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冰山上除了雪蓮還有什麼花
冰山上只能生長一些低矮灌木和小型草本植物。某些苔蘚也可以在低海拔雪山生存。 天山上有雪蓮生長。
⑵ 南極大陸上有哪些生物
南極與北極相對,卻「極不相同」。北極是冰雪的海洋,南極卻是冰雪覆蓋的大陸。它面積大約1400萬平方千米,98%被約2000米厚的冰蓋所埋,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庫。冰層10米以下不受外界溫度影響,裡面隱藏著許多秘密,成為研究古氣候等問題的天然實驗室,它是世界上風最大、最冷、最乾的地區。最低溫度達零下88攝氏度,斯科特當年留下的報紙和餅干至今還完好無損!南極大陸邊緣三分之一的海岸布滿險峻的冰牆。
南極大陸也有「綠洲」,它是指那約7%面積是終年無積雪的部分,突出在冰山上的山峰。綠洲內有縱橫堆列的岩石,呈暗褐色或暗綠色,岩石堆中有小湖、河等,水溫4~9度,水中有微生物,可洗澡,個別島嶼上還有88攝氏度的溫泉。
在這樣嚴寒的大陸上,動植物品種不少,常見的海豹、企鵝、鯨魚、海燕、地衣、苔蘚等。企鵝那白圍脖、黑大衣,走起路來一搖三晃,真像18世紀的「紳士」。
水手們害怕冰山,又不能不為冰山的美麗景色所贊嘆,它們有的似古城廢墟,有的似銀裝玉琢的宮殿,在陽光的映射下,反射著瑰麗的光彩,時而淺紅、墨綠、淡藍,海員們稱為魔鬼的眼睛。
科學家們用知識的「魔杖」一步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但剛撩起一角,還有許多未知數,有待後人去探索。
⑶ 南極冰那裡有什麼可怕的生物他們是怎麼攻擊人的
虎鯨、南極巨蟲。
1、虎鯨攻擊人方式為合作圍攻。以可怕的極快速度迅速前往到人身邊用尾巴將其重擊打出南極冰海面。
2、南極巨蟲是一種非常貪婪的掠食動物,利用從口腔射出的長長的鼻狀物攻擊人,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生物。
⑷ 冰山上有生物嗎
當然有,生物圈范圍內都有生物的,從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到岩石圈的上部都有生物的
⑸ 南極冰雪中有沒有生物
南極大陸冰原茫茫,冰川巍巍。大陸周圍的海洋冰山林立,浮冰成群。由於大陸冰和海冰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水陸不分、冰雪難辨的白色世界。在這個冰海雪原的白色世界裡,生物有兩大類群,一是陸地冰雪中的生物,二是海冰中的生物。前者是淡水生物,後者是海洋生物。它們以獨特的生活方式,棲居在冰雪的空隙中,占據了這個白皚皚的冰雪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生長、繁衍著。 陸地冰雪中的植物有藍藻和藍綠藻等,數量最多的是藍綠藻,也稱為冰雪藻。它們來源於陸地、淡水,開始僅生長在積雪的底層,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積雪層的季節性消長,冰雪藻漸漸向雪層擴展,致使成片的雪原呈現冰雪藻特有的顏色:綠色、紅色、粉紅色和褐色……在緯度較高的地區,積雪終年不化,積壓成冰,冰雪藻像樹乾的年輪一樣,鑲嵌在冰雪中,在冰雪的懸崖斷壁上,很容易觀察到這種現象。 冰雪藻靠冰雪中的水分和營養生活,藉助於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它有適應冰雪的弱光能力,有時會變化自身的顏色,並能改變冰雪的溫度。
⑹ 冰原的生物分別有哪些
冰原包括純冰原和苔原,有北極熊、企鵝、北極狐、海豹、旅鼠、雪鴞、麝牛、馴鹿等。
⑺ 冰山存在時間久遠,那它裡面會有遠古的病毒嗎
不管是在青藏高原還是在南極冰川發現的病毒,我們面臨的問題都是相同的,全球變暖與遠古病毒的釋放,至於這些「遠古」病毒是否會對人類這個群體產生巨大的威脅,只能說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概率也是很小的,我們可以警惕,但不需要過分的擔憂。
但我們要認清的是,如果這種事件發生在現在社會,很難造成大規模的爆發,天花已經被人類消滅,而類似的流行性病毒在現在醫學和科學的衛生防疫體系下是無法流行太久的,人類總能找出相應的辦法去應對。盡管隨著抗生素的出現,伴隨著所謂「超級病毒」的爆發可能其實也不會對人類造成滅絕性的災難。這個就要得益於人類的繁衍是靠兩性進行生殖,這種繁殖方式的優勢之一就是其後代存在著無數可能的變化,必定會出現對某一病毒天生免疫的後代,防止因傳染病造成的種群滅絕。
⑻ 南北極冰川融化後,冰層下面的細菌真的可能毀滅人類嗎
沒有證據表明冰層下的細菌會毀滅人類,但是並不知道這些病毒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這些生物,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因為,她們都生存在3000多米深的冰層里。雖然這些生命物質,會有助於我們了解南極冰層深處的生態環境,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考慮,就是這些生命物質,能否被人類「馴化」。
第三:資源無法開采;
在南極,有南極中山站,上面有人類重大的工程建設活動,研究成果對人類科學事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南極有著最大的鐵礦儲存量,還有煤田、石油等,這些都是很大的一筆資源。北極也差不多,也有石油和其他不可再生資源。如果冰川融化,這些資源也就很難挖取到了。
其實還有許多南北極冰川融化後造成的危害,這些危害對人類和地球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們還需保護好環境,別讓全球變暖再繼續下去了!
⑼ 冰川是由冰組成的,哪些物體能證明冰川的存在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冰川遺跡,例如擦痕、漂礫、冰斗、U形谷、冰臼等等,都是冰川留下的痕跡,可以證明那裡曾經被冰川覆蓋。也可以從古生物化石遺跡來判斷,因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是不同的。
冰臼群是冰川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之一,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兩三百萬年前在巨厚冰層覆蓋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冰川融水沿著冰川裂隙向下流動時,由於冰層內有巨大壓力,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沖擊、游動和研磨,最終形成深坑,這些坑極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稱為冰臼。
冰川形成的地點和主要原理是什麼在南極、北極以及其他一些高山地區,因為氣溫相當低,一年降下的雪量大大超過被融化的雪量。雪就會越積越多,積雪越壓越緊。白天被融化的雪,到了晚上就又凍成了冰晶。冰晶與雪花結成白色球形晶體,就成為粒雪,粒雪經過合並壓實,知而變成了蔚藍色透明的冰。這種冰的比重比普通冰小一點,叫做冰川冰。冰川冰積累到相當厚度,受重力作用,就從高處向低處流動,人們因此稱之為冰川。冰川大約每天流動1米以上,個別的流速能達每天20米。
可以說,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連珠穆朗瑪峰我們都可以征服,關於地球,還有什麼是我們不能馴服的呢?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答案,那小編覺得,應該是冰川下的「地下城市」。
事實證明,世界上的冰川、冰山和永凍層下,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神奇事物,但由於全球變暖,這些神奇的事物正在進入我們的視野中。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那些年,冰川帶給我們的驚喜,然而有些可能是驚嚇。
最後
冰層的融化,還在繼續,很多人認為,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警告,若我們再不控制全球溫度,那些神秘的古生物或許會像病毒一樣消滅我們。
但,融化到底是福還是禍,並不能一概而論,它也有好的一面。
由於溫度極低,它能很好的保存古生物,比如18000年前的小狼狗,古人類「奧茨」冰人,還有那些經過繁殖再次生長的古老植物,這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東西,也正是因為融化而重新被我們認知,給了我們認識地球的一個機會。
⑽ 冰山的生物鏈
海洋生物學家對脫離南極洲的成千上萬座冰山有了更為積極的看法,這些漂浮在海面、寒氣襲人、有種荒涼之美的巨大冰塊原來是生物活動的「熱點」。而且,至少從理論上說,它們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的積聚。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加利福尼亞州莫斯蘭丁市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肯尼思·史密斯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研究了威德爾海分別長2公里和21公里的兩座冰山。威德爾海在南極洲與南大西洋之間,靠近阿根廷南端。
冰山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純凈:數萬年來,在漂向大海的過程中,它從空氣中獲得許多礦物質。在融化過程中,冰山釋放富含營養物質的粉末,給浮游植物提供養料,這些浮游植物又養活了磷蝦。史密斯說:冰山周圍積聚了有機物,其食物鏈一直延伸到海鳥。威德爾海海域的冰山估計有1000座,它們的生物生產力難以估量。
不僅如此,冰山附近的磷蝦大多自然死亡,沉入海底,從而也帶走了所食的浮游植物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列出了這樣的生物鏈:冰山在漂移融化過程中,釋放鐵一類的礦物質,使藻類大量繁殖。這些生物體富含葉綠素:它們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磷蝦成群活動,以浮游植物為食;海燕和南極臭鷗湧向冰山,從那裡捕食磷蝦;冰山周圍的水母以浮游生物、磷蝦和小魚為食;冰魚也以磷蝦為食。盡管科學家在這項研究中還沒有觀察到食物鏈的最上端,但如此豐富的食物可能吸引逆戟鯨一類的大型捕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