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素質教育下生物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生物實驗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實驗課,盡量多開實驗課或演示實驗。在實驗課中,除必要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外,盡量減少束縛性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並對自己的實驗結果作出推測和解釋。如在脊蛙反射實驗中,在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後,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試驗。刺激蛙背部右側和左側反應有什麼不同?刺激一側時對側肢體有什麼反應?刺激的強弱與反應的關系?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然後發表自己的認識或看法。最後教師在充分肯定每位學生實驗成績,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礎上,對其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總結。
二、採用「探本溯源」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不妨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如在學習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進化發展內容時,可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資料、參觀動植物園,了解自然界生物間的有趣聯系,之後簡要介紹達爾文的環球旅行及其通過旅途的所見所聞產生生物進化思想的過程。這樣通過「活動—體驗—評價」的教學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方法。
三、優化習題和試題,培養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因為考試是衡量和促進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調整命題方式和考試形式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對許多知識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卻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學中,要從習題和試題入手,大膽改革題型,並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以擴展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知識。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生物與環境等內容時,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子女與父母的長像、性格的異同)、對自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在環境中的作用)的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求得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四、組建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培養興趣,發展特長
積極的思維活動始於對問題的探究,並在問題的解決中得以發展和提高,而問題的提出又離不開社會實踐。如何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組建栽培、動物養殖小組;充分利用校園和家庭,開辟實驗基地,讓學生動手設計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獲得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可發現和培養特長生,拓寬他們的基礎知識,培養其自學能力,為未來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引導者。只有在教學中認真思考、研究,大膽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㈡ 七年級生物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不要照讀課本.想當年我讀七年級時生物老師就是全照著課本讀的,所以上生物課我們一大堆人在打瞌睡,久而久之就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了.興趣很重要,在一開始學生物的時候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生物,對細胞的興趣,他們才會認真聽下去,才能體會到生物學的樂趣
㈢ 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初中的生物學只是加強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和理解,對於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那是高中時期了。所以實驗課既要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學的趣味,也要注意讓學生了解生物是個嚴謹的學科。所以實驗課很重要,既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要完成教學計劃。實驗時要動危險器物時還是自己來。可以反復做提高趣味性。好了祝老師你教學成功
㈣ 課程改革後生物教師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生物教學的實踐中可能會出現不少的困難,比如:
一、新的教學理念難以落實
一線教師是否會真的認可新課程理念,是否會把他落實?
二、新的方法難以實施
要採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是否會影響到三年後的高考,甚至老師會懷疑用三個版本的教材,是不是高考會有影響?
三、新教材容量大,課時少,難以完成任務
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就拿實驗來看,老教材必修1中只有8個必做的實驗,一個實習選做實驗,兩個研究性課題實驗。而在新課程中必修1有九個必做實驗,四個探究性實驗,還原一些技能訓練,和老教材相比,課時只有36個課時,所以,要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困難很大。
㈤ 淺談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
教學反思能夠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 她的真諦就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
㈥ 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高中新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高中生物教學也從知識的傳授轉向技能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教材內容中實驗部分的增加,並且實驗形式多樣,實驗要求多樣,實驗內容多樣。要求學生們通過實驗去發現,獲取新的知識,並在實驗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能力。
那麼,如何開展好生物實驗教學,如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我的建議是:
一、重視分組,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
對於實驗組織管理,重點要小組管理上著手。對於一個班級,教師無法深入到每個學生中,生物實驗中往往要分組進行,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實驗。很多老師的分組一般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或者按名單隨機組合。這就容易讓一些比較活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而對實驗教學的開展和管理帶來影響。所以教師在分組時,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分組,最好每一組的學生中有一至兩名動手能力強,知識掌握全面的學生。這樣,通過小組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實驗教學能夠順利完成。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由管理者變為引導者,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操作。上好實驗課的保證之一,就是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也就是能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特別是在實驗課開始以前,就要向學生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系。要反復教育,讓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劃。
二、做好實驗准備工作,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關於實驗准備,教師要先動手做一遍實驗,這是增強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教師先做一遍實驗,既可讓教師充分領會實驗的教學目標,又能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檢查實驗材料是否達到了實驗要求,操作環境是否達到了實驗條件,發現問題及時改進,避免可能出現的實驗誤差,從而為學生提供成功實驗的先決條件。此外,在實驗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如果教師對於實驗現象了解不深不透,就會對學生的實驗現象無法正確評價,出現的問題也無法解答。因此,實驗教學前教師要親自動手做一遍實驗,提前預料實驗中會出現的問題,既便於更好地改進實驗,又能准確評價實驗結果,避免諸多尷尬。
很多教師在實驗前都會做好充分的准備,但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實驗前的准備。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等。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否則,實驗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實驗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實驗教學為例,在實驗前,如果學生對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過程、種子發芽的條件等不是很了解。那麼,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配置溶液,選擇小麥種子等方面就會出現問題,達不到實驗的要求,嚴重的對實驗結果也會產生影響。
在以往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演示或照著書本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等實驗結束了,可能還不知道實驗的目標。
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明確實驗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並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如在「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教學中,在實驗之前,教師應向學生明確細胞有絲分裂的圖像,當學生實驗後,再以是否觀察到分裂圖像來審視實驗過程。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
目前,實驗教學觀念仍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師把實驗課看成是理論課的補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在實驗教學中,重實驗結果、輕實驗過程;重知識鞏固、輕能力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被動多於主動。實驗材料、用具的都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實驗步驟的實施是按教師或書本上的指令進行的。這種要我做實驗的模式不僅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學生形成做不做實驗都一樣,做不好還不如不做,多看看課本就可以的心態。這不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計劃的制訂。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實驗了解,也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發展。如在「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教學中,教材上所選的實驗材料是菠菜,教師可以准備好菠菜,然後讓學生自己准備一些實驗材料備用。實驗結束後,對不同實驗材料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的興趣增加,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另一方面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的過程中,對實驗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種材料反復的實驗中,進一步熟悉了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
四、做好實驗分析,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最終才形成書本上的步驟。所以,在實驗教學中,不能單純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出現結果就行了。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程度不同,由教師講解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步驟處理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為今後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打下基礎。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只重視實驗結果是否出現,不重視分析實驗過程;只滿足於實驗的成功,而失敗的實驗不願意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實驗方案是精心設計的,但實驗結果更多是動態生成的。選擇不同材料來做同一實驗,實驗現象可能不同;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有學生是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這樣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導致質壁分離的現象不明顯。不同學生做同一個實驗,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現象。如在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有的學生滴加的清水過多,這樣製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有的學生不是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導致取出的表皮較厚,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所以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教育學生辯證地看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找出錯誤產生的原因,這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進一步掌握實驗操作技能;還可以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於生物實驗,很多學生是有興趣,是非常積極主動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一種動手實驗的快樂。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獲取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習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技能。
參考文獻:
[1]牟金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1.18
[2]趙文寶: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1.1.
㈦ 學生生物在學習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談中學生物的教與學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主渠道還要靠學生自己去開掘:從學海里自由汲取,從實踐中獲得。這樣,教師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許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略談淺見。
一、教師指導預習,學生學會「記疑」
生物現在是非高考科目,而且升中考也不用考了,學生往往不夠重視。但是生物課內容新穎,形象具體,生動實際,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其特點,發揮其優勢,指導學生讀書、預習,學會看書、提問。 1、劃出概念和名詞術語,不使模糊或混淆。如「關節的結構」中關節頭、關節窩、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雖然從字面上看比較相近,但各有位置,也各有作用。
2、記下疑點難點,注意老師在課堂上的解釋分析。如在預習「排泄」一章時,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學生大多難以理解,應在書上作一記號,上課時注意老師的演示、解釋和分析,從而深刻地理解腎臟的功能。
3、設想相關問題,草擬預習筆記。通過預習就能知道老師講的內容哪些是課本里有的,記筆記時可只寫一個標題,課後去補充;哪些是老師分析、歸納或補充的,書上沒有原話,必須及時記下。這樣可以盡可能將時間花在聽課思考上,以免因記筆記而耽誤聽課。
預習時可邊看邊把書上的內容歸納成一個個問題,記在筆記本上或書上相關文字的空白處,預習的效果就比較好。例:預習「脊髓和脊神經」時,可歸納成這些問題:
(1)脊髓位於哪裡?
(2)仔細觀察圖IV—72「脊髓的一段」,弄清脊髓的結構。
(3)如何證明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如何證明脊髓具有傳導的功能?
(4)脊神經由什麼組成?共有多少對?分布在哪裡?
一部分學生的自製力有限,預習一段時間後,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又放棄。所以教師還得對預習進行督促。主要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對預習做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不預習的同學,要多提醒督促。
二、教師指導聽課,學生學會思辨
1、專注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領悟每堂生物課的教學目標,神情專注地沿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從知識、能力、思想認識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誘導。例如在學習「體內氣體交換和運輸」這節時,教學目標是:
(1)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通過實驗和實習,培養動手能力。
教師力圖通過教學讓學生一步步實現這些目標,作為學生,上課時應該集中注意力體會這些目標,並且盡力使自己一項項達到這些要求。
2、抓住教學重點。一節課講述的知識點不少,但每個知識點並不是同樣重要。教學大綱對各個知識點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即要求對知識識記和識別;有的要求「理解」,即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領會、解釋和說明;有的要求「掌握」,即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初步運用、分析和重新組織。要求達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識點一般都是教師講授的重點,是應該首先學好的。教師上課時會體現這些不同的要求,學生應在教師的影響下學會區分重點和非重點,以便把最基本的內容學好。
3、掌握基本觀點。生物課本中貫穿著許多辨證唯物主義的生物學基本觀點,如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統一的觀點,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生態觀點,以及生物從無到有,不斷變化發展的進化觀點。在聽課中應該注意教師是怎樣運用這些觀點去統率教材的,是怎樣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去分析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的。例如在《循環系統》一章的教學中,注意教師如何分析三種血管的結構,特別是毛細血管的結構如何與功能相適應,在講「心臟」這節時,就應該學習教師分析結構的方法,去考慮心臟的結構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並且學會聯系功能去記憶其生物體的各種結構,就非常容易而且又不易遺忘。 4、重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一般是指從事研究活動中所採用的途徑(研究的基本過程)、手段和方式。大綱中所規定的「科學方法訓練」,包括「使學生了解一般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使學生初步學會一般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知道,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做一些實驗,講一點生物科學發現史和發展史,或者講個科學家的小故事,常常是為了向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是為了使學生善於邏輯思維和辯證地思維。因此在聽課時,應該注意科學家們是怎樣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是怎樣實驗、怎樣思考、怎樣解決問題的,通過這些去學習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
5、正確處理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教師的文字板書、圖示表解等,都是在對教材進行分析、提煉的基礎上加以設計的、憑籍它們來反映知識的要點,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所以這些都是學生應該記錄的。
㈧ 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困惑淺析
我們老師說上生物課不需要記筆記,因為記的同時很難專注老師上課到底講了什麼、原理是怎樣的。我覺得老師說的很對。個人經驗覺得最重要的是弄懂原理、記熟定義,把書吃透,其次是有方向地做點題。所以覺得高中生物教學應該盡量避免學生記筆記、實時提問考察作用原理,需要死記的(生態經濟、一些答題術語什麼的)要一字不差。這樣考試的話絕對沒問題。但其實個人很喜歡生物,覺得如果我的生物老師能讓我上課自己看書、遇到不懂的知識點老師清楚明白地解答、對於一些書上模糊處理的地方(高中不需掌握)能稍加拓展,這樣的生物課是很完美的~當然,前提得是學生喜愛生物,也喜歡自主鑽研,否則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 說了說我作為學生的感受,一點愚見。
㈨ 高中生物的困惑
作業有錯題再正常不過了,況且你每次都會認真思考,所以你的態度首先是沒有問題的。看得出你對生物應該是蠻有興趣的,而且你的學習方法很好。我也高二,生物成績和你差不多。在我們生物老師眼裡,生物就是半個語文,不光是平時對知識點的爛熟於心,還有考試時對題目考察重點的把握。而且他也提倡考試前重點看下筆記,尤其是基礎知識,因為基礎知識總是被忽略,但它卻實實在在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在考試時能保證基礎知識(就是沒有很大難度的題)得滿分,那麼高分就是必然的。我個人覺得很對,而且很有效果。但從考試的角度來說,還得看考場時的思維發散程度,畢竟從課堂上的佼佼者到考試型天才,還是有點差距的。
新學期要開始了,我們一起努力吧!
㈩ 初中生物課程中缺乏實踐性的對策和建議
摘要 目前,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學教學在初中的教學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挑戰,怎樣才能讓生物教學在新課程里發揮真正的作用,提高學生對生物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這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學最應該注重的問題。如今,我國的初中生物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大量的問題。文章主要對此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