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年蟬(知了猴)
蟬的生命周期有1年,4年,12年,13年,17年等等,這是因地域與種類不同而不同的,譬如北美的是17年蟬
處美國的17年蟬——學名叫布魯德X蟬——從泥土中鑽出蛻皮後,其勢洶涌,眨眼間已嘯聚億萬數量。華盛頓與紐約的市民們都忍不住大喊:它們終於回來了!它們不是阿爾.蓋達組織,更不是本.拉登發明的生化帶菌武器。但它們的威力相信比9.11更令紐約的市民煩心。
從圖片上看,這種布魯德X蟬的樣子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沒什麼分別,只是它的那雙眼睛卻是紅色的,如毒葯一樣。又聽說,原來蟬並不是只有一雙眼睛的,它有五隻眼睛,所有東南西北中這五個方向,它不用回頭擺身也能看到,真正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了。
不是很具體,希望其他朋友能補充!
找了點新資料:
不是所有的蟬都是在地下17年,大多數是在泥土裡待2、3年。你說的17年蟬只是蟬的一種而已。北美洲有一種蟬,生命周期非常長,有十七年。它的生活習性很特別,在它生命的前十七年,都是埋在地底的幼蟲型態,十七年一到,就鑽出土壤,羽化成成蟲然後交配、產卵,接下來就死亡了。 還有另外一種蟬也是一樣的生活形態,但是周期是13年。雖然在自然界中有13年、17年蟬,卻沒有發現14, 15, 16年蟬。為什麼蟬選擇了13和17年當作它生命的周期,卻不選擇14, 15, 16年呢?這個答案和數學上的「質數」有關。 若蟬的天敵生命周期二年,也就是說每二年天敵會大量出現一次的話,那麼14和16年蟬鑽出土壤的時候,必然會碰到天敵。如果天敵的生命周期是三或五年的話,15年蟬就會碰到天敵。 也就是說如果蟬會碰到的天敵,生命周期是蟬生命周期的因子。那蟬被補食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如果15年蟬在某一次大量鑽出土壤時,遭遇到周期為3年的天敵大量獵殺,那下一次15年蟬鑽出土壤時,也必然會有同樣的遭遇。 如果是17年蟬呢?假如今年鑽出土壤時遇到3年周期的天敵,那麼下次與這種天敵碰面的時候就是42年後了,中間還有兩次可以安全鑽出土壤好好的繁殖下一代,所以以質數作為周期的蟬存活率會大幅提升,就能在自然界中存活下來。
繼續更新資料:
據《獨立報》報道,他們不咬人,不蜇人,看上去呆頭呆腦的,17年才能輪回一次,今年夏天數十億只,或者數萬億只蟬將從泥土中爬上美國華盛頓的樹頭。可就是這么一種小東西,美國人為何如此感興趣,它們的數量如此之多難道僅僅是生存的需要?
X類蟬蟲入侵美國,美國人期待了十七年
它們來了!在美國的一些地區,人們到處在談論這樣的消息,那就是「侵略者」來了!侵略者不是人類的軍隊,而是讓人無法想像的一個規模大得驚人的昆蟲軍團——周期蟬的先頭部隊。這種一英寸長的褐色蟲子破土而出,在陽光下尋找自己的巢穴,脫去身上的「外套」。17年過去了,周期蟬又回來了!
在未來幾周內,華盛頓將迎來大自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之一——周期蟬再度入侵。幾天來,華盛頓的居民都在期待著,希望看看它們的模樣。他們在院子的草叢中到處尋找半英寸大小的洞穴,以獲得周期蟬出現的證據。周期蟬土生土長在中大西洋地區,每隔17年才出現一次。今年又輪到它們回來了。
如果每年都出現,那麼這些蟬就會和蟑螂或普通胡蜂一樣,肯定是一種害蟲。事實上,它們卻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昆蟲。在周期蟬於1970年再次出現後,美國著名搖滾歌星鮑勃·迪倫為它們的陣勢所感動,於是寫了一首歌頌今年出世的這些蟬類的祖輩們。
周期蟬每十七年出現一次,這種罕見的生活周期,讓人類體會到它們驚人的死亡率。一個土生土長在華盛頓的人可以根據蟬來計算自己的生命。當蟬首次出現時,他也許還是小孩,他結婚時,蟬會出現,他自己的孩子上中學時,它們會出現,到了他兒孫滿堂,即將退休時,它們會出現,而他到了暮年時,它們會再度出現。
成為歷史的路標
人們最近一次見到它們是在1987年,當時羅納德·里根當時還是美國總統,戈爾巴喬夫推行的經濟和政治改革正在世界風行一時。而在鮑勃·迪倫寫出那首著名的歌曲前,喬·弗雷澤贏得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的稱號。而再以前,當最近一代蟬的"曾祖母"出現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即將加冕,埃德蒙·希拉里和坦京·諾蓋不久就將成為最早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而載入史冊。當然,鮑勃·迪倫的歌名應該是「蟬日」。與蝗蟲不同,蟬不吃樹葉,只吸食樹的汁液。周期蟬總是潛伏於樹根處,17年後才破土而出。在死亡的前一個月,它們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交配的夥伴。
蟬的軀體呈黑色,翅膀半透明,呈褐色,有脈絡,紅紅的眼睛還能發光,晚上看上去就像極小的火把。它們看上去醜陋無比,因此不討人喜歡。但蟬對人類來說並沒有什麼害處,不咬人,不叮人。它們飛行速度緩慢,經常會撞到包括人在內的一些東西上,這也成了它們的習慣。
但它們也有令人煩的時候。一位經歷過1987年那一代周期蟬的人說:「它們死去時,那種情景簡直令人作嘔。你要不停地驅趕它們,要不然它們會整天整夜地嗡嗡地叫,在你腳下嘎吱嘎吱地咀嚼樹葉。」蟬的出沒的確會帶來一些不利後果,尤其是對小樹而言。雌性蟬通常會刺開樹皮,在裡面產卵,在掉到地上以前,蟬蛹一直以樹的汁液為食,這樣一來,小樹就會受到嚴重損壞。一旦接觸到土壤,蟬蛹就會在地上打洞(通常18英寸或2英尺深),找到樹根後,就會開始咀嚼。然後就開始在陽光下的照射下,過著一種十分愜意的生活。
第17個春天過去後,它們會再次出現。蟬蛹會於4月份開始打洞,而這時,你會首先在新鮮泥土的邊緣看到一些小洞。但在土壤溫度未達到18攝氏度以前,它們不會從洞中出來尋找食物。它們會爬上距離最近的垂直的物體,如樹、灌木、電線桿,甚至蒲公英的莖,蛻去它們的外皮。幾個小時後,它們的翅膀會變硬,軀體也會變硬。
驚人的蟬類大合唱
周期蟬准備出發了,快堵上你的耳朵,這樣才聽不到嗡嗡叫的吵鬧聲。一開始,這些蟬就會「歌唱」。雌性蟬好像特別喜歡成群的雄性蟬,因此雄性蟬會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或是齊聲高唱,然後隔一定的時間就會向雌性蟬的方向移動,勾引雌性蟬上鉤。
第二周,在其它的「蟬部隊」里也加入先遣部隊後,樹梢就會傳來更加強烈的「音樂聲」。由於蟬每次現身要隔17年,因此,人們幾乎不記得周期蟬的「嘹亮歌聲」了。這沒有任何關系,5月11日這天,當地的WTOP電台播放了一段1987年錄制的蟬的歌唱聲,但這種富有節奏和沖擊力的聲音會讓你很快就關掉收音機。但如果你有雅興的話,不妨在夜間將燈關掉,去欣賞17年才出現一次的周期蟬那優美的身姿。
周期蟬共有三個品種,但除了美國,世界其他地方還沒發現它們的存在。事實上,早在美國大陸有人定居開始,人們就對蟬有過記錄,但即使是到了今天,昆蟲學家仍無法完全了解這種據稱是地球數量最為龐大的昆蟲。它們主要生活在三個區域,覆蓋美國15州,如中大西洋地區,弗吉尼亞州大部分地區,紐約,西俄亥俄州,印地安那州,田納西州,喬治亞州北部等。如果森林氣候條件適應,每英畝土地蟬的數量平均會達到150萬只。
科學家的難解之謎
科學家至今不清楚蟬為何每隔17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原因,也許通過對季節冷熱節奏變化以及對荷爾蒙變化進行研究,才能最終揭開這個謎底。另外,科學家也無法解釋為何蟬的生活周期是如此漫長。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遵守的是大自然物種生存的最高法則。由於它們長期蜇伏於地下,因此很難成為其它動物的食物。可一旦它們破土而出,進行交配時,它們會成為所有東西(包括人)的獵物。只是由於它們數量過於龐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它們繼續"生兒育女",在2021年再度出現。
此外,它們還在保持生態平衡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蟬打鑿通道可以松軟泥土,使泥土通風。雖然它們產下的卵可能對小樹有危害,但卻能給大樹修剪枝葉。它們為鼴鼠、老鼠、蛇和燕雀等許多動物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食物。在它們死後,數十億個屍體會為土地頂層的土壤提供大量寶貴的氮。
美食家們的最愛
本周,美國對周期蟬期待的這種興奮將達到高潮。許多認真的昆蟲學家甚至會爬上樹,潛伏在30英尺的高處,准備整晚觀察首批蟬蟲的出現。如今,有關周期蟬的商品也大受歡迎。你可以買到蟬杯子,蟬時鍾,蟬T恤衫。此外,還有更加實用的紀念品供你選擇,如蟬煎鍋,蟬鐵鍋和蟬烤碟。
拉丁美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國家都有吃蟬的習慣。早在1902年6月(第六代周期蟬出現以前),《辛辛那提咨詢者報》就報道說,人們在一個晚會上曾經品嘗到以蟬為原料的餅。有人更喜歡吃油炸蟬。90年代,蟬食品在芝加哥受到廣泛歡迎,甚至連《時代》雜志也抵擋不住這種浪潮的誘惑,前往芝加哥進行報道。
對於美食家來說,剛爬出土或剛蛻殼的蟬味道最好,據說在它們的翅膀變硬之前,雌蟬的味道甚至比雄蟬的味道更佳。美食家建議,用沸油熱烹一分鍾,這樣可能保持蟬原來的顏色,吃起來一點都不亞於小蝦或軟殼蟹。當然,最聰明的人--如果他們在蟬身上真的有奇思妙想的話,會把它們烹制好,然後冷藏起來,直到17年後,新一代蟬光臨時再拿出來慢慢品嘗。
參考資料: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5-13/0945360976.shtml
2. 蟬到底在地下潛伏多少年才可以鑽出地面有人說13~17年,《昆蟲記》上說4年,到底多少年呢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有一對強壯的開掘前足。通常會在土中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如1年蟬、5年蟬、13年蟬、17年蟬,這些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質數。這是因為質數的因數很少,在鑽出泥土時可以防止和別的蟬類一起鑽出,爭奪領土、食物。
蟬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蟬科的一類生物。目前已知大約有3000種。之所以會讓我們產生蟬生命短暫的錯覺,是因為它們獨特的生活周期。蟬的一生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
不同種類的蟬,幼蟲期時間長短不同,雖然成年的蟬僅能存活幾個月,但是幼蟲階段能夠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壽命的蟬,其幼蟲階段就佔了一生中的5年。
(2)有什麼奇怪的生物例如十七年蟬擴展閱讀:
十七年蟬,同翅目。蟬的軀體呈黑色,翅膀半透明,呈褐色,有脈絡,紅紅的眼睛還能發光,晚上看上去就像極小的火把。它們看上去醜陋無比,因此不討人喜歡。但蟬對人類來說並沒有什麼害處,不咬人,不叮人。
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它們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科學家解釋,十七年蟬的這種奇特生活方式,為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並安全延續種群,因而演化出一個漫長而隱秘的生命周期。
3. 億萬只地下蟄伏17年的蟬在美破土,為何這種動物只在夏天出現
今年夏天,美國人的家中突然出現了很多的“不速之客”——蟬。在地下蟄伏17年的億萬只蟬開始破土而出,現身美國東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區。17年蟬是周期蟬的一種,而周期蟬是生活在北美的一類蟬的屬名,其生命周期為17年,時隔十幾年突然出現是它們固有的生物現象。周期蟬是世界上最長壽昆蟲之一。它們一生大部分時間以蛹的形態在地下生活,以樹根為食。
因為蟬是一種生存對溫度要求較高的昆蟲,幼蟲時代他們都是在較溫暖的地下度過的,一旦提前出來就會被凍死。待成年後,它們才會在炎熱的夏季從土中爬出來,蛻去最後一層皮,舒展出翅膀變成成蟲,棲息於高高的樹枝上,通過鳴叫來求偶。
雖然蟬只在夏天出現,但它的壽命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夏天,而是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只是其他時候在地下冬眠而已。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蟬是種短命生物,其實它屬於昆蟲界的“長壽者”哦。
4. 誰能給我講解下「十七年蟬」這種昆蟲
十七年蟬,同翅目。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它們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科學家解釋,十七年蟬的這種奇特生活方式,為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並安全延續種群,因而演化出一個漫長而隱秘的生命周期。
5. 類似 蟬在地下十七年
我想說,其實不是所有種類的蟬都在地下活17年的...那是特別的一種,叫做17年蟬的物種.
類似還有蜉蝣,發育成成蟲之後的雄蟲不具有口器--也就是不能進食.他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交配...
6. 美國億萬只17年蟬在近日破土,這是種什麼樣的動物
最近一種非常小的動物開始進入獲得人們的關注,這種小動物就是周期蟬,最近有新聞報道:美國東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區,在地下蟄伏17年的億萬只蟬開始破土而出。所以這種小動物就以這種方式獲得了人們的關注。
雖然,蟬只是一種很小的生物,可是每一次蟬出現,都會給人們帶來奇觀。
7. 什麼是「十七年蟬」
十七年蟬(magicicada septendecim)——最長壽的昆蟲
十七年蟬,同翅目。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它們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科學家解釋,十七年蟬的這種奇特生活方式,為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並安全延續種群,因而演化出一個漫長而隱秘的生命周期
8. 觀察一種昆蟲 不要童話 急!!!急!!!今晚完成
夏,悶熱的時候。突然間聽見蟬的鳴叫。便去捉回幾只觀察。
蟬,俗稱「知了」。一種昆蟲。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的響亮,用針制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數目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葯材。這些知識,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然而在進過幾天的觀察和找到的資料。我更加覺得,世間萬物都很奇妙。
比如關於蟬的葯用價值:居昆蟲綱、同翅目、蟬科。蟬其皮曰蟬蛻,富含有殼素、異黃質蝶噙赤蝶噙腺苷三磷酸酶,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騷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症,據《中國葯材學》記載,還有益精壯陽、止渴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病待等作用。
蟬的營養價值。蟬猴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蟬猴營養豐富,味道好,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
蟬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
沒想到吧,那麼不起眼的東西。那麼有價值。更奇妙的還在後頭呢!
按道理來說,絕大多數的昆蟲,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活史,一般的蟬只有3至9年的生活史,盡管還有一種十三年蟬。在1979年的夏季,從美國的卡洛來納州到紐約,每天晚上都有無數的暗色小蟲子從地下飛出來,這就是十七年蟬。它們飛到幾乎所有豎立著的目標上,如樹木、電線乾和建築物,不一會兒,雄蟬發出歡樂喧鬧的叫聲,引誘雌蟬,這標志著它們1962年出生後在地下生存了17年,今年到地面上來舉行「婚禮」。這是其它食蟲獸最快樂的時光,這是難得一見的盛宴,然而十七年蟬一旦爬出地面生命就很短暫了,所有食蟲獸都會一擁而上搶食這些十七年蟬。要不是數量優勢,這種蟬恐怕早就滅絕了。因為這種蟬在地下生活的時間有17年,使它獲得了昆蟲世界裡最長壽的頭銜。
而蟬的鳴叫也是很有趣的。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很好玩對吧。
可對於蟬來說,最漫長的時間就是蛻皮。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象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一個小時對於我們來說很短,可是對於蟬來說是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候。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