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與教學能力
一、生物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上好導言課,培養學生的持久興趣
巧妙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為了充分發揮初中生愛觀察、勤思考、好奇心強的特點,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知識水平出發,設置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從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扁形動物門」教學中可做這樣的導入:「同學們買豬肉時,有沒有注意到豬肉皮膚上有印跡,那印跡是誰蓋的?為什麼要蓋上印呢?」學生日常生活中也看過這種現象,就覺得很好奇,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有的同學會回答:「是檢疫站蓋的。」進一步問:「豬肉為什麼要檢疫站人員檢疫後,蓋上印,才能出售?」教師引導說:「不幹凈的豬肉是不能出售的,如『米豬肉』不能吃,因為這種豬肉內含有豬肉絛蟲,人誤食了『米豬肉』,就會患豬肉絛蟲病。」然後自然導入正題,豬肉絛蟲是一種扁形動物。這樣,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再諄諄誘導,順利完成課堂教學,讓學生自覺掌握要學習的內容。再如,講到「家鴿」,可以做這樣的導入:「鳥為什麼能飛翔?」同學們紛紛回答:「因為鳥有翅膀。」教師緊接著問:「那麼,在人雙臂上縛上人工的翅膀,人能不能像鳥一樣飛翔呢?」「不能。」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判斷。老師進一步提出疑問:「為什麼人不能飛翔,鳥卻能夠飛翔?」由此導入鳥具有一系列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如鳥的胸骨上有高聳的龍骨突,其兩側有非常發達的胸肌,才能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人若要像鳥一樣飛行,也需要發達的胸肌,那麼胸前就得突起一個1米多高的龍骨突和相應的胸肌。老師再加以用動作來作形象比喻,會讓學生覺得好奇,不可思議。再進一步講述體形、體重、雙重呼吸、消化等形態結構特點較適於飛行。這樣,既層次分明,又生動易懂,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2.掌握並科學實施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進行直觀教學,如在學習人體內部器官時,採取模型和掛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科學利用電化教學手段。電教教材色彩逼真、音形並茂,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把所講的對象化繁為簡,化靜為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易於活躍思維,增強記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講「營養衛生和飲食衛生」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合理膳食的含義和不良飲食所造成患病機率高的原因,然後聯系實際生活,向學生講解偏食、挑食,造成營養不良,暴飲、暴食引起胃、腸病對身體的害處,使學生深深認識到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維護身體健康,促進身體良好發育的重要意義。通過生物實驗,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對現象的探究精神。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經常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如,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採集製作昆蟲和植物標本,進行農作物栽培等。通過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培養了他們探索生物界奧秘的志向和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生物教師的重要教學能力
1.正確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用嚴謹的教學態度告訴學生,不要以為生物是「副科」,學好學壞無所謂,從當今社會發展來看,生物科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及研究航天、星際、應用科學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我國的新技術革命,與人類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例如:被國際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雜交水稻,不僅穗大粒多,質量好,用種量少,而且具有較高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自1976年在我國推廣以來,為國家增產數千億公斤,為人類帶來了福音,為我國乃至世界解決糧食難題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再說,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有利於保健身體,預防疾病;了解和掌握我們生活周圍豐富多彩的植物有關知識,可以栽花種草,綠化、美化、優化、香化環境,陶冶情操。由此,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物課應該重視,它與人類的生死存亡、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有密切關系。
2.了解生物科學發展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物學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隨著電視上的報道,可以適時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發展。如1997年英國盧斯林研究所稱他們用無性繁殖方法培育(克隆)綿羊(多莉)成功,引起全球軒然大波,它使哺乳動物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規律,發生了突變,被認為是揭開了生物學史新一頁。又如,我國科學家參與研究的人類基因組序列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可以用來造福全人類,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偉大科學工程,它對於人類認識自身,推動生命科學、醫學以及制葯產業等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並且對全人類的未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還有遺傳工程試管嬰兒,以及未來突破方向(癌變、心臟病、艾滋病)等等有關方面的報道,及時用科普講座的方式介紹給學生,或者介紹學生觀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有關生物的電視節目,可以讓學生形象的、生動的、自然的接受生物新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樣,讓教學內容跟上科學發展的時代步伐,學生會受益匪淺,真正喜歡上生物課。
3.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自如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去,因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能力必須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培養。運用知識,表現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就是必須重視在講授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觀察有關實物、教具,或動手實驗操作,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在運用這一知識的實驗中,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明確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內在聯系就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本質的科學,生命現象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現象之一,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因而生物教學中包含豐富的能力培養內容。
❷ 如何通過生物教學,提高學生的素養
在科學技術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學素養是每一個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課程標准》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素養」主要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個人決策時所需的生物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概括出生物學素養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要素構成、可見,具備生物學素養有助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關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課程改革後的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社會,更具有科學性、趣味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對科學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材料,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以下是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前提。 農村中學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學習主動性也有差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呢? (一)新穎的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如同戲曲的引子,影視劇的序幕,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扣響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情緒高漲。生物學知識豐富多彩,教師要善於將生物學知識用精湛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教學內容不同,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會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穎、獨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後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通過落實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勤於探究、樂於探究的生物學素養。 課改後的教材中,安排了較多的「活動」內容,教師要根據實際,對「活動」的內容、難度和形式要靈活掌握。探究性活動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動中要著重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重在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一節時,教材安排「自製泡菜」的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在有經驗的家長指導下,自己動手製作泡菜和自釀美酒、米酒。學生品嘗到自己製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以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 一個人如果對生物學知識一無所知,就更談不上對生物學有什麼興趣。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才能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適時地掌握好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銜接,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例如,對細胞這一章內容的學習,通過細胞全能性的介紹,引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的實例,如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和樹苗。在「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中,引入遺傳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如我國通過基因技術獲得的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抗擠壓耐保存的轉基因西紅柿;人類基因組計劃將完成人類全部23對染色體的遺傳圖譜的繪制工作,困擾人類的頑疾如艾滋病、惡性腫瘤、遺傳病將被攻克,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在教學中滲透這些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的視野,同時也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而且喚起了學生的時代感,樹立了生命科學的意識。 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科學的概念、原理,無不來自於客觀的實踐,來自於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通過探究科學家的科學研究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用水綿和好氧菌進行光合作用實驗時,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後提出如下探究問題:(1)科學家為什麼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從觀察水綿的結構出發: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並呈螺旋狀分布,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於觀察,經討論分析,認識到科學家選擇水綿作為實驗材料的目的,進一步認識到:選擇理想的實驗材料也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2)恩格爾曼在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什麼要把載有水綿的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並且黑暗的環境里呢?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排除氧氣和光線的影響,提高實驗的嚴密性。(3)為什麼要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能夠准確判斷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保證實驗結論的准確性。⑷為什麼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可明確結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確保實驗結論的唯一性。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也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實驗導致科學發展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四、通過實驗課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 中學生物學實驗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師以規范的操作讓學生模仿。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實驗,實驗的操作還不太熟練、不太規范,此時特別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進行示範操作,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這一實驗中,我們就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等一系列的操作進行規范的實驗示範,做到每講一點就規范地做一步,學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鏡和安放來說,我們一邊講道:「左手托住鏡座右手握住鏡臂」,一邊進行示範操作,學生跟著我們進行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又如觀察物象時,我們在屏幕上投影:「先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此時眼睛應該密切注視物鏡;當物鏡接近玻片標本時,再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見物像為止;最後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見的物像更加清晰。」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保證學生安全、快速地觀察到物像。
2、提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顯微鏡相關的實驗常常因為操作能力較差而直接影響到觀察實驗的效果,為此,我們在生物實驗課教學時,常常採取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比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之前提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清楚一層植物細胞,如果葉的橫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葉片的構造?如果看不清楚該怎麼辦?」利用這個問題很自然地引發學生用雙面刀片在觀察之前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而且學生也很用心地挑選最薄的切片。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實驗課時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葉片的內部結構。 (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中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對象或標本的觀察往往帶有盲目性,教師應該細致而明確地告訴學生「看」(觀察)什麼、怎樣「看」。教師只有這樣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觀察效果才會好。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時,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自己帶來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各個器官;然後在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帶來的果實時,要求學生按照由表及裡的順序觀察其組成情況。 植物的觀察解剖實驗要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比如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如果先解剖和觀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麼,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不利於觀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態。所以,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應該按照從下到上、由外向內的順序進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將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內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後將雌蕊的子房剖開,觀察子房內胚珠的結構。 (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所謂實驗中的表達能力,是指運用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探究實驗的關鍵就是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必須加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師不斷地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交流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為此,我們在每一個探究實驗中都安排了小組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這一環節。平時教師應多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鼓勵他們利用櫥窗、黑板報展示自己的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極大地調動學生撰寫的激情和慾望。 總之,在生物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應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到實處,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不斷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學生的科學意識,從而促進他們的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❸ 生物學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首先你的生物知識肯定要扎實,第二你的教學的技藝要優秀,也就是說你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學生教懂,還有必須具備有能力培養學生對生物的熱愛和求知慾,以及對你的熱愛。
❹ 如何提升農村生物教師的專業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以及現今教育對象中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加,許多教師感到學生比以往難教。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芽這與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有很大的關系。怎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呢?芽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的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作為一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隨便說出「你真笨」、「怎麼教你也白搭」之類的話。多用一些鼓勵贊美的語言,讓學生看到其自身的閃光點,使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只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才能信任老師,才能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鑽研業務,具有精湛的教育藝術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有著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是「文武全才」的人。教師可以把他們帶入理想的天堂,實現他們的宏偉理想,作為教師,只有努力鑽研業務,不斷探索、創新、提高,只有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精湛的教育藝術,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學校要求,才能不使學生失望。
為人師表,有良好的作風和習慣
學生多數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行舉止,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都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形象,衣著不整、不講衛生、懶惰成性、敷衍了事、追求虛榮等等,都會大大地影響著教師的威信。比如,在做操時,學生們在操場上認真地做操,而教師卻三個一群,五個一堆,在旁邊談天說地,說說笑笑,孩子們看在眼裡,心裡又會怎樣想呢?芽還有,教師在給學生寫批語時,字跡潦草,又怎能讓學生工整呢?芽因此,教師的作風和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身的威信。
善於自責,勇於承認缺點錯誤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了。對於教師來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差錯,關鍵時你如何對待這些問題。筆者曾有一次批評學生,因感情用事,發了很大的火,使這位學生產生了逆反心裡,課後,我主動找他談心,承認自己的錯誤,事後,這位學生真的改正了缺點,像是換了一個人。由此看來,及時向學生道歉或是自我批評,在學生面前承擔失誤,不但不會有損教師形象,相反,會使自己的形象更高大,在學生中的威信會更高。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發揚民主、沒有偏袒等也是影響教師威信的重要方面。總之,只要教師平時在這兒個方面稍加註意就行了。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提高了,「難教」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❺ 初中生物老師應具備哪些素質
當代的生物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淵博的學識,廣闊的知識面。一個合格的生物學教師不僅要掌握比課程深得多的生物科學知識和生物學基本技術,而且要理解課程內容的體系和深度。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深入淺出地組織教學內容,而不會隨著課本亦步亦趨。那種只會照本宣科機械呆板的填鴨式的教學已經成為過去。認真備課上課,對每一節課都做好充分的准備,由於准備充分上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2、改變教育觀念,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上真正進步。經常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然後我們一起去探討,查資料。他們有問題,才能說明去思考了,去學習了。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教育學生越來越優秀是教師的職責。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僅有教書的責任還有育人的責任,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育人效應。
3、靈活多變的教法。教師必須隨著新課程所建立的學習方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變化是由教育觀念決定的,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選擇學生樂於接受的方法。作為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那些方法是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無定法,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思考,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迅速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生物學基本概念多,易混知識也多,有些東西確實需要記憶,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良好的職業道德。師德的好壞從大的方面來說影響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小的方面來說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身弓行實踐」、嚴謹治學、勤於進取」、「認真授業」、「熱愛學生、積極育人」、「勇於科研、平等競爭」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良好職業道德。
5、創新的能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新素質,又怎麼能以「身教」的師表來樹揩模,導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校管理隊伍,首先必須是有創新素質的隊伍,才能把學校辦成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
6、良好的個性: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個性。教師個性的影響具有導向、凝聚、使學生親師等多種功能,教師的良好個性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乃至內化。富有個性魅力的教師如同一種粘合劑,能將每個學生緊緊地凝聚在他的周圍;富有魅力的教師能以獨特的教育風格,使學生迷戀而愛聽他的教誨。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熱愛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使其得以全面發展,是教師成功的關鍵。
7、持久的耐心:耐心能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耐心允許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觀念和錯誤理解。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耐心和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困惑,使學生愉快地產生這種信任。如果教師把錯誤作為愚蠢的表現,如果他們忘記了錯誤使學生感到灰心喪氣,更為經常感到羞辱,那麼他們就會在與學生之間豎起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所有的教育要素中,耐心首先引起和贏得了學生令人渴望的回應:更努力地學習。
❻ 中學生物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淵博的科學知識,在文化修養上逐漸達到較高的水平。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人才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運用教育規律,教師要學習普通心理學、教育學,通過學習掌握教育規律,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建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個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授課的新模式,設計好每一堂課。努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創新的表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到知識,學到方法,開啟思維。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敬教師,教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規律,再按照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尚未和多種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闡述的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筆頭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於組織學生,使學生迅速地增長才乾的能力,總之,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創造性的人才,這需要有創造型的教育,即熱愛創造活動,在課堂中,表現出創造性、靈活性、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❼ 生物教師怎樣提高教學效率
一、改變教育觀念,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生的進步不僅限於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還要訓練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學生很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而生本教育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使學生學得輕鬆快樂又成績優秀,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是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為構建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模式。新課程標准把「教學過程」改為「學習過程」,與生本理論中「人對知識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的理念是相通的。
因此,要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以新課改為背景,以生本為主要手段。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間關系可以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也會更願意配合教師的教學,因此,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使教學的活動能得到良好的互動,從而創建出有效性的課堂氛圍。 三、充分、合理運用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加強直觀教學,上出生物課堂教學的學科特色。
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
http://wenku..com/link?url=_
❽ 高中生物教師如何提高自身教學修養探析
一、執著的教育追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平日的一言一行都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身邊的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若要成為好一名優秀的生物學科教師,首先需要的是充滿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生命如此美麗,在於她的生機勃勃、百芳斗艷、生生不息;而生物學科的魅力無窮,在於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對生命不斷的思考,進而引起他們智慧的火花。正處在風華正茂的高中生,首先應該從高中生物老師那裡學到的,是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對生命科學的興趣與激情。
由於每個學生在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我們平時應該要注重因材施教,讓每一朵花都能得到完美地盛開。比如很多學生來自農村,視野相對比較狹窄,但是生活閱歷和經驗比較豐富,積累了大量的生活常識;而城市的學生在視野方面則有較大的優勢,能夠很好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但生活常識相對較差。所以在教學中,應當本著「既授之以漁,更授之以欲」的教育理念。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與時俱進,鼓勵他們學習更前沿的知識,才能出類拔萃;而針對基礎弱的學生,更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充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力求爭取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都有不小的收獲與進步。
總之,一個不斷追求成功的青年教師,心中必須要有「一如既往地踏實、認真,默默耕耘、苦中有樂」的教學信念,才能有信心帶領著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艱辛而又勤勉地爬上高考之峰,堅定、執著地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而人生的美好,在於不停地奮斗,不斷地創新。帶著執著的教育追求,教育事業必將開出絢爛之花。
二、扎實的學科知識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職業職責所在。對於學生而言,生物知識都是間接的經驗,當然對於教師來說,亦如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扎實而又廣博的學科專業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只是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更多的是我們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學到的學科專業知識。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大學期間,通過勤奮努力,已經儲備了較為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並學習了教育學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真正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學中,還須沉下心來,認真仔細地閱讀高中生物課本,並不斷地鑽研和挖掘課本,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內在精神,通過一定的教學經歷,逐漸從熟悉教材上升到能夠駕馭教材。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呈指數增長,很多時候知識量的增長可能已經超出了高中生物老師所涉及的范圍。作為年輕的高中生物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充電」。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補充自己的知識:一是直接向骨幹教師請教,這樣很容易得到清晰答案,並且准確度較高,但是知識相對碎片化;二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眾說紛紜,需要不斷思考並有一定的甄別能力,辯證地接受他人的觀點,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三是不間斷閱讀和鑽研與中學生物相關的大學教材,例如陳閱增老師的《普通生物學》、翟中和老師的《細胞生物學》、沈萍老師的《微生物學》和潘瑞熾老師的《植物生理學》等等,青年教師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能夠及時迅速地增加並更新現代生物學知識和技能。
三、不斷提高的教學技能
教學技能是指中學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稱教學的基本功。高中生物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可以簡單概括為備課、上課和實驗操作等三個方面。
備課主要包括備教材、備方法和備學生。上課的基本功又包括組織課堂教學的技能、語言表達的技能、板書繪圖技能和多種媒體教學方法的運用技能。實驗操作包括明白實驗原理、使用實驗儀器(顯微鏡、解剖鏡等等)、學會做簡單的生理生化實驗、學會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最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高中生物教師必須不斷地加強這些基本教學技能的訓練,同時理解每一項教學技能的含義及其作用,掌握其類型及應用要求。此外,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將各項教學技能熟練地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以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總之,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有自我提高的強烈願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物學科教學技能的崗位訓練中,切實練好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不斷地提高綜合素質,這是現代高中生物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為此,除了自身加強修養外,還要通過繼續教育的途徑來完成。
❾ 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科核心綜合素養
淺談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社會參與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文化素養方面);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自主發展方面)。核心素養體系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 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生物學科,在教育部專家討論稿中擬定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關鍵表現,或者理解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對自然的珍愛與敬畏、對科技的認知與實踐和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4 個內容。 生命觀念,一般是指人們對生命的總的認識或看法,不僅包括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還包括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判定。學生的生命觀念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媒體,其次是自我學習和學校教育。生物學科的教學是學生獲得生命觀念的主要學校教育方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取向,以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積極討論生命,進而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找尋生活的真諦。通過教材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是生命觀念教育的主要方式。 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將理性看做基於邏輯的和推理的加工過程,即理性是邏輯指引下的思考。理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級的認知加工方式,甚至比智力或其他認知能力更能影響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結果,包括學業成就、決策的滿意度、心理健康,甚至違規或道德行為等。通過生物科學的學習,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是生物學科的基本任務。在教材中設置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在爭論中發展自己的「理性思維」;以邏輯為指引進行實驗設計和分析,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理性思維」;在課後習題中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練習中在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 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在高中教材中,教師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十分注重對科學史內容的介紹,如在講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內容之前,講述了歐文頓、桑格、尼克森等科學家們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歷程的艱辛,以及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究熱情並為此付出的的不懈努力。從而培養中學生的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為將來的學習創新奠定基礎。 社會責任具體是指個人或組織對他人和社會應該承擔的任務、職責和使命,是為了他人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人或組織應盡的責任。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前提條件,教師應當在生物學科中,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實際,關心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免疫系統」這章中有關傳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及耐葯性的產生、艾滋病的知識、天花病毒和生物武器等方面的介紹、調查與討論,從而使學生形成關心社會、關心環境、關心人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❿ 如何提高教師的生物綜合素養論文
摘要:當前,中國正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雖然在有些地方,這種轉變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阻礙,但我相信素質教育的實施是必然的。教育不單單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國家需要的不是「書獃子」,而是真正高素質的人才。作為一名年輕的生物教師,我想以我的真實感受和一些想法與生物教師以及其他所有教師共勉。 關鍵詞:再學習 課堂教學 興趣 交流 在二○○三年,剛剛工作的我與廣大的年輕教師一樣,曾為如何當好一名生物教師而苦惱過。但通過老教師經驗的傳授和這幾年的刻苦努力,我覺得自己逐漸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生物老師,下面就是我對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生物教師的幾點看法。一.教師自身再學習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上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更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要一面教,一面學。我們要虛心,盡量接受選擇與本職本科及修養有關系之學術經驗來幫助我們研究。」所以再學習對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應該滿足現狀,不應該懶惰。教師的再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參加學校組織的進修及講座。(二) 准備一本筆記本,把平時自己對教學的想法和感悟記上,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遍寫成論文,加強自己教育理論方面的修養。建議一學期至少寫一篇論文,教學論文在一方面也體現了你對教學的反思。(三) 要到圖書館借書和看書,豐富本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四)多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探討,以解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五)多和學生溝通,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和教師的潛力。(六)假期可以參加培訓或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所以希望所有教師都能通過再學習,來提高自己,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二.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最主要的舞台,教師的再學習為你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那麼課堂就是你釋放「動力」的場所。課堂教學是你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最關鍵環節,那如何來處理好課堂教學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一)課堂氣氛的營造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學生本身和教師都有很大關系,就學生本身而言,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難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而學習態度取決於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是這樣做的。1、培養不先預習不聽課、不先復習不做作業的自學習慣。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難懂的地方需要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心中有數,這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課後及時復習不僅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強化記憶,也有利於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2、培養勤查工具書的自學習慣。中學生物學教材中涉及到許多生物學理論、學說和定律,生物學現象,動植物和微生物名稱、名詞,生物學著作和生物學家等知識,由於在教材中沒有做詳細的註解,學生在自學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疑惑不解的名詞術語,那麼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查閱工具書。生物學工具書有《辭海》、《詞典》、《普通生物學》、《網路全書》和《教學參考書》等,我鼓勵學生購置備用。堅持使用工具書不僅能豐富生物學知識,還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3、培養愛思考、愛質疑的自學習慣。「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我啟發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善於發現疑點,敢於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邊閱讀邊思考也有利於知識遷移。4、博覽群書的自學習慣。中學生單從課本中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導學生要多讀一些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通過摘錄、剪貼建立自己的「生物學資料庫」。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學生就會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就可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營造課堂氣氛的另一方面是教師本身,教師對於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也起著重要作用。(二)課堂教學1、 對個別學生「開小差」的處理。一般而言,教師見到有個別學生做「小動作」,往往怒氣沖沖,心情不能平靜,從而影響了講課的效果,與此同時,往往接下來就是就有關問題詢問做「小動作」的學生,結果學生往往回答不上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於是我們往往採取意氣用事的措施,當堂「報復」這個學生,以求得整個課堂暫時的安定。但是不可否認,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走向兩個極端:絕對的安靜和絕對的活躍。這兩個極端很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對於這些學生的處理是,用語言或行動去提醒他,老師已經發現你做「小動作」了,趕快集中注意力,回到教堂,而不是直接點他的名字。這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保證良好課堂氣氛的維持。例如,有一個學生在上課時看課外書,我會走到他身邊,指指他的書或拍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