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體中的微生物
人體許多部位都生活著微生物,其中以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最多、種群最豐富,大約80%的人體正常微生物都集中在這里,它們的數量超過100萬億個(這個數字大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總重量超過一公斤,種類有四五百種,絕大部分是不需要氧氣的厭氧細菌。人的皮膚上也生活著許多微生物(膚表微生物),有細菌也有真菌,人體汗液中的無機離子和有機物是這些微生物愜意的食物,唯一令膚表微生物感到缺憾的是皮膚上的水分太少,不時要忍受乾渴的折磨,視水分的充足程度,每平方厘米皮膚上的微生物從1萬到100萬不等,膚表微生物容易被水洗脫,淋浴可除掉絕大部分膚表微生物,但8小時內皮膚上又可迅速重建起一個蓬勃的微生物世界。口腔是微生物生存的好地方,唾液給這里的微生物帶來豐富的營養和充足水分、口腔高低不平的表面又為各類微生物提供了棲身之所,因此近百種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都能在這里安詳地生活,此外,鼻腔、咽腔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也是一些微生物定居的場所,人體的胃不是微生物的好去處,這里沸騰著的胃酸使大部分微生物都受不了,因此在這里僅生活有少量的耐酸細菌和酵母菌,它們粘附在胃壁上生長。 人在出生時身體上是沒有微生物的,但隨後幾小時內,微生物便通過呼吸、母乳等各種渠道進入人體、占據合適的位置開始生息繁衍,這便是人體正常微生物的來源,並非所有微生物都能在人體順利定殖,比如皮膚上分泌的油脂就能殺傷一些微生物,唾液中除營養外也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質,能在人體上定殖的微生物都是能克服人體這些阻障的種群,這或許也可以看成人體對微生物的選擇吧,科學家懷疑,對於那些人體需要的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人體可能通過某種化學信號不斷地與它們對話,這樣就可引導它們到達合適的位置定居,若非此,很難解釋微生物那麼精確地定位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為何不對付這些外來者等一系列問題,科學家現在發現一些哺乳動物腸道組織甚至發生了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的變化,這更堅定了科學家的這種想法。 口腔中繁茂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顯然也懂得雙贏的道理,人體正常微生物在享受人體提供的生存空間時自然也感恩戴德極力回報人體,首先它們能夠抑制外來病原微生物,外來病原微生物要想在人體內搗蛋就必須先在人體內找到立足點,但人體既然已生活著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病原微生物要奪取一個立足點必須要和這些微生物進行惡戰,但大部分情況都是這些病原微生物敗下陣來,因為人體正常微生物以逸待勞自然很容易打敗外來的入侵者,人體正常微生物還能合成一些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腸道微生物在這方面更是能力超凡,許多腸道細菌能製造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並為人體吸收,此外,腸道微生物還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通過降解食物中亞硝胺等致癌物質防止腫瘤,科學家現在發現一些中葯葯效的發揮還得靠腸道微生物,大黃是中葯中一味很有名的瀉葯,它的葯效成分到達大腸後被這里的一種叫螺旋鏈球菌的細菌分解成羧酸蒽酮,這種物質方才真正具有下瀉的功能。 科學家對人體正常微生物的研究刺激了一門新學科的誕生—微生態學,這門學科將微生物與其生存的人體環境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微觀或細胞水平的生態系統,同宏觀生態系統一樣,微生態系統也應保持平衡,這種平衡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微生態平衡被打破,人體必然遭殃,例如濫用抗生素常使腸道菌群失調,因為它們能殺死很多正常的腸道微生物從而使那些有害微生物繁衍壯大,此時人體最常見的反應是腹瀉不止,除了抗生素,年齡也可能影響到菌群的變化,科學家發現,由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中98%以上的細菌都是雙歧桿菌,這是一種對人非常有益的細菌,隨著年齡的增長,雙歧桿菌逐漸減少,成人體內雙歧桿菌比例為10%,和年輕人相比老人腸道中的雙歧桿菌已十分稀少,有的甚至已經檢測不出來,但長壽老人卻又減少得不是那麼劇烈,這提示科學家補充雙歧桿菌或許能延年益壽,通過調節飲食習慣可以增加腸內雙歧桿菌數量,比如少吃肉、多吃蔬菜、多喝酸奶,另外,服用市面上的補充腸道有益菌的微生態制劑也不失防治菌群失調的輔助方法。許多口腔疾病也往往並非是由於外來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而是口腔微生物種群發生了變化,如果人食物中糖分尤其是蔗糖含量提高而又不注意口腔衛生的話,牙齒表面將形成一個產酸的細菌菌落,這些酸可以溶解牙齒表面的釉質(由礦物質結晶體構成),這層堅固的防護層被細菌攻破後,細菌就可輕而易舉分解牙齒內部物質,最終造成齲齒,氟能提高牙齒的抗腐蝕能力以及抑制細菌對糖的代謝,因此飲用水和牙膏中加入適量的氟化物有助於防止齲齒。 人體微生物還與很多人體生理現象有關,如「屁」的形成就與腸道微生物有關,正如人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要呼出二氧化碳,細菌在其生命過程中也要呼出氣體,但不光是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硫化氫等,這些氣體再加上人吞入的空氣排出人體後就形成所謂的「屁」。 一些人體微生物為科學家所鍾愛,在更大層面上造福著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就是一個典型,這種聞名遐邇的細菌是一種被人類了解得最清楚的生命,對一些生命現象的研究往往用它作為模式生物,科學家也喜歡將一些外源基因導入這種細菌來生產有價值的生物物質,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技術產品人胰島素就是用這種細菌生產的,大腸桿菌在環境檢測中還經常被作為一種指示菌來指示水或食品被糞便污染的程度,它與其它腸道病原菌的生活習性和環境都非常相似,因此它的數量能反應樣品中病原菌的數量。 需要提及的是,人體正常微生物若要名副其實的「正常」必須老老實實地呆在它們的居住地,如果由於某些原因它們跑到人體其它地方去溜達就往往釀成禍害,它們也就成了讓人體致病的罪魁禍首,這就是常被醫生提起的內源性感染,例如有時大腸桿菌跑到男性前列腺中引起細菌性前列腺炎,這可並不是容易治療的疾病,將給人體帶來極大的痛苦,因為一些正常微生物也可能致病,它們又有了一個「機會致病菌」的名字,不過慶幸的是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很少。
❷ 種群和群落定義
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群落亦稱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
(2)如何定義人體的微生物群落擴展閱讀:
種群密度是指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與「密度」不同,前者是個體的「數目」,後者是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農林害蟲的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自然狀態下一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往往有著很大的起伏,但不是無限制的變化。
出生率、死亡率、遷入與遷出率對種群密度都有影響。種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種群密度的上限由種群所處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決定,下限不好確定,生態系統的穩態調節可以使優勢生物的種群密度保持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
❸ 群落的定義
群落 community 亦稱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群是根據人們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復雜的營養關系組合在一起,所以農田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離開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態系統所替代。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態環境越優越,組成群落的物種種類數量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一個群落生境的小生境越是多樣,那麼其中的群落就越是物種豐富。(熱帶雨林)一個群落生境的非生物因素和全球平均值相差越大,其物種也會越少,但個體數目卻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群落通常是高特異性的。(鹽湖,深海)一個群落生境的生存環境越是緩慢連續的交替改變,群落也會越是豐富。(珊瑚礁)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與種群一樣,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不是由組成它的各個種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群落總體水平上,這些特徵才能顯示出來。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包括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群落的生長形式(如森林、灌叢、草地、沼澤等)和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組配和種類結構)、優勢種(群落中以其體大、數多或活動性強而對群落的特性起決定作用的物種)、相對豐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相對比例)、營養結構等。
❹ 生物群落的概念
1.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間內,生活在一起的各種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的集合體。群落內許多物種集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各自具有獨特的成分、結構和功能。一片樹林、一片草原或一片荒漠,都可看成一個群落。群落內的各種生物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並執行一定的功能。一個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它既可以是我們所觀察研究的某一個具體的群落結構和功能,也可以是泛指所有生物集合體的總稱。
2.生物群落的特徵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具有一定的物種組成。每一個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種群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徵。群落中物種的多少和每一個物種的個體數量,是度量群落多樣性的基礎。
2)不同物種之間有相互作用。生物群落是不同生物種的集合體。一個群落的形成和發展必須經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適應。群落中物種的組合條件有二:一是必須共同適應它們所處的無機環境;二是其內部的相互關系必須協調、平衡。
3)具有形成群落環境的功能。生物群落對其所居住環境會產生重大影響,並形成群落環境。經過生物群落對光照、溫度、濕度與土壤的改造,使森林、草地環境與周圍裸地有巨大的差別。即使生物散布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對土壤等環境條件也有明顯的改造作用。
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結構。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結構單位,它的物種構成使其具有外貌和一系列的結構特點,包括形態結構、生態結構和營養結構。例如,生活型構成、層次數量、季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系,通常這種關系是鬆散的。
5)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生物群落是生命系統中具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徵,就是不停地運動,群落也是如此。其運動形式包括季節動態、年際動態、演替與演化。
6)一定的分布范圍。植被群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上,不同的群落生境和分布范圍不同,但都按一定的規律分布。
7)群落的邊界特徵。在自然條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顯的邊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區分;而有些則不然,沒有明顯邊界,而是處於連續變化之中。不同群落之間都存在過渡帶,被稱為群落交錯區,並導致出現明顯的邊緣效應。
❺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
❻ 人體微生態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據研究發現目前正常人體寄居的細菌種類目前已經超過了1000種,數量也高達100萬億個(人體體細胞僅10萬億個),研究過程中,人體微生態學漸漸興起(microecology)。從定義上說,人體微生態學是細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態學,是研究人類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微生組情緒食品能很好地改善人體微生態平衡。
❼ 人體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意義
微生物菌群現在被認為是人體的第一大免疫器官,而且多種疾病的發病原因都和這些微生物有關。現在是研究的熱門之一。
❽ 什麼是生物群落
(1)如圖知,E是生產者,BDF是消費者,A是大氣,C是分解者,所以圖1中能構成群落的是BCDEF,圖2中的乙相當於圖1中的F。
(2)F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E(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因為F的糞便是未同化的能量,所以該能量來自上一營養級,即E)
(3)數目均減少。(因為生產者是白化苗,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容易大批死亡,所以相當於生產者減少,故FD均減少。)
(4)甲←丙←乙←植物(該判斷主要根據圖的起點、峰谷交替得出。)
(5)能源和物質資源的浪費、增加CO2排放、引起環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蟲害傳播、農業成本高等(答出其中兩個即可)C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有不懂得可以再來問我~~~
❾ 人體內部的哪些地方有微生物的群落
胃:乳酸菌
腸:各類腸桿菌
血液
各類器官
口腔
鼻腔
全身上下
沒有一處沒有微生物
❿ 人體的所有細菌屬於一個群落嗎
肯定不屬於。
群落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的總稱。人體內除了細菌外,還有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如有些人體內有真菌,有些人體內有病毒等,所以這些微生物可以看成一個群落,但所有的細菌既不屬於一個種群也不屬於一個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