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非電離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有哪些

非電離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2 13:19:19

A. 非電離輻射是指什麼

非電離輻射是指能量比較低,並不能使物質原子或分子產生電離的輻射。

非電離輻射包括低能量的電磁輻射。有紫外線、光線、紅外線、微波及無線電波等。它們的能量不高,只會令物質內的粒子震動,溫度上升。

按照輻射粒子能否引起傳播介質的電離,把輻射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其實電磁輻射只是一種電磁波。 我們常說的非電離性的電磁波是指頻率在30~3000MHz的射頻和微波段的電磁波,由於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電離,故有非電離性稱謂。

(1)非電離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有哪些擴展閱讀:

非電離輻射的分類:

作用於人體的電離輻射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兩類。自古以來人類就受到自然存在的各種電離輻射的照射,通常把這些天然輻射源的照射稱為天然本底照射。

本底照射主要來自宇宙線、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由宇宙射線與大氣中的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產生的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從外部對人體引起照射,亦可因空氣、水、食物中含有這些放射性核素,通過吸入或食入體內造成內照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電離輻射

B. 請問非電離輻射指的是什麼

非電離輻射是指波長較長、頻率較低、能量低的射線(粒子(主要是光子)或波的雙重形式)或電磁波,無法從(絕大多數)原子或分子裡面電離(ionize)出電子。非電離輻射可以在介質或真空中傳播。真空中非電離輻射皆以直線傳播,穿過不同介質時會發生折射和反射。非電離輻射包括:有熱效應非電離輻射:會產生溫度變化(可見光、紅外線)。無熱效應非電離輻射:不會產生溫度變化(紫外線、無線電波)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非電離輻射就是不能夠使物質產生電離的輻射。就是指波長較長,頻率較低的一部分電磁波。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長波、短波、微波、無線電、可見光、紅外線。這些都屬於非電離輻射。但是紫外線當中有一部分能夠使物質產生電離輻射(根據波長和頻率判斷)。

C. 電離和非電離輻射的區別是什麼

電離和非電離輻射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概述不同:

1、電離輻射的概述:指攜帶足以使物質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成為自由態,從而使這些原子或分子發生電離現象的能量的輻射。

2、非電離輻射的概述:指能量比較低,並不能使物質原子或分子產生電離的輻射。

二、兩者的特性不同:

1、電離輻射的特性:電離輻射可以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放出(ionize)一個或幾個電子。非電離輻射則不行。電離能力,決定於射線(粒子或波)攜帶的能量,而不是射線的數量。

如果射線沒有帶有足夠電離能量的話,大量的射線並不能夠導致受作用物的電離。電離輻射的全稱是致電離輻射,就是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的原子、分子電離的輻射。

2、非電離輻射的特性: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對生物活組織的影響;不同的非電離輻射可產生不同之生物學作用。

三、兩者的分類不同:

1、電離輻射的分類:電離輻射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和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

2、非電離輻射的分類: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

D. 談談身身邊的非電離輻射及防護方式

輻射對人體的效應是從細胞開始的。它會使細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細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細胞畸形,或造成人體內生化反應的改變。在輻射劑量較低時,人體本身對輻射損傷有一定的修復能力,可對上述反應進行修復,從而不表現出危害效應或症狀。但如果劑量過高,超出了人體內各器官或組織具有的修復能力,就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變。下表為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輻射的生物效應。從中可以看到:人體能夠耐受一次25雷姆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損傷。當然各個人的抵抗能力和體質是有所不同的。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准單位是「希伏」,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希伏。希伏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伏、微希伏。1希伏=1000毫希伏;1毫希伏=1000微希伏。

E. 2020年公衛執業醫師沖刺:非電離輻射考點精講

【導讀】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一直是歷年來公衛執業醫師考試的高頻考點以及重難點,為幫助大家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2020年公衛執業醫師沖刺:非電離輻射考點精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考點精講】

1.非電離輻射:在電磁輻射中量子能量較小(12eV以下),不足以引起組織電離的輻射線。非電離輻射是電磁輻射的一部分。包括:紫外輻射、可見光、紅外輻射與射頻輻射(高頻電磁場與微波)。

(1)射頻輻射對機體的影響: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脫發)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大強度微波輻照可致微波白內障,此外,還可引起男性性功能減退,女性月經周期紊亂等。引起生物學效應,可分為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

(2)紅外輻射對機體的影響:皮膚灼傷,紅外線白內障、慢性充血性瞼緣炎等。

(3)紫外輻射對機體的影響:

①遠紫外區(短波紫外線),波長100~290nm,具有殺菌和致皮膚紅斑作用,為滅菌波段;

②中紫外區(中波紫外線),波長290~320mn,具有明顯的致紅斑和角膜、結膜炎效應,為紅斑區;

③近紫外區(長波紫外線),波長320~400nm,可產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應,為黑線區。

2.激光對機體影響:①產生熱效應;②使蛋白質凝固變性,酶失去活性;③光化學效應、機械壓力效應和電磁場效應。

激光對人體組織的傷害和損傷程度主要取決於激光的波長、光源類型、發射角度、輻射強度、受照時間以及生物組織的特性與光斑大小。眼睛是激光損傷的易感而脆弱器官。嚴重者可導致失明。能量或功率足夠大時可引起皮膚灼傷。

【進階攻略】1.波長297nm的紫外線對皮膚作用最強,可引起皮膚紅斑並殘留色素沉著,嚴重者可誘發皮膚癌。

2.波長為250~320nm,可引起電光性眼炎(多見電焊輔助工)和雪盲。

雪盲:是在陽光照射的冰雪環境下作業時,由於大量反射的紫外線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結膜炎。

【易錯易混辨析】生物學效一般規律是隨頻率的增加和波長變短而遞增,其強弱順序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長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功率密度相同時,脈沖波>連續波。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發布的關於「2020年公衛執業醫師沖刺:非電離輻射考點精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醫學類從業資格考試,備考、提升、報名、領證等相關信息,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環球醫學在線好課(hqyx24ol),獲取更多資訊,更有機會免費領取學習資料與免費課程哦~

F. 電磁輻射有哪些種類它們對人體危害個有什麼特點

電磁輻射根據頻率或波長分為不同類型,這些類型包括:電力,無線電波,微波,太赫茲輻射,紅外輻射,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無線電波的波長最長而伽瑪射線的波長最短。X射線和伽瑪射線電離能力很強,其他電磁輻射電離能力相對較弱,而更低頻的沒有電離能力。

電磁輻射所衍生的能量,取決於頻率的高低和強度的大小。一般而言,頻率愈高,強度越大,能量就愈大。高頻率(短波長)電磁波的光子會比低頻率(長波長)電磁波的光子攜帶更多的能量。一些電磁波的每個光子攜帶的能量可以大到擁有破壞分子間化學鍵的能力。



電磁輻射對人體危害

1、熱效應

人體的70%以上都是水,水分子內部的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是一種極性分子,而這種極性的水分子在接受電磁輻射後,會隨著電磁場極性的變化做快速重新排列,從而導致分子間劇烈撞擊、摩擦而產生巨大的熱量,使機體升溫。

2、非熱效應

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的電磁場,它們是穩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低頻電磁輻射的長期影響,處於平衡狀態的微弱電磁場即會遭到破壞。

3、累積效應

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作用於人體後,對人體的傷害尚未來得及自我修復之前,再次受到電磁輻射的話,其傷害程度就會發生累積,久之會成為永久性病態,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磁輻射

G. 輻射生物效應有哪些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照射可能產生各種健康效應: 按效應發生的個體的不同分為: 按效應發生的個體的不同分為: 軀體效應:發生在受照者本人身上; 遺傳效應:發生在受照者後代身上。 遺傳效應:發生在受照者後代身上。
1.隨機性效應(Stochastic effect):是指輻射效 應的發生幾率與劑量大小有關的效應,不存在劑量 閾值,它主要是針對小劑量(小於0.2Gy )、小劑量 率(小於0.1 mGy/min )的慢性照射,如致癌效應和 遺傳效應
隨機性效應
確定與輻射關聯的腫瘤:白血病、甲狀腺癌、 確定與輻射關聯的腫瘤:白血病、甲狀腺癌、皮膚基底 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 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 遺傳效應:生殖細胞非致死輻射損傷遺傳至下一代,致 遺傳效應:生殖細胞非致死輻射損傷遺傳至下一代, 其變異及畸形的一類效應,是隨機效應的特例。 其變異及畸形的一類效應,是隨機效應的特例
確定性效應
有明確的閾值,在閾值以下不會見到有害效應 ,達到劑量閾值則有害效應肯定發生,且輻 射效應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所受劑量的大小, 它主要針對大劑量、大劑量率的急性照射, 一般主要是事故照射。

H. 輻射有幾種

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傳送。輻射之能量從輻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線放射。
輻射以電磁波和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放散。無線電波和光波都是電磁波。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波(3×10^8米/秒)相同。
可見光也屬於輻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或非電離輻射。一般普遍將這個名詞用在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非電離輻射則否。輻射活性物質是指可放射出電離輻射之物質。電離輻射主要有三種:α、β及γ輻射(或稱射線)。

I. 輻射有哪些

一、輻射包括哪些種類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物體通過輻射所放出的能量,稱為輻射能。輻射按倫琴/小時(R)計算。輻射的主要分為兩類:
電離輻射
擁有足夠高能量的輻射可以把原子電離。一般而言,電離是指電子被電離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於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個細胞大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電離輻射引致癌症的機率取決於輻射劑量率及接受輻射生物之感應性。α、β、γ輻射及中子輻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夠高能量電離原子。
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之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對生物活組織的影響近年才開始被研究。不同的非電離輻射可產生不同之生物學作用。
二、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1、 放射性輻射都有傷害,劑量越大傷害越大,沒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輻射對人體有益」沒有根據。
2、 對於癌症,輻射傷害的效應是累積性的。
3、 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傷害(300到400年背景輻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絕對值,即如果本來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後就是35.5%)。
4、 涉及輻射傷害的設施(環境)安全標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額外輻射不能超過5毫西弗,專業人員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五年總和不超過100毫西弗。
5、 短期內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高燒,等)。
6、 短期內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內致死率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為99.9%。
7、 吸收到人體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內照射危害遠遠大於外部照射,特別是α輻射(氡,鐳,鈾,釷,鈈等重離子及其衰變鏈元素上的輻射主要都是α輻射)。同樣能量的阿爾法輻射造成的輻射傷害是β和γ輻射的20倍,一般阿爾法粒子的能量還是β和伽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內照射情形,一次阿爾法衰變造成的傷害是一次β衰變的100倍左右。γ輻射一般會穿透人體,損害要小的多。

閱讀全文

與非電離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