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自製水陸生態瓶
基本工具:礦泉水瓶,剪刀,土壤,鏟子,棉線繩,錐子,魚網,清水
陸生植物:吊蘭、青草等常見的草本植物。
水生生物:水族箱中常見的水草(水蘊草、伊樂藻、金魚藻等),魚(孔雀魚、青鱂等小型魚類),螺(淡水蝸牛等腹足綱螺類)。
【實驗步驟】
首先我們要製作微型生態系統的「外殼」。
請你從礦泉水瓶中部剪出一個小口,然後小心翼翼地將瓶身攔腰剪斷。前端的漏斗狀瓶身是陸生環境的地盤,後面的柱狀瓶底則為水生生物的家園。
注意:請在成年人的幫助下完成操作,小心被塑料瓶介面處的「倒刺」劃傷。
用錐子在礦泉水瓶的瓶蓋中央戳一個小孔,使棉線繩剛好能從其中穿過。在瓶蓋內側,將繩子打一個結,以起到固定的作用。然後擰緊瓶蓋,使其恢復原位。
將上半段瓶身倒置扣入瓶底中,估摸一下瓶蓋外緣至平底的距離,記為d。然後將上半段瓶子取出,剪取一段長度剛好與d相等的線繩。
硬體設施完工後,我們要向這座微型生物圈中引入一群富有活力的「房客」。
請你向「陸生」部分的瓶子里添加一些土壤,然後把一小節吊蘭栽入瓶中。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種類的植物或者種子,鈍葉草、腎蕨,甚至豆芽都是不錯的選擇。
小貼士:如果你准備用自來水作為生態瓶的水源,那麼在使用之前最好進行一次「除氯行動」。要知道,自來水廠通常會向水中通入一定劑量的氯氣,以殺滅水中的微生物和病菌。這些殘存在水中的「余氯」可能會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產生微弱的影響。光照或輕微加熱都可以有效地分解自來水中的含氯化合物,進而為瓶中的「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向下半截瓶子中倒入適量清水,然後用魚網撈入幾條小魚、螺類和少量水草。
如果你打算偷懶直接把「陸生瓶」嵌套進「水生瓶」中,那可是個糊塗的決定。當兩個瓶身緊密接觸時,下層水生環境的空氣入口會被完全封閉。久而久之,魚兒便將面臨缺氧的困境,下層生態系統也會隨之瀕臨瓦解。
為了保證瓶中所有充足的氧氣供給和生境聯系,我們需要用線繩將水陸兩界串聯起來。請你比照一條直徑,分別用錐子在靠近瓶口的瓶壁上鑽四個小孔。取一段線繩(繩子的長度需略大於兩孔之間的距離),依次穿過左側上下兩個孔洞,打結固定。再用等長的繩子將右側瓶身栓牢。最後,別忘了在上方給生態瓶加一根「提柄」。
將生態瓶掛在陽光充足的室內環境中,按時給綠植澆水
復旦生命學院為您解答,希望您能採納,謝謝
2. 求生態瓶製作論文 3000字
生態瓶就是把一些小生物放入一個能讓它們生活的地方,並且能讓自己觀察,這就是生態瓶
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沙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一般,所需要的動植物,能夠在花鳥市場或類似的海洋館買到,不會很貴。
對於顏色及品種方面的要求可以咨詢售貨員,切記不可放大型的魚類,因為會比較消耗氧氣,導致生態瓶無法維持較長時間。
製作方法:
■步驟一:「准備一隻透明的塑料瓶(或食用油用完後收下的油桶),剪去上面的部分。」
瓶子來源一般有兩種:一是取自垃圾場、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飲料留下的,三是自己家吃完了以後留下的。不管哪種情況,第一次使用時,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劑來洗滌(孩子往往容易用這些東西來洗)。因為用這些化學物品洗滌後,塑料瓶上會有肥皂等殘留物,它們將對水生生物的生存會帶來危害。建議用熱水洗滌,必要時可加一些小蘇打。
由於是模擬生態系統,所以最好不要放過濾器等非原生態物品。
■步驟二:「在瓶底裝入一層水底的淤泥,並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無法獲取的,即使是在農村地區,讓孩子課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行為。而且根據筆者的實驗結果,淤泥對生態瓶水質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個生態瓶變得十分臟亂,而臟亂的生態瓶很多水生動植物是無法生存的。
建議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後用自來水沖洗,除去其中的塵土和臟物質,然後鋪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為那些靠吃死爛植物和動物排泄物為生的細菌提供一個寄宿的場所。
無法獲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把自來水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曬兩天以上,裡面便會生長一些微生物。在生態瓶里灌好水後,最後用膠帶在生態瓶外面標出水面的精確位置。因為當瓶中的水不斷蒸發後,水中礦物質的濃度會變得越來越高,為了維持一個平衡的環境,就需要補充水分以維持瓶中的水量。
■步驟三:「在瓶子里'種'上幾棵有根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態瓶中的植物一般為藻類,應該先將水加到位,然後再放植物,從而避免加水時把植物沖起來,有個孩子就這么一個細節沒注意,種了一個下午的水草還是沒種好。
加滿水、種上水草的生態瓶一般要等待幾個小時的時間,讓水中的一些渾濁物沉澱下來,再開始放進水生動物。
■步驟四:「把田螺、小魚、小蝦、小泥鰍等放進去。」 (如果使用油桶則可放入幾條小魚)
很多學生會發現魚剛剛放進生態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態瓶的水質很好,魚為什麼這么容易死去呢?"A.
其實是魚不能適應新的環境造成的,大多數魚都對水溫的突然變化十分敏感,魚被突然換到不同水溫的水中後,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將魚放進生態瓶也是有講究的。你可以在原來魚所在的水缸中放進一個塑料袋,將魚轉移到這個塑料袋中,然後連水連魚一起轉移到生態瓶中,約1.5小時後,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魚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學生會問老師,一個生態瓶中到底放幾條魚好呢?生態瓶中放養的魚的數量和生態瓶中水的體積及魚在水中可獲取的氧氣量直接相關。如果養的是金魚,則每4升水放兩到三條成年金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判別生態瓶中魚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魚浮在水面不斷「喘氣」,如果有這個現象發生,則表明水中沒有足夠的溶解氧,要麼是水質出問題了,要麼就是放入的魚太多了。
田螺、小魚、小蝦,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很難獲得,我們可以用水蝸牛來替代。一般一個20升的瓶子中放一兩只水蝸牛就可以了。水蝸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會發現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膠質狀的卵,兩周內你和你的學生就會觀察到卵開始孵化成小蝸牛。水蝸牛主要以綠藻為食,綠藻就是生長在瓶壁上的那層綠色的薄膜狀物質。注意,生態瓶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和綠藻的生長速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瓶中,每天綠藻增加的量應該與水蝸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有了這個生態瓶後,我們可以每周一次,組織學生根據他們的觀察記錄進行討論,讓他們對所觀察到的變化的原因進行猜測,或預測一下這個水生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整個活動的持續時間至少在兩周以上,這與教材設計中的教學時間不同,要做好教學進度的調整。
在瓶底裝入一層水底的淤泥,並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無法獲取的,即使是在農村地區,讓孩子課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行為。而且根據筆者的實驗結果,淤泥對生態瓶水質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個生態瓶變得十分臟亂,而臟亂的生態瓶很多水生動植物是無法生存的。
建議取一些粗沙或細石,放在一個大濾網上,然後用自來水沖洗,除去其中的塵土和臟物質,然後鋪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為那些靠吃死爛植物和動物排泄物為生的細菌提供一個寄宿的場所。
無法獲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來替代。製作隔夜水,至少要將自來水事先靜置24小時,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使其中的含氯化學物質分解除去。大多數水生物都對含氯的物質很敏感,接觸到這些物質後容易死亡。
在生態瓶里灌好水後,最後用膠帶在生態瓶外面標出水面的精確位置。因為當瓶中的水不斷蒸發後,水中礦物質的濃度會變得越來越高,為了維持一個平衡的環境,就需要補充水分以維持瓶中的水量。當然,再補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生態瓶里可以放什麼?
生態瓶可以模擬一個池塘生態系統。從中可以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
實驗原理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3. 五年級科學上冊中製作生態瓶怎麼作
生態瓶的製作:用一個罐頭玻璃瓶,裡面放一些塘泥和塘水(要有微生物),塘泥上種植一些活的水草,再放入活的小魚和螺螄,不要放太多,蓋上蓋子,生態瓶就做好了。
4. 如何製作微生物培養皿
一、如何製作:
分離培養微生物,離不開固體培養基。在微生物實驗室里,固體培養基的使用是如此地頻繁和常規,以至於這一方法看起來也理所當然。然而,回溯至1881年固體培養基出現以前,微生物的培養還只能在液體培養基中進行。為了能直接觀察培養物的形態及生長情況,科學家希望能將微生物培養在固體表面上,就像微生物生長在橘子皮或土豆上一樣。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1843—1910)曾用煮沸消毒的土豆來培養細菌。此後,他試著用明膠作培養基的凝固劑。他將明膠加入液體培養基中進行融化,然後將混合均勻的液體緩慢地倒在一塊玻璃板的表面。當明膠冷卻凝固後,就在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層固體培養基。為了防止空氣中雜菌的污染,科赫還用玻璃罩將玻璃板與周圍環境隔離開來。但是,人們很快發現,明膠在20 ℃以上就變軟了,很難進行分離微生物的劃線操作。在溫度高於25 ℃時,明膠就液化了,而大多數細菌的培養溫度都不低於25 ℃。
二、培養皿的定義:
培養皿是一種用於微生物或細胞培養的實驗室器皿,由一個平面圓盤狀的底和一個蓋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製成。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5. 製作生態瓶需要放入哪些具體的生物
生態瓶由透明的玻璃球體組成,內有小蝦、藻類、細菌、經過濾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氣 (Gorgonia 是無生命的樹枝狀物質)。
生態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約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氣,能量來源同樣是陽光,當然還有生命:蝦、藻及細菌。
生態瓶內進行的生態循環代表著簡化了的地球生態循環。
光線及水中的二氧化碳讓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它們會使用水中的無機營養物,藻類因此是系統中之生產者;小蝦呼吸用去氧氣,放出二氧化碳,並以藻類及細菌為食物,排出廢物,故此小蝦是消費者;細菌則把小蝦之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供藻類使用,所以細菌成為分解者。
Gorgonia 及小石為微生物提供藏身處,免被小蝦所吃,也為細菌提供生長地方,讓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之廢物。
因此,生態瓶內的食物及氣體皆可以不斷的循環使用。
6. 微生物實驗平板製作方法
(1)培養基的營養構成:各種培養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無機鹽。分為液體培養基和固體培養基。
制備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的方法:計算、稱量、溶化、滅菌、倒平板。
(2)常用消毒方法:煮沸消毒法、紫外線照射、巴氏消毒法和化學葯劑消毒。
(3)常用滅菌方法:灼燒滅菌、乾熱滅菌和高壓蒸汽滅菌法。
培養基、培養皿、接種環、實驗操作者的雙手、空氣、牛奶所採用的滅菌和消毒方法依次:高壓蒸汽滅菌、乾熱滅菌、灼燒滅菌、化學消毒、紫外線滅菌、巴氏消毒法。
(4)平板培養基的制備:計算、稱量、融化、滅菌、倒平板。
(5)接種方法: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法。
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養基的試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邊,用左手將試管塞或瓶塞輕輕地撥出,試管或瓶口保持對著火焰;然後用右手手掌邊緣或小指與無名指夾住管(瓶)塞(也可將試管塞或瓶塞放在左手邊緣或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夾住。如果試管內或三角瓶內的培養基一次用完,管塞或瓶塞則不必夾在手中)。左手拿培養皿並將皿蓋在火焰附近打開一縫,迅速例入培養基約15mL,加蓋後輕輕搖動培養皿,使培養基均勻分布在培養皿底部,然後平置於桌面上,待凝後即為平板。
平板劃線操作:
①挑取他含菌樣品:選用平整、圓滑的接種環,按無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種。
②劃A區:將平板倒置於煤氣(酒精)燈旁,左手拿出皿底並盡量使平板垂直於桌面,有培養基一面向著煤氣燈(這時皿蓋朝上,仍留在煤氣燈旁),右手拿接種環先在A區劃3—4條連續的平行線(線條多少應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劃完A區後應立即燒掉環上的殘菌,以免因菌過多而影響後面各區的分離效果。在燒接種環時,左手持皿底並將其覆蓋在皿蓋上方(不要放入皿蓋內),以防止雜菌的污染。
7. 生態瓶的詳細做法
製作生態瓶
. . 生態瓶的製作 1.在廣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並加入適量的水,將淤泥平鋪在瓶底。 2.將洗凈的砂子放入廣口瓶,攤平,厚度約為1cm。 3.將事先准備好的水沿瓶壁緩緩加入,加入量為廣口瓶容積的4/5左右。加水時不要將淤泥沖出,以免水質變混。 4.加入適量綠色植物。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長鑷子將植物的根插入砂子中。 5.加入適量魚蟲。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絲蚓必須要加。 6.加入小魚2條。注意不要用金魚,因為金魚的耐逆性很差。 7.將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態瓶製作完成。 8.將製成的生態瓶放在太陽光下。注意光線不能太強,以免瓶內溫度太高,影響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時觀察瓶內情況,認真記錄下每一點變化。 材料用具:
1、
廣口瓶(可樂瓶)學生的瓶子來源一般有兩種:一是取自垃圾場、垃圾桶,二是自己喝
了飲料留下的。不管那種情況,第一次使用時,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
去污劑來洗滌(孩子往往容易用這些東西來洗)。因為用這些化學物品洗滌後,塑料瓶上會有肥皂等殘留物,它們將對水生生物的生存會帶來危害。建議你用熱水洗滌,必要
時可加一些小蘇打。 2、細沙:建議取一些粗沙或細石,放在一個大濾網上,然後用自來水沖洗,除去其中的塵土和臟物質,然後鋪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為那些靠吃死爛植物和動物排泄物為生的細菌提供一個寄宿的場所。 3、無法獲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來替代。製作隔夜水,至少要將自來水事先靜置24小時,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使其中的含氯化學物質分解除去。大多數水生物都對含氯的物質很敏感,接觸到這些物質後容易死亡。 4、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態瓶中的植物一般為藻類,它們沒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應該先將水加到位,然後再放植物,從而避免加水時把植物沖起來,有個孩子就這么一個細節沒注意,種了一個下午的水草還是沒種好。 加滿水、種上水草的生態瓶一般要等待一天兩天的時間,讓水中的一些渾濁物沉澱下來,再開始放進水生動物,。
Nunc EasYFlask 培養瓶: 讓細胞實驗輕松簡單
賽默飛Nunc EasYFlask斜頸細胞培養瓶減少操作疲勞,多種專利表.. 廣告 查看詳情
. .
5、一個生態瓶中到底放幾條魚好呢?生態瓶中放養的魚的數量和生態瓶中水的體積及魚在水中可獲取的氧氣量直接相關。如果養的是金魚,則每4升水放兩到三條成年金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判別生態瓶中魚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魚浮在水面不斷「喘氣」,如果有這個現象發生,則表明水中沒有足夠的溶解氧,要麼是水質出問題了,要麼就是放入的魚太多了。 6、魚剛剛放進生態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態瓶的水質很好,魚為什麼這么容易死去呢? 其實是魚不能適應新的環境造成的,大多數魚都對水溫的突然變化十分敏感,魚被突然換到不同水溫的水中後,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將魚放進生態瓶也是有講究的。你可以在原來魚所在的水缸中放進一個塑料袋,將魚轉移到這個塑料袋中,然後連水連魚一起轉移到生態瓶中,約1.5小時後,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魚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7、田螺、小魚、小蝦,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很難獲得,我們可以用水蝸牛來替代。一般一個20升的瓶子中放一兩只水蝸牛就可以了。水蝸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會發現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膠質狀的卵,兩周內你和你的學生就會觀察到卵開始孵化成小蝸牛。水蝸牛主要以綠藻為食,綠藻就是生長在瓶壁上的那層綠色的薄膜狀物質。注意,生態瓶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和綠藻的生長速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瓶中,每天綠藻增加的量應該與水蝸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8、製作一個透明的生態瓶,但是缺少水草等藻類。石家莊市區哪裡有啊??? 到寵物店或者花鳥市場,賣觀賞魚的地方都有 實驗原理: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
. .
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製作步驟: 製作時首先准備一隻透明的塑料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其次在瓶底裝入一層水底的淤泥,並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第三在瓶子里'種'上幾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第四步把田螺、小魚、小蝦、小泥鰍等放進去。
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
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注意事項: 1 有了這個生態瓶後,我們可以每周一次,組織學生 根據他們的觀察記錄進行討論,讓他們對所觀察到的變化的原因進行猜測,或預測一下這個水生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整個活動的持續時間至少在兩周以上,這與教材設計中的教學時間不同,要做好教學進度的調整。 2 每天綠藻增加的量應該與水蝸牛能吃掉的差不 生態瓶可以模擬一個池塘生態系統。從中可以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 2、 切記不可放大型的魚類,因為會比較消耗氧氣,導致生態瓶無法維持
. . 較長時間。 附表: 一、小生態瓶的設計技巧 1.生態瓶製成後,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封閉的。 2.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3.生態瓶的材料必須透明,可以讓裡面的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4.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5.小生態瓶的採光,以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否則瓶內水溫過高,會導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態瓶的製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環棱螺、田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 . 三、對照實驗 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受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索人工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的最佳組成,使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可以多設計幾組對照實驗,每個對照實驗中,只變動其中一種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種小螺對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為重要,則又可增加一倍的實驗組合。即前14組為椎實螺,新增加的14組為環棱螺。 四、觀察 1.每天觀察1次,並做好記錄。 2.判別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標准。 水草綠色為生活狀態,發黃、變黑,而且柔軟下沉,即為死亡。小螺外殼灰綠,能運動,為生活狀態;外殼變白,而且浮起,即為死亡。 五、說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還有單胞藻,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動物,而且水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也是一個營養結構極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環棱螺雜食。 註:田螺喜棲息於底泥富含腐殖質的水域環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窪或緩流的河溝等水體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質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為食,也喜食人工飼料,如蔬果、菜葉、米糠、麥麩、豆粉(餅)和各種動物下腳料等。田螺耐寒而畏熱,其生活的適宜溫度為20℃~28℃,水溫低於10℃或高於30℃即停止攝食、鑽入泥土、草叢避寒避暑。當水溫超過40℃,田螺即被燙死。 有興趣的話
. . 目的要求:1、依據生態系統的知識,學會設計並製作一個生態瓶; 2、觀察並記錄自製的生態瓶中各種生物的生活情況; 3、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 材料用具:螺螄、小魚或小蝦、浮萍、滿江紅、金魚藻、黑藻或苦草、澄清池水(河水、井水或經過晾曬的自來水)、廣口瓶(可樂瓶)、玻璃板或橡皮膠塞、細沙、凡士林。 方法步驟:1、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瓶的方案。設計生態瓶時要考慮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2全班交流。各小組介紹設計方案,對各個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討論、修改,挑選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准備實施。 3、 各小組製作生態瓶,並在生物課上展示製作結果。 4、 各小組觀察生態瓶,記錄其中生物生活的各種情況和生存的時間。
生態瓶 生態瓶製作廠家
猜你想看 查看全部
《製作生態瓶》教學設計
生態瓶製作要點和步驟
8. 生態瓶製作的原理有哪些
美國太空總署火箭推進實驗室里進階生命支持計劃的科學家漢生,發現細小的鹽水蝦、藻及蝸牛可以在一封閉之系統內生存一段很長的時間。
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增長藻類;小蝦吃藻類得以維生;消化菌將蝦子的排泄物分解成為水草的養分。這三種生物體在這封閉的系統內形成一共生自足的「微型世界」。
生態瓶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就像地球一樣。
生態瓶由透明的玻璃球體組成,內有小蝦、藻類、細菌、經過濾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氣 (Gorgonia 是無生命的樹枝狀物質)。
生態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約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氣,能量來源同樣是陽光,當然還有生命:蝦、藻及細菌。
生態瓶內進行的生態循環代表著簡化了的地球生態循環。
光線及水中的二氧化碳讓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它們會使用水中的無機營養物,藻類因此是系統中之生產者;小蝦呼吸用去氧氣,放出二氧化碳,並以藻類及細菌為食物,排出廢物,故此小蝦是消費者;細菌則把小蝦之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供藻類使用,所以細菌成為分解者。
Gorgonia 及小石為微生物提供藏身處,免被小蝦所吃,也為細菌提供生長地方,讓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之廢物。
因此,生態瓶內的食物及氣體皆可以不斷的循環使用。
生態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氣體,唯一可進入系統的是光線,整個系統也是靠光線作能量推動的。
9. 製作生態瓶技巧是什麼,怎樣使瓶中的魚活得更久
生態瓶中應該同時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植物,本處應為水生植物)、消費者(水生動物,最好能組成食物鏈)、分解者(腐生微生物),非生物成分(光、水、溫度、空氣、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