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太陽光能影響生物的什麼因素

太陽光能影響生物的什麼因素

發布時間:2022-06-20 13:11:31

① 其實,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影響動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列子還有很多,你能列舉一些嗎

陽光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森林生態系統,呈現垂直分層現象溫度可以比較一下南北差異,比如北方針葉林比較多,南方闊葉林比較多水的影響的話比較好記憶的就是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區,而在水分充足的地方很難生存,水稻生活在水分充足的地方。

人與動物的特性與生俱來有三點是類似的:第一是生存、生活,第二是生育,第三都是消費者。此前,本人寫了一篇短文,說的是動物在生育、生生不息方面遠遠超過人類,而且它們的後代更健康、更積極。

這里講一講動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動物遠遠好於人類。它們從不會破壞生態。在這個星球上,只有人類如此放肆,讓氣候惡化及失常,對大地的污染已病入膏肓。動物的生活是有節制的,包括飲食、作息甚至於性生活。

它們完全做到了與天性相應,與地性相應,與物性相應。它們不僅在生活方式上是如此,在工作方式上也是如此,它們的智慧不一定低於人類。記者帕特麗夏•比奧斯卡在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8月24日寫道。

一項新研究分析了蟻穴地道,它們已經進化出根據物理定律挖掘地道的能力。雖然從表面上你只能看到地面上的一座座「小山」,但在那些洞里延伸著許多錯綜復雜的地道,通向各種專門的「房間」,例如蟻後的住所。

幼蟲的「托兒所」、「種植」作為食物的菌類的「農場」,甚至還有「垃圾填埋場」。這不僅僅是洞穴,而是一種地下城市,深度可達地下七米多,居住著數以百萬計的「居民」。露出地面的部分只有那個小土丘。

研究人員發現,螞蟻會尋找最安全的鬆散土塊,以便建造各種走廊和通道,而不會引發坍塌。它們知道,「較硬」的土塊可能是一種「承重牆」,並可能成為地道系統支撐結構的一部分。安德拉德說:「我們的看法是,螞蟻可以感知到這種支撐結構,並避免在那裡挖掘。」

② 光照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光對植物生長發育具有調節的作用,尤其是對植物幼苗分化起到作用。通常在種子成熟的過程當中,植物經過光的作用以後,它結的種子數量也就越多。而在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中,光對種子的萌芽作用不是很大。另外,光還能促進植株的根、莖和葉片的生長,能夠有效的防止植株進行徒長。

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除通過代謝作用影響其生長外,還可通過抑制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對植物器官分化和形態產生直接影響。光對植物形態建成產生的直接影響稱光范型作用。光是綠色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須的條件,其影響植物生長的光照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光照波長和光照時間。

光照強度

根據植物學理論,只有一定強度的光照刺激,才能產生引起植物有效的光合作用。適宜的光照強度可以促進光合作用順利進行,未知物生長提供足夠的物質和能量。依照不同植物生長特點,適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照強度一般在10000-30000勒克司。在黑暗條件下,植物表現為:莖細、節長、脆弱(機械組織不發達)、葉片小而捲曲、根系發育不良,全株發黃,這種現象稱為黃化現象。

植物光合作用的強弱與光照強弱密切相關,但不同植物對光照強度要求不同。光照強度的單位是勒克司,可用光補償點、光飽和點和光和強度(即同化率)三個數值表示、光補償點是植物在一定光照條件下,其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與呼吸作用小號的養分相等。光飽和點是植物在一定光照強度條件下,其光合作用達到最高點,光和強度是單位葉面積在每小時內同化的二氧化碳的重量。

果蔬類蔬菜除營養器官需要正常生長外,在果實成長過程中也需儲存大量的復雜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等,所以對光照強度要求較高。比如原產於晴天多、光照強的中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番茄、辣(甜)椒、菜豆等,根菜類和葉菜類是以營養體為成品的,其所需物質多為簡單的糖和澱粉,故對光照強度要求也較低。如大白菜光補償點是750Lux,光飽和點是15000Lux。一般在露地栽培條件下,各種蔬菜植物對光照要求均可滿足,但其強弱也受種植密度、行向、間套作方式等影響。蔬菜植物在光照強度不足時,除光合作用強度降低外,還能影響葉子大小、薄厚,葉肉結構,節間長短,莖的粗細等植物形態上和解剖學上的變化。這些又都會影響植株生長發育狀況,影響產量和品質。在生長勢強、密度較大的群體中,上下部葉片受光照強度有時差異很大,在生產上為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有時可適當打掉下部部分葉片,以提高產量和品質。

光照波長

根據植物學理論,不同波長的光照對植物生長有不同影響。短波的藍紫光有抑制植物生長作用,其中紫外光的抑製作用更顯著,它可以使植物矮化。在育苗時常採用淺藍色塑料薄膜覆蓋,它能透過紫外光,抑制植物徒長,與無色薄膜相比,幼苗生長得更健壯。在自然光照基礎上,添加藍色波段和紅色波段的補充照明,對整條街植物生長有顯著效果。

③ 陽光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陽光對生物的影響有
陽光對生物 可以使動物的 皮毛處於乾燥狀態 有殺菌 除臭 除蟲 的作用, 另外 可以 形成大量的維生素, 尤其是D3 , 還有 可以促進 動物性的成熟, 可以使動物的性成熟時間提前。
陽光可以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為有機物,存儲能量並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意義:
1、把無機物變成有機物
2、蓄積太陽能
3、凈化空氣

④ 太陽對地球上生物的影響

1.太陽光是地球一切地表能源的來源,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溫室效應等等.
2.太陽光照地面的角度,影響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給生物產生多樣性帶來影響,而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生生不息的必要條件之一.
3.雖然沒得到證實,但太陽帶來的輻射,應該也是生物基因突變的條件之一.
4.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特別是對生命的影響,更是相互的,地球自身的條件也是對生物產生影響的客觀原因.

⑤ 太陽對動植物的影響

陽光,對植物的影響很明顯。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僅影響植物的生活,還影響植物的分布。在陸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強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層的若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葯用植物人參、三七等。
陽光,對動物的影響也很明顯。陽光能夠影響動物的體色。例如,大多數魚身體背部的顏色較深,腹部較淺,這就與陽光的照射有關系。光照還能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蚜蟲培養在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蚜蟲培養在明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
我想,我們了解了陽光對動植物的影響,這對我們探究動植物的生存、分布、生長發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⑥ 太陽對生命活動有哪些影響

太陽提供動植物熱量,太陽可以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氧氣提供給動物,動物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動物運動產生二氧化碳提供給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若太陽消失了,生命活動將不再延續。

喜光植物的葉片跟著太陽轉,陽光普射時鳥兒生殖興旺,陰雨天多數動物無精打彩,都是生物離不開太陽的常識性見證。

地球上的能源直接或間接依靠日光供給,綠色植物可轉日光能成化學能,而植物可為動物所食用,草食性動物又被肉食性動物所食用,於是基於營養的關系而將環境中的各種生物聯系起來,成為食物鏈。

所以說太陽是地球生物的締造者。

⑦ 太陽對動植物的作用

太陽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間接地源於太陽光。光照強度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有重要影響。

不同光質對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譜范圍只是可見光區,紅外光主要引起熱的變化;紫外光主要是促進維生素D的形成和殺菌作用等.此外,可見光對動物生殖,體色變化,遷徙,毛羽更換,生長,發育等也有影響。

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除通過代謝作用影響其生長外,還可通過抑制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對植物器官分化和形態產生直接影響。光對植物形態建成產生的直接影響稱光范型作用。光是綠色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須的條件,其影響植物生長的光照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光照波長和光照時間。

(7)太陽光能影響生物的什麼因素擴展閱讀

通常植物的生長發育會依賴太陽光,但蔬菜、花卉等其他經濟作物的工廠化生產、組織培養及試管苗的繁殖等還需人造光源進行補充光照,以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植物細胞內部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為葡萄糖,同時釋放氧氣。

⑧ 生物與光有什麼樣的關系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間接地源於太陽光。生態系統內部的平衡狀態是建立在能量基礎上的,綠色植物的光合系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進入生態系統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鏈的起點。光本身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環境因子,太陽輻射的強度、質量及其周期性變化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生物本身對這些變化的光因子也有著極其多樣的反應。

光是由波長范圍很廣的電磁波組成的,主要波長范圍是150~4000納米,其中人眼可見光的波長在380~760納米。可見光譜中根據波長的不同又可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小於380納米的是紫外光,波長大於760納米的是紅外光,紅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見光。在全部太陽輻射中,紅外光佔50%~60%,紫外光約佔1%,其餘的是可見光部分。由於波長越長,增熱效應越大,所以紅外光可以產生大量的熱,地表熱量基本上就是由紅外光能所產生的。紫外光對生物和人有殺傷和致痘的作用,但它在穿過大氣層時,波長短於290納米的部分將被臭氧層中的臭氧吸收,只有波長在290~380納米的紫外光才能到達地球表面。在高山和高原地區,紫外光的作用比較強烈。可見光具有最大的生態學意義,因為只有可見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並轉化為化學能。植物的葉綠素是綠色的,它主要吸收紅光和藍光,所以在可見光譜中,波長為760~620納米的紅光和波長為490~435納米的藍光對光合作用最為重要。

光質(光譜成分)隨空間發生變化的一般規律是短波光隨緯度增加而減少,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時間變化上,冬季長波光增加,夏季短波光增加;一天之內中午短波光較多,早晚長波光較多。不同波長的光對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葉片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與波長有關。

當太陽輻射穿透森林生態系統時,大部分能量被樹冠層截留,到達下層的太陽輻射不僅強度大大減弱,而且紅光和藍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裡的植物必須對低輻射能環境有較好的適應。

光以同樣的強度照射到水體表面和陸地表面。在水體中,水對光有很強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這種情況限制了海洋透光帶的深度。在純海水中,10米深處的光強度只有海洋表面光強度的50%,而在100米深處,光強度則衰減到只及海洋表面強度的7%(均指可見光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波長的光被海水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紅外光僅在幾米水深處就會被完全吸收,而紫色和藍色等短波光則很容易被水分子散射,也不能射入到很深的海水中,結果在較深的水中只有綠色光占較大優勢。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對光譜的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適應性。分布在海水表層的植物,如綠藻海白菜,所含有的色素與陸生植物所含有的色素很相似,主要是吸收藍、紅光,但是,分布在深水中的紅藻紫菜,則能通過另一些色素有效地利用綠光。

能夠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光雖然很少,但在高山地帶紫外光的生態作用很明顯。由於紫外光抑制了植物莖的伸長,很多高山植物具有特殊的蓮座狀葉叢。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不利於植物克服高山障礙進行散布,因此它是決定很多植物垂直分布上限的因素之一。

色覺在不同動物類群中的分布也很有趣。在節肢動物、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中,有些物種色覺很發達,另一些物種則完全沒有色覺。在哺乳動物中,只有靈長類動物才具有發達的色覺。

光照強度在赤道地區最大,隨緯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例如在低緯度的熱帶荒漠地區,年光照強度為8.37×105焦/平方厘米以上;而在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年光照強度不會超過2.93×105焦/平方厘米。位於中緯地區的我國華南地區,年光照強度大約是5.02×105焦/平方厘米。光照強度還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強,例如在海拔1000米可獲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米的海平面卻只能獲得50%。此外,山的坡向和坡度對光照強度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山的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所接受的光照又比北坡多。隨著緯度的增加,在南坡上獲得最大年光照量的坡度也隨之增大,但在北坡無論什麼緯度都是坡度越小光照強度越大。較高緯度的南坡可比較低緯度的北坡得到更多的日光能,因此南方的喜熱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長。在一年中,夏季光照強度最大,冬季最小;在一天中,中午的光照強度最大,早晚的光照強度最小。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生物長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條件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各自獨特的生態學特性和發育特點,並對光照條件產生特定的要求。

光照強度在一個生態系統內部也有變化。一般來說,光照強度在生態系統內部將會自上而下逐漸減弱,由於冠層吸收了大量日光能,使下層植物對日光能的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一個生態系統的垂直分層現象既決定於群落本身,也決定於所接受的日光能總量。

在水生生態系統中,光照強度將隨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遞減。水對光的吸收和反射是很有效的,在清澈靜止的水體中,照射到水體表面的光大約只有50%能夠到達15米深處,如果水是流動和渾濁的,能夠到達這一深度的光量就要少得多,這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種很大的限制。

光照強度與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著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層的透光帶內,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於呼吸量。在透光帶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剛好處於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處。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類沉降到此點以下或者被洋流攜帶到此點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到表層時,這些藻類便會死亡。在一些特別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特別是在熱帶海洋),此點可以深達幾百米,但這是很少見的。在浮游植物密度很大的水體或含有大量泥沙顆粒的水體中,透光帶可能只限於水面下1米處,而在一些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幾厘米處就很難有光線透入了。

由於植物需要陽光,所以紮根海底的巨型藻類通常只能出現在大陸沿岸附近,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不會超過100米。生活在開闊大洋和沿岸透光帶中的植物主要是單細胞的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為食的小型浮游動物也主要分布在這里,因為這里的食物極為豐富。但是動物的分布並不局限在水體的上層,甚至在幾千米以下的深海中也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這些動物靠海洋表層生物死亡後沉降下來的殘體為生。

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獲得凈生產量的必要條件,因為植物必須生產足夠的糖類以彌補呼吸的消耗。當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態因子都保持恆定時,生產和呼吸這兩個過程之間的平衡就主要決定於光照強度了。光合作用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達到最大值。

光照強度在光補償點(即植物的光合作用與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處)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於光合作用,因此不能積累干物質;在光補償點處,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機物質剛好與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補償點以上,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強度逐漸提高並超過呼吸強度,於是在植物體內開始積累干物質,但當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水平後,光合產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該處的光照強度就是光飽和點。各種植物的光飽和點也不相同,陰地植物比陽地植物能更好地利用弱光,它們在極低的光照強度下便能達到光飽和點,而陽地植物的光飽和點則要高得多。在植物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光飽和點也不相同,一般在苗期和生育後期光飽和點低,而在生長盛期光飽和點高。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具有很高的光飽和點,即只有在強光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

一般說來,植物個體對光能的利用效率遠不如群體高,夏季當陽光最強時,單株植物很難充分利用這些光能,但在植物群體中對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要充分得多。這是因為在群體中當上部的葉片已達到飽和點時,群體內部和下部的葉片還遠沒有達到光飽和狀態,有的甚至還處在光補償點以下,所以植物群體的光合作用是隨著光照的不斷增強而提高的,盡管有些葉片可能已超過了光飽和點。例如水稻單葉的光飽和點要比晴天時的最強光照低得多,但水稻群體的光合作用卻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加。

對植物群體的總光能利用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積、光合時間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積主要指葉面積,通常用葉面積指數來表示,即植物葉面積總和與植株所覆蓋的土地面積的比值。要提高植物群體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保證有足夠的葉面積以截留更多的日光能。在一定范圍內,葉面積指數與光能利用率和植物生產量成正相關,但並不意味著葉面積指數越大越好。農作物的最適葉面積指數一般是4,其中小麥為6~8.8,水稻為4~7,玉米為5,大豆為3.2。光合時間是指植物全年進行光合作用的時間,光合時間越長,植物體內就能積累更多的有機物質並增加產量。延長光合時間主要是靠延長葉片的壽命和適當延長植物的生長期。光合能力是指大氣中CO2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態因子處於最佳狀態時的植物最大凈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能力是以每天每平方米葉面積所生產的有機物質乾重來計算的[克/(平方米·天)]。一般說來,個體的光合能力與群體的產量成正相關,而群體的光合能力則決定於葉層結構和光的分布情況。

另外,光還是影響動物行為的重要生態因子,很多動物的活動都與光照強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動物適應於在白天的強光下活動,如大多數鳥類、哺乳動物中的靈長類、有蹄類、松鼠、旱獺和黃鼠,爬行動物中的蜥蜴和昆蟲中的蝶類、蠅類和虻類等,這些動物被稱為晝行性動物。另一些動物則適應於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動,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鷹、壁虎和蛾類等,這些動物被稱為夜行性動物或晨昏性動物,因其只適應於在狹小的光照范圍內活動,所以又稱為狹光性種類。晝行性動物所能耐受的日照范圍較廣,故又稱為廣光性種類。還有一些動物既能適應於弱光也能適應於強光,它們白天黑夜都能活動,常不分晝夜地表現出活動與休息的不斷交替,如很多種類的田鼠,它們也屬於廣光性種類。土壤和洞穴中的動物幾乎總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並極力躲避光照,因為光對它們就意味著致命的乾燥和高溫。幼鰻的溯河性洄遊則是選擇在白天進行,一到夜間便停止洄遊並躲藏起來。蝗蟲的群體遷飛也是發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烏雲遮住了太陽使天色變暗,它們馬上就會停止飛行。

在自然條件下動物每天開始活動的時間常常是由光照強度決定的,當光照強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晝行性動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動物)時,它們才開始一天的活動,因此這些動物將隨著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的季節性變化而改變其開始活動的時間。例如夜行性的美洲飛鼠,冬季每天開始活動的時間大約是16時30分,而夏季每天開始活動的時間將推遲到大約19時30分。晝行性的鳥類每天開始活動的時間也是隨季節而變化的,例如麻雀在上海郊區(晴天)每天開始鳴囀的時間,3月15日為5時45分左右,6月15日為4時20分左右,9月15日為5時18分左右,12月15日為6時20分左右。這說明光照強度與動物的活動有著直接的關系。

白晝的持續時數或太陽的可照時數稱為日照長度。在北半球從春分到秋分是晝長夜短,夏至晝最長;從秋分到春分是晝短夜長,冬至夜最長。在赤道附近,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晝越長而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晝越短。在兩極地區則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由於我國位於北半球,所以夏季的日照時間總是多於12小時,而冬季的日照時間總是少於12小時。隨著緯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長度也逐漸增加,而冬季的日照長度則逐漸縮短。高緯度地區的作物雖然生長期很短,但在生長季節內每天的日照時間很長,所以我國北方的作物仍然可以正常地開花結果。

日照長度的變化對動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態作用,由於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動植物長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晝夜變化格局的環境中,藉助於自然選擇和進化而形成了各類生物所特有的對日照長度變化的反應方式,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現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條件下的開花、落葉和休眠,以及動物的遷移、生殖、冬眠、築巢和換毛換羽等。

根據植物對日照長度的反應可以將植物分為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長日照植物的原產地在長日照地區,即北半球高緯度地帶,如我國的北方。長日照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在發育的某一階段要求每天有較長的光照時數,即日照必需大於某一時數(這個時間稱為臨界光期);或者說暗期短於某一時段才能形成花芽。長日照時間越長,開花時間越早。例如北方體系的植物,大麥、小麥、油菜、菠菜、甜菜、甘藍、蘿卜以及牛蒡、紫菀、鳳仙花等都屬於長日照植物。它們的開花期通常是在全年光照最長的季節里,如果人工施光,延長光照時間,就可使其提前開花;如果光照時數不足,它們將停留在營養生長階段,不能及時開花。

與長日照植物相反,要求光照短於臨界光期才能開花的植物稱為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長開花越早。這種植物在長日照下是不會開花的,只能進行營養生長。我國南方體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棉、煙草、向日葵、菊芋均屬於短日照植物,它們多在深秋或早春開花,人工縮短其日照時數,則可提前開花。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與暗期各半的日照長度才能開花。甘蔗是中日照植物的代表,它要求每天12.5小時的日照,否則不能開花。

自然界的現象也不一定絕對嚴格,還有一些植物,對日照長短的要求並不嚴格,只要其他條件合適,在不同的日照長度下都能開花。如蒲公英、番茄、黃瓜、四季豆等,就是中間類型日照的植物。

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現象對植物的引種馴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種前必須特別注意植物開花對光周期的需要。在園藝工作中也常利用光周期現象人為控制開花時間,以便滿足觀賞需要。

在脊椎動物中,鳥類的光周期現象最為明顯,很多鳥類的遷移都是由日照長短的變化所引起。由於日照長短的變化是地球上最嚴格和最穩定的周期變化,所以也是生物節律最可靠的信號系統。鳥類在不同年份遷離某地和到達某地的時間都不會相差幾日,如此嚴格的遷飛節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溫度的變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釋的,因為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同樣,各種鳥類每年開始生殖的時間也是由日照長度的變化決定的。溫帶鳥類的生殖腺一般都在冬季時最小,處於非生殖狀態,隨著春季的到來,生殖腺開始發育,隨著日照長度的增加,生殖腺的發育越來越快,直到產卵時生殖腺才達到最大。

生殖期過後,生殖腺便開始萎縮,直到來年春季才再次發育。鳥類生殖腺的這種周期發育是與日照長度的周期變化完全吻合的。在鳥類生殖期間人為改變光周期可以控制鳥類的產卵量,人為夜晚給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雞產蛋量的歷史已有200多年了。

日照長度的變化對哺乳動物的生殖和換毛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很多野生哺乳動物(特別是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種類)都是隨著春天日照長度的逐漸增長而開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蝟等,這些種類可稱為長日照獸類。還有一些哺乳動物總是隨著秋天短日照的到來而進入生殖期,如綿羊、山羊和鹿,這些種類屬於短日照獸類,它們在秋季交配剛好能使它們的幼仔在春天條件最有利時出生。隨著日照長度的逐漸增加,它們的生殖活動也漸趨終止。實驗表明,雪兔換毛也完全是對秋季日照長度逐漸縮短的一種生理反應。

魚類的生殖和遷移活動也與光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也常表現出光周期現象,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層水的魚類。實驗證實,光可以影響魚類的生殖器官,認為延長光照時間可以提高鮭魚的生殖能力,這一點已在養鮭實踐中得到了應用。日照長度的變化通過影響內分泌系統而影響魚類的遷移。例如光周期決定著三刺魚體內激素的變化,激素的變化又影響著三刺魚對水體含鹽量的選擇,後者則是促使三刺魚春季從海洋遷入淡水和秋季從淡水遷回海洋的直接原因,歸根結底三刺魚的遷移活動還是由日照長度的變化引起的。

昆蟲的冬眠和滯育主要與光周期的變化有關,但溫度、濕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誘發馬鈴薯甲蟲在土壤中冬眠的主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蟲)和梨劍紋夜蛾(蛹)的滯育率則決定於每日的日照時數,同時也與溫度有一定關系。

太陽紫外光輻射雖然對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但其大部分將被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所吸收。紫外光可區分為兩種類型,波長范圍從315~380納米的紫外光屬於UV-A,而波長范圍從280~315納米的紫外光屬於UV-B。太陽UV-B輻射從熱帶地區(臭氧層最薄)到兩極地區(臭氧層最厚)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弱。海拔高度越高,UV-B輻射越強,大約每升高1000米增強14%~18%。近年來,由於破壞臭氧的一些人造化合物(如含氯氟烴)的大量釋放,已使平流層的臭氧量減少,這對兩極地區和熱帶地區的影響最大,使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增加,尤其是UV-B輻射。

UV-B輻射強度的增加對動物的影響比對植物的影響更大。光色素生物尤其敏感,特別是人類,因為紫外光最容易誘發人患皮膚癌。在美國70%的皮膚癌是由紫外光輻射引起的,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皮膚癌的患病率都有所增加。據估計,平流層的臭氧每減少1%,由UV-B輻射引起的皮膚癌就會增加1.4%。

紫外線輻射的增加也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在實驗室和溫室中所做的實驗表明:UV-B輻射可使DNA受到損傷、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改變植物的生長型和減緩植物的生長。但是這些有害作用還未用野生植物加以闡明。

植物通過進化對UV-B輻射已經產生了一系列的防護適應,使UV-B輻射不能進入葉的內部。防止UV-B輻射進入葉內的主要障礙是葉的表層細胞,它們含有某些能吸收UV-B輻射的物質,但能確保有光合作用活性的輻射進入葉內。植物在防護UV-B輻射能力方面存在著廣泛差異,熱帶植物和高山植物由於受紫外線輻射比較強烈,因此它們對UV-B輻射的防護比溫帶植物和低海拔植物更為有效。

⑨ 陽光對植物生長有什麼影響

光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影響是巨大的,種子的萌發,植物的開花結果都離不開光照。光能促進植物中葉綠素的合成,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是離不開光照,光能促進細胞分裂,促使植物積聚能量,讓植物健康、快速成長。

缺光時,植物葉片不能正常發育,亮光下植物葉片的生長速度比低強度光下明顯要快許多。光照還可以殺死植物上的一些病菌,使植株健康生長。

光會促進植物開花,日照越長開花越早。光會促進植物花青素的生成,使得植物的花朵
色彩艷麗。在高山上生長的植物,花朵開放的時間均較早且顏色艷麗。

(9)太陽光能影響生物的什麼因素擴展閱讀:

光促進植物中葉綠素的合成,葉綠素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十分重要的參與組織。光合作用是決定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所有有機物均來自光合作用。

光照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中的葉綠素可以將太陽光里的能量轉化成植物生長所必需的能量,促進細胞分化,並釋放出氧氣,這也是為什麼白天植物生長發育迅速的原因。

⑩ 太陽光照的強弱對植物的外部形態和生長有何作用

1.強光抵制細胞分裂和伸長,對植物的高生長有抵製作用,但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加快,對枝葉和根的生長有促進作用。光照充足的樹木,樹干粗壯,枝繁葉茂;光照不足的樹木,干高、纖細,枝葉稀疏。
2.光照強度對葉片的排列方式、形態結構和生理性狀有明顯的影響,影響葉片數量、葉柄長度、葉片大小及角質層厚度、氣孔數目和葉脈數量。
3.光照強度還影響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質在根與莖之間的分配,影響在植物的縱向生長和徑向生長之間的投入。強光照下,陽性植物幼苗根部生物量的增加可超過莖的增加速度,表現為低的莖/根比。弱光照下,植物幼苗有時增加高生長,是以減少根和莖的直徑生長為代價的,其莖/根比較大。
4.充足的光照對植物的花芽形成、開花和果實的生長成熟是有利的。通常植物被遮光後,花芽的數量減少,已經形成的花芽也會由於養分供應不足而發育不良或早期死亡。結實性如遇到弱光,會引起落果或果實發育不良、種子不飽滿等。
5.光強對果實中糖分的形成和積累、花青素的含量也有影響。強光條件下,果實中糖分積累豐富,花青素含量高。因此,在光照充足條件下生長的蘋果、梨、桃等,果實甘甜、色彩艷麗,品質好。

閱讀全文

與太陽光能影響生物的什麼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