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怎麼

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怎麼

發布時間:2022-06-19 08:40:14

Ⅰ 童第周的短篇小故事

1、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裡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裡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准行!」

考試結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45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著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後,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

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路燈下讀外語;夜裡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發現了,關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也感動了。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於趕上來了,總平均70分,幾何還考了100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2、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

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

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檐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

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1)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怎麼擴展閱讀

童第周,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Ⅱ 生物學家童第周的故事讓我( ),我知道頭腦思維不靈活不要緊,( ),我一定竭盡全力去努力拚搏 ( )里填成語

若有所思,勤能補拙,滿腹經綸。

Ⅲ 轟動世界的「克隆先驅」童第周的一生是怎樣的

童第周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1902年5月28日,章第周出生於浙江鄞縣的一個偏僻山村裡,母親務農,父親教私塾。小第周自幼隨父識字,讀《三字經》、《神童詩》等傳統的蒙學課本。他天資聰穎,很快就在學童中顯示了出類拔萃的才華。

小第周好奇心極強,眼睛好「管事」,嘴巴好發問。有一天課間休息,他和其他學童在屋檐下石頭台階上做游戲,發現石板上有一串光溜溜、圓潤潤的小窩坑,心中就頓生疑問:「這是誰鑿的呢?做什麼用的呢?」他想不明白,放學回家後便問父親,父親微笑著回答:「這些小窩坑不是人鑿的,是那屋檐上的水滴出來的!」小第周偏著腦袋不相信:「檐上水滴在人臉上手上都不疼,怎麼會把那麼硬的石板滴出窩坑來呢?」父親覺得兒子很能用腦子思索,就蹲下身子指著那些小窩坑耐心地解釋:「一滴水當然敲不出窩坑來,但是,長年累月不斷地滴,滴它個許多年,不但能滿出窩坑來,而且還能把石頭滴穿呢!有個成語就叫『滴水穿石』。其實,天下許多事都是這樣的,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啊,大學問家肚裡的知識,也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一個字一個字地認,一本書一本書地讀!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許多年下來,自然就成了學問家了!」小第周認真地點頭:「阿爸,我會一本一本地讀下去,讀破萬卷書,做個學問家。」父親高興地撫摸著兒子的頭,鼓勵他說:「好樣的!男兒當有這個志氣!」

小第周長大了。像村裡所有農家孩子一樣,勤勞懂事,放學後他常幫家裡喂豬干農活。

14歲那年,父親病逝了,小第周便頂替父親當起小先生教起學童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小第周通過當先生,深感自己知識有限,便希望再讀些書。後來他考進了食宿免費的寧波第四師范學校。由於原來基礎太差,盡管起早貪黑地苦學,但還是跟不上,他第一學期的總平均分數只有45分。根據規定,他必須退學或留級。他向校長一再懇求,學校見他很誠懇也能苦學,便勉強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1922年,童第周考到復旦大學讀心理系。童第周的老師郭任遠是美國留學生,他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打破了曾經風行一時的「動物本能說」。比如,貓吃老鼠是什麼原因呢?當時世界流行的看法認為貓吃老鼠是本能。郭任遠對此提出異議,他用一系列試驗,推翻了唯心主義的「本能」說,證明了貓吃老鼠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試驗方法是把貓和老鼠從小關在一起,它們並不相犯,等貓稍大些,有時想觸犯老鼠時,便在其間安一個小「電網」,貓一伸爪,便觸電,貓爪就立即縮回來了。過一段時間後,再把「電網」去掉,貓再也不去動老鼠,而是相安無事了。這個試驗證明,貓不是從娘肚子里生下來就想吃老鼠的,而是後來「學會」的。通過這個試驗,使童第周聯想到,一切都要通過實驗,通過實驗打破前人的學說。這是他從郭任遠老師那裡得到的終生難忘的教誨。

1927年畢業後,任中央大學生物學助教。1930年到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在比利時,童第周的學業有了更大的進步。尤其在實驗胚胎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是國際上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多次豎起大拇指說:「童,真行。」最讓同行佩服的是童第周完成了一種剝除青蛙卵膜的手術。這種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操作在當時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手術時得先將青蛙的卵子取出來,在手術鏡下面小心翼翼剝除青蛙卵子外層的薄膜。手術很難做,童第周的老師布拉賽教授做了幾年都沒有做成,但童第周卻做成了。布拉賽教授高興地說:「童,認真、仔細,是一流的科學家。」這件事的成功給了童第周很大的鼓舞,他說:「這使我相信: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辦到。」

獲得博士學位後,童第周回到了祖國,這時候的中國,國難當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荒災四起,沒人重視科學技術,也無人來支持科學實驗。就在這種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童第周繼續進行著他的生物科學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童第周隨學校到處搬遷,最後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

戰爭年代,在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差的鄉村小鎮上,要想開展一些科學研究,其程度之艱難是今天坐在課堂里的學生無法想像的。小鎮上的人從來就不知道電是什麼東西。沒有電,自然也沒有燈,屋子裡漆黑一團,怎麼開展科學實驗呢?童第周對他的同事和學生說:「沒有電燈,我們可到室外院子里去工作,藉助自然光仍然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和實驗。」

就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中,科學家們開始了他們的研究。此時,童第周的主要工作是在顯微鏡下切割和剝除卵子,這大多在冬季和早春進行。寒風颼颼,在室外做這么精細的操作,又沒有太大的活動量,常常會凍得手指僵直,全身發抖。實在吃不消了,停下來,跺跺腳,轉個圈,或者去屋子裡暖暖身子後,再做實驗。到了陰雨天,不能在室外工作了,只好回到屋裡,室內暗得無法工作,就點上煤油汽燈。童第周教授和他的學生圍著燈,繼續實驗。屋子小,人又多,擠在一起,強光刺眼,高溫烤人。在室外,這些科學家快凍成了「冰人」,到了室內,一個個又差一點烤成了「火人」。沒有電,沒有燈,房子小,湊合著干。實驗儀器和材料缺乏,想辦法找替代物;沒有培養胚胎需要的玻璃器皿,用粗陶瓷酒杯替代;自己做一根拉得極細的玻璃絲,就是顯微解剖器;實驗蛙全部采自小鎮周圍的鄉村田野。

教課和實驗的空餘之時,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學生常常拎著瓶子,到野外收集生物標本。這是大家最輕松的時候,小路彎彎,溪水淙淙,綠樹婆娑。藍天上的白雲,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此時此刻,坐在小河邊石板上的童第周不由的想起在布拉賽教授手下工作的日子:歐洲古老的紅磚校舍,無邊的茵茵綠草,資料豐富的圖書館,一塵不染的研究室,明亮的燈光,潔凈的器皿,多麼使人神往的工作環境啊。感慨之餘,童第周說:「既然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回到了這個戰火紛飛、滿目瘡痍的祖國,我就要堅持研究,堅持實驗,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困難有多大,我一定要做出點什麼來。」這幾年中,就是在這種信念支持下,雖然條件極端困難,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金魚卵子發育能力、蛙胚纖電運動機理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根據這個研究成果寫成的論文發表後在國際上引起了同行們的很大反響。

建國前夕,童第周正在國外講學,當他聽到新中國快要成立的消息時,剋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急著要回到祖國,他對勸他留下來的朋友說:「我是一定要回去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最大願望就是讓祖國盡快富強起來。我在國外掌握的科學新知識,必須為中國服務。現在中國有希望了,我得趕緊回去。」就在祖國解放的隆隆炮聲中,童第周又一次回到了祖國。

這時候的童第周雖然已年近半百了,但新中國的建立使他煥發了青春。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童第周全力投入了對文昌魚卵的發育規律研究;依據實驗結果童第周對文昌魚的發育能力提出了新的修正意見。由於文昌魚卵的發育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因此童第周的觀點又一次引起國際同行的重視。

生物學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大千世界中,最多姿多彩的現象就是生命體的各種活動。認識生命體的活動奧秘,尋找生命體的活動規律,是生物學家孜孜以求的。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對生物基因的進一步認識,生命體活動的奧秘漸漸呈現在世人面前。實際上,科學家對生命體奧秘的了解只是個基礎,他們更想利用它、改造它、控制它,甚至神話般地創造它。

到了晚年的童第周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又開始了對生命體研究的最後沖刺。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童第周與同事在魚類中開展了細胞核移植工作,以探討細胞核和細胞質的關系。他們將細胞核和細胞質進行雜交,試圖用此方法培養出魚類的新品種。創造出新的魚類品種,就是創造了新的生命體,這可是極其誘人的題目啊。經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童第周和同事把鯉魚胚胎的細胞核移植到鯽魚的去核卵內,得到了核質雜種魚。通過魚類的核質雜交試驗,他們證明,在細胞核異種的細胞質內,經過多次分裂和復制後,生命體在生理和性質上有了發生變化的可能。這種變化不完全受細胞核控制,也受到了細胞質的影響。

此後,童第周與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先生合作,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從鯽魚的卵細胞質內,提取了一種核酸,這種核酸是一種傳遞生命信息的重要物質。此後,他們將這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一種既有鯽魚性狀又有金魚性狀的奇怪魚種,最為有意思的是,這種金魚的尾巴由單尾變成了雙尾。有些科學家把這種雙尾金魚稱為「童一牛二氏魚」。這個實驗的成功,使童第周的胚胎實驗學研究又一次走到了世界前列。

童第周擔任了許多行政領導工作,又有不少社會活動,但無論多忙,他都堅持親自動手做科學實驗。到了20世紀70年代,70高齡的童第周患了眼疾,工作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大家勸他:「年歲大了,看東西也不方便,坐在一旁說說,指點我們就可以了,不用再親自動手了。」童第周謝謝大家的關心,卻不願做「閑人」。他說:「科研成果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我不能光說話,我要幹事。」

要幹事,更要抓緊時間幹事,童第周比以前更忙了。工作,學習,寫作,講學,他不顧年老體弱多病,四處奔波,拚命沖刺。1979年3月,他在為浙江省科學大會作報告時,不幸腦血管破裂,倒在了講台上。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去世了。

但是,作為優秀的科學遺產,童第周的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類的知識寶庫;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精神將永遠留在後人的記憶之中。

Ⅳ 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後面填什麼成語

恍然大悟,功在不舍,聚沙成塔括1,集腋成裘,受益匪淺,毛塞頓開,醍醐灌頂,鍥而不舍,勤學苦練
======採納我的吧,信心百倍
括2,勤能補拙,若有所思,如夢初醒,積少成多,將勤補拙:滴水穿石,謝謝,繩鋸木斷,笨鳥先飛

Ⅳ 搜作文:《讀童弟周小時候的故事有感》

黃金有價,情義無價,不管是愛人還是朋友,真正的情誼彌足珍貴。朋友是那個時時刻刻把你放在心底的人,不管你在天堂還是在地獄,關懷和牽掛一直不變。一句簡單的「喂,你現在怎麼樣」,就是最貼心的溫暖。一句「沒事,有我呢」,總會感動的熱淚盈眶,一句「我就說吧,你能行」,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真正的朋友,不是平時在一起喝過多少酒,碰過多少杯,而是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向你的那隻手。交一個素質高的朋友,會是一輩子取之不竭的財富。三人之行,必有我師,朋友不是書,卻能讓你學到比書上更有用的知識,提高著你的內涵,豐富著你的思想,洗滌著你的靈魂。讓你身上那些橫生的枝枝杈杈,得到及時的修剪,讓你可以更加挺拔的挺立於塵世間。

Ⅵ 童第周為自己、為中國人爭氣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長大做出對社會有用.對國家有用的人。
刻苦學習,發奮向上,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我是小學生,決心像
那樣,從小就好好學習,長大了學有所成,一定要為中國爭氣。 一定要做一名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有用之才

Ⅶ 童第周概括主要內容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出生在浙江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裡。因為家裡窮,他一面幫家裡做農活,一面跟父親念點兒書。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裡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童第周28歲的時候,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很有名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起學習的還有別的國家的學生。舊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同學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非常難做,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自己做了幾年,沒有成功;同學們誰都不敢嘗試。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鑽研,他不怕失敗,做了一遍又一遍,終於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童第周激動地想:「一定要爭氣。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過努力,一定能辦到。」

Ⅷ 聽了童第周的勵志故事,我什麼,明白了什麼

《一定要爭氣》讀後感
人活著要有自己的志氣,如果沒有志氣,就沒有人生嚮往的目標。今天,老師給我們讀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國生物學家童第周。他家境貧窮,他為了上學,就幫助爸爸干農活。他十七歲進入中學,但因為他的基礎不足,第一學期的考試後,他的平均分才45分,學校讓他退學,但他不肯。留在學校發奮讀書,到第二個期末,他數學還考了一百分。28歲,他去比利時留學,當時的舊中國在世界上沒有地位,童第周也不受歡迎,他為了給中國人爭一口氣,就繼續教師的實驗,經過幾次後,他實驗成功,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證明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差。

童第周它有志氣,他為了給自己和中國人爭氣,也付出了行動,他比別人更努力,比別人更用功,為的就是讓自己在大家面前抬起頭來,讓中國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我們也要爭氣,不全是為自己。我們要為父母的臉面爭氣,還要讓老師為有這樣一個學生而驕傲。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學校每學到一個知識,日積月累就可以運用知識得到成功。
我們為了爭氣,也要像童第周學習,有志氣,要付出實際行動,人與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同樣可以做得到,別人認為難辦的事,自己經過努力也可以辦到。
滿意請採納

Ⅸ A 還有一個成語填空: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我知道頭腦思維不靈活不要緊,(),我一定竭盡全力...

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勤能補拙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家童第周的事讓我怎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