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夏天還有哪些生物

夏天還有哪些生物

發布時間:2022-06-19 10:53:05

1. 夏天有哪些小動物

1、知了

每年的6~7月會從蛹變成成蟲然後在短短的數日內產卵,從卵開始,到若蟲在地底生活的過程,一直到最後一次脫殼變成成蟲,在樹上大鳴大放,這段時間通常有一到兩年。

2、蜻蜓

蜻蜓是食肉性昆蟲。他們捕食蒼蠅、蚊子、葉蟬、虻蠓類和小型蝶蛾類等多種農林牧業害蟲。蜻蜓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類重要天敵昆蟲。「蜻蜓點水」是蜻蜓將卵產在水中的生物學特徵.其幼蟲(稚蟲)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種類而異,蜓類一般為2年,有的長達了3至5年。 可以用來監測環境污染,有葯用、食用、觀賞價值。

3、蟋蟀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4、蚊子

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5、蝌蚪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2. 夏天中最常見的生物10種(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性)

蟬 蚱蟬又名知了,黑老哇哇,幼蟲期叫蟬猴、爬拉猴、知了猴、結了龜或蟬龜,為同翅目蟬科中型到大型昆蟲,約1,500種。體長2∼5公分(0.8∼2吋),有兩對膜翅,復眼突出,單眼3個。螽蟬科有兩個種,俗稱為毛蟬的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 蟬雄蟬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動膜時能發出響亮的聲音。多數北美蟬發出有節奏的滴答聲或嗚嗚聲,但某些種的聲音甚動聽。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較易鑒別,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 蟬的卵常產在木質組織內,若蟲一孵出即鑽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經5次蛻皮,需幾年才能成熟。雌蟲數量多時,產卵行為會損壞樹苗。 Tibicen pruinosa,新生成的蟬的成體。蟬多分布熱帶,棲於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現的三伏蟬——蛾蟬屬等屬的種類——外還有周期蟬。最著名的周期蟬有17年蟬和13年蟬(魔蟬屬),隔一定時間在一定地區大發生一次。 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較易鑒別。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 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葯材。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蟲,通常大約有四五公分長。它們像針一樣中空的嘴裡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蟬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形狀相似而顏色各異。蟬的兩眼中間有三個不太敏感的眼點,兩翼上簡單地分布著起支撐作用的細管。這些都是古老的昆蟲種群的原始特徵。 蟬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大大的環形發聲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很快,抖動的蟬鳴就是由此發出的。這種聲音缺少變化,不過要比叢林金絲雀的叫聲大得多。 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蟬蛻變的具體過程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 在新疆沙灣一帶,蟬的出土方式與大家所熟知的情況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原地帶,蟬蛹是在黃昏或剛入夜時從地下爬出,找到一棵小樹或其他植物等可附著的地方,抓牢後,開始蛻皮。而在沙灣,蟬是在中午最熱的時候從地下直接鑽出,就近尋找小灌木爬上去。剛從地面出來時,嫩黃,較小,正午時,陽光非常強,幼蟬在灌木上顏色逐漸變黑,待全黑後就可展翅飛走。所以有兩點不同,一點是時間,大家熟知的是黃昏或晚上,而在新疆是中午;另一點新疆的蟬出土時是沒有殼的。

蚊子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治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處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如污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處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處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處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處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中的積水等處 埃及伊蚊 2.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會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度、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因此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蚊子愛叮哪些人?蚊子的頭上和腿上長著觸角和剛毛,有感覺作用,對濕度、溫度、汗液都很敏感,所以它們常愛叮愛出汗又不洗澡的人。兒童的皮膚嬌嫩,新陳代謝活潑,皮膚上的毛孔揮發汗液快,常挨蚊子叮。還有,蚊子對弱光很喜歡,如果你穿上一件黑色的衣服,正好合適於蚊子的視覺習慣。但是,蚊子對強氣流很敏感,夏天當你搖扇乘涼時,蚊子難以接近你。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蚊子有些習性是不為人知的。它們喜歡等待,有時候在你必入的房門上一呆就是幾個鍾頭,只要你將房門打開,它們就會迅速跟你進入房內,再伺機咬人。它們是很少的不會走動的動物之一,(它們不是不會走,而是懶得走,親眼見到蚊子滿桌子爬,蚊香熏的)。睡在同一個床上的兩個人,將會有兩種被蚊子「處理」的結果,一個沒有被咬一口,一個卻咬得遍體鱗傷,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不是你的衛生不衛生決定,而是你身體的一些特徵起主要作用,比如血型,常常O型血更易被叮咬。蚊子一般有辦法知道這個人「睡沒睡」,通常在你卧床看書時它很難叮你一口,一旦你行將入睡,它立馬就飛到你的身邊來咬人了。蚊子咬人的速度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在攝氏37度以上時,它可以做到在0.1秒就將人叮咬「上口」,在攝氏27度以下時叮人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攝氏17度以下一般不再咬人。

螞蟻 【螞蟻的住房】潮濕溫暖的土壤。 它們通常生活在乾燥的地區,但能在水中存活兩個星期。 【螞蟻的壽命】螞蟻的壽命很長,工蟻可生存幾星期至3-7年,蟻後則可存活十幾年或幾十年,甚至50多年。一蟻巢在1個地方可生長1年。 【螞蟻的蟻型與分工】 螞蟻螞蟻發育為完全變異形態。所有的蟻科都過社會性群體生活。一般在一個群體里有四種不同的蟻型。 l.蟻後:螞蟻蟻後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稱母蟻,又稱蟻王,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特別是腹部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短,胸足小,有翅、脫翅或無翅。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和統管這個群體大家庭。 2.雄蟻:或稱父蟻。頭圓小,上顎不發達,觸角細長。有發達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職能是與蟻後交配。 3.工蟻: 大頭蟻工蟻又稱職蟻。無翅,是不發育的雌性,一般為群體中最小的個體,但數量最多。復眼小,單眼極微小或無。上顎、觸角和三對胸足都很發達,善於步行奔走。工蟻沒有生殖能力。工蟻的主要職責是建造和擴大巢穴、採集食物、飼喂幼蟲及蟻後等。 4.兵蟻:「兵蟻」是對某些螞蟻種類的大工蟻的俗稱。 螞蟻建立群體,也是以通過婚飛方式兩性相識結交為起點。相識後一見鍾情,在飛行中或飛行後交尾。「新郎」壽命不長, 兵蟻交尾後不久死亡留下「遺孀」蟻後獨自過著孤單生活。蟻後脫掉翅膀,在地下選擇適宜的土質和場所築巢。她「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暫時造一小室,作為安身之地,並使已「受孕」的身體有個產房。待體內的卵發育成熟產出後,小幼蟲孵化出世,蟻後就忙碌起來。每個幼蟻的食物都由她嘴對嘴地喂給,直到這些幼蟻長大發育為成蟻,並可獨立生活時為止。當第一批工蟻長成時,它們便挖開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尋找食物,隨後又擴大巢穴建築面積,為越來越多的家族成員提供住房。自此以後,飽受艱苦的蟻後就坐享清福,成為這個群體大家族的統帥。撫育幼蟻和喂養蟻後的工作均由工蟻承擔。但蟻後還要繼續交配,不斷產生受精卵,以繁殖大家族。蟻巢有各種形式,大多數種類在地下土中築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並將掘出的物質及葉片堆積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狀,起保護作用。也有的蟻用植物葉片、莖稈、葉柄等築成紙樣巢掛在樹上或岩石間。還有的蟻生活在林區朽木中。更為特殊的是,有的蟻將自己的巢築在別的種類蟻巢之中或旁邊;而兩「家」並不發生糾紛,能夠做到和睦相處。這種蟻巢叫做混合性蟻巢,實為異種共棲。無論不同的蟻類或同種的蟻,其一個巢內蟻的數目均可有很大的差別。最小的群體只有幾十隻或近百隻蟻,也有的幾千隻蟻,而大的群體可以有幾萬只,甚至更多的蟻。 螳螂在我國華南一帶的闊葉林中,還有一種翹尾蟻,顧名思義,就是它那帶有螯針的尾端常翹起來,隨時准備進攻的樣子。它有種怪脾氣,經常與樹打交道。它喜歡用叼來的腐質物以及從樹上啃下來的老樹皮,再攙雜上從嘴裡吐出來的粘性汁液,在樹上築成足球大的巢,巢內分成許多層次,分別住著雄蟻、蟻後和工蟻,並在巢中生兒育女,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開始時一樹一巢,當群體過大,而且又有新的蟻後出生時,新蟻後便帶領部分工蟻另造新居。有時為爭奪領域,常展開一場惡斗。為了在樹上捕捉其他小蟲為食,它可用細長而有力的足在樹冠的枝葉上奔跑。如兩樹相距較近,為免去長途奔波之勞,它們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後足,垂吊下來,借風飄盪,搖到另一棵樹上去,搭成一條"蟻索橋"。為了能較長久地連接兩樹之間的通途,承擔搭橋任務的工蟻還能不斷替換。樹上的食物捕盡,又結隊順樹而下,長途奔襲,捕捉地面上的小動物。獵物一旦被擒獲,翹尾蟻便會用螯針注入麻醉液,使獵物處於昏迷狀態,然後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隻超過它 們體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們輕而易舉地拖回巢中。 蟻類的食性在不同亞科和不同種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一般可分為肉食性、植食性和雜食性。螞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辛勤地勞動。那麼到了嚴寒的冬天它們又到哪裡去覓食呢?它們是如何過冬的呢?原來聰明的螞蟻在入冬之前早有準備。它們首先搬運雜草種子,准備明年播種用;同時搬 蚜蟲運蚜蟲、介殼蟲、角蟬和灰蝶幼蟲等到自己巢內過冬,從這些昆蟲身上吸取排泄物做為食料(奶蜜)。螞蟻為什麼知道冬天快來了呢?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螞蟻的這種本能是受它們體內的年生物鍾控制而起作用的,換句話說,它們是按照年生物鍾的運行規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儲備的。 與螞蟻互動形成的生物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與螞蟻共生的生物,或專性或間性,植物超過了52科465種,動物則達到了數千種,還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螞蟻正在使用著非凡的生存策略——種植真菌,收獲種子,放牧產蜜昆蟲,編制巢穴,合作捕食,社會性寄生,蓄奴——這些都極大地刺激著科學家和公眾的好奇心。 螞蟻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訣就在於它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有組織的群體中。它們一起工作,一起建築巢穴,使它們的卵與後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長。 螞蟻有不同的類型,每一類都有其專門的職責。蟻後產卵,大部分卵將發育成雌性,它們被稱為工蟻。它們負責建築並保衛巢穴,照顧蟻後、卵和幼蟲,以及搜尋食物。到了一定的時候,雄蟻與新的蟻後會產生出來。它們有翅膀,從巢穴里集群飛出。交配以後,雄蟻即死去,新的蟻後則開始領導起又一個群體的生活。 在群體中,蟻後是最重要的成員。它是唯一能產卵的。這意味著它是這一群體中所有螞蟻的母親。工蟻喂養它,替它清潔身體,並將它的卵帶到另一處去照料。 某些澳大利亞螞蟻將它們的工蟻作為一種活的儲藏罐。當工蟻採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種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體,將它吞進體內、身體變得膨大起來之後,它們就將自身掛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別的螞蟻需要食用它們體內儲藏的那些花蜜為止。 兵蟻正在林地上覓食。為搜尋食物,它們有時會在林地上排成長隊。它們總是很飢餓,因此幾乎會向任何東西發起進攻,有時甚至是大的哺乳動物。 不同的螞蟻吃不同的食物。收獲蟻吃種子,它們將種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葉蟻吃蘑菇,它們將葉片搬運到地下,用來培植蘑菇。有些螞蟻則貯存一種叫蚜蟲的昆蟲,它們從蚜蟲體內抽取一種含糖的物質作為食物,這同人類從母牛身上擠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螞蟻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對自己的生長發育很不好,為了能夠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螞蟻一旦發現甜的東西,觸角就會自主的硬起來,這是螞蟻的一個天性。 螞蟻是社會性很強的昆蟲,彼此通過身體發出的信息素來進行交流溝通,當螞蟻找到食物時,會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別的螞蟻就會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東西拖回洞里去。 當螞蟻死掉後,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當有別的螞蟻路過時,會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螞蟻不會像活的螞蟻那樣跟對方交流信息(互相觸碰觸角),於是它帶有信息素的屍體就會被同伴當成食物搬運回去。 通常情況下,那樣的屍體不會被當成食物吃掉,因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窩的螞蟻都有自己特定的識別氣味,有相同氣味的東西不會受到攻擊,這就是同窩的螞蟻可以很好協作的基礎。 螞蟻在行進的過程中,會分泌一種信息素,這種信息素會引導後面的螞蟻走相同的路線。如果我們用手劃過螞蟻的行進隊伍,干擾了螞蟻的信息素,螞蟻就會失去方向感,到處亂爬。所以我們不要隨便干擾它們。 螞蟻的顯微照片的顯微照片 螞蟻為典型的社會昆蟲,具有社會昆蟲的3大要素,即同種個體間能相互合作照顧幼體;具明確的勞動分工系統;且子代能在一段時間內照顧上一代。 另外要指出的,「白蟻」不是螞蟻,白蟻除了與螞蟻一樣具有社會生活習性外,在生理結構上和螞蟻有很大的差別。 生物的行為是指生物體進行的在外部可以察覺得到的有適應意義的活動。行為學就是研究這些活動的學科。形態和行為首先被人們注意,但是直到19世紀人們才獲得生物行為研究的理論武器和實驗手段。進化論學說將動物的行為提高到了適應性層次。 目前對生物行為的歸類非常混亂。從遺傳和發育的角度一般將其分為先天行為和後天行為,也就是本能行為和學習行為。但這種分類方法並不常用,人們一般按照行為的功能對其劃分,遺憾的是這種劃分方式並不嚴格,存在大量的重疊區域。

蝴蝶

蜜蜂

蛾子

太多了

3. 夏天還有哪些生物在生長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說題主覺得不理解的話,那麼可以去看一下溫室,大家知道溫室的話,不管是秋季還是冬季都會產出植物,也就是說一年四季都會有產出,那麼溫氏其實就滿足題主所說的有所需的陽光,而溫室比秋天和冬天多了什麼呢?那就是適宜的溫度。

所以說植物生長的要素缺一不可也正是如此,所以植物大多隻在夏天生長。

4. 夏天生長的生物有哪些

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蘚,樹木,草,稻穗,甘蔗,農作物,田地,石頭,黃泥巴,山,地,水,瀑布,河……(鐵路,柏油路,(熱脹冷縮現象))

5. 有什麼生物在夏天生活的

兩棲動物,蟲子。

6. 夏天哪些生物快速生長

夏天水稻,小麥,玉米快速生長。

1、水稻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

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

2、小麥

小麥從種子萌發、出苗、生根、長葉、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結實,經過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到產生新的種子,叫小麥的一生。從播種到成熟需要的天數叫生育期。小麥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3、玉米

玉米生長發育的過程可分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生育期的長短因品種、播種期、光照、溫度等環境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早熟品種、播種晚的和溫度高的情況下,生育期短,反之則長。

玉米全生育期分為播種、出苗、三葉、七葉、拔節、抽雄、開花、灌漿、乳熟、成熟等主要發育時期。播種期為播種當天日期,出苗期不全田苗高2~3厘米左右的幼苗出土達60%以上。

(6)夏天還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水稻屬喜溫好濕的短日照作物。影響水稻分布和分區的主要生態因子:

①熱量資源一般≥10℃積溫2000~4500℃的地方適於種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適於種兩季稻,5300℃是雙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種三季稻;

②水分影響水稻布局,體現在「以水定稻」的原則;

③日照時數影響水稻品種分布和生產能力;

④海拔高度的變化,通過氣溫變化影響水稻的分布;

⑤良好的水稻土壤應具有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應具有一定的滲透性,酸鹼度接近中性。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亞區。

7. 夏天的典型動物有哪些他們分別在夏天裡邊干什麼呢

夏天的典型動物就是蟬,他們喜歡在夜晚的時候發出蟬鳴聲,還有就是令人討厭的蚊子,夏天不斷地吸食人們的血液,來繁衍後代

8. 有哪些動物在夏天生長

絕大多數植物都在夏天生長,所有觀葉植物夏季都是生長旺季,,月季、薔薇、石榴
、荷花、馬蹄蓮、米蘭、金蓮花
、白蘭花
、木槿、合歡、百合、還有竹子、竹筍啊等等;;
動物就有蟬、白鷺、蛇、蚊子、蚯蚓、蝴蝶(大部分昆蟲)、青蛙、田雞等等。其實夏天在南方有很多動物都很活躍

9. 夏天有什麼動物

蚊子,知了,青蛙
而下面這些動物都在避暑:
1水牛。水牛皮厚,汗腺少,散熱困難,所以一到夏天天氣酷熱的中午或下午,水牛便把整個身子浸在水塘里。
2泥鰍。夏天,如果小溪小河溝里的水乾枯了,它便把身子鑽進泥漿里不吃不喝,進入夏眠狀態。
3駱駝。天氣炎熱時,駱駝便升高自己的體溫,直到超過外界的氣溫。這樣既不會出汗,又減少了體內水分的蒸發。夜晚,駱駝的體溫又隨著外界氣溫的降低而降下來。
4蜘蛛。非洲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種蜘蛛,它們自己會挖井,井一般深40厘米,直徑25厘米左右。井挖成後,再在井中織一道蛛網,擋住外面的陽光,它便舒服地在井底納涼。
5蝸牛。非洲北部沙漠里有一種蝸牛,夏季時,常把身體縮進殼里,個別到沙裡面睡覺。等到天氣涼爽後,再鑽出來活動。
6蛇。沙漠中有一種蝰蛇,夏天,它把整個身子藏在沙礫里,只把一雙眼睛露在外面,以便捕食小動物。
7樹魚。南非有一種樹魚,會爬樹。一到夏天,它們便爬到樹上去納涼。有時一連在樹上睡兩個多月,秋涼後才爬下樹來。
8蜜蜂扇風
蜜蜂的巢內,盛夏溫度很高,為了給蜂房降溫,工蜂便運來水,灑在窩眼周圍。另一部分蜜蜂則在蜂房的入口處整齊地排成一行,用雙翼使勁地往裡扇風,使蜂房內颳起陣陣風,從而加快水分的蒸發,以帶走蜂房內的熱量。
9袋鼠舔爪
澳大利亞的袋鼠,為減少陽光的照射面積,便採取弓著身子的辦法,當氣溫達到35℃~40℃時,它就會不斷地用舌頭舔自己的前爪,從而使體溫很快降下來。
10蜥蜴夏眠
澳洲有一種蜥蜴,避暑法是夏眠,它們集體躲在背陰的洞穴內睡大覺,一睡就是一個月。
11兔耳排熱
兔子那兩只長長的、血液流暢的大耳朵起著導熱器的作用,不斷地將自己身上的熱量排出體外,從而免受炎熱之苦。
12松鼠豎尾
天氣炎熱時,小松鼠會將尾巴直豎起來,就像一把傘一樣遮住身體,給自己帶來一片陰涼。
13大象噴水
盛夏的中午,大象喜歡在水中打滾,用鼻子向上噴水進行「淋浴」,同時用力扇動大耳朵,將熱量散發到空氣中。
14河馬分泌
盛夏時節,河馬的皮脂能分泌出一種紅色黏液,乾燥後像蓋上一層遮陽膜,既能防曬又能隔熱。
15海象撥沙
海象趴在沙灘上,不斷將濕沙撥在身上,用來吸熱降溫。
16猴擺尾巴
大熱天,長尾猴總愛搖擺它那條長長的尾巴,原來是它的尾巴里有一條特殊的靜脈,能將體內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散發出去。
17鱷魚吐氣
盛夏時節,鱷魚張開大嘴,急促呼吸,將體內的熱氣排出,吸入涼空氣,以便降低體溫,有的河流沼澤中的鱷魚,在枯水時期被迫鑽進淤泥里或洞穴中睡覺,可長達幾個月。但只要下場暴雨就會醒過來,並異常地活躍。

閱讀全文

與夏天還有哪些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