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rha在微生物學中代表什麼

rha在微生物學中代表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2 22:26:21

Ⅰ 土力學中 滲透變形實驗原理中公式 J=F=rhA r代表什麼意思 麻煩給詳細解釋下

由於有些符號在網路編輯區域打不出來,我用截圖的方式寫了,你理解下吧,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追問。

Ⅱ 什麼是大黃

正確答案:是一種葯

Ⅲ 天然葯物化學中的glc和rha什麼

glc或者glu都是葡萄糖Glucose
rha為鼠李糖rhamnose

Ⅳ 微藻是什麼

微藻是一類在陸地、海洋分布廣泛,營養豐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養植物,屬於低等水生植物,每個微藻平均大約只有5微米。微藻種類繁多,通常是指含有葉綠素A並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總稱。截至21世紀初已發現的藻類有三萬余種,其中微小類群就佔了70%,即兩萬余種。但是,限於不同藻類對生存環境的需求,並不是所有的微藻都能用於人工培養,目前(2012年)有大量培養或生產的微藻分屬於4個藻門:藍藻門、綠藻門、金藻門和紅藻門。微藻 - 生物學特性與其他生物相比,微藻具有如下特點:1、最低等的、自養的放氧植物;2、單細胞結構,呈群體或絲狀的,大多數是浮游藻類;3、種類繁多、分布極其廣泛的一個類群;4、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或是潮濕的土壤、樹乾等處,在有光及潮濕的任何地方都能生存;5、生長周期短(幾天);6、微藻可直接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簡單營養物質快速生長,並在細胞內合成大量油脂,含量可達細胞乾重的30%~70%,其中生長快的微藻藻種通常含油量為10%~20%,含油量大於60%的藻種則生長速度較慢;7、微藻細胞小、細胞壁大多堅硬,因此用於製造生物柴油需要具有較好的藻體收獲和細胞破壁技術;8、對水有凈化作用。微藻 - 成分微藻細胞中含有:蛋白質、脂類、藻多糖、β-胡蘿卜素、多種無機元素,如Cu、Fe、Se、Mn、Zn等高價值的營養成分和化工原料。1、蛋白質微藻的蛋白質含量很高,粗蛋白含量超過60%,生物學產量高於任何作物,是單細胞蛋白(SCP)的一個重要來源。2、多種維生素微藻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E、硫胺素、核黃素、吡多醇、維生素B12、維生素C、生物素、肌醇、葉酸、泛酸鈣和煙酸等增加了其作為SCP的價值。3、胡蘿卜素微藻中類胡蘿卜素含量較高,藻粉中β-胡蘿卜素含量高達14%,具有著色和營養的作用。4、甘油藻細胞中甘油含量較高,是優質的化妝品原料,也是化工、輕工和醫葯工業中用途極廣的有機中間體。5、藻多糖藻多糖復合物可作為免疫佐劑增強抗原性和機體免疫功能,明顯抑制實體瘤S180起到抗腫瘤的作用。微藻 - 用途醫葯工業截至2012年,已開發出的產品有天然胡蘿卜素口服液、沖劑、口含片、水分散型乾粉等產品。21世紀初對不飽和脂肪酸(DHA、RHA)在嬰兒食品和保健品中的使用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微藻膠體(ECP)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食品工業藻類蛋白的生產正在迅速發展,小球藻、柵列藻、新月藻、螺旋藻己被用作蛋白質來源,小球藻、螺旋藻、杜氏鹽藻還以粉劑、丸劑、提取物等形式投放保健品市場或用作食品添加劑。動物飼料人工培養用作浮游動物的餌料,成功地用在飼養魚類或作動物性浮游生物(如紅蟲、牡蠣等)。環境檢測微藻的生長狀況能直接反映水質情況,判斷空氣中的毒性氣體,打破常規氣體樣品的分析和檢測,Naessens. M等人將小球藻固定在疏水膜上和膜電極相連製成生物反應器,反映空氣甲醇蒸氣和四氯乙烯含量。Podola B等人改用調制熒光儀檢測(PAM -2000)萊茵衣藻以監測氣體中的甲醇、甲醛 。環境凈化Chung P.廢將水處理和單細胞蛋白(SCP)的生產結合,對沼氣厭養發酵的豬糞廢水進行處理,螺旋藻產量為5g /m2 /d。利用反應器掛膜技術可解決藻類和水的後續分離的問題。微藻生長脫氮除磷、難降解有機物、及Co、Mn、Hg等重金屬離子。微藻還能吸收一定濃度NOx, SOx, H2S,在挪威、日本早已開始研究培養微藻進行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微藻生長周期短、耐受性的基因是生物技術關注的熱點,開發新型的微藻-生物反應器,利用藻類蛋白生產口服疫苗等,用活性物質製成乾粉,口服。王義琴等人將防禦素基因轉入橢圓小球藻細胞內,生產昂貴的防禦素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個巨大的未知藻類待人們去開發。可再生能源製造微藻是制備液體燃料的良好原料。微藻熱解制備的生物質燃油熱值高,是木材或農作物秸稈的1.4~2倍。與其他生物材料相比,微藻的產油效率相當高,在一年的生長期內,一公頃玉米能產172升生物質燃油,一公頃大豆能產446升,一公頃油菜籽能產1190升,一公頃棕櫚樹能產5950升,而一公頃的微藻能產生物質燃油95000升。而且不和食物爭奪農田,它們可生長在田邊地角,甚至是農業和生活廢水中。微藻制油的原理其實就是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微藻自身的生物質從而固定了碳元素,再通過誘導反應使微藻自身的碳物質轉化為油脂,然後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把微藻細胞內的油脂轉化到細胞外,進行提煉加工從而生產出生物柴油。

有機化學中rha是什麼

葯物名稱: 二十五碳三氨基六烯酸 葯物別名: 溶菌酶酸,DHA 英文名稱: Remadahexaenoic Acid 分子式:C25H48(NH2)3COOH,C26H54N3O2 說明:白色晶體,濃溶液是黏稠的無色透明液體。弱酸性,是合成溶菌酶的主要物質之一。

Ⅵ Ara.Fuc、Xly、Gal、Man、Glc、GalA分別指什麼

Ara 阿拉伯糖 fuc 果糖 Xly 木糖 gal 半乳糖 man 甘露糖 glc 葡萄糖
gala 半乳糖酸

Ⅶ 昆蟲病原線蟲定義

昆蟲病原線蟲

昆蟲病原線蟲

在所有的用於昆蟲生物防治的線蟲中的研究中,斯氏線蟲科和異小桿線蟲科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有關它們的報道呈指數增長。這兩科線蟲與嗜線蟲致病桿菌屬(Xenorhabs)互惠共生,它們在行為上相似,被認為是一體的。

這些線蟲的自由生活的、不取食的侵染期幼蟲既可屬於擬寄生物或捕食者,又可稱之為致病微生物。作為擬寄生物或捕食者,它們具有能動的化學感受器;作為病原物,它們具有高毒力,能迅速殺死寄主,它們易在體外培養,具有很高的再生產潛力,有數量反應卻沒有能動性反應。它們有廣泛的寄主范圍,對脊椎動物、植物和其它非靶標生物卻很安全,在美國是免注冊產品,它們易應用於標準的噴霧設備,可以與許多化學殺蟲劑混用,經得住遺傳的選擇性。這些線蟲,因為它們作為嗜線蟲致病桿菌的傳播媒介,所以被稱為昆蟲病原物,加強了昆蟲線蟲學和昆蟲病理學的聯系。

關於昆蟲病原線蟲的報道多數來自1985年後,包括了生物學和生物防治、遺傳學生物工程學、動物流行病學、操作技術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內容。在日本匯編了研究指引和關於斯氏線蟲和異小桿線蟲的全面的文獻目錄。而且,一本關於斯氏線蟲和異小桿線蟲及其共生菌的書最近出版了。因此,這篇文章提供了線蟲及其共生菌的簡要背景知識,重點集中在這些線蟲的最近的研究進展和目前的關鍵問題及研究方向。

分類學

線蟲(Nematodes)

昆蟲病原線蟲科是單一屬的,斯氏線蟲有10個種,異小桿線蟲有3個種。幾種分類學在屬和種水平上的變化引起了文獻上的混亂。在斯氏線蟲科中,斯氏線蟲屬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屬。鋸蜂線蟲(Steinernema Kraussei)曾被認為是一個種,Kraussei作為nomen bium,但是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S.kraussei的分類地位一直都沒有確定。蘋果蠹蛾線蟲(Steinerernema carpocapsae)是研究最多的昆蟲病原線蟲種,在1983年和1989年的文獻中也指芫菁線蟲(Steinernema feltiae)。後來確定feltiae為有效種名,代替了bibionis種,終止了一些混亂,Poinar建議的「feltiae(=bibionis)」的寫法一直被採用。

在異小桿線蟲屬中有兩個主要的變化。第一,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和H.heliothidis已被鑒定為同種,並已被確認為同種異名。第二,H.heliothidis的一個最初描述為New Zealand的種群已經被重命名為H.zaelandica。顯然,在文獻中斯氏和異小桿線蟲的分類混亂現象需要盡可能的減少。

線蟲的分離菌株稱之為品系。例如, S.carpocapsae的許多品系用個體(如ALL,Hamm,Pye)、產地(如Italian,Umea,Mexican)、寄主昆蟲(如Agriotos,Rhagolites)或編號(如DD-136,P7)來加以區分。一些斯氏和異小桿線蟲的的品系或分離菌株,由於缺少足夠的生物學和分類學特徵,目前仍有未描述的和沒有發現的種。

Ⅷ 須鯨的資料

須鯨科是須鯨亞目下最大的一個科,包含了兩個屬共計九種須鯨。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動物—藍鯨,最大體重達150公噸以上,體型次大的兩種須鯨體重也常突破50公噸,就連本科中體型最小的小須鯨,體重也可達到九公噸以上。
俗名由來
rorqual須鯨科的成員在英文中通常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furrow whale),這是因為它們有一項共通點: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折,稱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於輔助進食。同屬須鯨亞目的灰鯨,以及某些屬於齒鯨亞目的喙鯨類也有類似喉腹折的構造,不過前者只有四條簡單的折皺,在數量上與須鯨科的數十至近百條相距甚遠;而喙鯨的所謂「喉腹折」僅是兩頰處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minke
小須鯨在英文里通常稱作「minke」,這個名稱的由來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國籍的捕鯨炮手Meincke有關,據說他曾在二十世紀初的一次捕鯨行動中將小須鯨誤認為藍鯨而捕殺;另有一說是這位捕鯨船員認為它們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當時脫口而出的戲謔稱呼。
分布
須鯨科的分布范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藍鯨、長須鯨、座頭鯨、塞鯨、與小須鯨等在各大洋都可能發現其蹤跡,而布氏鯨則較為特殊,它們似乎不曾出現在北極或南極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終年停留於溫、熱帶地區。須鯨科須鯨多半棲息於遠洋而極少接近海岸,布氏鯨與大翅鯨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終年皆可在近岸處發現,而後者在每年的南北遷徙途中時常會接近岸邊。
在須鯨科中只有最大與最小的兩個物種—藍鯨與小須鯨—會游到南極極南端的寒冷海域。長須鯨通常不會接近南極的冰棚地區,而塞鯨的活動范圍則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於陸地范圍較大,對氣候與洋流的影響程度較強,上述情形較不明顯。)不論是哪一種須鯨,一般而言體型較大的個體會有接近極區的傾向,而較年輕的鯨則多半留在較偏南(或北)的地方。
遷徙
大多數須鯨都在冬季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夏季在兩極處取食豐盛的浮游生物與磷蝦,為此它們每年都得作長距離的南北遷徙。布氏鯨是須鯨科中唯一的例外,它們似乎沒有明顯覓食期與繁殖季的劃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遷徙性。
攝食方式
各種須鯨的食性不盡相同,如藍鯨僅以磷蝦為食,布氏鯨則以小型魚類為主。須鯨科的攝食行為有時被描述為「狼吞虎咽」(gulper),因為它們的進食方式是張開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時它們會借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
須鯨類在全世界有露脊鯨科、灰鯨科和長須鯨科等3個科,共約6屬、11種。
須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發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FONT>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接,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
須鯨種類不多,中國發現的有9種,中國已經發現,像藍鯨、長須鯨、大翅鯨、露脊鯨、灰鯨等

Ⅸ RHA陽性 是怎麼回事

人細小病毒B19感染及其診斷進展
人細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簡稱B19),1975年Cossart等〔1〕在篩選獻血員乙型肝炎抗原時發現,是已知唯一對人類致病的細小病毒,無胞膜、耐熱,直徑23 nm,基因組為線性單鏈DNA分子,約5.5 kb。基因組右側編碼兩個結構蛋白VP1(84K)和VP2(58K),兩者分別占整個衣殼蛋白的4%和96%,除了在VP1氨基末端有一227個氨基酸的獨特區外,結構相同。左側編碼一個非結構蛋白(77K)。B19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是人骨髓祖代紅細胞,病毒受體是紅細胞P抗原。

B19感染多發生在秋末、春季和夏初,幾乎呈世界范圍分布。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和輸用感染的血液或血製品傳播,潛伏期為6~8天。B19可引起許多臨床表現,因感染個體的年齡和免疫狀態而不同,從無症狀感染到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在兒童中可引起傳染性紅斑;特別是在成年婦女可引起短暫的多關節炎或關節痛;孕期感染B19可引起自然流產和胎兒水腫或死產;在潛在紅細胞缺陷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病人,B19可引起嚴重的再生障礙危象;持續細小病毒感染可導致慢性骨髓障礙,在免疫缺陷病人導致慢性貧血〔2〕;最近還報道B19感染與急性肝炎有關〔3〕。

B19病毒的特性使其很難被某些理化方法破壞,輸注經某些滅活病毒方法處理的血製品後,仍可發生B19感染,至今尚無有效的去除和/或滅活該病毒的辦法。B19在供血者中的陽性率約為0.004%~0.6%〔4〕。因此對獻血員以及上述特殊人群進行B19感染的篩選及檢測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B19感染診斷方面的研究作一綜述。

一、抗體檢測(IgG、IgM)

診斷B19近期感染最敏感的試驗是IgM抗體檢測。大約90%的病人在症狀出現後3天即可通過酶免疫試驗檢測到B19的IgM抗體,抗體的陽性率和滴度在發病後30~60天後開始下降。B19IgG抗體通常在發病後7天出現,持續數年〔5〕。

Anderson等〔6〕首次建立了檢測B19特異IgM的試驗;1983年Cohen等〔5〕描述了採用單克隆抗體診斷B19感染的IgM抗體捕獲放射免疫試驗(MACRIA),該試驗被作為參考試驗。所有這些B19-IgM檢測試驗使用的均是直接從急性感染的、有一過性嚴重病毒血症期的供血者血清中分離的病毒抗原。但由於病毒血症發生率非常低,大約1/1 000〔7〕,通常短暫且發生於症狀之前,因此病毒從血清中的分離有賴於供血者血清的隨機篩選。又由於該病毒的極端的組織親和性(紅細胞系統),至今對B19病毒尚無實用的體外組織培養系統,缺乏大量生產B19抗原的理想方法。雖然曾建立了B19在人骨髓原代細胞和人胎肝紅細胞系統的體外繁殖B19病毒系統,但均因細胞應用的局限性以及病毒產量低,不適用於抗原的大規模生產。抗原的嚴重缺乏,極大地限制了B19血清學診斷的廣泛應用和疫苗的研究。為此,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利用重組DNA技術生產抗原上。重組抗原的應用將改善B19感染的診斷,使得就地篩選成為可能,結果快速,並較使用全病毒更安全,提供了B19抗原可靠而均一的穩定來源。

80年代後期起B19抗原在幾種系統中得到成功表達,主要有大腸埃希菌、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以及桿狀病毒-昆蟲細胞表達系統。在桿狀病毒感染的昆蟲細胞中表達的重組VP1和VP2能夠自我組裝成類似於天然病毒的空衣殼,這對於保持其抗原性有重要意義,可取代天然抗原,更便於B19病毒抗體的檢測。Salimans等〔8〕研究了B19病毒空衣殼在檢測B19特異的IgG和IgM抗體中的應用。對30份在以天然病毒為抗原的RIA檢測中IgG/IgM陽性的血清進行測定,結果在ELISA滴度和RIA值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以VP2和VP1-VP2抗原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到90%以上,該系統生產B19抗原,純度高而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Cubie等〔9〕對重組蛋白在檢測B19IgG/IgM的不同血清學試驗中的敏感性、特異性和實用性進行了研究,包括間接ELISA(rELISA-G和rELISA-M)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G和IFA-M)。以經典的天然病毒為抗原的抗體捕獲放射免疫試驗(GACRIA和MACRIA)為參照試驗。結果rELISA-G和IFA-G的敏感性分別為92%(77/84)和97%(68/70)。在檢測B19IgM的試驗中,兩種採用重組蛋白的試驗的敏感性均大於95%。rELISA-M的敏感性好,IFA-M的特異性好且結果准確,兩者結合起來診斷近期B19感染很有意義。Schwarz等〔10〕採用天然B19病毒抗原的μ鏈-捕獲試驗與採用重組抗原的免疫印跡試驗(rec-IB)和重組ELISA(rec-ELISA)進行比較,結果表明:rec-IB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3%和96.4%,rec-ELISA為94.3%和72.7%。捕獲法和rec-IB的一致性為87.8%,與rec-ELISA的一致性僅為74.4%。對於急性B19感染的病人檢測抗B19-IgG,rec-IB的敏感性為94.3%,rec-ELISA的敏感性為85.7%。提示對於急性B19感染的診斷,rec-IB比rec-ELISA更可靠。

1992年Brown等〔11〕報道B19能凝集靈長類動物紅細胞,但對血漿來源的病毒,該活性被其中存在的類似IgM抑制因子所掩蓋。而在重組桿狀病毒感染的S f 9細胞中表達的B19病毒蛋白能強烈凝集狒狒的紅細胞。基於這些發現,Cubel等〔12〕建立了抗體捕獲的血細胞粘附試驗(antibody capture hemadherence test)以檢測細小病毒B19的IgM(MACHAT),該法與天然抗原—MACEIA的符合率為96%,且更為敏感。在應用上,MACHAT比MACEIA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猴紅細胞取代了單克隆抗體和酶標抗體,作為指示系統,更便於操作。

對B19單一結構蛋白的IgG亞類水平和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表明,在陽性個體血清中,對VP1和VP2,主要存在的亞類是IgG1;IgG3亞類與B19急性感染密切相關;而IgG4出現在感染數月後且為VP1所特異;VP1特異IgG3與IgG4之比對診斷近期感染很有意義,特異性98%,敏感性97%〔13〕。

為改善B19感染的診斷並鑒別原發和繼發感染,Soderlund等〔14〕建立了以不同重組抗原為基礎的蛋白-變性IgG親和力EIAs。結果顯示,以VP1蛋白抗原為基礎的IgG親和力測定試驗高度敏感特異,適於B19近期和原發感染的鑒別。急性期感染以低親和力抗體為主,隨感染後時間的推移,抗體成熟,親和力增高。對於近期B19感染,抗體親和力試驗比IgM檢測更敏感、更方便。IgM通常持續2~3個月,低親和力IgG抗體持續1~2個月。IgG親和試驗與傳統的血清學診斷方法一起使用,將改善B19再次感染的診斷並能監測在高危情況下如溶血性疾病或孕期時的感染情況。進而,在有症狀病人或有與B19病因學診斷一致發現時(如DNA或IgM陽性),該試驗能鑒別急性和慢性感染。蛋白-變性免疫試驗是一個新技術,測定IgG抗體的抗原親和力(功能親和力),以逐漸增加的IgG結合力作為抗體反應成熟的指標,可區分近期原發感染和既往感染,包括再次感染、內源再次激活或外源再次感染。

綜上所述,在以檢測B19抗體為基礎的上述診斷方法中,各具優勢和不足,但就採用的B19抗原來說,以重組基因抗原取代天然抗原勢在必行,是能否廣泛開展B19感染診斷的關鍵。

二、抗原和DNA檢測

兒童中對B19的IgM免疫應答有個很特別的現象。在有出疹(傳染性紅斑)的成人中B19-IgM反應非常強,但在有同樣臨床症狀的兒童(<13歲)中卻很弱。然而當患有溶血性貧血的該年齡組兒童感染B19病毒並發生再生障礙危象時,IgM反應特強。因此,盡管在成人依靠IgM診斷是可靠的,但在兒童中,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可依靠IgM反應進行診斷,這些IgM反應不同的原因可能與B19病毒血症的強度有關。因此,IgM檢測對於兒童急性感染的診斷可能並不是一個可靠的手段〔15〕。此外,免疫抑制也可使B19抗體丟失,以及再次出現病毒血症。因此在免疫缺陷病人的慢性B19感染診斷,可能檢測不到B19抗體,需進行B19DNA或病毒抗原的檢測。

檢測病毒最敏感的手段是核酸雜交。該試驗被用於鑒別血清、白細胞、呼吸道分泌物、尿和組織標本中的B19DNA。由於在檢測不出病毒血症情況下,B19可在骨髓細胞中長期存在,原位雜交對於特定病毒核酸在細胞中的定位很有意義。Musiani等〔16〕建立了原位雜交化學發光法通過免疫酶反應檢測骨髓細胞中的B19病毒DNA,結果特異,敏感性高於比色法原位雜交。該法僅需少量細胞即可診斷B19感染,而不必抽提病毒核酸,不需要B19感染的分子方面的資料,在研究和診斷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對於監測慢性感染中B19在骨髓細胞中的持續復制很有意義。Gentilomi等〔17〕建立了一個簡便、快速的免疫過氧化物酶斑點試驗,直接檢測人血清中的B19衣殼抗原。只需將血清標本點到尼龍膜上,再用抗B19衣殼蛋白VP1和VP2的單抗,通過免疫過氧化物酶染色復合物,即可檢測出該二抗原。試驗可在4小時內完成。作者檢測了541份血清標本,結果與斑點雜交和巢式聚合酶鏈反應(PCR)可比。其敏感性較斑點雜交法高,但較巢式PCR法稍低。由於該方法的敏感性水平適合急性B19感染的檢測,以及從試驗花費、時間和試驗實用性考慮,作者認為該法特別適用於樣品的大規模篩選,並可替代常規實驗室評價B19感染時的DNA檢測方法。

以往在獻血員篩選中主要採用PCR方法,但該法檢測出的陽性不能區分樣本中的病毒體是否具有感染性,它可以檢測出滅活的或變性的病毒。Sato等〔18〕基於B19受體是紅細胞P抗原的特性,建立了快速敏感的用於大規模篩選獻血員B19的功能性的方法-B19病毒受體介導的血凝試驗(RHA),該法與PCR相比,簡便、快速且經濟實惠,其最高敏感度約為每毫升105~106拷貝個病毒基因組,按半定量PCR計算,比雙向免疫擴散(DID)要敏感10 000到100 000倍,敏感性比PCR小100到1 000倍。但與PCR不同的是,RHA檢測出的只是那些能與受體分子結合的(功能性的)病毒粒子。在檢測獻血員標本時,未發現任何PCR陽性而RHA陰性的樣本。研究表明RHA對於檢測有病毒血症的獻血員,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是足夠的。

由於細小病毒B19對人致病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目前,國際上對該病毒的研究比較活躍,包括其致病性及相關疾病的研究、臨床及實驗室診斷、分子及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疫苗的研製等。相信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對健康認識的提高,細小病毒B19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Ⅹ 純牛奶配方

鮮乳主要是由水、脂肪、蛋白質、乳糖、礦物質、維生素等組成的一種復雜乳膠體,其中水分含量佔86%~90%,因此其營養素含量與其他食物比較相對較低。牛乳的比重平均為1.032,比重大小與乳中固體物質含量有關。乳的各種成分除脂肪含量變動相對較大外,其他成分基本穩定,故比重可作為評定鮮乳質量的簡易指標。 [2]
蛋白質
牛奶
牛奶
牛乳中蛋白質含量為2.8%~3.3%,主要由79.6%的酪蛋白、11.5%的乳清(白)蛋白和3.3%的乳球蛋白組成,另有少量的其他蛋白質,如免疫球蛋白和酶等。凡20℃下於pH4.6沉澱的牛乳蛋白被稱為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種耐熱蛋白質,但可在酸性條件下沉澱,酸奶和乳酪即是以這個原理製成的。在乳中酪蛋白與鈣、磷結合,形成酪蛋白膠粒,並以膠體懸浮液的狀態存在於牛乳中。乳清蛋白對熱不穩定,加熱時發生凝固並沉澱。牛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7%~89%,生物學價值為85,屬優質蛋白質。 [2]
脂肪
乳類脂肪約為2.8%~4.0%,以微粒狀的脂肪球分散在乳液中,呈很好的乳化狀態,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高達97%。牛乳中的脂類主要以甘油三酯為主,少量磷脂和膽固醇,乳脂肪中脂肪酸組成復雜,油酸佔30%,亞油酸和亞麻酸分別佔5.3%和2.1%,短鏈脂肪酸(如丁酸、己酸、辛酸)含量較高,約為9%,是乳脂肪具有良好風味及易於消化的原因。 [2]
碳水化合物
乳類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乳糖,牛乳乳糖含量約為3.4%~5.4%。乳糖在腸道中能促進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促進腸道乳酸細菌,特別是雙歧桿菌的繁殖,改善人體微生態平衡,促進腸細菌合成B族維生素。有些人成年後多年不喝牛乳,體內的乳糖酶活性很低,不能分解乳糖,乳糖在腸道內被腸道微生物分解發酵,產生脹氣、腹瀉等症狀,稱為乳糖不耐症。這部分人群可以食用經乳糖酶處理的奶粉,或飲用酸奶。 [2]
維生素
牛奶
牛奶(17張)
牛乳中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其含量與飼養方式、季節、加工方式等有關。如放牧期牛乳中維生素A、維生素D、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含量較冬春季在棚內飼養明顯增多。牛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但夏季日照多時,其含量有一定的增加。總的來說,牛乳是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相當數量的核黃素、維生素B12、維生素A、維生素B6和泛酸。 [2]
礦物質
牛乳中礦物質含量約為0.7%~0.75%,富含鈣、磷、鉀、硫、鎂等常量元素及銅、鋅、錳等微量元素。100mL牛乳中含鈣110mg,為人乳的3倍,且吸收率高,是鈣的良好來源。牛乳中鈣和磷的比值為1.2:1。牛乳中的鉀、鎂元素含量也較豐富,有利於控制血壓,並成為動物性食品中唯一的成鹼性食品。但其中銅、鐵含量較低,必須從其他食物中獲取。 [2]
其他物質
乳中還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質,其中較為重要的有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肽、共軛亞油酸、酪酸、激素、生長因子和多種活性肽類等。生物活性肽是乳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經蛋白酶水解產生的,包括鎮靜安神肽、抗高血壓肽、免疫調節肽和抗菌肽。牛乳中乳鐵蛋白的含量為20~200ug/mL,具有調節鐵代謝、促生長和抗氧化等作用,經蛋白酶水解形成的肽片段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 [2]
營養成分比較
山羊奶與牛奶和人奶總營養成分的比較
山羊奶與牛奶和人奶總營養成分的比較
山羊奶、牛奶和人奶的總體組成相似,都是由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及水組成的復合膠體溶液。3種奶中脂肪、水和熱量接近,但在蛋白質、乳糖和礦物質含量上有一定差別。山羊奶和牛奶蛋白質含量接近,但明顯高於人奶,是人奶的2~3倍;山羊奶和牛奶中含有較少乳糖,而人奶中乳糖含量較高,乳糖對嬰幼兒智力發育有重要的作用;山羊奶和牛奶中礦物質含量較高,是人奶的3~4倍,但是礦物質含量過高會增加嬰幼兒的腎臟負擔

閱讀全文

與rha在微生物學中代表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