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的范圍包括哪裡
生物的范圍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進化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
2. 生物時代包括的范圍有哪些
生物時代的范圍有動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等
3. 生物有哪些界
大家普遍比較認可的有:
R.H.Whittaker將生物分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1,縱向上,根據生物進化的三大階段:即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多細胞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2,橫向上,根據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光合自養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攝食方式的動物。
其他觀點不一,眾說紛紜: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只是自然界多種多樣生物中的一員。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關繫到植物界的范圍、細致的分類和進行其他的研究。生物界究竟應該分成幾個界,長期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紀就將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動物兩界,這種兩界系統,建立得最早,也沿用得最廣和最久。以後出現了三界系統,即在動、植物界外,又另立原生生物界。後來又有了四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所謂五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在70年代,我國學者又把類病毒(viroids)和病毒(virus)另立非胞生物界,和植物界、動物界、菌物界(即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同組成了六界系統。
在不同生物界的分界系統中,植物界的范圍大小不一。在同一分界系統中,由於各學者的看法不同,植物界所包括的具體植物種類也不完全一樣,例如在五界系統中,魏泰克(R.H.Whittaker,1969)提出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苔蘚植物、紅藻、褐藻和綠藻;動物界包括多細胞動物;真菌界包括真菌和粘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和金黃藻;原核生物包括藍藻和細菌。而馬古利斯(L.Margulis,1974)提出的五界系統除動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的內容與魏泰克的相同外,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真菌界包括無鞭毛真菌,原生生物界包括鞭毛真菌、粘菌、紅藻、褐藻、金黃藻、綠藻和原生動物。但是從進化關繫上看,生物界的劃分,卻把許多通常認為的植物劃入了其他界,而不少分界系統中所謂植物界,又只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因此,對廣泛地了解植物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書作為植物學基礎課的教材,仍採用兩界系統,以便范圍較廣,易於理解,有利於初學者。
4. 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范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約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從地質學的廣義角度上來看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全球性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岩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地球目前是整個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認為生物圈是從35億年前生命起源後演化而來的。
5. 生物圈的范圍是什麼
生物圈的范圍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處,包括大氣圈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生物的「立足點」),水圈的全部(距離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基本結構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構成,三圈中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於表層和淺水的底層。世界大洋最深處超過11000米,這里還能發現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
大氣圈中生物主要集中於下層,即與岩石圈的交界處。鳥類能高飛數千米,花粉、昆蟲以及一些小動物可被氣流帶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層中還發現有細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物圈
6. 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哪些
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究竟有多大呢?
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內的區域,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
」,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百分之百原創,給個贊吧。
7. 生物包括什麼內容
按兩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
如果按三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
如果按四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如果按五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六界說就是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非胞生物界(病毒)。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7)生物的范圍有哪些擴展閱讀:
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基石,離開細胞,就沒有神奇的生命樂章,更沒有地球上那瑰麗的生命畫卷。
從生物圈到細胞,生命系統層層相依,又有各自特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他們都有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這三種結構。
【細胞的邊界保衛- 細胞膜】
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
細胞質與細胞器: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均含有核糖體。原核細胞僅含有一種細胞器,而真核細胞則含有其他細胞器。
如:內質網、高爾基體(在動物細胞中與細胞分泌物有關,在植物細胞中主要與細胞壁形成有關)、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質體(葉綠體屬於質體中的有色體,還包括白色體)、微體、液泡、細胞骨架(微管、微絲、肌動蛋白絲)及中心體(只存在於低級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的調控中心- 細胞核】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新陳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真核細胞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原核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一般為裸露的DNA分子,叫擬核或質粒。
8. 生物圈的范圍包括什麼
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
9. 生物圈范圍是什麼
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結構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構成,三圈中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於表層和淺水的底層。世界大洋最深處超過11000米,這里還能發現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大氣圈中生物主要集中於下層,即與岩石圈的交界處。
鳥類能高飛數千米,花粉、昆蟲以及一些小動物可被氣流帶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層中還發現有細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
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記錄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處石油中的石油細菌,但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之內。限制生物向土壤深處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雖然生物可見於由赤道至兩極之間的廣大地區,但就厚度來講,生物圈在地球上只佔據薄薄的一層。
10. 生物圈的范圍包括什麼.生物圈的范圍包括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處,包括大氣圈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全部。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10)生物的范圍有哪些擴展閱讀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夠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狀態,這一現象稱為生物圈的穩態。
1、首先,從能量角度來看,源源不斷的太陽能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轉的動力。太陽能轉變為生物能夠利用的化學能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實現的。這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能量基礎。
2、第二,從物質方面來看,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物質。
3、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層次的自我調節能力。
生物圈雖然具有自我維持穩態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有限度的。人類活動在許多方面對生物圈造成的影響已經超過這種限度,對生物圈的穩態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