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th是什麼生物

th是什麼生物

發布時間:2022-06-19 23:07:18

A. Th細胞的生物學標志

T細胞的標志:CD3肯定是陽性的,Th細胞CD4也是陽性。其他非特異標記,比如CD45也是陽性的。

輔助性T細胞是一種T細胞(白細胞的一種),它的表面有抗原接受器,可以辨識抗原呈獻細胞的MHC Class II 分子呈獻的抗原片段。輔助T細胞(helper T cell)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中間過程的角色:它可以增生擴散來激活其它類型的產生直接免疫反應的免疫細胞。輔助T細胞的主要表面標志是CD4。

功能:

通過與MHCII(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遞呈的多肽抗原反應被激活。MHCII在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表面表達。一旦激活,可以分泌細胞因子,調節或者協助免疫反應。

T細胞調控或「輔助」其它淋巴細胞發揮功能。它們是已知的HIV病毒的目標細胞,在艾滋病發病時會急劇減少。



B. Th1 Th2 CD8+t細胞的功能

Th1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1.直接殺傷抗原細胞,通過表達FasL→Fas,TRAIL→DR4+/DR5及LT殺傷病毒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lFN-γ還能直接降解病毒.Th1也可用「旁觀殺傷」方式清除過多活化免疫細胞.
2.活化殺傷性細胞,殺傷性細胞主要是細胞毒性T淋細胞(CTL、CD+8)和自然殺傷細胞(NK).Th1表達的lFN-γ和IL-2活化CTL和NK,使之釋放穿孔素,粒酶、LT、FasL等殺傷抗原細胞,在抗病毒抗腫瘤中發揮重要作用.CTL和NK也可表達1NF-γ反饋調節Th1.
3.輔助B細胞,以表達lFN-γ、IL-2及CD40L→CD40和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鼠實驗證實產生lgM、lgG2α、lgA等,lFN-γ可抑制lgG-1和lgE產生.
4. 對單核巨噬細胞作用,以同上方式 單核細胞向巨噬細胞轉化,IFN-γ尚可誘導MHC-II表達並刺激NO的產生.
Th2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1.誘導單核細胞向巨噬細胞轉化和MHC-II表達,但lL-4抑制NO產生,對殺滅吞噬病原不利.
2.對CTL和NK負調節
3.輔助B細胞,通過表達1L-4、10、13等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在小鼠實驗中產生lgG-I、lgE和lgA,IL-4抑lgG2α產生.
4.IL-4和IL-5、IL-13協同促嗜酸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BaS)和肥大細胞(MaS)前體細胞分化.FcεR1交聯的MaS和fMLP、Cas刺激的BaS反過來也會分泌IL-4.
Th1和Th2也有共同生物學功能,如促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分化、成熟;向炎症區集結,發揮吞噬功能等方面,兩者功能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Th1和Th2在免疫功能上具有合作性,Th1主要輔助細胞免疫,清除胞內細菌病毒及腫瘤細胞,Th2則主要輔助體液免疫,清除胞外細菌、病毒和毒素.Th1對付原蟲,Th2對付蠕蟲,在變態反應方面Th1和Th2也似互補.Th1啟動細胞免疫誘發遲發性起敏反應(DTH),Th2通過促使IgE分泌刺激Bas和Mas活化,誘發速發性起敏反應.另一方面,Th1和Th2在多環節上又是拮抗的.這種拮抗利於免疫狀態穩定,但也可能造成免疫異常.
CD8+ T細胞的作用途徑主要是通過免疫接種(即通常所說的癌症疫苗)來增加腫瘤反應T細胞的數量,或者通過在體外培養大量的腫瘤反應T細胞來治療患者,也就是過繼免疫療法的治療。
CD8+T細胞檢測蛋白是一種抗原類物質,它在防禦過程中起作用。如果腫瘤細胞中存在這樣的抗原,CD8+ T細胞會將腫瘤細胞穿孔進而破壞它們的組成。

C. 甲狀腺素有英文縮寫嗎

中文名稱:甲狀腺素英文名稱:thyroxine;Thx;T4 其他名稱:四碘甲腺原氨酸 定義:由兩個3,5-二碘酪氨酸分子偶聯而成的一種碘化的酪氨酸衍生物,是甲狀腺的主要激素。主要控制耗氧速率和總代謝速率。 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激素與維生素(二級學科) http://ke..com/view/694900.htm

D. 生理學上的th是什麼的縮寫

靜息電位
(resting
potential)
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名詞
安靜狀態下存在於細胞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

E. Holling Ⅱ型功能反應的表達式是什麼參數「a」和「Th」代表什麼生物學意義這些參數與捕食性動物自身的

Th是T效應細胞的一種。根據功能的不同,T細胞可以分為Th細胞、CTL細胞和調節性細胞。Th1細胞和Th2細胞分別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發揮重要作用。Th17參與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反應。就知道這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F. 免疫細胞有哪些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

免疫細胞(immune cell)俗稱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布很廣泛,主要是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

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

1、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2、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

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

3、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

4、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6)th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免疫細胞的原理機制

同體液免疫一樣,細胞免疫的產生也分為感應、反應和效應三個階段。其作用機制包括兩個方面:⑴致敏T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當致敏T細胞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再次接觸時,兩者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刺激作用,使靶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

引起靶細胞內滲透壓改變,靶細胞腫脹、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細胞在殺傷靶細胞過程中,本身未受傷害,可重新攻擊其他靶細胞。參與這

種作用的致敏T細胞,稱為殺傷T細胞。⑵通過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協同殺傷靶細胞。如皮膚反應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細胞易於從血管內游出。

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可招引相應的免疫細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於對抗原進行吞噬、殺傷、清除等。由於各種淋巴因子的協同作用,擴大了免疫效果,達到清除抗原異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主要參與對胞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及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及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也可以說,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參與免疫防護;又是導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細胞是細胞免疫的主要細胞。其免疫源一般為:寄生原生動物、真菌、外來的細胞團塊(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細胞)。細胞免疫也有記憶功能。

G. 免疫細胞有哪些,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免疫細胞有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K淋巴細胞、NK淋巴細胞。

一、T淋巴細胞

1、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2、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3、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4、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

5、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6、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二、B淋巴細胞

1、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

2、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3、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三、K淋巴細胞

1、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

2、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

3、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四、NK淋巴細胞

1、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2、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3、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4、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H. Th細胞的Th細胞檢測研究的現狀

T淋巴細胞是高度異質性的群體,根據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分化抗原的不同,分為CD4+ T和 CD8+ T細胞,這種分類對於區分T細胞的異質性有一定的價值,但隨著對T細胞功能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T細胞的功能主要是由其分泌的細胞因子介導的。
1986年Mosmann等根據小鼠的CD4+ T細胞克隆產生細胞因子類型的不同,將CD4+ T細胞發為TH1和TH2兩種類型,隨後Romagnani等人證實體內出存在相應的TH1和TH2亞群[1-2]。以表達白細胞介素2(IL-2)和γ干擾素(IFN-γ)為主的TH1群細胞,可以增強殺傷細胞的細胞的毒性作用,激發遲發型超敏反應,介導細胞免疫應答;以表達IL-4、IL-5、IL-10為主的TH2型細胞,促進抗體的產生,介導體液免疫應答。機體TH1、TH2平衡失調,與腫瘤免疫逃逸、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有一定的關系,並參與變態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應的發生。與傳統的臨床檢驗項目不同,檢測TH1、TH2相關細胞因子的意義,並不著重於輔助疾病的診斷,而更注重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狀況,為臨床調整TH1、TH2失衡提供正確的治療措施[3] 。由於目前尚無區分TH1和TH2細胞表面標志物,所以只能根據細胞亞群分泌特徵性細胞因子的不同,間接檢測TH1和TH2細胞的數目和功能。

I. 記憶細胞

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17022.htm

J. 解釋Ts細胞 Tc細胞 Tr細胞 Th細胞

1、抑制性T細胞 ,又叫TS(suppressor T cell)細胞,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TH)活性,從而間接抑制B細胞的分化和TC殺傷功能,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起負向調節作用的T細胞亞群。

2、Tc,亦稱殺傷T細胞(killer T cell,TK),具有殺傷靶細胞活性的T細胞亞群。Tc殺傷靶細胞不依賴於抗體,並能產生淋巴毒素(LT),通過LT介導殺傷靶細胞。

3、Tr細胞,即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簡稱Tr細胞,數量較少,多具有對機體免疫應答的負調節功能。

4、Th細胞全稱輔助性T細胞(外文名helper T cell),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Th均表達CD4,通常所稱的CD4+T細胞即指Th。HIV能特異性地破壞Th細胞,導致患者免疫系統癱瘓。

(10)th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1、Tr細胞

Tr細胞或通過接觸方式抑制T細胞的活化和增殖;或通過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直接和間接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其活性,使免疫應答不至於過於強烈。

2、Tc細胞

成熟的細胞毒性T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分化為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和記憶細胞毒性T細胞。前者能特異性殺傷帶抗原的靶細胞,如移植細胞、腫瘤細胞及受微生物感染的細胞等。Tc細胞的殺傷力較強,可反復殺傷靶細胞,而且在殺傷靶細胞的過程中本身不受損傷。

當它們和靶細胞接觸後,能釋放穿孔素,嵌入靶細胞膜內形成多聚體穿膜管狀結構,細胞外液便可通過此管狀結構進入靶細胞,導致細胞溶解。Tc細胞還能分泌顆粒酶,從小孔進入靶細胞,誘發靶細胞凋亡。

3、Ts細胞

如其功能失常,則免疫反應過強,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在TS調節途徑中存在誘導TS細胞 (Tsi)、轉導TS細胞(Tst)和效應TS細胞(Tse)3種細胞亞群,在抗原刺激後連鎖活化,最終由Tse產生T細胞抑制因子作用於Th細胞。

4、Th細胞

Th細胞主要分為Th1細胞與Th2細胞兩種,其中,Th1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和遲發性超敏性炎症反應;Th2可輔助B細胞分化為抗體分泌細胞,參與體液免疫應答。

Th細胞在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有淋巴細胞與吞噬細胞之間的抗原決定簇的傳遞,產生多種白細胞介素,參與被感染細胞溶酶體酶(酸性磷酸酶)的激活等作用。

Th細胞在免疫調節中起促進作用的是T細胞亞群。為單抗系列T4,CD4和Leu所識別,故亦稱T4細胞,其功能為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傳遞抗原信息,促進T、B細胞分化增殖,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和誘導遲發性變態反應。

根據其表面單抗受體、所產生的細胞因子和功能不同又可分為TH1和TH2,TH1在誘導遲發性變態反應中起主要作用,故亦稱炎性T細胞 (inflammatory T cell T1)。

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Th)對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具有重要調節作用, 能協助B細胞產生抗體,也能促進其他T細胞的分化成熟,是機體內一類重要的免疫調節細胞。

閱讀全文

與th是什麼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