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子生物學是誰什麼時候提出的有什麼意義作用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學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這個不是誰提出的,而是自動默認的,也就是從分子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
2.理論指導意義,實踐應用意義
3.親子鑒定,轉基因食品
與人類自身發展:分子生物學作為現代科學的一門綜合科學,其意義不止體現在純粹的科學價值上;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發展關繫到人類自身的方方面面。分子生物學又可以細致的劃分為大分子生物與電子生物學兩種。
② 研究人類起源與發展的方法有哪些科學家形
首先因了解生命的起源(五個觀點)
生命起源觀點
1、神創論 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 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 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 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方法:
考古學(化石證據)
比較解剖學
細胞學
基因學
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純理論方法、
遺跡、遺物的推斷、
壁畫求證、
分子生物學、
關於碳14和DNA研究、
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唯物辯證法
③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被看作是人類的起始的是
人類起源一般指現代人的起源,即晚期智人的起源
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世界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1、單一起源說,或稱非洲起源說,即現代人是從非洲起源的,之後走向世界,將其他地區的原始人取而代之,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是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2、多地區起源說,認為在亞洲、非洲等地有不同的起源地,分別按照自己的發展路線演變而來,我國許多專家基於中國境內的許多考古發現持此看法
非復制粘貼,都是自己打的,希望能幫到你
④ 除了化石證據外,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還有什麼方法
考古學(化石證據)
比較解剖學
細胞學
基因學(分子生物學)
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純理論方法、
遺跡、遺物的推斷、
壁畫求證、
分子生物學、
關於碳14和DNA研究、
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唯物辯證法
首先因了解生命的起源(五個觀點)
生命起源觀點
1、神創論 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 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 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 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⑤ 從分子生物學推測人類起源
分子人類學與現代人的起源
從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人類化石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特山谷被發現以來,古人類學由最初的對人類起源知之甚少發展到現在具有相當系統清晰的認識,其間經歷了將近150年的時間。近20年時間里,現代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為古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分析測試手段,使古人類學對人類進化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比較解剖學和形態測量學的單一模式,賦予了古人類學這個傳統學科全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以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的結合型邊緣新學科——分子人類學(molecular anthropology)也應運而生了。通過對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子人類學在推斷人類起源和進化歷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分子人類學的發展歷史、原理和方法,並結合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關於現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連續演化說」。
1 分子人類學研究方法及原理
分子人類學這一概念最早於1962年由Sarich和Wilson用不同結構的生物分子研究人類進化時提出[1],指的是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對不同人群中同源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進行序列分異度比對來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等人類學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概念誕生之初,其含義更側重於基於分子水平的新生物化學方法在人類學領域的應用,而對研究者有關人類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沒有特別要求,由此在當時引起了許多人類學家對「分子人類學」概念的質疑。但這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現代生化技術在傳統人類學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的作者甚至將在此之前的一些研究實例也歸入了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范疇。在分子人類學研究早期,由於針對核酸研究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和有關資料庫還處於探索和構建階段,蛋白質是當時分子人類學研究中的主要載體;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等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創立,眾多學者將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目光投向了直接帶有生物遺傳信息的DNA水平。分子人類學發展到現在,經過40年的融合和滲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對人類遺傳多樣性和分子進化速率的分析和研究,比較不同近緣物種相同基因的分異度,從而對從古至今的人類進行分類,並由此追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因為蛋白質和DNA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學性質,它們在具體研究方法及原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1.1 蛋白質研究
蛋白質是由DNA序列決定的遺傳密碼的直接編碼產物,可以從相對宏觀的尺度反映生物間的遺傳相似性。分子人類學早期關於蛋白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血清蛋白免疫反應及比較近緣物種同源蛋白質氨基酸序列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探索物種之間的分類譜系關系。早在20世紀初,Reichert和Brown[2]比較分析了不同綱目生物的血紅蛋白序列,發現血紅蛋白序列的差異與物種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有著直接聯系;Nuttall[3]用免疫學方法對靈長類動物的血清進行免疫沉澱反應,從血清學角度闡述了人和類人猿及猴子的關系。到20世紀60年代,Goodman通過對人、非洲黑猩猩(chimpanzee)及大猩猩(gorillas)機體成份的研究,認為三者體內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程度達到了98%以上[4]。Sarich和Wilson[5]在Goodman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更精確的蛋白質免疫學實驗並引用化石證據推算了現代人和古猿由共同祖先分化形成獨立物種的年代,認為現代人與非洲大型類人猿在50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隨後靈長類中的一小支因自然選擇而發生改變,進入到人的進化階段,成為現代人的原始祖先。近年來,Goodman等一直堅持進行ε-血紅蛋白等蛋白質水平的研究,並結合核酸序列分析深入探索靈長類動物系統演化及分類關系[6],為人類起源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據。
目前,關於人類蛋白質研究工作僅局限在現代樣品,尚無古人類蛋白質序列的研究工作。Nielsen-Marsh等[7]首次報道了分別采自於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凍土帶兩個年代分別為55.6ka和58.9ka的野牛樣品的骨質蛋白的完全序列,並與該樣品所獲得的古DNA序列相互印證,在古蛋白質序列研究方面作出了開創性工作。相信今後獲得古人類的蛋白質序列並應用於古人類研究方面將成為可能。
1.2 DNA研究
DNA是攜帶生物體遺傳信息並可以通過半保留復制進行遺傳的生物大分子。在真核生物細胞內,絕大多數DNA都集中在細胞核中,與蛋白質及少量RNA組成染色質或染色體。20世紀60年代,Nass等[8]首次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細胞核外的線粒體中也有少量細絲狀的DNA存在,揭示在動物細胞內存在著兩套基因組。1981年,Anderson等[9]測定了人類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全部序列,揭示人類mtDNA是由16,569bp構成的雙鏈閉合環狀分子,其基因中幾乎不含有內含子,除與DNA復制起始有關的高變控制區D-環外,共有2個rRNA基因,22種不同的tRNA基因和13個蛋白質的編碼序列。
1986年,美國化學家Millis及其合作者創立了實現DNA生物體外擴增的PCR技術,PCR擴增的高靈敏度、特異性及快捷的反應速度以及DNA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使DNA研究突破了原有的精準度、可操作界限和測試速度,也使可供研究的人類DNA數據迅猛發展,同時還吸引了大量分子人類學家利用核酸的序列差異來研究人類的起源和演化。
在人類的線粒體基因組和包含約30億個鹼基對的23條染色體組成的核基因組中,能為分子人類學研究提供重要信息的主要是線粒體D-環控制區和Y染色體DNA[10]。除此以外,mtDNA中的細胞色素b基因、12S rDNA基因、Cox基因和核基因組中的β-球蛋白基因、性別決定基因及拷貝數較多的rRNA基因等也常被用於分子系統學研究。
1.2.1 mtDNA
作為細胞核外的遺傳物質載體,mtDNA具有一系列特徵使其在分子人類學研究中用作分子標記更顯優勢。首先,mtDNA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的垂直傳遞方式特殊,具母系單倍體遺傳特性。由於來源於父系的mtDNA在受精過程中會被破壞掉,所以後代的mtDNA只能來源於母系,這種存在於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在由親代向子代傳遞的過程中不涉及DNA的重組,所以除非發生隨機的突變,mtDNA經過許多世代都不會發生改變,這使得根據mtDNA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可以很好地反映人類的母系遷移歷史;另外,由於線粒體中缺乏限制性修飾酶,mtDNA比核DNA的突變率高5-10倍,而其中長1,122bp的D-環控制區是mtDNA基因組中進化速率最高的區域,被廣泛用於不同地域或不同時代人群線粒體遺傳多態性研究。1987年Cann等[11]即通過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147名現代人胎盤線粒體DNA序列分異度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線粒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e)理論,認為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一個28.5-14.3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為人類起源中的「非洲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證據。
1.2.2 Y染色體DNA
相對於mtDNA的母系遺傳特徵,Y染色體遵循嚴格的父系遺傳路線,是研究男性群體遷移歷史的理想標記。雖然Y染色體的突變率相對較低,但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了越來越多的Y染色體DNA多態位點。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etic Project)的進行,人類Y染色體基因的全部序列測定工作已經取得成功,測定結果發現,人類的Y染色體包含著大量的迴文結構,據科學家估算,父子之間的Y染色體鹼基序列差異達到了600bp,比常規的突變機率高出了幾千倍,部分研究者將這一現象與人類的進化事件聯系起來[12]。通過對Y染色體的進化及Y染色體DNA多態位點的分析,可以揭示某個民族或某個特定地理區域人群的父系歷史和分化時間[13-14]。Capelli等收集了1700多個來自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等地男性和包括德國人及巴斯克人在內的400多個歐洲男性的DNA樣品,研究發現威爾斯和愛爾蘭人的Y染色體與巴斯克人十分接近,據此有人認為曾經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安格魯薩克遜人(Anglo-Saxons)是英國人祖先的歷史將要被改寫,來自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的巴斯克人是最早的歐洲人,極可能是英國人的原始祖先[15]。
1.2.3 古DNA
在DNA研究中,古DNA(ancient DNA)由於其材料來源的特殊性和所反映的遺傳信息的時空差異性而在分子人類學領域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古DNA是指從博物館、考古材料和古生物化石標本中獲取的古代生物遺傳物質。1980年,中國湖南醫學院的科研小組發表了從馬王堆漢代古墓保存完好的2100年前的女屍肋骨中提取的古DNA[16],這是最早的古DNA提取研究。1985年,Pääbo從埃及木乃伊中得到了線粒體DNA片斷並成功地對其進行了克隆和測序[17-18],該研究引起了當時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並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人類古DNA研究的熱潮,各國學者不僅對世界多個地區發掘的古人類材料進行DNA序列的提取實驗,還針對古DNA實驗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19-24],為古DNA 應用於人類學領域構建了日漸成熟的知識體系。研究者通過對古代和現代人群體DNA序列的比較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構建反映不同群體親緣關系遠近的系統發育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復原古代人群體的遺傳關系結構、進化過程及遷移模式,從而使人類起源等古人類學問題的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除了為人類演化提供證據外,古DNA在判斷古人類的親緣關繫上也存在很大的作用。
生物死亡以後,其細胞內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也隨之瓦解崩潰,DNA由於氧化、水解及生物酶的作用而降解,使得生物體中保存下來的古DNA大多以微量和高度片段化的形式存在,加上實驗過程中易污染等特點,給古DNA研究帶來很大困難。在mtDNA和Y染色體DNA二者中,前者在古DNA研究中更具優勢。這是由於古代樣品中Y染色體DNA含量較少,用古DNA中Y染色體DNA信息與現代人的研究結果進行縱向比較的研究受到限制;而mtDNA除了具備前述特徵外,其有效群體的大小僅為核DNA的四分之一,在細胞中可以通過自我復制而存在成百上千個拷貝,對mtDNA的檢測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古DNA研究中由於氧化和水解作用而造成的古DNA微量和高度片段化帶來的困難。
2 現代人的起源
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多處人類化石的新發現以及有關人類進化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技術手段的飛速進步,使得古人類學得到了重要的發展。縱觀當前世界古人類學研究,其中包含著三大熱點,即人類何時何地從古猿變來、何種人類何時走出人類搖籃以及關於解剖學上現代的智人只起源於非洲抑或起源於多個地區問題的研究和討論[25]。人類社會發展到目前高度文明的階段,人類對健康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熱愛使得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自身的起源及發展情況,所以,人類演化的最後一個階段——現代人的直系祖先的誕生與進化的過程更是引起了廣大學者的研究興趣。在世界各地,自直立人以來各演化階段的化石資料相對而言比較豐富,這也給我們研究現代人的起源和進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人類自其祖先誕生後所經歷的發展歷程的探明是20世紀生物學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在人類的進化發展歷程中,從距今700萬年前以兩足直立行走的物種出現為標志的人科的起源,到其後該物種經過適應輻射在大約300 ~ 200萬年間進化出大腦容積相對較大的新物種,以至後來人屬動物的出現,具有語言、意識、藝術想像力和技術革新的現代人的起源,這是大多數學者公認存在於人類史前時代的4個關鍵性階段。目前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時間、地點及環境背景的理論主要有兩種:「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連續演化說」。
2.1 非洲起源說(Out-of-Africa Theory)
「非洲起源說」也稱單一地區起源說或替代說,20世紀80年代以後也被稱作「夏娃假說」,最早由Protsch[26]和Howells[27] 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80年代以後由於Johnson等[28]和Cann等[11]對各大洲現代人mtDNA序列的研究而得以盛行,之後得到許多考古學家、遺傳學家及分子生物學家研究結果的證實。支持該學說的研究者認為,現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學上的現代人不是由當地的古人類直接進化而來,而是來源於10~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共同祖先,該祖先其後向其他大洲擴散並先後替代了當地的古人類。Templeton[29] 更是通過對最近幾年有代表性的幾例由現代人mtDNA、Y染色體的SRY及YAP區DNA序列、X連鎖基因(Xq13.3、PDHA1)及常染色體控制區基因(MX1、EDN、ECP、MC1R和MS205)的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的統計學分析認為,非洲人對現代人類基因組的貢獻是通過至少兩次向世界其他地區的領域擴張而完成的(Out of Africa again and again.)。
除了以Stringer[30]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根據在非洲和西亞地區發掘的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化石記錄提供的依據外,劉武等[31]通過對中國與非洲近代-現代人某些顱骨特徵的比較分析結果,也暗示了在一定程度上其支持東亞人起源於非洲的觀點。總體而言,非洲起源說的大量證據都來自分子人類學。分子人類學研究結果及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的構建表明,盡管世界上不同人種在形態解剖學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人類在基因水平上的相似程度卻非常驚人,說明現代人類有共同的祖先。1987年,Cann等對147名居住在各大洲的現代婦女胎盤mtDNA的分析結果,可以提供兩方面的信息:一是對mtDNA D-環區的分析發現現代非洲人群比其它大洲人群具有更豐富的遺傳多態性,說明現代非洲人是一個相對古老的群體,比其他人群擁有更長的積累線粒體遺傳變異的時期;二是利用其mtDNA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還顯示出非洲人位於樹的根部,所分析人群構成了兩大分支,一支僅包括非洲人群,另一支則由非洲人和其他人群共同組成,進一步說明了世界其他大洲的現代人起源於非洲。2000年Ovchinnikov等[32]報告了對北高加索地區Mezmaiskaya山洞的尼安德特人小兒肋骨古DNA的研究結果,並與Krings等[33]在1997年所報告的德國Feldhofer洞的尼安德特人古DNA的研究做了比較,估計這兩處相距2500km的尼安德特人mtDNA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15.1-35.2萬年前,而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mtDNA分離的時間估計在距今36.5-85.3萬年前,說明現代人的mtDNA不可能通過遺傳得到尼安德特人的mtDNA序列。最近,Caramelli等[34]對24,000年前解剖學上的現代歐洲人線粒體高變控制區DNA的研究發現,其序列分異度仍處在現代人線粒體序列變異程度范圍之內,但與同時代的尼安德特人的同源序列有著顯著區別,也說明尼安德特人對現代人的基因組沒有貢獻,從另一方面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佐證。
目前,「非洲起源說」在西方已成為現代人起源的主流觀點,但是仍有不少反對意見。反對「非洲起源說」的理由主要來自以下幾點:一是對Cann等用簡約法構建的系統發育樹的科學性產生質疑。其二,許多人類學家認為,在研究和探討生物起源和進化問題時,不能過分相信和依賴來自分子生物學的證據,特別是當這些證據與已經確定的化石記錄相矛盾的時候,對該類證據的分析更是要謹慎。眾所周知,作為生物體遺傳物質存在形式的DNA鏈,只是由A、T、G、C四種鹼基以多種組合方式排列而成,組成成分的相對單一使得即使是在親緣關繫上毫不相乾的兩個物種(如人和水仙花)的遺傳信息都會有超過25%的相似性;另外,由於三聯體密碼的簡並性,在遺傳信息由信使RNA翻譯形成蛋白質時,會進一步縮小物種在分子水平上的差異,這樣就難以根據現代人不同人種之間在分子水平上的差異不超過0.1%就簡單地得出我們擁有共同祖先的結論。其三,近年來很多學者對線粒體在生物中的遺傳方式及利用mtDNA研究人類起源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35-37]。非洲起源說的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對mtDNA在非洲人群中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其理論基礎是建立在mtDNA嚴格的母系遺傳特徵之上,將人類mtDNA的鹼基變化歸結為線粒體高變控制區的基因突變而非精卵細胞結合時的染色體同源重組。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mtDNA提取物具有同源重組活性[38]。如果父系的mtDNA在受精過程中沒有被全部降解而有少量摻入到卵細胞的線粒體中,勢必會增加mtDNA重組的可能性,建立在線粒體母系遺傳及無重組特徵上的所有理論包括分子鍾假說和「線粒體夏娃」理論等都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另外,隨著近年來對mtDNA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在真核細胞中存在著假基因形式的mtDNA核拷貝[39-40],這些存在於核中的mtDNA相似序列,相對mtDNA序列有更多的突變位點,但在提取mtDNA後的PCR實驗中,同樣可以由通用引物擴增,甚至比原mtDNA序列更容易與通用引物結合而被優先擴增,如果在實驗中不對所擴增的mtDNA的來源加以區分,由此序列得出的線粒體高變控制區序列分異度的分析結果就可能缺乏可靠性。
2.2 多地區連續演化說(Theory of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在Cann等1987年在分子水平上明確提出非洲起源說之前,於1984年美國學者Wolpoff、我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吳新智等[41]就根據來自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提出了多地區連續演化學說,並在與其他假說爭論的過程中逐漸加以豐富。該學說認為,現代人種由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以至距今100萬年前的直立人連續演化而來,當今世界各人類群體DNA水平的高度一致性和體質特徵的多樣性是基因交流和選擇性適應相互平衡的結果。連續進化使得現代四大人種保持各自的特色,易於識別;基因交流使得各地區人類在進化一百多萬年後仍能保持在一個物種內,這兩方面力量的矛盾和辯證統一貫穿於現代人形成的過程中,造成今天的人類分布格局。由於各地區古環境不同,各地區現代人的進化模式也是多樣的,譬如在東亞是連續進化為主,雜交為輔;而歐洲則可能以雜交和替代為主,連續為輔。
提倡現代人多地區起源說的證據主要來自對各地發現的人類化石記錄的體質人類學分析及化石定年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也有少數分子人類學家從分子水平論證了該假說的合理性。我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史前考古大國,現已經發現人類化石地點70處,這些已經發現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無法支持「夏娃假說」。吳新智將多地區連續演化說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擴展開來,通過研究我國古人類與境外人群之間的關系提出新的假說,即「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假說,主張中國古人類以連續進化為主,但在更新世中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與其他地區人群有少量的雜交[42]。從已發現的一些頭骨、門牙等材料的形態特徵上來看,它們覆蓋了自直立人以來從北京猿人到現代華北人的各演化階段,這些共同特徵和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沒有明顯界限的鑲嵌進化過程說明東亞地區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遺傳聯系,中國古人類進化過程是連續的;而對於已經發現的中國少量人類化石中有個別與中國人類化石主流形態特徵不融洽卻與歐洲古人類大多共同具有者相符合的特徵的現象,吳新智建議這是東西方基因交流的證據。Hawks等[43]用差異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古澳大利亞人和其可能的祖先的體質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否認了該地區的古人類被非洲人完全取代的假設;Adcock等[44]對澳大利亞人mtDNA的研究從分子水平證實了Hawks的結論。在人類遺址的年代研究方面,由於常規14C定年法在30ka以外有限的可信度,造成很多遺址的年代被低估。過去十餘年時間里,現代物理學中的定年技術如熱釋光(thermolum inescence, TL)和電子迴旋共振(electron spine resonance, ESR)等方法有了迅速發展並在人類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重新確定了一些國際上有代表性的人類化石發掘地點的年代數據,為多地區連續演化說提供了一些強有力的證據。沈冠軍、王頠等[45]在地層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廣西柳江人類遺址運用熱電離質譜(TIMS)鈾系定年,結果表明該化石距今至少6.8萬年,更可能已經11.1-13.9萬年甚至15.3萬年,遠遠大於用傳統的14C法定出的4萬年。在6.8萬年和11.1-13.9萬年甚至15.3萬年兩個年代數據中,後者毫無疑問否定了非洲人10萬年前遷入亞洲地區取代當地古人類的假設,即便是前者,也對非洲人遷入亞洲並在短期內取代當地亞洲人的速率產生了疑問。另外,Xiong等 [46]在對人類DNA的分析中發現了兩種極為少見的核苷酸晶型結構,其與普通晶型分子的區別在於由少數幾個鹼基的差異形成了少有的遺傳突變因子,由這一遺傳突變因子可追溯到其1.5~2MaB.P的祖先,而研究證明該祖先顯然不是非洲人而是蒙古人或高加索人。
除了大量支持單一地區起源說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證據,反對多地區連續演化說的學者還認為,長期處於地理隔離狀態的早期人類生活在大不相同的生存環境中,卻在相同的時間里通過平行演化而成為無論在身體解剖學特徵還是智力水平都相差無幾的現代人是不可能的,盡管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模式能夠較好地解釋這一問題,但該模式本身還有待得到分子方面的證據加以證實。另外,對支持多地區連續演化說的化石形態學上的連續進化特徵,Lahr等[47]通過論證分析認為這些特徵並沒有地區特異性,不能作為地區分類的標准,而某些在多個地區有高出現率的特徵是一種共祖裔特徵(pleisimorphic characters),不具備種系分類價值。也就是說,對於相同的研究對象,非洲起源說的支持者對其定義標准、功能意義及形成機制等方面有著和多地區連續演化說學者完全不同的解釋。
以前看的一篇文獻,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有哪些方法
首先因了解生命的起源(五個觀點)
生命起源觀點
1、神創論
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
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
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
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方法:
考古學(化石證據)
比較解剖學
細胞學
基因學
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純理論方法、
遺跡、遺物的推斷、
壁畫求證、
分子生物學、
關於碳14和dna研究、
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唯物辯證法
人類起源:見資料
⑦ 現在有哪幾所大學開設了考古系
首先,北大考古學老大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
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現在比較偏向於邊疆考古,他們成立了一個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名義上是林沄在主持,但是事跡上是朱泓在經營。自從張忠培先生走後,吉大已經開始走了下坡路,他們自以為得意的田野技術現在看起來已經不能領先了。況且吉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遼河流域、東北地區,研究方向也傾向於DNA測定等科技考古。吉大已經不能穩坐釣魚台了,已經淪為了二流的考古方向。
山東大學是興起中的學校。其考古專業現在由欒豐實、方輝等主持。他們將聚落考古做的紅紅火火,並且致力於中外合作,欒豐實先生近年的崛起就是受益於中外合作,吸收了國外的先進考古學理論。
西北大學的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實力並不強,至今好像尚沒有博士點。但是因為它位於古都長安,因此也不能小視。況且,西北大學的科技考古在全國絕對占據一席之地。
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實力之差,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簡直一群烏合之眾。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武大沒有人才,教師素質低,學生自然強不到哪裡去。其考古專業教授(名字我不想說),對考古學狗屁不懂,整天寫文章批評別人。在這樣的教授指導之下,其學生在考古工地實習期間,多數人不下工地,每次派一個人看管工地,其餘人留在室內打牌。此等學校,已無葯可救!
四川大學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馮漢冀、童恩正等著名專家曾先後主持。童先生在時,曾經一度想跟哈佛大學合作,張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然而當時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反對,川大超過北大考古學的唯一一次機會也失去了,童先生含恨而終!現在,由於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川大也已經走了下坡路。每年入學的研究生分數極低,生源素質不高。知名教授羅某更是糾纏於學術腐敗之中。但是,作為老牌的考古名校,其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鄭州大學地處中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今有韓國河等主持工作。然而,缺乏師資力量,很難進入一流考古高校的行列。
南開大學文博系,今有劉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館學,屬於文物學領域,並無考古專業。自然無法跟實力雄厚的考古高校競爭,在考古學方向很難有所作為。
廈門大學實乃不足一提,其考古專業師資力量之弱,實難形容。據說,夏大老師缺的厲害,傳統考古學七大方向的課程尚不齊全。每個教師要開多個方向的課程。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方向絕對全國第一,然人類學系內的考古學專業實在不敢恭維!
復旦大學文博系現在有賈蘭坡先生的高徒陳純教授主持,並且有雄厚的經濟支持,實力不容小視。
南京大學考古專業自蔣贊初先生創立開始,就有很高的起點,曾昭煜、商承祚等專家學者先後在南大任教。老專家退休後,南大在一段時間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來,特別是水濤先生擔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來,南大又開始中興,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圖書資料,都迅速增加。作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學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會一流考古高校中會有南大的一席之地。
山西大學也有考古專業,然而他們不僅僅缺乏師資力量,圖書資料也非常至少。毫不誇張的說,山西大學考古圖書室的書加在一起,尚且沒有我的一位師長自己藏書之多。
聽朋友講,最近幾年南京師范大學也頻頻引進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躍。湯惠生、裴安平、周裕興等中青年學者在南師大任教,迅速增強了南師大的實力。但是盡管如此,由於歷史積累不足,南師大很難擺脫三類校進入到二流考古高校。
最先具有考古學博士點的四所高校為: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這四所高校為老牌的考古高校。
今後中國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當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
筆者見識淺薄,對上述具有考古學專業的高校進行評價,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諸位給予指正!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盡管樓主對國內有關大學的考古專業的見解獨特,遺憾卻有基本常識缺乏、論證不充分、邏輯混亂等錯誤之處。個人覺得有如下值得商榷之處:
樓主題為「各個大學考古系pk」。若我沒記錯的話,「筆者」行文中似乎過多關注的是考古專業,基本置「考古系」於不顧。若是考古專業均屬考古系,倒可以近似等同,不過遺憾的是仍有例外,有的考古專業設在歷史系或人類學系。「各個」若從語言學上來理解應該是包含國內(若樓主有國外內容待續,請原諒我的理解能力)有考古專業的所有大學,那麼我想「筆者」可能有疏漏。
「筆者認為,今後中國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當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我十分遺憾未能親見「筆者」說這一句話時的裝束與打扮,不過我想應該是身批八卦服、頭帶道士帽、手握拂塵、捋著胡須,或其他讖緯高人的裝扮或陰陽家現代化服飾,或者憑我的智商難以慮及,不過通過這種無厘頭的話語可以肯定「筆者」不是「凡人」。「今後」,我想應該是以現在(盡管在意識到它時,它已成為過去)為端點向未來無限延伸的時間概念,十年、百年、千年、萬年……鑒於古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膽量還不足以大到讓我敢於預示「今後」。
還是讓我們回到現實吧!
西大:考古學(並不強)+地理位置(古都長安)+科技考古(一席之地)=今後四大考古牛校之一。這樣的等式應該是「筆者」對西北自作多情的無稽之談。強與否一般有應有參照,不知樓主與哪些高校相較得出「並不強」的結論?具體若是不清,我想不如含糊籠統說西北仍不失為老牌考古名校之一且目前仍未辜負這一稱號。西北的科技考古實為科大子輩且未得真傳,「一席之地」應為子因母貴而已。古都長安倒是事實!
吉大:田野技術(張忠培走→不領先)+邊疆+科技考古+朱泓經營(名義上林沄主持)=二流考古方向。這樣的等式簡直讓人啼笑皆非!我沒有理由不去相信「筆者」有惡意詆毀的嫌疑。我想我們必須承認只要不是智力有障礙的人,經過若干年的學藝都可以成為熟練掌握田野發掘技術,成為優秀的技工,實例不勝枚舉,賈南坡先生最為典型(此處以先生為例可能不妥)。若說吉大因此而淪落,滑稽至極!邊疆考古研究工作正是「術業有專攻」真實寫照,我想即使北大也不可能到處插足吧!況且吉大的學者也不至於狹隘到只關心邊疆吧。吉大的科技考古(主要是分子生物學方面)在國內是拔尖的,在她面前西大哪有冒泡的份。
中午就看到這個問題百出的是非貼,本來想刪掉,畢竟與我們這個版面的氣氛格格不入。
中國的考古到現在還強調什麼山頭主義的話,只會被外國人笑話!自己的事情卻止步不前。偶爾聽到外國人自詡了解中國考古,誇大地談一些中國考古的所謂內幕,無非是和這位老兄一樣,想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已。不值一談,懶得刪除。
學術需要嚴謹,不是這種人為的撥弄。這里不歡迎這種東西。估計不是作者原創,他也不會反駁,就讓他自己消失吧!
考古學研究的最終目標 作為一門歷史科學,考古學的研究不應限於對古代遺跡、遺物的描述和分類,也不應限於鑒定遺跡、遺物的年代和判明它們的用途與製造方法。考古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在於闡明存在於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便是指導研究這種規律的理論基礎。
考古學家要論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探求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點和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以史前考古學為例,盡管考古學文化類型多種多樣,但它們從發生、發展到最後的消失(即合並於另一文化類型或演變而成為另一文化類型),總是具有共同的規律;由於自然條件、社會背景等的不同,各種文化類型也必然會有自身的特點和自己的具體演變過程。歷史考古學也是這樣,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許多國家的社會文化都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個性。
考古學本來就不應該有門派之爭!因為它不是武林!
每個學校的考古學專業都有它們自身的特色,博採眾家之長,才是一個考古學者端正的態度!
還有,前段時間碰到南師大的一位老師,他說:天下考古是一家!此話我很贊成!
⑧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後各題。DNA考古(1)1984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位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考古
1C 2B ⑨ 簡述考古學如何受到進化論的影響
突發的進化 與把分子生物學的什麼引進了考古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