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
1.構建知識網路。我們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徵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並列關系,內容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路。
2.完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注意理論與生物基本概念的聯系。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了解內環境自穩態理論的前提是弄懂pH值、體溫、血壓、血糖、滲透壓、氧分壓、電解質濃度等;同樣,生態平衡理論的運用也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營養級等概念的掌握。
(2)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為什麼人會有「白化病」、「白痴病」?為什麼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麼說人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從古類人猿進化來的?為什麼人類要保護鳥類?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3)把握各理論間的聯系。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並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4)提高解題技巧。近幾年生物學高考題目主要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其中,非選擇題有填充題、分析說明題、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綜合題。題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題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注意審題,搞清每一道題命題教師的考核意圖;其次,要學會區分對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包含關系;接著,要知道生物符號的特殊含義和正確寫法;最後,要具有分析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增長知識、熟悉理論,還應當培養實踐能力、加強科技意識、訓練創造思維能力。
首先要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明確實驗的主要目的,規范實驗的操作要求,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
其次要學會知識和理論如何與實際相結合、與生活相聯系,從而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更加豐富、更加扎實、更加全面;
接著要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識,隨著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許多新的內容不斷湧入到考題之中,
因此,學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能夠關心科技時事、了解科技發展動態;最後,我們還必須經常進行擴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嘗試從一個現象聯想到另一個現象、從一種知識遷移出另一種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和理論系統化、立體化,使自己的生物學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貳』 高中生物怎麼學
生物高考注重對生物學科基礎、核心和主幹內容的考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對生物學原理應用的考查,同時體現生物學科特點,考查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針對高考要求,認為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應該實際的做好以下工作:
1. 認真梳理書本基礎知識
生物學基礎知識,應該以書本為根本,對於書本闡述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要加以適當的記憶。比如關於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基因選擇性表達的闡述、遺傳信息的定義等生物學術語,一定要照書本的原話記憶和應用。
對於生物學科來說,知識記憶是基礎,關鍵還在應用。同學們在復習書本基礎知識時,可以採取靈活的方法加以記憶。如可以對照書本目錄,寫下各章節的主要知識點。也可以嘗試進行學科內知識的遷移,如在復習細胞結構時,可以對照細胞圖,嘗試說出各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同時可以聯繫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動植物的生理活動,也可以聯繫到細胞分泌物的形成與各細胞器的關系等。
在認真梳理書本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進行適當的練習,通過做題目來了解並測試自己對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2. 認真做好已處理題目分析工作
在復習過程中,同學們要通過習題來鞏固書本知識。希望同學們在每次練習後,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①通過出錯的情況,分析在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選擇題出錯較多,就應該考慮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靠;如果是實驗設計,就應該考慮加強生物邏輯判斷能力的訓練。
②對症下葯。對於出現的錯誤,應該聯系書本知識點,及時復習和鞏固。
③對於容易錯的題目,應該將它們「記錄在案」,以便隨時查詢。
3. 要養成善於提出問題和及時解決問題的習慣
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多問為什麼,切不可照本宣科,人雲亦雲。對於錯誤的答案一定要問出錯在何處,不能滿足於選擇題就知道那個答案。有了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否則,時間長了,自己也忘了,那就成了真正的問題了,要養成問題不過夜的習慣。
(考慮一下課本上關於永久記憶的敘述!!!!)
4. 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社會的發展與生物科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生物科學的成果是可以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同學們要養成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的暴發與傳播以及疫苗的研製等與生物的遺傳變異、免疫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
附件 一、
培養生物學科的基本能力,向跨學科綜合能力轉化
1.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科能力向綜合能力轉化的知識基礎。能力是建立在知識這個載體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質和結構系統、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調節系統、生命的自我復制和發育系統以及生物與環境關系系統,這四大系統共同構成全書的知識系統。在復習過程中,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才有利於知識的遷移,這是實現學科能力向綜合能力轉化的基礎。
高中生物分為三大板塊,四大知識系統。這四大系統又是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的,體現生命不同於非生命物質的基本特徵。每個大的系統下,又可分為若干相互聯系的子系統。 在復習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2.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向綜合能力轉化的能力基礎
生物的學科能力包括:
其一是使用恰當的生物學術語,闡述生物學事實、方法、概念和原理。
其二是能理解生物學中常用圖、表等各種表達形式的意義,會用多種表達形式准確描述一些生物學現象。
其三是使用恰當的方法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並對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這項能力要求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能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解釋和分析;二是能夠設計簡單實驗,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近年的試題比較重視考查生物實驗,可是生物實驗卻是學生較為薄弱的環節,所以無論在平時的學習還是備考復習中,實驗能力的培養應引起高度重視。
其四是能夠應用生物學基本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要多關注生命科學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上述生物學基本能力,是培養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基礎。
3.滲透綜合意識觀念,加強學科間知識遷移能力培養
理化生同屬自然科學,雖然它們研究對象不同、知識體系不同,但它們認識自然時遵循相同的認識規律,在研究方法上有許多共性。例如:水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物質,如果把它放在中學學科知識的交叉點上,就會發現同一種事物,不同學科研究的側面不同。生物學研究水在細胞內的組成,物理學研究水的物理屬性,化學研究水的化學性質。要想全面地認識水,就需要從理化生不同學科來認識、研究。這種學科間遷移能力的培養,就是理科綜合所涉及到的學科間綜合能力。
附件 二、
教學應對策略一:知識系統化
1.構建知識網路
了解知識點在網路中的相關位置,有利於聯想記憶,有利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利於深層次拓展知識,培養學生聯系知識的能力。
2.以能力為主線,進行聯系性復習
遺傳和變異一章,內容多、概念多,需運用概念、原理、定律解釋的生命現象、解決的實踐問題也多。因此在進行總復習時,要始終抓住「能力」這個核心,抓住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知識進行復習。聯系性問題:
①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
②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翻譯、表達之間的關系。
③基因的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之間的關系。
④核遺傳二大規律與減數分裂的關系。
⑤核遺傳二大規律與伴性遺傳的關系。
⑥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發病根本原因與中心法則的關系。
⑦遺傳和變異與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復習遺傳的基本規律必須聯系減數分裂,因為減數分裂知識是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
3.以能力為導向,進行對比復習
對比問題:
①DNA和RNA比較。
②信使RNA、轉運RNA和核糖體RNA的比較。
③DNA復制、轉錄、翻譯合成蛋白質之間比較。
④密碼子與反密碼子比較。
⑤遺傳三大規律的比較。
⑥常染色體遺傳與伴性遺傳的比較。
⑦常(X)染色體顯性遺傳與常(X)染色體隱性遺傳比較。
⑧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間的比較。
⑨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比較。
⑩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比較。
對比復習的好處是,防止概念混淆,有利於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應對策略二:有效審題
1、破除思維定勢——加強變式訓練
例1(05年題)(同一個)人體神經細胞與肝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這兩種細胞的( )
A、DNA鹼基排列順序不同 B、核糖體不同
C、轉運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2、審題解題結合——提取主幹信息 (上海高考試卷第36題)
已知細胞合成DNA有D和S兩條途徑,其中D途徑能被氨基嘌呤阻斷。人淋巴細胞中有這兩種DNA的合成途徑,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細胞中盡管沒有S途徑,但能不斷分裂增殖。將這兩種細胞在試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獲得雜種細胞。請回答:
(2)設計一方法(不考慮機械方法),從培養液中分離出雜種細胞,並說明原理。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於發現、挖掘隱蔽條件
例如:(2006年全國理綜卷一第31題):
現用兩個雜交組合:灰色雌蠅×黃色雄蠅、黃色雌蠅×灰色雄蠅,只做一代試驗,每個雜交組合選用多對果蠅。推測兩個雜交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現的性狀,並以此為依據,對哪一種體色為顯性性狀,以及控制體色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常染色體上這兩個問題,做出相應的推斷。(要求:只寫出子一代的性狀表現和相應推斷的結論)
教學應對策略之三: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
科學性:引導學生正確選用生物專業術語答題。
准確性:縮小包圍圈,提高答題的准確性。
規范性:常用「在----條件下」、「一般條件下」、「多數是」和「絕在多數」等評語來描述
完整性:全面考慮,答全要點,確保答案的完整性。審題時要注意設問的關鍵詞。
簡潔性:節約了時間,也有利於閱卷者盡快發現答案的采分點。對正確性沒有把握的內容盡量不要寫,以免影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內容的得分。
教學應對策略之四:加強實驗復習
驗證性實驗的設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能力、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仍將是今後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建議從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常見錯誤和思維拓展與訓練等方面進行分析。 在講述顯、隱性性狀的概念後,可讓學生設計實驗鑒定一對相對性狀中何者是顯性性狀,引導學生用概念指導實驗,又以實驗促進對概念的深入理解。
『叄』 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
1.構建知識網路。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徵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並列關系,內容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因此,學生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路。
2.完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生態平衡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為什麼人會有「白化病」、「白痴病」?為什麼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麼說人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從古類人猿進化來的?為什麼人類要保護鳥類?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注意理論與生物基本概念的聯系。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了解內環境自穩態理論的前提是弄懂pH值、體溫、血壓、血糖、滲透壓、氧分壓、電解質濃度等;同樣,生態平衡理論的運用也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營養級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論間的聯系。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學生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並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4.提高解題技巧。近幾年生物學高考題目主要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其中,非選擇題有填充題、分析說明題、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綜合題。題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注意審題,搞清每一道題命題教師的考核意圖;其次,要學會區分對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包含關系;接著,要知道生物符號的特殊含義和正確寫法;最後,要具有分析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增長知識、熟悉理論,還應當培養實踐能力、加強科技意識、訓練創造思維能力。首先要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明確實驗的主要目的,規范實驗的操作要求,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其次要學會知識和理論如何與實際相結合、與生活相聯系,從而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更加豐富、更加扎實、更加全面;接著要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識,隨著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許多新的內容不斷湧入到考題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術、轉基因生物、環境富營養化等,因此,學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能夠關心科技時事、了解科技發展動態;最後,學生還必須經常進行擴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嘗試從一個現象聯想到另一個現象、從一種知識遷移出另一種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和理論系統化、立體化,使自己的生物學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肆』 高中各科知識體系構建方法
概念輻射式
方法簡介
概念輻射式知識體系構建是指以政治學科中的某一個核心概念為基點,對課本中與這一概念有關的知識點進行全面輻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個以此概念為核心的知識系統的過程。
概念輻射式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圖所示。在概念輻射式知識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級輻射,即從核心概念出發,輻射到A知識,把與A知識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級輻射,即在完成對A知識相關知識的整合的基礎上,再由A知識輻射到A1知識,把與A1知識相關的知識也整合起來。
範例引路
國家是政治常識教學中「含金量」很高的一個核心概念。我們可以國家這一概念為核心,通過兩級輻射,把整個政治常識第一課的內容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首先,通過一級輻射,可輻射到國家的屬性、國家的職能、國家的性質和國家的形式等知識,並把與他們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整合起來:
① 國家的屬性,即國傢具有主權屬性、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② 國家職能,主要包括其含義、內容(對內與對外);
③ 國家性質,主要包括國體的含義、國家性質的決定、國家性質的判斷標志及民主與專政等;
④ 國家的形式,包括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和國家結構形式。
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主要內容有政體的含義、政體與國體的關系、當代國家的基本類型等;國家結構形式則主要包括含義、基本類型(主要有單一制和聯邦制的含義和各自特徵)。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二級輻射:
① 由國家職能可輻射到我國的國家職能這一知識(我國的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
② 由國家性質可輻射到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知識(主要包括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含義、人民民主專政的優點和特點、加強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等知識);
③ 由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可輻射到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可圍繞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個概念把這一塊內容整合起來);
④ 由國家結構形式可輻射到我國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主要包括我國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決定因素、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具有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共性、我國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又有自己的個性即「一國兩制」的有關內容)。
這樣,經過一、二兩級輻射,政治常識第一課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如下圖所示。
導學提示
概念輻射式知識體系構建關鍵在於找出「含金量」比較高的核心概念。概念的「含金量」越高,其輻射的面越廣,能夠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也越大;反之越小。
像經濟常識中的商品、經濟制度、市場經濟、產業、企業、財政、稅收、金融、對外開放等,哲學常識中的物質、意識、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聯系、發展、矛盾、價值觀、認識、實踐等,政治常識中的國家、政黨、民族、宗教、國際關系等,都是含金量頗高的概念,以它們為基點,都能輻射建立起較大的知識體系。
『伍』 談談怎樣構建高中生物知識網路
樹乾和樹葉問題解決後,再來看知識樹中知識的維度問題,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我這里只談兩個重要的維度。一個是參考cmmi的思考,即任何一個知識點在構建的時候,都涉及到標准規范,指導書,培訓教材,模板,檢查單這些核心內容,這相當獨立來看是完整的一套體系。
第二個重要的維度,即從基礎理論,方法,工具,技術這個維度展開,一個專業的知識點都涉及到基礎理論知識,方法論知識,涉及到具體的工具技能,涉及到具體的技術點,把這些都描述清楚了可以講知識點本身形成可以實踐性操作的活力。
我們可以簡單回想下,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個學期考試,我們都會花時間復習,但是復習完了考試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從學以致用來說,任何知識都是如此,學過的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要思考內化,在思考內化後要實踐。我們講的聞,思,修基本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從聞這個角度來說,唯一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重復,在思這個角度是每一次重復都是思考後的迭代過程,有思考再重復就會有提升,螺旋上升。而對於思考,最有用的就是將思考的內容記錄下來,我們學習和閱讀,最好的方法就是記筆記,或者說寫博客,將你的心得寫下來。從修的角度,即反復的實踐,真正將學過的知識用起來,通過實踐後的知識往往形成更加長久的記憶。我前面也談過,如果一個知識學習後不會馬上實踐,或者說不會馬上用到,那麼學習重點就是理解核心思想,在記憶裡面只需要存儲知識索引。即下次面臨問題的時候,知道原來學過的某種知識或技術可以解決該問題。
其次要注意到,知識的復習往往會觸類旁通,有時候不要局限在當前的知識點上面,多看看外延的相關知識,在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對當前知識點又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理解加深了自然就是復習的過程。
『陸』 高中生物學習基本方法
學好高中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1.構建知識網路。
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徵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
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
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
滲透,因此,學生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路。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並列關系,內容互相聯系,互相
2.完善理論體系。
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生態平衡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學好高中生物的訣竅
1、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
2、觀察比較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不僅可以獲得新知,也能驗證已知。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有效地發揮觀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而我們生物學的原理、規律都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來的。
3、綜合歸納
教師授課尤其是新授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4、靈活運用
這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認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學了才真正有用。運用知識解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後者正是中學生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
『柒』 如何讓高中生物概念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淺談高中生物概念教學
【摘要】基本概念既是知識結構的基本單元,又是人的思維活動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教師可以利用民間諺語,使得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採用設疑法有效地分解基本概念的難度;通過對比法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概念圖可使原來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
【關鍵詞】概念 教學 諺語法 設疑法 對比法 概念圖法
學科認知結構(或圖式)要以事實、概念、原理、規則等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環節。如果把知識結構比喻為一個生物體,那麼構成這個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前提條件,是培養科學素質和創新素質的基本單位。有學者曾說「概念學習是人類學習的核心」。
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概念學習尤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的名詞概念,它們是抽象的,學生往往不易於理解。新教學大綱對生物學的基本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知道、認識,了解、掌握),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則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說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統是由相應的模塊觀點引領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體字出現,另外在習題訓練中增加了「畫概念圖」這塊內容。從生物學科結構論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生物學科的概念體系是由一些主導概念構成基本框架,然後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從屬概念,生成生物學科概念體系的金字塔結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准確而靈活地掌握基本概念,從而達到使學生充分認識、了解生物學知識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現結合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談幾點認識與做法。
1.從生活實例中引出概念——諺語法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在一些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反映了生物的變異現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種內斗爭;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繩」——生物的條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2.從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概念——設疑法
設疑就是根據基本概念的「內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質)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對象范圍),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設計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現象回答,及時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教師可通過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原料、條件及過程中的物質轉變、能量轉變,然後在掌握和理解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上可直接提出「什麼是光合作用?」此時學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還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概念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學生對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想像的過寬或過窄。例如,內環境的概念(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為防止學生把內環境中的血漿說成血液,可重點提出:血液有哪兩部分組成?(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漿)顯然血細胞不屬於內環境。
設疑是我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設疑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但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並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不可面面俱到。讓我們採取靈活、適度、明了、針對性強的設疑方法,通過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想像,使學生准確掌握和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
3.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關系密切的基本概念,從幾個方面進行逐項的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來,以便明確其本質特徵。通過對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
通過前後對比,既可使學生加深對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對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例如,同樣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從反應場所、反應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四個方面與已學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較。通過比較,既可准確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合成糖類等有機物,並釋儲存能量的過程;同時也可加深對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兩者的關系。
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種的知識分布在必修和選修教材中,復習時可將它們整理在一起。
名稱原理方法優點缺點應用
雜交育種基因重組雜交→自交→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表現型,通過自交至不發生性狀分離為止使分散在同一物種或不同品種中的多個優良性狀集中與同一個體上①育種時間長②局限於同種或親緣關系較近的個體用純種高桿抗病小麥與矮桿不抗病小麥培育矮桿抗病小麥
誘變育種基因突變①物理:紫外線、射線、射線、微重力、激光等處理、再篩選
②化學: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處理,再選擇提高變異頻率,加快育種進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有利變異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試材料高產青黴菌、「黑農五號」大豆品種、太空辣椒的培育
單倍體育種染色體變異①先將花葯離體培養,培養出單倍體植株②將單倍體幼苗經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獲得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加速育種進程技術復雜用純種高桿抗病小麥與矮桿不抗病小麥快速培育矮桿抗病小麥
多倍體育種染色體變異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植物莖桿粗壯,葉片、果實、種子都比較大,營養物質含量提高技術復雜,發育延遲,結實率低,一般只適合於植物三倍體無子西瓜、八倍體小黑麥、四倍體水稻 轉基因育種異源DNA重組提取目的基因→裝入運載體→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表達→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種目的性強,育種周期短,克服了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技術復雜,安全性問題多轉基因「向日葵豆」,轉基因抗蟲棉
細胞工程育種細胞的全能性「去壁」→「誘融」→「組培」核移植和胚胎移植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
可應用於繁育優良動物,搶救瀕危動物技術復雜,工作量大,操作煩瑣技術要求高可育「白菜-甘藍」的培育克隆羊「多莉」
4.基本概念系統化——概念圖法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徵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後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能有效呈現思考過程及知識的關聯,是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教學策略。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過程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路,不斷地向網路增添新內容。
概念圖(concept map)是由美國康耐爾大學的Novak在上世紀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漸被引入課堂。概念圖的製作4個基本要素:節點、連線、連接詞、層次。構建概念圖的基本原則是:宜細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強調自主構建。
概念圖的製作步驟是:
第一步,確定主題,列出與主題相關的概念;
第二步,將列出來的概念排序: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將其餘概念一層一層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繼續往下寫,以增加更多具體的概念。用線條把概念連接起來,並用連接詞語註明連線;
第四步,尋找概念圖不同部分概念之間交叉連線的聯結,並標明連接線。
以「染色體」這一概念為核心,與「染色體」相關的概念圖。
概念圖可以用於新授課中建構知識結構,也可以用在復習課中建構知識體系。運用概念圖幫助學生復習生物知識,可以對不易理清的各種概念和原理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認識,還可使原來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機械的知識靈活化。既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還可以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以構建概念圖為平台為學生創造合作、互助、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促進了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
綜上所述,我們對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學進行了系統、全面、具體的分析與研究,總結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一般規律。但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藝術,教無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學的水平,實現課堂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捌』 學習問題
歷史要經常反思和總結,比如說要經常把做過的比較大的考試試卷拿出來多讀,特別要注意大題目的答題思路和答案。要注意自己做錯的題目,原因在哪裡,有針對性地在下面的復習中改進。
要堅持基礎與能力並重,歷史是一門記憶性很強的學科,但記憶應該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比如,歷史知識存在著大量的規律性結構,理解了就能夠觸類旁通、得心應手,比如,革命爆發的原因,不外乎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准備、客觀形勢、核心力量幾個方面。
重視提高聽課效率,記好課堂筆記。第二輪復習以專題知識為主要內容,著重從社會發展的某一側面來考查認識歷史,注重縱向聯系,這是教材上比較薄弱的。
學習中加強分析比較,在分析比較中深化完善意識,提高解題應試能力,分析比較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思路。
考查歷史縱向聯系,進行專題學習,要特別注意抓住根本與關鍵。比如,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根本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關鍵是兩點,一是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與處理,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權力如何分配。
要關心時事,把握熱點,古為今用也是學習歷史的一個基本目的。當今世界和中國社會發展,面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在歷史考題中體現出來。
政治學慣用八字法:
巧讀 讀書要有計劃性、目的性,要會讀書。政治課本,課前要預習,課後要復讀。先粗讀,了解課文的內容,後細讀、精讀,領會每課、每節、每框的精神實質,找出其中的一些關鍵論點、論據。同時,思想政治課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學生不僅要讀課本,還要養成讀報刊,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以更好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掌握、融合、消化政治理論知識。
善思 在「巧讀」的基礎上進行認真思考,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外及里」,進行分析和綜合,透過事物的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通過思考,進行比較、分析,把握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分析教材結構及其內在聯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及體,使零碎的知識網路化,分散的知識條理化,具體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構建基礎知識的立體框架結構,從宏觀上把握住課本的知識結構以及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和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從面對政治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加以理解和掌握。
勤問 在「巧讀」、「善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對所學的基本概念、觀點、原理提出質疑,這是讀書、思考的必然結果,也是學生鑽研的開始,是學生求知慾的表現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問題,既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又有助於學生准確地認識各種社會現象,以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問題。
精練 練習是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練習的方式很多,有提問性練習,討論分析性練習,階段性練習,綜合性練習,實踐性練習等等。這些練習的目的無非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練習不必過多過濫,可少而精,通過練習既要能夠把握從個別到一般,加深對知識的規律性認識;更要學會從一般到個別,用一般來指導個別,解決實際問題。要通過練習,進一步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不斷地向前推移。
地理的三關三步:
首先是基礎關。任何課程均從基礎入手,這是學生必須花大力氣重點掌握的部分。地理基礎知識是人類在認識、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的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智慧。作為一個公民,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是重要的文化素養之一。根據其內在屬性的不同,地理基礎知識可分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現象、地理特徵、地理規律等種類,無論哪一種,都應全面而又准確地掌握。
其次是綜合關。綜合性與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特點。綜合性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區域即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空間、范圍,區域的地理特徵總是同該區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經濟、歷史等條件密切聯系,因而區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學地理不僅要學會分析,更要學會綜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思維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能力立意」的高考綜合測試。
最後是圖像關。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進行。正如此,在地理課本中配合教材內容插入了大量的地圖和其它圖像。在學習中,一是必須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養成「左圖右文」的習慣。二是必須正確掌握閱讀和分析地圖的方法。
所謂「三步」,一是接觸,通常就是指預習這一環節,不是一般地看看課本,而要擬出知識提綱,象老師編寫教案一樣,建立自己的學案。二是嘗試,根據課堂上所得的新的啟發,編知識「辭典」,列表格,對重點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建立自己的信息庫。如「美國地理概況」、「著名城市的氣候類型」等。三是全息,復習過程中要進行廣泛的發散性思維訓練,丟開書本,在心中想像一張地圖,並進行相關知識的回憶。例如盡量多地列出非洲的「世界之最」。
對生物來說1.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科能力向綜合能力轉化的知識基礎。能力是建立在知識這個載體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質和結構系統、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調節系統、生命的自我復制和發育系統以及生物與環境關系系統,這四大系統(參見下圖)共同構成全書的知識系統。在復習過程中,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才有利於知識的遷移,這是實現學科能力向綜合能力轉化的基礎。
高中生物分為三大板塊,四大知識系統。這四大系統又是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的,體現生命不同於非生命物質的基本特徵。每個大的系統下,又可分為若干相互聯系的子系統。
在復習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2.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向綜合能力轉化的能力基礎
生物的學科能力包括:
其一是使用恰當的生物學術語,闡述生物學事實、方法、概念和原理。
其二是能理解生物學中常用圖、表等各種表達形式的意義,會用多種表達形式准確描述一些生物學現象。
其三是使用恰當的方法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並對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這項能力要求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能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解釋和分析;二是能夠設計簡單實驗,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近年的試題比較重視考查生物實驗,可是生物實驗卻是學生較為薄弱的環節,所以無論在平時的學習還是備考復習中,實驗能力的培養應引起高度重視。
其四是能夠應用生物學基本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要多關注生命科學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上述生物學基本能力,是培養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基礎。
3.滲透綜合意識觀念,加強學科間知識遷移能力培養
理化生同屬自然科學,雖然它們研究對象不同、知識體系不同,但它們認識自然時遵循相同的認識規律,在研究方法上有許多共性。例如:水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物質,如果把它放在中學學科知識的交叉點上,就會發現同一種事物,不同學科研究的側面不同。生物學研究水在細胞內的組成,物理學研究水的物理屬性,化學研究水的化學性質。要想全面地認識水,就需要從理化生不同學科來認識、研究。這種學科間遷移能力的培養,就是理科綜合所涉及到的學科間綜合能力。
二、通過專題復習,培養學科內綜合能力
就生物本身的復習而言,一般來說,高三第一階段按章節捋清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配合經典的題例,將主幹知識、重點知識向縱橫方向引申和擴展。第二階段可進行專題復習。
1.按體系分專題———體系專題,包括:
(1)生命的物質和結構系統。
(2)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調節系統。
(3)生命的自我復制和進化系統。
(4)生物與環境系統。
2.按實驗分專題———實驗專題,包括:
(1)驗證性實驗,對實驗操作、原理、程序、現象和結論的分析、歸納、總結。
(2)糾正錯誤或補充不完整的實驗。
(3)設計簡單生物學實驗。
(4)對實驗、實踐中獲得的各種信息的分析和解釋。
3.按題型分專題———題型專題,包括:
(1)曲線坐標題解析能力的培養。
(2)圖形圖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
(3)遺傳系譜圖鑒別能力的培養。
(4)數據分析和概率計算能力的培養。
4.按熱點分專題———熱點專題,包括:
(1)生態和環境熱點(人口資源、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環境保護)。
(2)生命科學前沿熱點(基因工程、克隆、幹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
(3)工農業生產,人類健康熱點(轉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
(4)國內大事、世界風雲(西部大開發、綠色奧運、貧鈾彈、反恐斗爭)。
以上專題復習應有主次、輕重之分,當然各專題之間並不是完全割裂的,不可截然分開。按知識體系復習,也會遇到實驗、解題、熱點問題。只是復習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專題復習要遵循以下原則:應以知識體系專題復習為主,帶動其他專題復習,重視實驗的復習。在最後沖刺階段留有一些時間進行熱點問題和題型分類復習,以提高這方面的應試能力。
下面僅以生命的自我復制系統這一體系專題為例,說明復習的具體方法。
此系統的主要內容是遺傳和變異,遺傳和變異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難點知識,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
1.構建知識網路
了解知識點在網路中的相關位置,有利於聯想記憶,有利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利於深層次拓展知識,培養學生聯系知識的能力。
2.以能力為主線,進行聯系性復習
遺傳和變異一章,內容多、概念多,需運用概念、原理、定律解釋的生命現象、解決的實踐問題也多。因此在進行總復習時,要始終抓住「能力」這個核心,抓住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知識進行復習。聯系性問題:
①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
②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翻譯、表達之間的關系。
③基因的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和連鎖互換規律之間的關系。
④核遺傳三大規律與減數分裂的關系。
⑤核遺傳三大規律與伴性遺傳的關系。
⑥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發病根本原因與中心法則的關系。
⑦遺傳和變異與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復習遺傳的基本規律必須聯系減數分裂,因為減數分裂知識是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
3.以能力為導向,進行對比復習
對比問題:
①DNA和RNA比較。
②信使RNA、轉運RNA和核糖體RNA的比較。
③DNA復制、轉錄、翻譯合成蛋白質之間比較。
④密碼子與反密碼子比較。
⑤遺傳三大規律的比較。
⑥常染色體遺傳與伴性遺傳的比較。
⑦常(X)染色體顯性遺傳與常(X)染色體隱性遺傳比較。
⑧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間的比較。
⑨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比較。
⑩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比較。
對比復習的好處是,防止概念混淆,有利於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玖』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的知識結構總結框架圖 簡單明了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細胞內液(2/3)
體液 細胞外液(1/3):包括:血漿、淋巴、組織液等
2、體液之間關系:
血漿
細胞內液 組織液 淋巴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 體液 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有神經節)→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還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 雙向傳導 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 → 刺激 → 動作電位→ 電位差→局部電流
2、興奮傳導
神經元之間(突觸傳導) 單向傳導
突觸小泡(遞質)→ 突觸前膜→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有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
3、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4、大腦的高級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
5、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還有CO2的調節
6、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於0.8 g/L:低血糖症 高於1.2 g/L;高血糖症、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7、人體血糖的三個來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質的轉化
三個去處: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轉化成脂肪蛋白質等
8、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濃度升高
胰島素 胰高血糖素
(胰島B細胞分泌) (胰島A細胞分泌)
血糖濃度降低
9、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 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手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10、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人體各個部位)、作用於靶器官或靶細胞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
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
作用范圍准確、比較局限較廣泛
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
12、水鹽平衡調節
飲水不足
失水過多
食物過咸
↓
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 ↓(+) (-)
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
↓
垂體
↓
↓ 抗利尿激素
↓(+)
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減少
1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①: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②: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例如:甲狀腺激素成年人分泌過多:甲亢過少;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
嬰兒時期分泌過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體、淋巴結、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細胞
14、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細胞 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細胞
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等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溶菌酶)、吞噬細胞
15、免疫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16、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變異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
18、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19、體液免疫過程:(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漿細胞 抗體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記憶B細胞
記憶B細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和分化,產生漿細胞從而產
『拾』 高中生物復習中怎樣構建知識網路
高中生物復習中怎樣構建知識網路
近幾年高考生物學科命題的特點是:重視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考查;圖表考查的比重明顯加大;注重生物學能力的考查;重視實驗的考查;注意聯系學科最新成就和社會熱點。高考生物學試題是從素質要求的角度去達成能力要求,表現出題目的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試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注意學以致用。在高考復習中,由於新課程的信息量增大,復習難度加大,因此很多高中生在復習階段會出現由於復習不得法而造成學習成績相對下降的局面。在這里我們給考生推薦的是三輪復習法。
三輪復習法把高三的復習時間大致分為三段,每段時間里的復習目的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輪復習從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礎能力過關;第二輪復習從三月初到五月中,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三輪復習從五月中到五月底,主要目的是提高硬實能力。
三輪復習方法建立在既能熟練掌握已有知識又能再度提高認知水平與能力的雙重目標的基礎上,可以使考生對先前學習的知識進行回顧、整理和再認識,對已有的信息的重新組合,使信息的排列更有序。
一、第一輪復習
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綜合能力的考查離不開基礎知識。在復習中,應靜下心來把生物課本梳理一遍,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並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變課本知識為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
形成知識網路結構的途徑是多樣的。在許多教學輔導用書中也有歸納好的知識結構。但要將這些知識真正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就必須自己親自參與知識網路的構建。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供你參考:
1.核心輻射法
抓住一個核心的知識內容,然後圍繞這個核心知識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聯系,使之形成由點到面的知識結構。這個核心的內容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原理、一個圖解、一個實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可抓住課本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來構建:
(1)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麼光?怎麼設計實驗證明?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光的強度,光照時間,光質)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不同光譜的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3)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怎麼證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來自於原料中的何種物質?又有什麼辦法進行證明?
(4)光合作用的產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澱粉,如何證明?
(5)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的結構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成分包括哪些?有什麼特點?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麼特點?這種分布與功能怎麼聯系?只有葉綠體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6)葉綠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葉綠素的合成與分解?(聯系光、礦質元素、溫度等的影響)(7)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途徑是怎樣的呢?如果將一植物從光下突然移到暗處,會發生什麼變化?如果將一株植物突然不給二氧化碳,結果會如何?
(8)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變化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光能的吸收、傳遞、轉化過程)
(9)環境條件對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什麼影響?(光的影響;二氧化碳的影響;礦質元素的影響等)
(10)C3植物和 C4植物在葉的結構上有什麼不同?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上有什麼不同?
(11)光反應與暗反應有什麼區別與聯系?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2.穿線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過程或現象為線,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這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一種重要方法。例如,N 是生物體中蛋白質的重要成分,以「大氣中的氮氣→植物體中 N→人體中氮→尿素排出體外」為線條,可貫穿、聯結以下的內容:
(1)大氣中的氮氣被轉化為植物體可以吸收的氮的過程有哪些?
(2)什麼是生物固氮?哪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配置什麼樣的培養基可以將固氮微生物從其他微生物中分離出來?固氮微生物的氮源、碳源、能源各是什麼?
(3)為什麼有些植物能利用大氣中的氮氣,而有些不能呢?從理論上有沒有辦法讓小麥、水稻等不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呢?如果能實現,將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
(4)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哪種形式的氮?通過怎樣的途徑被吸收?通過什麼途徑被運輸?
(5)怎樣證明氮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氮在植物體內能否移動?如果缺氮首先受到傷害的會是什麼結構呢?
(6)氮在植物體內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植物體內合成蛋白質場所在哪兒?過程是怎麼樣的?合成的蛋白質類型受什麼控制?
(7)人體消化蛋白質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消化後的產物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被吸收?(8)人體吸收的氨基酸在人體有哪些變化過程?最終以什麼途徑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過什麼途徑被排出體外的?
(9)人體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對健康產生什麼影響?
(10)人體排出的尿素通過哪些途徑被返回大氣中去?
這樣,把生物固氮、植物體對礦質離子的吸收和運輸、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質代謝、自然界中氮循環等知識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知識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