
異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謝。是生物體將體內的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呼吸作用是異化作用中重要的過程。
根據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氣,可將生物分為需氧生物、厭氧生物和兼性生物。
異化作用的實質是生物體內的大分子,包括蛋白質、脂類和糖類被氧化並在氧化過程中放出能量。能量中的部分為ADP轉化為ATP的反應吸收,並由ATP作為儲能物質供其他需要。
有氧的異化作用中,糖、脂類、蛋白質等變為含羧基的化合物並進行了脫羧的酶促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而氫則由脫氫酶激活在線粒體內經過呼吸鏈的傳遞將底物還原逐步釋放能量,自身被氧化生成水。
無氧的異化作用缺乏氧這一氧化劑,不能完全將大分子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是生物新陳代謝當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作用是把消化後的營養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因為是把食物中的物質元素存入身體裡面,故謂「同化作用」。
一般而言,消化過程乃同化作用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光合作用亦是,因為在這過程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陽光自己製造食物(有機分子),並把這些有機分子儲存於植物自己體內。
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外界攝取物質,使它轉化成本身的物質,並儲存能量.這個過程叫做同化作用.
一般來說是同時進行的。答:同化反應和異化反應的概念,應該從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著手。同化作用:生物體從外界環境中吸取物質,並把它們建造成為自身的組成物質的過程,稱為同化作用。所以,同化反應就是能夠製造能量和有機物的反應,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生理反應。生物體把自身的組成物質進行分解,並釋放能量,供給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稱為異化作用。所以,異化反應就是釋放能量分解有機物的反應,比如呼吸作用中的生理反應。

3. 生物體內蛋白質、糖類、脂肪和核酸如何相互轉化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成分,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結合在一起,捲曲折疊後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大分子——蛋白質,蛋白質也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中含有n元素,可以分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脫掉含氮部分,不含氮部分在脢的作用下轉化為糖類或者脂肪。
還有,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蛋白質不能轉化為糖類或者脂肪。
核酸不知道=
=
沒接觸過...

4. C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轉換是雙向的嗎

摘要 C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轉換

5. 人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是怎麼樣相互轉換的

糖類、脂肪、蛋白質是人和動物體的營養物質。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類是主要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結構物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類氧化分解供給,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供能不足時,才由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供給能量,保證機體的能量需要。

      糖類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如丙酮酸),可以通過轉氨基作用,生成相對應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於糖類分解時不能產生與必需氨基酸相對應的中間產物,因此,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過脫氨基作用轉化成糖類。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為脂類:一般情況下,脂肪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

6.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物體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先從非生物環境轉移到生物有機體內,再從生物體回到非生物環境中去,從而構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每一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分為兩個庫:一是儲存庫,它的容積大而活動緩慢,一般為非生物的成分;二是交換庫(活動庫),一般較小,包括生物體與它們周圍環境之間進行迅速交換的部分。

元素的生物循環主要是在動、植物群落與土壤之間的生物循環,這一循環受更大范圍的地球化學循環規律的制約。人類的活動可以破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使循環變得不完全、甚至成為無循環過程。

8.1.3.1 碳的地球化學循環

碳的地殼元素豐度雖然不很高,但它是既能在地球的有機體系內又能在地球的無機體系中廣泛參與作用的元素。在大氣圈中它呈氣體形式(CO2),在水圈中構成各種離子的組成部分(等);它是活著的和死去的有機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腐殖酸、烴、碳酸鈣等)中的主要元素;它也是碳酸鹽沉積物和沉積岩(方解石、文石、白雲石)中的主要組分。生物化學的氧化作用和還原作用與生命層圈中碳的運動有密切關系。

碳的循環(圖8.2)從大氣中的 CO2開始,通過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首先將 CO2還原成有機碳,合成生物體的大分子,成為植物的組織,其化學式為CHOH。在海洋中,CO2被還原的總量每年大約為 3300×1012 mol,為陸地 CO2總量的一倍半。因為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隨壓力的增高而增大,CO2可以從表層轉移到深海,深海層的CO2比表層要多得多。人和動物通過呼吸將有機碳氧化成 CO2,並產生能。上述轉化中包括了碳從氣體到固體再到氣體的形式轉變。由於植物的自然死亡和被食草動物所消耗,接著食草動物又被食肉動物吞吃,弱小的食肉動物再被其他食肉動物所吞食,使光合作用幾乎成為所有生物營養的最初來源。假如地球上不存在將CO2釋放回大氣圈的過程,則大氣圈中的CO2勢必日趨貧化,光合作用將停止,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將無法繼續。事實上,由於動物和植物的呼吸,死亡動、植物機體的細菌分解和自然氧化,以及人類燃燒礦物燃料、煤層原地的自燃和原油滲出物的氧化等,發生了廣泛向大氣圈提供 CO2的過程。其中,動、植物呼吸是最主要、最直接釋放 CO2的過程。

圖8.2 碳的地球化學循環

碳的循環並非總是完整的。少量的有機質由於被隔離不能被氧化成CO2,例如,深埋在沉積物中呈分散有機質、煤、石油、碳酸鹽岩等。蓋雷斯和佩曲(1974)估計,這部分有機質的量遠不到碳循環總量的1%,但在悠久的地質歷史中這部分有機質已生成大量石化的有機碳。

沉積物中積累的碳最後石化成碳酸岩和化石燃料。地殼運動又將碳酸鹽岩帶到地球表面,岩石風化後產生碳酸根離子,化石燃料被燃燒產生CO2等,使地表與 CO2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碳從儲存到活動的迅速轉變,是近百年來大氣中 CO2的數量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

8.1.3.2 氮的地球化學循環

大氣固定氮的作用只在閃電時才產生,閃電產生的高溫、高壓使氮氧化成NO和NO2,它們釋放到大氣中後很快與蒸汽結合,生成亞硝酸或硝酸,然後通過降水以離子的形式轉入土壤或海洋表層。火山噴氣也提供少量的固定氮(原生加添作用)。氮的氧化物主要由工業生產、電廠以及內燃機產生。

在氮的循環中,氮的固定作用遠遠超過反硝化作用,因而氮在生物層中逐漸積累,固氮作用主要與人類活動有關,如工業和栽培豆科植物都有固氮作用,這些氮最終大多被帶到湖、河、江、海中去。

8.1.3.3 硫的地球化學循環

進入大氣中的硫有四種來源:細菌排出的(約4.2×1012mol/a);化石燃料燃燒的(約2.5×1012 mol/a);海洋鹽分的吹揚(約2.0×1012 mol/a);以及原生添加的(只有0.03×1012mol/a)。SO2或H2S形式的硫大部分通過無機反應轉化成硫酸根離子,降雨將其中的一些硫帶回到海洋中去;降落在陸地水中的大部分硫最終也流入海洋。陸地植物可以從大氣中直接吸收硫,並將它們轉化成對生物有用的形式。

硫以硫酸形式進入沉積岩中,當含硫酸鹽的岩石被風化時,被釋放到生物圈中,但每年以這種方式增加到陸地中的量很少,約為陸地總獲得量的8%。

8.1.3.4 氧的循環

水、分子氧和CO2是對生命最重要的三種氧的無機形式。氧的最大部分(約7×1022 mol)以水的形式存在於海洋中,海洋是氧的最大活動庫;大氣中的分子氧是第二個最大的活動庫(1.5×1020 mol);其次是淡水分子中的氧、CO2中的氧和土壤水分中的氧;被束縛在有機物分子中的氧只佔較小的一部分。最大的氧儲存庫是地殼岩石的氧化物(廣義,包括硅酸鹽等),地下水和碳酸鹽沉積物中儲存的氧量都比較小。

氧能參加多種反應。水循環中水的流動是含氧化合物運動的最重要方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H2O、CO2和O2發生生物學轉化中反應速率最快的。

各種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C、H、O、S、N和P是組成生物機體的主要元素,在循環中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其他元素產生長期和十分明顯的影響(圖8.3)。

圖8.3 碳、硫、磷、氮和氧循環之間的關系

7. 碳元素在無機環境和生物之間是以什麼形式循環的 碳元素通過什麼作用有生物體進入無機環境。

CO2行駛循環,通過呼吸做喲哦那個由生物體進入無機環境,通過光合作用由無機環境進入生物體

8. 碳在生物體與大氣之間以什麼形式進行循環

自然界碳循環的基本過程如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後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氣中。自然界中碳的分布、碳的流動和交換見表1和表2。

有機體和大氣之間的碳循環 綠色植物從空氣中獲得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再綜合成為植物體的碳化合物,經過食物鏈的傳遞,成為動物體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把攝入體內的一部分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入大氣,另一部分則構成生物的機體或在機體內貯存。動、植物死後,殘體中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為二氧化碳而最終排入大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循環一次約需20年。
一部分(約千分之一)動、植物殘體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積物所掩埋而成為有機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經過悠長的年代,在熱能和壓力作用下轉變成礦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當它們在風化過程中或作為燃料燃燒時,其中的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人類消耗大量礦物燃料對碳循環發生重大影響。
大氣和海洋之間的二氧化碳交換 二氧化碳可由大氣進入海水,也可由海水進入大氣。這種交換發生在氣和水的界面處,由於風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強。這兩個方向流動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或減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隨之增多或減少。
碳質岩石的形成和分解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為碳酸,碳酸能把石灰岩變為可溶態的重碳酸鹽,並被河流輸送到海洋中。海水中的碳酸鹽和重碳酸鹽含量是飽和的,接納新輸入的碳酸鹽,便有等量的碳酸鹽沉積下來。通過不同的成岩過程,又形成為石灰岩、白雲石和碳質頁岩。在化學和物理作用(風化)下,這些岩石被破壞,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入大氣中。火山爆發也可使一部分有機碳和碳酸鹽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環。碳質岩石的破壞,在短時期內對循環的影響雖不大,但對幾百萬年中碳量的平衡卻是重要的。
人類活動的干預 人類燃燒礦物燃料以獲得能量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1949年到1969年,由於燃燒礦物燃料以及其他工業活動,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計每年增加 4.8%。其結果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這樣就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導致氣候異常。礦物燃料燃燒生成並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態二氧化碳的增加又會引起海水中酸鹼平衡和碳酸鹽溶解平衡的變化。
礦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少量的一氧化碳。自然過程也會產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大氣中存留時間很短,主要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也可通過一系列化學或光化學反應轉化為二氧化碳。

9. 無機環境中的各種元素如何進入生物體內

無機環境中的基本元素如:C.N .O .P.S 這些無機元素都是通過物質循環進入生物群落
碳循環:C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體,生物體通過呼吸作用排出至無機環境
氮循環:N大多數是由閃電固定,固氮菌固定進而由植物利用
氧循環:這個和碳循環相似,但一般都是來源於水分,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
硫循環:岩石庫中的硫酸鹽主要通過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風化作用進入生態系統
一般都是無機元素以化合態.離子態的形式被植物吸收,進而通過食物鏈的能量流動傳遞下去
至於動物,呼吸是通過外界與內環境的物質交換後,細胞組織再和內環境進行物質的交換

10. 碳元素在植物體內具體的轉化途徑

(1)由圖可知,大氣中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化成植物體內的碳元素.
(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化石燃料的使用,釋放二氧化碳,所以地球上的碳素以二氧化碳氣體形式循環;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在生態系統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反復循環的全球性運動,稱為物質循環.
(3)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一般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包括生態系統能量輸入、能量傳遞和能量散失的全過程;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流動是單向的、不循環的.
(4)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於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並最終以呼吸熱的形式散失; 還有一部分通過食物鏈傳遞給消費者和分解者.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物質循環
(3)能量傳遞;能量散失;單
(4)生長、發育;分解者

閱讀全文

與元素如何在生物體間轉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