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體的生物鍾是如何運轉的
清晨早起,雞啼鳥鳴,整個生物界似乎都在按著同一個時刻表在有規律地運轉著。當一個人每天必須在某一特定時刻內醒來,開始不可能不藉助於鬧鍾之類的提醒,然而,天長日久就會驚奇地發現,當你不再藉助鬧鍾時,同樣也能在大約這個時刻里醒來,甚至相差不了幾分鍾。生物鍾並不像鬧鍾那樣,任人隨意搖弄,它是人們長期規律生活養成的一種習慣,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種規律的生物鍾往往是徒勞的,同樣當人體的生物鍾一旦建立,也是很難改變的。有人做過一些實驗,其中有一個很典型的實驗就是人體生物鍾實驗。將一個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物鍾,移入地下,經過長時間地與世隔絕的生活,當人們尋問其目前的時間時,實驗者竟能回答相差無幾。因而,實驗設計者認為,光線的陰暗、氣候的冷暖等等,只是生物時間規律的外部條件,在人體內部還有一種類似時鍾的機構,它可以不依賴外部條件而自行運轉,指揮著人體的正常生物活動,這就是人體的生物鍾。
1904年,奧地利心理學家斯渥伯達出版了《從心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談人類生命的周期》,他認為人體的生理、體能的變化和疾病的產生有23天的周期性,人的心理變化有28天的周期性。隨之德國科學家出提出了與之相類似的見解,他從所選擇的病例材料中發現,人類的發病期和死亡期往往與之出生23天的周期節律有關聯。之後的發現更加表明人類的智力活動也同樣存在著一個33天的周期,也就是說在33天內有一天學生們的智力節律達到高潮,大腦思維、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隨後逐漸下降,33天後又到達一個新最佳狀態。目前,這種周期被廣泛地應用到體育競技項目,在預定比賽日期之前,教練員、心理醫生有計劃地調整運動員的生物鍾,使之在預定的比賽日期時達到最佳競技狀態。
是什麼使人體產生了生命節律,控制節律的生物鍾在哪,它又是如何運轉的?有人認為,人體的生物節律是外源性的,也就是說某些復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地磁變化、電場變化、光的變化以及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從而引起人體生命節律的周期性。也有人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所決定的,人即使在恆溫與隔絕的地下,也可表現出近乎於24小時的節律。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生物節律是由人體內的激素所調節控制的,例如女性的月經等。近年來,一個更加接近完美的學說被提出,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腦垂體下部有一小串神經細胞,一旦它受到損傷,生命節律就會被打亂。因而,認為生物節律的正常運轉是由大腦內某些專門的神經元所控制的,但是到目前沒有得到明確地證實。至於從進化學角度提出的進化學說更是使人感到古色古香,頗有歷史學的味道。但是作為沒有定論的問題,我們不防也提上幾句,這種學說認為,人類之所以有生物節律,乃是生存的需要,在生理上、行為上適應了環境的節律,才能得以生存。由於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使得體內有利的基因能夠得到遺傳,從而後人出現天生的生物節律來,這種節律又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樣適者生存。不能根據環境而調節生物鍾者,必將遭到淘汰。
目前,科學家正在致力於解開人類生物鍾是如何產生、如何運轉之謎的,希望真相大白之日不會太遠。
⑵ 生物鍾是由什麼來控制的會失靈么
人體的生物鍾:人的生命過程是復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鍾。生物鍾也叫生物節律、生物韻律,指的是生物體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包括生理、行為及形態結構等現象。科學家發現,生物鍾是多種多樣的。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鍾對人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整個人類都是按以一晝夜為周期進行作息,人體的生理指標,如體溫、血壓、脈搏;人的體力、情緒、智力和婦女的月經周期;體內的信號,如腦電波、心電波、經絡電位、體電磁場的變化,等等,都會隨著晝夜變化作周期性變化。沒有人否認這一系列的現象與人的健康毫無關系。科學發現,生物鍾紊亂的時候,人類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的生物鍾幾十年都是相對穩定的,他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而生物鍾表一旦被打破,較長處於紊亂狀態,就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據說,歐洲名酒棗威士忌的商標是一長壽老人的頭像,這老人活了152歲。當時,英國國王想見這位長壽老人,就請他到皇宮來吃喝玩樂,以示隆重款待,誰知,由於生活規律被突然改變,一周後老人不治死去。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健康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終日勞作,越顯健康,有一天,由於兒女的孝順,讓他休息「享清福」,結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剛退下來的老人,身體狀況反而不如上班的時候,都是與生物鍾突然改變有關。我們認為,年輕人要及早認識、發現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鍾,然後、逐步順應它,使之發揮良性效果。老年人要對幾十年形成的生物鍾要保養好,不要輕易改變它,免得引起生物鍾紊亂而影響身心健康。孝順的兒女們,也不要輕易讓老人遷就你們的「孝心」。據調查,在一家叫老人保健康復中心裡,好幾個九旬老人在家的時候身體狀況、精神狀態都很正常,兒女送他們到中心是讓他們得到良好的醫療保障,但結果,這幾個老人都是不到半月,「無疾」而終。這與老人的生物鍾被改變有無關系,我們無法深究 。不過,我們相信,認識生物鍾、掌握生物鍾、順應生物鍾對維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
如何調整生物鍾?
在冬季,人們的食慾多有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這是由於人體的「激素鍾」在寒冷的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造成的。
科學研究發現,冬天的寒冷影響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對於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一些葯食兩用的食品,如紅棗、芡實、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蓮子、山葯、扁豆、桂圓、山楂、飴糖等,再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就可達到禦寒進補的目的。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冬季是減輕體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時機。此時,肥胖者晚餐應少吃,並安排得清淡一些。由於晚間人體攝入的營養素易轉化成脂肪而儲存,同時,晚間活動量小,如果晚餐豐盛則易引起血脂升高,並易沉積於血管壁上,為動脈硬化埋下隱患。
婦女在冬季應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尤其是鈣和鐵應有充分的供應。老人和兒童及體質虛弱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理耐寒能力差,寒冷對他們是很大的威脅,尤其需要優質蛋白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應保持合理的比例,三者應分別佔13%-15%、25%-35%、60%-70%為宜。
老人冬季宜常吃粗糧、雜糧和薯類。如玉米、蕎麥、燕麥、紅薯、馬鈴薯、羊奶、兔肉、動物肝、動物血、豆腐、芝麻醬、紅糖、蝦米、蝦皮以及帶色葉菜都適於冬季進食。
此外,冬季進補禦寒,調整飲食的同時,應進行耐寒力鍛煉從而增強適應能力。如忽略了人體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賴食物禦寒,過多地食用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類等,可造成和加重心血管病。而且,一冬下來,有可能多長出贅肉,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冬天應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散步、打球等,這樣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增強胃腸道對營養的消化吸收,真正達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224》如何調整好生物鍾
經過長時間的復習備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習慣。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還懶洋洋的,興奮不起來。如果到了高考時還是處於這種生理狀態,就很不利,應該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鍾。
人的生物鍾是長時間形成的一種生理反映。要想調整到最佳狀態,應該在考前半個月左右就著手進行。高考的第一場考試一般在上午9∶00開始。考生要想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適度的興奮狀態,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間的作息時間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鍾調整過來。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習慣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睡懶覺。具體地說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畢後,活動一下身體,看幾頁復習資料,7∶30左右再吃早餐。這樣到9∶00左右整個人已經逐漸進入興奮狀態。為適應考試,考生在9∶00~11∶00之間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試著做一做。這樣既能進行一下復習,又能體會適度緊張的感覺。
午飯後,考生也要按高考的需要休息一個小時左右再進行復習。從而使自己在每一場考試的時間里都處於適度的興奮中。
為什麼沒有鬧鍾的鈴聲,你卻每天按時醒來?為什麼雄雞啼晨,蜘蛛總在半夜結網?為什麼大雁成群結隊深秋南飛,燕子迎春歸來?為什麼夜合歡葉總是迎朝陽而展放?為何女子月經周期恰與月亮盈缺周期相似?生物體的生命過程復雜而又奇妙,生物節律時時都在奏著迷人的「節律交響曲」。
近年來,時間生物學認為,生物體乃至植物體的生命隨晝夜交替、四時更迭的周期性運動,揭示出生理活動的周期性節律。古代醫學視天地為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謂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體的活動大多呈現24小時晝夜的生理節律,這與地球有規律自轉所形成的24小時周期是相適應的,表明生理節律受外環境周期性變化(光照的強弱和氣溫的高低)的影響而同步。諸如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晝夜節律變化。生物近似時鍾的結構,被稱之為「生物鍾」。周期節奏近似晝夜24±4小時稱「日鍾」, 近似29.53±5天稱為「月鍾」,近似周年12±2月稱為「年鍾」。時間生物學研究揭示了植物、動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動具有一個「持久的」、「自己上發條」和「自己調節」的生物鍾 。
生物鍾依靠像時鍾那樣周期往復的振盪工作,其工作節奏是不受周圍環境影響的,故認為其周期振盪節奏是內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內獨立進行。生物鍾的存在有極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它能使生物與周期性的環境變化相適應,特別是一些對生存和繁殖關系重大的,如遷徙、覓食、交配、生育等,以至作出提前安排。如糖皮質激素在清晨起床前就已升高,為白天活動作好預先的准備。然而生物的這種適應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圍內追隨外界的周期性,當偏差太大,外環境變化造成刺激過強過弱,以致使生理振盪變為越軌的自由運轉,從而干擾了時鍾的正常運轉,造成個體不同器官內部節奏位置的紊亂,破壞有序的合作,會引起某些疾病。
近10年,生物學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告訴我們,晝夜節律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形成的。1972年研究人員證明,下丘腦前部視交叉上核擔負著晝夜節律的中樞起搏點作用。臨床觀察到人類腦腫瘤破壞包括視交叉上核區時,可導致睡眠-覺醒周期瓦解。靈長類腦內至少有兩個晝夜節律起搏點,其中一個就是視交叉上核,另一個目前尚未確定。
為何成績一般的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而名列前茅的學生卻名落孫山?為何一貫行為文明的青年人突然與人吵架?原來人體存在智力、情緒、體力周期分別為33天、28天和23天的生物鍾,這3種「鍾」存在明顯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運轉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期。如人體三節律運行在高潮時,則表現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緒樂觀,記憶力、理解力強,這樣的時機是學習、工作、鍛煉的大好時機。這時懷孕所生的孩子一定是聰明伶俐的優生兒。在此期,增加學習、運動量,往往事半功倍。學生節律高潮時考試易取得好成績,作家易顯「靈感」,運動員在此期易破記錄。
相反,三節律運行在臨界或低潮期,會表現耐力下降,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健忘走神,這時易出車禍和醫療事故,也難在考試中出成績。老年人發病常在情緒鍾低潮期,而許多疾病死亡時間恰在智力、體力、情緒三節律的雙重臨界日和三重臨界日。了解自己三節律的臨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作準備,以頑強的意志和高度的責任感去克服困難,安然度過臨界日和低潮期。
如何計算自己智力、情緒、體力鍾的高潮、低潮和臨界期呢?以下是一種簡演算法:
(1) 先算「總天數」即計算出生之日至所計算之日的總天數。公式:t=(365.25×周歲數)± x。式中「t」表示總天數,「x」表示除周歲數以外的天數。例某人1935年10月15日出生, 要計算1987年1月29日的這天生物節律,t=(365.25×52)-259=18734(天)。
(2) 再算「余數」,將前算得的總天數分別除以33、28、23(它們分別是智力、情緒、體力 節律周期的天數。)然後得到余數。注意必須用手算,而不要用電子計算機計算。 18734/33=567……23(智力鍾余數) 18734/28=669……2(情緒鍾余數) 18734/23=814……12(體力鍾余數)
(3) 當把余數求出之後,如你只需要了解計算日處什麼期(高潮期、低潮期、臨界期),最簡便的方法是採用「周期天數除以2對照法」,又叫半周期法: 33/2=16.5……(智力鍾半周期數) 28/2=14.0……(情緒鍾半周期數) 23/2=11.5……(體力鍾半周期數) 將「余數」與半周期數作比較,若余數小於此種生物鍾的半周期數,此生物鍾運行在高潮期;若大於半周期數,運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數或整周期,以及余數為零者,則為臨界期。了解自己「智力、情緒、體力」三節律的運行周期,可在高潮期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臨界、低潮期早作準備,以防不測。
上例,智力鍾余數:23>16.5為低潮期;情緒鍾余數:2<14.0為高潮期;體力鍾余數12>11.5,數字接近半周期,為臨界期。
人體生物鍾三節律周期理論是指一個人在自身「水平線」上的波動。當人體三節律處於臨界期或低潮期,人確實會感到智力下降、情緒欠安和體力易疲勞感,但人是有理智的,有責任感的。我們了解自己的臨界期、低潮期,對它沒有恐懼的必要,更不要以生物鍾低潮期或臨界期為借口。為了降低事故發生率,把處於節律雙重、三重臨界日駕駛員換下來干其他工作,或提醒他謹慎駕駛,以高度責任感來克服臨界日的不適。當然高潮期的駕駛員麻痹大意,以為亂開車也不會出事故,這是絕對錯誤的。
生物鍾老化機制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節律振幅減小。各種組織器官功能減退,例如,神經組織萎縮導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肝臟解毒功能減退;心肌萎縮,心功能減退,如老年人醛固酮、睾酮、黃體生成素晝夜節律振幅明顯減小或消失。生物鍾處於高潮期,還可抵消這些功能減退,但處於低潮或臨界期,則有病變及死亡的危險。
(2)生物節律穩態遭到嚴重損害。夜班工人體溫、血壓夜高於晝,睡眠晝夜顛倒,日積月累,使生物節律一定程度損害。
(3)同步因子(生活習慣、光照周期定時進餐)作用的減弱。由於退休,長期生活習慣因改變而不適應,戶外接受日光時間減少,干擾了情緒節律,機體衰老與同步因子削弱是有關的。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們只有順從它的變化及時地作出適應的調節,才能保持健康。天地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有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以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經。賢人長壽秘訣是按照天地、日月、星辰的自然運行規律,適應陰陽升降變化,「春夏 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使之長壽健康。歷代長壽老人均具有起居,飲食規律的生活。盡管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些事不盡人意,但長壽者由於保持樂觀情緒,正確對待和處理矛盾,使生活節律中同步因子不斷維持動態平衡,這對延緩衰老有著不可估量的回春作用。
⑶ 人的生物鍾是受什麼控制的
世上的任何一個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睡眠方式與習慣,有的人喜歡早睡早起,即所謂「百靈鳥 所謂「百靈鳥」式醒睡方式的人,每天很早醒來,起床活動,精神飽滿地投入當天的工作,到下午工作效率就慢慢降低,夜暮降臨,即呵欠不斷,昏昏欲睡,急忙上床就寢,很快便進入夢鄉,這類人一般很少有失眠。所謂「貓頭鷹式」,早晨醒來後,慢悠悠地翻翻身,睡意盎然,戀床難舍,磨蹭很久,勉強起床後,上午的工作效率不高,到了下午精神才慢慢的來了,入夜後勁頭反而最足,工作至深夜毫無倦意,好像有用不完的勁,只是迫於第二天還有工作,才勉強上床就寢,這類人即使讓他們早上床也是難以入睡的。 據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發現這種覺醒一睡眠節律的差異,與人體的日常體溫周期性變化有關。「百靈鳥式」的人,每當傍晚,其體溫在正常幅度的下限,第二天早晨開始升高,到上午升至上限;而「貓頭鷹式」的人,在傍晚時體溫已上升至正常幅度的上限,深夜後始見下降,翌晨還在下限值內,午後始見上升。這種節律養成與工作有一定關系。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多屬於「百靈鳥式」,他們的主要工作都在白天,這類人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活動,太陽落山後即准備就寢了,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則多是「貓頭鷹式」的,他們常常利用安靜的夜晚來工作。 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生物鍾的支配下進行的,就如同植物到季節就開花,動物到了周期就要產卵一樣。生物鍾運轉正常,身體就健康、抗衰、延壽,相反,亂了生物鍾,運轉不正常,就容易得病、早衰、折壽。因此,精心呵護和保護生物鍾,使其不受干擾和磨損,就成為我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是自我保健的核心。 保護生物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規律自己的生活,按時作息,平衡飲食,積極鍛煉,並且形成"制度",常年堅持,雷打不動,節假日也不例外。 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有許多生理現象都要受到自身存在的一種與時間因素有關的物質所控制。這種物質與日常的鍾表有著類似的作用,被稱為「生物鍾」。 自有生物以來,太陽升落所因起的光照變化,和生物體內的生命活動建立了同步關系,長期的進化,生物就按太陽出沒的規律形成了體內的活動規律,由生物鍾來控制。人體生物鍾是一種復雜的生理過程,由松果體來「指揮」。松果體是腦內一個碗豆大的腺體,分泌的激素叫松果體素(也叫褪黑激素)。 已經發現,一個人的體溫在清晨2-6時最低,下午5-6時偏高。癌細胞生長也是有規律的,在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做放射治療,最容易殺死癌細胞。此外,血糖含量、基礎代謝率、經絡電勢等等,也都隨著晝夜更替而出現有規律的變化,隨著生物鍾運轉。 生物鍾紊亂,松果體素極度減少和喪失正常節律,將牽動體內許多生理功能的紊亂,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損害健康甚至發生疾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循晝夜規律、季節規律,力求避免或減少對生物鍾的干擾。生活起居有規律,按工作勞動時間作息,定時合理飲食,克服自身干擾生物鍾正常運轉的不健康行為習慣,順乎自然保持健康。 近年來,世界上盛行的最佳養生法是「生物鍾養生法」。該養生法認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有規律的預定時刻表,這就是由生物鍾所控制的。人的各種活動如果能順應生物鍾的規律要求,就可以達到健、壽、智、樂、美的境界。否則,人體必將受到某些損害,表現為疲勞、低智、寡歡、早衰和疾病。 因此,我們按生物鍾的規律辦事,以達到養生的目的。比如: 按時作息,有勞有逸; 按時就餐,不暴飲暴食; 適應四季,順應自然; 戒除不良嗜好,不傷人體功能。 如果一但違背了生物鍾的規律,出現不適,應立即用微調法來彌補、糾正,防止繼續發展,釀成疾病。比如: 眼球血絲——熬夜太多,可用睡眠來調節; 眼圈昏暗——疲勞過度,可用休息來調節; 舌苔發白——胃部不適,可用飲食來調節; 精神緊張——心理失衡,可用緩解心理壓力來解決,等等。 諸如此類,這就是自己愛護自己,重視自我養生,靠自我保健、自我醫療來實現。
⑷ 生物節律的控制
生物隨著地球、太陽、月亮的周期性變化,逐漸形成的周期性、有節律的行為就是節律行為.如晝夜節律、月運節律、季節節律等.這是長期適應自然界的結果.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順序所決定.對動物的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等行為,起調節作用.
故選:D
⑸ 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是哪個
①下丘腦是水平衡的調節中樞,①正確;
②小腦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②錯誤;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③錯誤;
④下丘腦有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④正確.
所以,①④正確.
故選:D.
⑹ 人體生理節奏由什麼控制
在正常情況下,人類生理節奏日節律受太陽升落的持續影響。但是,對於那些與外界隔離的人來說,諸如囚禁在暗無天日地牢中的犯人,其生理節律就自動地延長了。
生理日節律似乎部分地受位於大腦基低部、靠近垂體的下丘腦的控制。下丘腦調節垂體的分泌,並依次影響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其作用於腎上腺皮質,並改變氫化可的松的釋放過程,似乎對某種類型的節律極為重要。這些結構具有高度適應性。
絕大多數的人接觸各種自然刺激,生理日節奏的細微變化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體溫、血壓、脈搏、呼吸以及激素活動,無不伴隨著地球的緩慢旋轉而起伏不已。
同理,一個人的能力、脾氣甚至抗感染能力,都受生物鍾的支配,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癲癇患者僅在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發作,以及為什麼孕婦常常感到早晨不適。實驗表明,在上午4時注射肺炎球菌的老鼠,其存活率最高。這對人來說可能也十分重要。假如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存在節律性的話,那麼,接種疫苗也應該具有節律性。
生理日節律的不同,是造成晚上清醒、通宵工作與早起早睡這兩種截然相反生活習慣的根本原因。百靈鳥型和貓頭鷹型具有早起和晚睡生活習性的人,都有相當典型的生理節律,這可能是新陳代謝的節律不同所致。這種差異相當重要,它反映了同種類成員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不同節律模式。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晚睡型的人比早起型的入睡遲,但他們的起床時間卻相近。早起型的人,體溫和精力上升較快,但一到晚上,就再也提不上精神了;而恰恰在這時,晚睡型的人正處於其精力高峰。
經常乘飛機的旅客都有「高速飛行導致生理節奏破壞」的體會。當他們快速地從一個時區飛向另一時區後,一種糊塗、懶散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是因為人體生理節律尚未適應新的時間環境,但一周以後,就會逐漸適應下來。
最明顯的周期是婦女的月經周期。這一月變化生理節律能顯著地改變女性的情緒,以及影響她對疾病的抵抗力。男性也存在激素活動的月周期,但較不明顯。
⑺ 生物節律受什麼調控
是人體生物鍾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來調控的。
⑻ 下丘腦是否調控生物節律
下丘腦與邊緣前腦及腦干網狀結構緊密的形態和功能方面的聯系,共同調節著內臟的省城。進入下丘腦的傳入沖動可來逢邊緣前腦、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其傳出沖動也可抵達這些部位,還可通過垂體門脈系統和下丘腦-垂體束調節垂體前葉和後葉的活動。垂體門脈是正中隆起(灰白結節的內側前部)與腺垂體之間的門脈系統;許多含有分泌顆粒的神經末梢終止於正中隆起,其分泌物可通過這一門脈系統到達腺垂體,調節腺垂體的活動,下丘腦-垂體束是由視上核、室旁核和結節發出的神經纖維束,它經垂體柄到達神經垂體,與神經垂體的活動密切相關。
在實驗中,曾經觀察到電刺激下丘腦的後區可獲得血壓升高、心率加速、瞳孔散大等交感神經性反應;因此有人認為下丘腦的後部是交感神經中樞,而前部是副交感神經不樞。但這個概念沒有得到足夠實驗事實的支持,已不被公認。現在知道,下丘腦不是單純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中樞,而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活動和其它生理活動聯系起來,調節著體溫、營養攝取、水平衡、內分泌、情緒反應、生物節律等重要生理過程。
(一)體溫調節
哺乳類運動在下丘腦以下部位橫切腦干後,即不能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而在間腦以上切除大腦皮層的動物,體溫仍能基本保持相對穩定。可見在間腦水平存在著體溫調節中樞。現已肯定,調節體溫的中樞在下丘腦。有人認為,體溫調節中樞內有些部位能感知溫度當血溫超過或低於一定水平(這水平稱為調定點,正常時約為36.8℃)時,即可通過調節產熱和散熱活動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體溫調節中樞內的另一些部位對溫度變化不敏感,但在溫度敏感區的作用下,發出傳出沖動以改變與產熱和散縶有關器官的活動,從而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因此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包括溫度感受部分和控制產熱和散熱功能的整合作用部分。
(二)攝食行為調節
用埋藏電極刺激動物下丘腦外側區,引致動物多食,而破壞此核後,則動物食慾增大而逐漸肥胖。由此認為,下丘腦外側區存在攝食中樞(feeding center)。而腹內側核存在飽中樞(satiety center),後者可以抑制前者活動。用微電極分別記錄下丘腦外側區和腹內側核的神經元放電,觀察到動物在飢鋨時,前者放電頻率較高而後者放電頻率較低;靜脈注入葡萄糖後,則前者放頻率減少而後者放電頻率增多。說明攝食中樞與飽中樞的神經元活動具有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這些神經元對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調節著攝食中樞和飽中樞的活動。用電滲法(electroosmosis)法將葡萄糖注到腹內側核神經元旁,也能使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進一步說明飽中樞神經元對葡萄糖敏感。
(三)水平衡調節
水平衡包括水的攝入與排出兩個方面,人體通過渴覺引起攝水,而排水則主要取決於腎的活動。損壞下丘腦可引致煩渴與多尿,說明下丘腦對水的攝入與排出調節均關系。
下丘腦控制攝入的區域與上述攝食中樞極為靠近。破壞下丘腦外側區後,動物除拒食外,飲水也明顯減少;刺激下丘腦外側區某引起部位,則可引致動物飲水增多但是,控制攝水的中樞在確切部位還不清楚,不同動物的實驗結果也不一致。
下丘腦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過改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來完成的。抗利尿激素是由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元(神經分泌大細胞)合成的,神經分泌顆粒沿下丘腦-垂體束纖維向外周運輸(軸漿運輸)而貯存於神經垂體。以高滲鹽水注入動物的頸內動脈,則能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如注入低滲鹽水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因此認為,下丘腦內存在著滲透壓感受器,它能按血液的滲透壓變化來調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此種感受器可能就在視上核和室旁核內。電生理研究觀察到,當頸動脈內注入高滲鹽水時,視上核內某些神經元放電增多,這一事實支持滲透壓感受器就在視上核內的推測。一般認為,下丘腦控制攝水的區域與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團在功能上是有聯系的,兩者協同調節著水平衡。
四)對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調節
下丘腦內有些神經元(神經分泌小細胞)能正確性調節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肽類物質,這些物質是: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生長至少釋放抑制激素、生長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因子、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釋放因子、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等。這些肽類物質在全盛後即經軸突運輸並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經垂體門脈系統到達腺垂體,促進或抑制某種腺垂體激素的分泌。此處,下丘腦還有些神經元對血液中某些激素濃度的變化比較敏感,這咱神經元稱為監察細胞;例如,前區的某些神經元對卵巢激素敏感,內側區的某些神經元對腎上腺皮質激素敏感,另有一些區域的某些神經元對各種垂體促激素很敏感。這些監察細胞在感受血液中激素濃度變化的信息後,可以反饋調節上述肽類物質的分泌,從而更好地控制腺垂體的激素分泌活動。
(五)對情緒生理反應的影響
情緒是人類一種心理現象,但伴隨著情緒活動也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客觀的生理變化,稱為情緒生理反應。自主神經系統的情緒反應,可以表現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相對亢進的現象,例如貓對痛刺激產生情緒反應時,可以出現心率加速、血壓上升、胃腸運動抑制、腳掌出汗、豎毛、瞳孔散大、脾收縮而血液中紅細胞計數增加、血糖濃度上升,同時呼吸往往加深加快。人類在發怒情況下,也可見到類似的現象。自主神經系統的情緒反應,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表現為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相對亢進的現象。例如,食物性嗅覺刺激可引致消化液分泌增加和胃腸運動加強,動物發生性興奮時則生殖器官血管舒張;人類焦急不安可引致排尿排便次數加頻,憂慮可引致消化液分泌加多,悲傷則流淚,某些人受驚嚇會引致心率減慢。因此,情緒生理反應主要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兩者對立統一的改變。持久的情緒活動會造成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
在間腦水平以上切除大腦的貓,常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亢進的現象,並且張牙舞爪,好似正常貓在搏鬥時一樣,故稱之為假怒(sham rage)。平時下丘腦的這種活動受到大腦的抑制而不易表現。切除大腦後則抑制解除,下丘腦的防禦反應功能被釋放出來,在微弱的刺激下就能激發強烈假怒反應。研究指出,下丘腦內存防禦反應區(defense zone),它主要位於下丘腦近中線兩旁的腹內側區。在動物麻醉條件下,電刺激該區可獲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應(通過膽鹼能交感舒血管纖維),同時伴有血壓上升、皮膚及小腸血管收縮、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經性反應。在動物清醒條件下,電刺激該區還可出現防禦性行為。此外,電刺激下丘腦外側區或引致動物出現攻擊撕殺行為,電刺激下丘腦背側區則出現逃避性行為。可見,下丘腦與情緒生理反應的關系很密切。人類下丘腦的疾病也往往伴隨著不正常的情緒生理反應。
(六)對生物節律的控制
機體內的各種活動常按一定的時間順序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節律稱為生物節律(biorhygym)。人體許多生理功能都有日周期節律,例如血細胞數、體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等一瑚一個波動周期。身體內各種不同細胞都具有各自的日周期節律,但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人體器官組織卻表現統一的日周期節律,這說明體內有一個總的控制生物節律的中心,它能使各種位相不同的生物節律統一起來,趨於同步化。研究指出,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節律的控制中心,在小鼠中觀察到視交叉上核神經元的代謝強度和放電活動都表現明確的日周期節律。在胚胎期,當視交叉上核與周圍組織還未建立聯系時,其代謝和放電活動的日周期節律就已存在。破壞小鼠的視交叉上核,可使原有的日周期節律性活動(如飲水、排尿)的日周期喪失。視交叉上核可通過視網膜-視交叉上核束與視覺感受裝置發生聯系,因此外環境的晝夜光照變化可影響視交叉上核的活動,從而使體內日周期節律與外環境的晝夜節律同步起來。
⑼ 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
A、下丘腦是體溫、水鹽平衡、血糖平衡的調節中樞,A正確;
B、腦干有維持生命活動必要的中樞,與生物節律等的控制有關的區域在下丘腦,B錯誤;
C、大腦S區受損患者表現為聽懂別人的談話,但不會講話,C錯誤;
D、脊髓內有調節軀體運動等生命活動的低級中樞,D錯誤.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