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今科學已進入引力波和量子力學時代,為什麼還有「民科」理論
「民間科學家」是當代反智騎士
那麼,這位初中學歷的郭先生真的是預言「引力波」的英雄?當然不可能,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已經預言過並做過詳細計算,一百年後你喊的聲音再高,也不是「預言」了。更何況,郭先生不過是從科普書上拾起了幾個科學名詞,就夢想構築自己獨家的科學大廈,對科學研究是怎麼回事兒,對科學是怎麼回事並不了解,也拒絕了解。
為什麼「民間科學家」熱愛天文學和物理學呢?這不難理解世界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因此這兩個領域的科學普及作品也是最多最好的,「民間科學家」讀不懂或找不到科學專著,讀到科普作品並不難。從科學發展歷程來說,這也是科學最先發展的領域,是我們在中學都要學習的知識(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了)。霍金、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黑洞、宇宙,這些名詞是科普熱點,也是「民科」的最愛。
復雜性學科,比如生物學、環境科學等領域,「民科」相對少得多。因為這些領域要入門就比較難,尤其現代研究要在現代物理、化學和數學基礎上才能進入。「民科」缺少基礎知識,就不怎麼感興趣了。
Ⅱ 為什麼民科熱衷於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
因為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從。辯證的看待問題,實事求是的探索問題,不靠信仰
Ⅲ 民科的產生原因
「民科」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媒體的宣傳無疑也是催化劑。特別是徐遲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介紹陳景潤事跡後,反響很大。譬如,僅僅讀過一年半初中的劉平危,愛好數學,「1978年,他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後,萌發了要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初中畢業的裝卸工庄嚴,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感染」,決心「為國爭光,把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摘下來」。至今,哥德巴赫猜想依舊是「民科」最為關注的問題。
依照田松的統計,「民科」們的年齡,主要在1970年以前,經歷了「科學大躍進」、「土法煉鋼」等群眾性科技運動的洗禮,且飽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等話語熏陶,既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也不懂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以為單憑埋頭苦幹,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除以上兩個外部原因外,個人的偏執性格,也是成為「民科」的重要因素。「民科」們通常自以為是,相信自己絕對正確。田松在訪問一位研究生物學的「民科」時發現,「對於我的任何質疑,他都能找到反擊的借口。他時而相信此書能救苦救難,時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時而說自己達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圍。」他們普遍表現出一種悲壯姿態,生活困苦,得不到外界認可,常常將自己與被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相提並論,幻想從天而降的巨大榮譽。
如:「我尊重陳景潤、王元等數學家,但我更尊重真理。我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認為他們證的(1+2),(2+3),……都是誤入歧途的連篇廢話;……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是一個井蛙之見,……群眾才是真正的數學英雄!廣大民科為什麼不能超越陳、王?……中國數學界普遍存在著學術歧視和學術造假,即只要沒有教授推薦的一切民間來稿……就一律判為全錯!廢紙!……中國數學界的現狀使我找不到審稿人,更難發表,報國無門。」
Ⅳ 為什麼生物民科這么少
因為化學的科學體系不成熟,理論性比物理差太多,很多所謂的規律都有特例。還有,化學是以化學反應為主,如果搞化學就要有時間和精力,物力投入到實踐當中,而民科沒有資金支持。再有,化學的趣味性不高,誘惑力不大。
Ⅳ 為什麼生物化學地球物理少有民科
民科有好多東西都是通過簡陋的設備做出來,或者甚至是他想出來的,現代生物化學需要的儀器設備比較多,早已不是兩個世紀以前給狗吃個帶放射性同位素的東西檢測代謝產物那麼簡單,民科要研究生物化學的話,儀器設備是一個很大的開支,一般他們都沒有那麼多錢。地球物理也需要很多的昂貴器材,比如重力儀、磁力儀、檢波器、炸葯什麼的,不說炸葯這東西國家是不讓私人擁有的,就說那些一起也是非常昂貴的,地球物理需要的很多儀器還非常嬌貴,比如檢波器,也許用著用著就壞了。
而且這兩種東西經常可能被人舉報,假設有人在家裡搞生物化學實驗吧,弄出些有味道的氣體和廢水什麼的,擾民不說,還有可能被有關部門請去談一談。地球物理就更麻煩了,一般荒郊野外才能搞地球物理的東西,國內的地球物理基本上都是國內有資質的單位,比如找礦的、研究所、大學一類的,經過國家審批才能搞地球物理,你一個人或者拉起一支隊伍搞地球物理,搞地震的話會被老百姓投訴,因為有破壞性,搞重磁電估計很大可能會被當做間諜抓起來。
當然地球物理也會有計算什麼的,但是地球物理的計算,要麼需要非常龐大的計算量,還可能需要准確的地質模型之類的,一般的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人士干這個也非常難。地球物理現在還需要大型計算機去處理數據,一般人家也是沒有的。
綜上所述,早期這兩個學科起步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出現兼職科學家和民間科學家的,現在條件要求高了,民科往往達不到。
Ⅵ 不是都說沒有生物學的民科嗎,那好,我來了
正常的,也許期望太大了,有人說你來到一個城市就再也不想來了,我也很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已經來了,這是自己選的路,好好的堅持走下去吧,我們得慢慢的適應,時間長了就好了。像我一個東北妞隻身來到武漢也特不適應,但是沒辦法,呵呵,堅持吧埂定囤剮塬溉剁稅筏粳,會好的。加油咯!
Ⅶ 為什麼民科只關心相對論卻從不研究化學和生
根據本人的經驗,民科大致可分為兩類情形:
第一類還算是學術之爭。掌握現代科學需要足夠的基礎知識儲備和充分的思維方法訓練,為了能夠在中學階段讓學生接觸到足夠的現代科學理論,不可避免地需要將部分理論簡化和通俗化(例如中學階段的物理學就不可能以高等數學為基礎建立嚴密的體系)。部分民科將這部分科普式的「簡化版」的內容當作「完整版」進行抨擊,而要反駁這些內容很多時候需要普及大量的基礎知識(例如極限和微積分的概念),要想在片刻之間完成高校教育數年才能達到的目標,實在是困難。
另外現代科學理論涉及的領域大多與日常生活的領域距離較遠,以物理學為例,現代的高能領域研究需要通過加速器或對撞機來提供數據,普通人難以接觸;而恰好不少民科恪守「眼見為實」的古訓,「非我眼見即為虛」(注意這個「我」字),拋棄數據實證空談理論,最終結果也只是空對空,自說自話,誰也說不服誰。
第二類基本可以算是意氣之爭。憑心而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理論確實不討人喜歡(例如Einstein的擲骰子言論),而且在奇點會失效,這也是民科容易抓手的地方,理所當然會被揪著不放。這類大致可以算作是完美主義者,典型的言論就是「因為在奇點會失效,所以相對論是錯誤的,只有弦論才是王道」,這類話也確實無可辯駁;但姑且不論弦論所需要的復雜數學工具(很多口必稱弦論、「十一維度」的民科大概連歐拉β函數或者卡-丘空間都不知道),拋棄科學發展的規律企圖一步登天,這應該也算是空談吧。
相應地還有一些「民間發明家」,用手工作坊式的工具製作現代工業產品,這屬於個人情懷,我的建議是不要去說服或者抨擊,不提倡也不反對。
另外還有一些不好歸類,大概可算是高級黑吧,撿一些現代科學的概念碎片(例如某位口稱引力波的綜藝節目參加者),有時有意無意地還兌進來一點自己的私貨(例如玄學、宗教之類的東西),對於前者談到理論和計算的時候就無法繼續了,對於後者基本上就涉及到宗教領域,同樣是無話可說。
Ⅷ 《自然地理》為什麼很多人對民科恨之入骨為啥要恨民科民科值得他們恨之入骨嗎
「民科」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媒體的宣傳無疑也是催化劑。特別是徐遲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介紹陳景潤事跡後,反響很大。譬如,僅僅讀過一年半初中的劉平危,愛好數學,「1978年,他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後,萌發了要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初中畢業的裝卸工庄嚴,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感染」,決心「為國爭光,把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摘下來」。至今,哥德巴赫猜想依舊是「民科」最為關注的問題。依照田松的統計,「民科」們的年齡,主要在1970年以前,經歷了「科學大躍進」、「土法煉鋼」等群眾性科技運動的洗禮,且飽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等話語熏陶,既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也不懂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以為單憑埋頭苦幹,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除以上兩個外部原因外,個人的偏執性格,也是成為「民科」的重要因素。「民科」們通常自以為是,相信自己絕對正確。田松在訪問一位研究生物學的「民科」時發現,「對於我的任何質疑,他都能找到反擊的借口。他時而相信此書能救苦救難,時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時而說自己達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圍。」他們普遍表現出一種悲壯姿態,生活困苦,得不到外界認可,常常將自己與被迫害的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相提並論,幻想從天而降的巨大榮譽。如:「我尊重陳景潤、王元等數學家,但我更尊重真理。我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認為他們證的(1+2),(2+3),……都是誤入歧途的連篇廢話;……哥德巴赫猜想不過是一個井蛙之見,……群眾才是真正的數學英雄!廣大民科為什麼不能超越陳、王?……中國數學界普遍存在著學術歧視和學術造假,即只要沒有教授推薦的一切民間來稿……就一律判為全錯!廢紙!……中國數學界的現狀使我找不到審稿人,更難發表,報國無門。」
Ⅸ 化學領域的民科是不是較其他領域(物理數學)少如果是,為什麼
不可否認的是學化學的人的確比學其他學科的人要少。我之前也不知道腦子怎麼抽了就學了化學,因為這個裡面的東西實在是太難捉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