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什麼人群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什麼人群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發布時間:2022-06-25 03:20:21

① 對人類有致命性的病原體微生物有哪兒類

病原體可以分為:"正常微生物菌群"和"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病原體"是指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病原體的形態,有球形、桿狀、絲狀、螺旋狀,還有許多復雜又精巧的結構。

肌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② 為什麼說住院病人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

因為住院病人本身體質不好,抵抗力差,免疫系統降低,所以就容易感染細菌,在一個就是醫院住房部裡面各種各樣的病人都有,病房裡面空氣流通不好,所以說住院病人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

③ 哪些傳染病都於微生物有關請舉出兩個例子

A、人類傳染病最主要的傳染源是各種染病的生物;故A正確.
B、「四害」是重要的攜帶致病菌的中間環節動物,消滅「四害」,也就是切斷傳播途徑;故B正確.
C、接種疫苗可產生記憶細胞和抗體,可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抵抗能力,是目前預防微生物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故C正確.
D、進行預防接種,不屬於控制傳染源,屬於保護易感人群;故D錯誤.
故選D.

④ 人為什麼會得肝炎都有哪些人群是易感染肝炎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被檢測出患有肝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是指由病毒造成的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經積極有效治療後,多數肝炎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而部分病情嚴重者也可發生死亡。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人為什麼會得肝炎?都有哪些人群是易感染肝炎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我們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哪些人是肝炎的易感人群。肝炎的易感人群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肝炎的容易被傳染的人群,而具有感染性的肝炎,主要是病毒性肝炎和寄生蟲性肝炎,而在這些感染性肝炎當中,甲肝和戊肝的主要易感人群是青少年和兒童,而乙肝和丙肝、丁肝具有普遍易感性,但是比較集中的還是青壯年,而其中從事醫護專業的工作人員最容易感染。最後,祝願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遠離疾病的困擾,幸福生活每一天。

⑤ 微生物感染

且不論您被醫生告知的生物細菌感染是指的哪一類,但——閱讀以下內容,也許您就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答案了。

微生物無處不在,如土壤中、淡水中、海水中,乃至海底下、空氣中均有。每天我們都在吃入、飲入和吸入微生物。但是,盡管微生物似乎是到處都有,人體卻罕有被其侵犯並繁殖後引起感染的。甚至當他們引起了感染,有時因感染十分輕微而不引起任何症狀。
相對較少的微生物能直接引起疾病。而大多微生物存在於人體皮膚、口腔、呼吸道、腸道和生殖道(特別是陰道)。一種微生物是否為宿主的無害伴侶或侵犯機體引起疾病取決於微生物本身的特點和人體的防禦能力。
★ 常住菌群
一個健康人同在其身體的特別部位上固定的正常微生物群協調地共同生活。這種占據在人體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被稱為常住菌群。不僅不引起疾病,常住菌通常還保護人體免受病原菌的侵犯。若這種協調被打亂,常住菌能努力重建其自身的位置定殖。微生物定殖在宿主數小時或數周而不能永久性定居者,稱為暫住菌。
環境因素——如膳食、環境狀況、空氣污染和衛生習慣可影響一些菌種成為人體常住菌。例如,乳酸桿菌是攝入大量乳製品的人腸道中普遍生活的常住菌,而流感嗜血桿菌則通常定植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的氣道。
在某種情況下,作為機體常住菌的一些微生物亦可引起疾病,如化膿性鏈球菌可以寄居在咽喉部而不引起危害,但當機體防禦能力減弱或鏈球菌為特別的毒株,它就可引起鏈球菌咽峽炎(喉部感染)。類似地另外的一些常住菌亦可因宿主的防禦屏障被破壞而得以侵犯機體引起疾病。例如,患有結腸癌的病人,就易於受到正常生活在腸道的細菌的侵犯,這些微生物能經血播散和感染心臟瓣膜。接觸大劑量的射線亦能引起這些微生物侵入機體並引起全身性感染。
★ 感染是如何發生的
多數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機體並進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而多數微生物的入侵又是當它們粘附於人體細胞開始的。粘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過程,包括了人體細胞和微生物間的密切連接。是否微生物留在侵入原位附近或擴散至遠處取決於它們是否產生毒素、酶或其他物質等因素。
某些侵入機體的微生物產生對其附近或遠距離的機體細胞有毒的毒素,多數毒素成分特異性連接到特定細胞(靶細胞)上的某些分子上,並由此引起疾病。由這種毒素起主導作用所致的疾病包括破傷風、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和霍亂。少數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在體外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由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微生物和機體間存在的幾種相互關系類型:
共生:微生物和機體在相互受益的情況下共生;
共棲:微生物和機體在彼此無害下共同生存;
寄生:微生物在此種方式下獲益,而機體受害。絕大多數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具有共生和共棲關系。
微生物入侵以後必須要繁殖才引起感染。然後可能出現下述三種情況之一。首先,微生物能繼續繁殖並能克服機體的防禦系統,這個過程能引起足夠的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其次,能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引起一種慢性感染,在這種爭斗中,無論微生物或者病人均未獲勝。最後,機體不管有或無葯物治療,能消除入侵的微生物。這時機體可重建健康並常能提供對相同微生物引起的另一次感染的持久免疫狀態。
很多致病微生物具有增加疾病的嚴重性(毒力)和耐受機體防禦機制的特點。例如某些細菌產生破壞組織的酶,使感染擴散得更快。
某些微生物具有阻斷人體防禦機制的方法,如某些微生物能幹擾機體抗體的產生或能特異性地攻擊它們的一種白細胞——T細胞的發展。另一些微生物具有外殼(包囊)能耐受白細胞的消化。隱球菌在侵入肺部後可形成一種較厚的囊膜,其發生的理由為這種較厚的囊膜形成是在CO2環境下,而肺內較之真菌正常生長的土壤中有更多CO2,這樣,當肺部受隱球菌感染時,機體防禦機制就沒法起到作用。某些細菌能耐受血流循環中某些物質的分解(溶解),某些微生物甚至能產生對抗抗生素作用的化學物質。
★ 感染對機體的影響
某些感染引起血液、心臟、肺、腦、腎、肝和腸道的變化。醫生通過確定這些變化能夠判定人體有某種感染。
★ 血液的變化
白細胞作為機體防禦感染的一部分,計數是增加的。這種白細胞增高可出現在感染發生的數小時內,是白細胞從貯存的骨髓中釋放的結果。白細胞中之中性粒細胞首先增高。如感染持續存在,則單核細胞和其他種類的白細胞亦增加。在其他的白細胞中,如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在過敏反應和寄生蟲侵襲時增加,但細菌感染時通常不高。
某些感染,如傷寒,白細胞實際上是減少的,白細胞減少亦可能發生在骨髓受到明顯抑制不能快速產生足夠白細胞去替代為戰勝感染而損失的白細胞。
來自醫療操作技術引起的感染
通常人們認為感染總是發生在微生物侵入人體並粘附於特別的細胞上時。但微生物亦能粘附於放置入人體的醫療器具上,如導管、人工關節和人工心臟瓣膜,並隨醫療操作技術進入人體定植下來,隨著醫療器具被放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擴散。
貧血可能出現於感染所致的出血,紅細胞破壞,或骨髓受抑制。嚴重感染時可以導致廣泛的血管內淤血,稱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糾正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是治療基礎疾病,具體在此即是感染。只有血小板的減少而沒有其他改變時,可能也是來自感染(指示有基礎感染)。
★ 心臟、肺和腦的變化
感染時可能有的心臟變化包括心率加快和心輸出量增加或減少。雖然多數感染脈搏增高,但某些感染如傷寒可引起較之其發熱嚴重程度相對較緩的脈率。血壓可下降。在全身性感染,血管的廣泛擴張可致血壓嚴重下降(敗血性休克)。
感染和發熱通常引起機體呼吸加快(呼吸率增加)。意味著更多的CO2被從血中轉運和由肺呼出,使得血更帶酸性。肺的硬度可能增加,這將影響呼吸和導致一種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狀況。胸部的呼吸肌也呈現易於疲勞。
無論微生物是否直接侵入大腦,嚴重感染時可出現大腦功能異常,老年人特別容易出現意識障礙,高熱亦能導致驚厥。
★ 腎、肝和腸道的變化
腎臟的變化可能從尿中微量的蛋白丟失到急性腎衰竭。由於心功能減弱,包括血壓下降,或者由微生物對腎臟的直接損傷都可以引起腎臟病變。
很多感染可以改變肝功能。盡管微生物並不直接攻擊肝臟。最常見的症狀是因膽汁返流造成的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當黃疸是由感染引起時,它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體征。
嚴重的感染可以引起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而導致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大,但在少數人亦可出現大出血。
★ 人體對感染的防禦
人體對抗感染的防禦系統包括:自然屏障如皮膚,非特異性機制,如某些種類的白細胞和發熱,以及特異性的機制,如抗體。通常,如一種微生物得以通過機體的自然屏障,則由非特異和特異的防禦機制在其繁殖前將其消滅。
★ 自然屏障
一般地講,皮膚能保護機體免於很多微生物的侵襲,除非它的完整性受到損傷。例如由外傷、昆蟲叮咬或燒傷。還有例外的情況出現,如人乳頭瘤病毒可直接感染皮膚形成疣。
其他的有效自然屏障是粘膜,如機體呼吸道和腸道表面層粘膜。典型的粘膜都覆蓋一層分泌物,這層分泌物能抵抗微生物。例如眼睛的粘膜是由淚液浸泡,淚液含有一種稱為溶菌酶的酶,這種酶能溶解細菌使眼免受感染。
呼吸道粘膜能有效濾掉吸入空氣中的顆粒。在鼻腔中的彎曲道壁上覆蓋的粘膜,有助於將吸入異物的多數去除。若一種微生物達到了下呼吸道,覆蓋於粘膜表面的細毛樣結構(纖毛)會將其從肺中排出來,而咳嗽進一步幫助清除這些微生物。
胃腸道亦有一系列有效的屏障,包括胃酸、以及胰酶、膽汁和腸道分泌物的抗菌活性。腸道的收縮(蠕動)和腸道上皮細胞的正常脫落幫助排除有害的微生物。
人體的泌尿生殖道是由一定長度的尿道所保護(約20cm長),因為有這種保護機制,細菌很少能進入尿道,除非無意中被外科器械帶入。女性則受陰道的酸性環境所保護,沖洗作用如膀胱的排空是另一種男女兩性均有的保護機制。
機體防禦機制受損者更易受感染。如,無胃酸的人特別易感染結核病和沙門菌。在腸道常住菌間的平衡對維持機體防禦也是重要的。有時,人體因某處的感染攝入某種抗生素能打亂這種常住菌間的平衡,而造成致病菌的數量增多。
★ 非特異的防禦機制
任何一種損傷包括細菌的入侵能引起炎症反應。炎症部分地是處理損傷和感染部位直接的防禦機制。通過炎症過程,血供增加,白細胞通過血管進入發炎部位更容易,白細胞在血流中的數量亦增加,骨髓從貯存中釋放大量的白細胞,使之成為新的成員。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出現的白細胞是嗜中性白細胞,它們開始吞噬入侵的微生物並試圖將感染局限在小的范圍。若感染持續存在,白細胞的另一種類型(具吞噬能力的單核細胞)將以增加的數量到達。然而,這些非特異性的防禦機制能被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或其他減低機體防禦能力的因素,如空氣污染(包括吸煙)所壓倒(超過)。
★ 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達38℃以上(以口表測試)。發熱實際上是對感染和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體溫的上升能增強機體的防禦機制而僅引起相對小的不適。
正常情況下,體溫每日均有上下波動,最低是在早上6點,最高約在下午4~6點。雖然常規正常體溫是37℃,而實際上在早上6點正常最高可達37.2℃,下午4點可達37.6℃。
大腦的下丘腦部分控制著體溫,發熱實際上來自下丘腦恆溫調節中心調整的結果。人體通過將血液從皮膚表面移到身體內部(分流),減少熱的散失,將其體溫升高達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恆溫水平。由肌肉收縮引起的發抖可以增加熱的產生。機體努力保存和產熱直到血流使下丘腦達到新的較高的體溫。這樣體溫再按正常的方式維持,稍後,當體溫調節在建立它的正常水平時,機體通過出汗和讓血液流向皮膚來消除過量的熱,當體溫被降低時,可以發生寒戰。
發熱可以是一種每日有高峰又回到正常的形式,亦可相反出現稽留熱,此時雖有體溫波動,但不能降到正常。某些人,如嗜酒者、高齡老人或幼兒,對嚴重感染的反應亦可以出現體溫下降。
引起發熱的物質叫熱原,熱原可以來自體內或體外。作為體外熱原的一個代表就是微生物,及其產物稱為毒素。來自體內的熱原實際是由其刺激機體使其釋放自身的熱原。體內形成的熱原通常是由稱為單核細胞的白細胞類型所引起。然而,感染並非引起發熱的唯一原因,所有的炎症過程、癌症或過敏反應亦可引起發熱。
★ 發熱原因的確定
通常發熱均有確定的原因,如像流感或肺炎。但有時發熱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如心內膜的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當某人有至少38℃發熱時,經全面檢查未發現原因,醫生常稱之為不明原因發熱(見第263節)。這種發熱的潛在原因包括任何一種引起發熱的疾病。但至少在成人最常見的是感染、由人體自身組織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種未發現的腫瘤(特別是白血病和淋巴瘤)。
為了確定病因,醫生可從詢問病人現在和過去的症狀和疾病、近期的用葯情況、接觸感染情況、近期旅遊情況等開始。發熱的類型通常對診斷沒有幫助。然而,有某些例外情況,如隔日出現和每三日出現一次的發熱是瘧疾的典型表現。
近期旅遊,特別是到國外,或接觸某種物質或動物,可以提供病因線索。美國的西南部是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區,而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谷有組織胞漿菌病流行。某人飲用了污染的水(或由污染的水製作的冰製品)有可能感染傷寒。而在肉食品加工廠工作的人可能感染布氏菌病。
詢問上述有關問題後,醫生進行仔細的身體檢查以發現感染的來源和疾病的證據。在醫務室或在醫院進行體檢,視病人發熱和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
血液檢查能用於檢測對抗微生物的抗體,直接培養微生物和測定白細胞數量,某種特異抗體的水平增高能幫助確定入侵的微生物。白細胞增高通常提示感染。白細胞區別計數(各類白細胞比例)可給予進一步的思路,如中性白細胞增高提示有急性細菌性感染,酸性白細胞的增加提示寄生蟲感染,如絛蟲或蠕蟲。
超聲、計算機體層攝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對診斷有幫助。標記白細胞掃描能用於確定感染或炎症的部位。做此實驗時,注入人體一種用放射活性標記的白細胞,因為白細胞被吸引至感染區和注入的白細胞已放射活性標記,掃描時就能確定感染部位。如試驗結果為陰性,醫生需要從肝、骨髓或其它懷疑的部位取活檢。活檢標本再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診斷。
★ 發熱的處理
因為發熱具有潛在的好處,因而對是否需要常規的處理發熱存在著爭論。然而,如一個過去有發熱引起驚厥(發熱驚厥)的兒童,發熱應予治療。有心肺疾病的成人發熱也應予類似的治療,因為發熱會增加氧耗,每增高0.5℃耗氧增加7%(指體溫上升到37℃以上時)。
用以降低體溫的葯稱為退熱葯,應用最廣泛和有效的解熱葯為醋氨酚和非類固醇抗炎葯,如阿司匹林。然而,阿司匹林不能用於兒童和少年的發熱,因可以增加發生雷耶(Reye)綜合征的危險,它是可致命的。
★ 特異的防禦機制
一旦感染發生,則免疫系統全力進入動員,免疫系統產生能針對攻擊入侵微生物的各種物質。例如,抗體吸附於入侵的病原體以幫助固定它們不再擴散,抗體亦可直接殺死病原體或使其更容易被白細胞攻擊和消滅。此外,免疫系統可提供殺傷T細胞(還有其他類型的白細胞)以特異性地攻擊入侵微生物。
抗感染的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葯或抗病毒葯能協助人體自然防禦系統。因此,如機體的免疫系統嚴重受損,這些葯物亦常常失去作用。

⑥ 能夠引起人體疾病的微生物(比如大腸桿菌)有哪些

好壞都是針對人來說的

大腸桿菌在人腸道合成VK 乳酸菌助消化 正常共生菌群抑制外界致病菌的侵入等

基礎知識(微生物)
1. 1微生物
微生物概念:體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態結構並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繁殖以及發生遺傳變異的生物。

微生物的分類:由形態、結構以及生物學方面的差異分為
細菌(包括細菌、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及放線菌)、真菌(包括黴菌與酵母)、原蟲、藻類、病毒。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或動植物體內可造成病害。
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存在於人及動植物的表面以及人與動物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如口腔、鼻咽腔、腸道、眼結膜、泌尿生殖道等的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是無害的,如當機體的免疫力減弱或機體受到損傷時,或這些微生物移居至非正常寄居的部位或器官時,引起疾病,在某些條件下引起嚴重的菌血症或敗血症。
1. 2微生物的發現
1676年荷蘭人呂文.虎克利用200倍顯微鏡在牙垢,糞便,井水,污水中發現球狀,桿狀,螺旋體微小生物。
1. 3微生物的分布
廣泛分布於土壤中,水中,空氣中,物體表面以及生物有機體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正常菌群:在人類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眼結膜,腸道,泌尿生殖道等長期寄居,在機體防禦機能正常時無害的微生物。
如大腸桿菌大量存在於腸道中,甲型鏈球菌常見於鼻咽部,表皮葡萄球菌常見於皮膚。正常情況下,菌群與人體保持著平衡,正常菌群之間也相互制約,所以不致病,甚至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如腸道大腸桿菌能合成維生素B和K。但當機體防禦機能減弱,如受涼,過度疲勞,電離輻射,大面積燒傷,惡性腫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時,某些正常菌群就可引起疾病。
1. 4滅菌和消毒
物理方法:熱力,低溫,輻射,乾燥,超聲波,滲透壓,過濾
化學方法:消毒劑(重金屬鹽類,氧化劑,酚類,醇類,醛類,環氧乙烷,鹵素類,酸鹼類,染料,表面活性劑)
2. 1細菌的概念
具有細胞壁的,由二分法繁殖的單細胞微生物。
大多數長約1-5微米,寬0.2-1.0微米。
2.2細菌的分類:
在一定的條件下,細菌有相對穩定的基本形態。根據外形不同,可將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類。
球菌:單個球菌直徑為0.8-1.2微米,呈球形,類球型。
雙球菌,鏈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葡萄球菌。
桿菌:在細菌中種類最多。長2-5微米,寬0.5-1.0微米。
螺形菌:菌體呈彎曲狀。
弧菌,螺菌。
細菌在幼齡和適宜環境下,形態正常、整齊,表現出特定的形態。但環境條件改變,細菌則出現不規則形態,稱為多形性。
2.3細菌的細胞結構:分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
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內容物。
細胞壁
位於細菌細胞膜的外層,是質堅韌而有彈性的結構。主要功能是1、保護細胞,不易受滲透壓變化而破裂,並維持固有外形。2、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能阻攔大分子物質。3、與染色性、致病性、抗原性和對某些葯物的敏感性有關。
化學組成:主要成分為肽聚糖或粘肽,是酶和抗生素葯物攻擊的靶子,抗生素可造成細菌細胞壁缺陷,導致細菌低滲性崩解。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15-80nm,占細菌乾重的50%
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較薄,10-15nm,占細菌乾重的10%,還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結構。
細胞膜
細胞膜緊靠細胞壁內側,直接包圍著細胞漿,厚約5-10nm.主要含有60—70%蛋白質,20-30%磷脂及少量糖。
功能:1、選擇透性,控制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進出細胞。2、需氧菌的呼吸酶在膜上完成其過程3、多種酶類(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的合成在膜上完成4、細胞膜與DNA的復制,細胞分裂,芽孢形成,鞭毛運動有關。
細胞質
由細胞膜環繞,呈溶膠狀態,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質、糖類、核酸、脂類和鹽類。
細胞質是細菌的內在環境,是細菌蛋白質、核酸合成的場所,也是許多酶系反應的場所。

細菌的核比較原始,無核膜和核仁,不典型,稱為核質或類核。正常情況下一個菌體內有一個核,多集中於菌體中央。核實際上是細長的閉環雙鏈DNA大分子,反復折疊成超螺旋結構,可視為單一染色體,控制著細菌的各種遺傳性狀。
質粒
微小的核外遺傳物質,為雙鏈閉環的DNA分子,攜帶1-200個基因。能控制某些次要的性狀,如細菌的抗葯性,抗菌素的產生。

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莢膜
某些細菌在生活過程中向細胞壁分泌一層疏鬆透明的黏液狀物質,稱黏液層,當黏液層較厚具有一定外形,並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到與四周有明顯界限的稱莢膜。
可保護細菌細胞免受乾燥,能抵抗機體的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使細菌免遭殺滅,從而能在機體內大量繁殖引起病變。
鞭毛
弧菌、部分桿菌和極少數球菌的菌體表面上,著生細長波狀的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
菌毛
大多數腸道細菌、假單胞菌和霍亂弧菌等,在其菌體周圍有極纖細的絲狀物,稱為菌毛。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有黏附作用,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性菌毛具有致育功能,可藉助它傳遞遺傳物質。
芽孢
某些細菌,特別是革蘭氏陽性桿菌,在生活的某一階段,在細胞內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折光性強的特殊結構。
芽孢的形成是細菌的休眠狀態,對乾燥,熱和消毒劑的滲透性有強大的抵抗力。
3. 1細菌形態檢查法
即將欲檢細菌塗在載玻片上,製成標本,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分不染色標本檢查法和染色法
3.2不染色標本檢查法 直接將細菌標本放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可觀察微生物生活狀態。常用壓滴法和懸滴法。
3.3染色法
細菌經染色更能清楚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還可利用染色程序,鑒別細菌的染色性和細菌結構的性質。多用鹼性染料,如美藍、鹼性復紅,結晶紫等。可分為單染色法、復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
單染色法:只用一種染料染色,一般只能顯示細菌的外形、大小、排列和簡單結構。
復染色法:先後用兩中染料染色,經一定程序操作,對比顏色的差異,鑒別細菌不同的結構,故又稱為鑒別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在固定的標本上,先用結晶紫(或龍膽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即助染),再用95%酒精脫色,最後用沙黃或稀釋鹼性復紅液復染,結晶紫和碘形成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醇的復合物。凡能固定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不被酒精脫色而呈紫-黑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菌,如被酒精脫色後再被復紅液復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菌。
原理:現認為主要是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菌的細胞壁的結構與化學組成不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肽聚糖含量多而缺少脂類,酒精雖可溶解脂類但能引起細胞壁脫水,使肽聚糖的框架的小孔縮小。因此細胞壁對酒精透性低,與細胞質結合的結晶紫與碘復合物不易被脫掉。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肽聚糖層較薄、分多層,外層又有較多的脂類。酒精溶解外層脂類後,細胞壁各層結構變得鬆弛,內層含肽聚糖又少,細胞壁透性高,結晶紫與碘復合物容易被溶解逸出。所以革蘭氏陰性菌被復染液染成紅色。
意義:用革蘭氏染色法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即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這是識別細菌首要的一步。細菌的革蘭氏染色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兩類細菌在某些細菌性質上的差異。如對抗生素等抗菌葯物的敏感性,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黴素、頭孢菌素等β-內醯胺類抗生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對鏈黴素和慶大黴素的敏感性較陽性強。因此,確定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性對新抗生素篩選、製作抗菌譜以及在臨床選葯治療上都很有用途。
特殊染色法:莢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核染色法等。
3.4顯微鏡檢查
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相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4. 1細菌的致病性
指細菌引起宿主疾病和導致病變進行的能力。凡能引起人畜致病的細菌,稱為致病菌或病原菌。
毒力:致病菌能在生活過程中合成對宿主攻擊性物質,統稱為毒力。毒力是指致病菌株之間致病強弱程度,是測試細菌對宿主損害的測量度。通常以能殺死50%實驗動物的量,即半數致死量來計算。
細菌的毒力包括侵襲力和毒素
侵襲力:指致病菌侵入宿主局部組織細胞內生長繁殖,或機體的防禦屏障蔓延擴散的能力。包括細菌的表面結構和毒性酶。
細菌的表面結構:菌毛和莢膜
菌毛:大多數致病菌引起感染是從細菌對機體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作用開始的。如大腸桿菌的菌毛易黏附在腸道上皮細胞上,有利於細菌定居繁殖,引起疾病。
莢膜:具有莢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具有保護細菌不易被吞噬細胞吞噬,有助於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侵入擴散。
侵襲性酶:致病菌在代謝過程中能合成一些特殊酶類。其本身不具有毒性,但有助於細菌在宿主體內侵襲擴散,統稱為毒性酶。
1、 血漿凝固酶:致病性葡萄菌產生此種酶,能加速人血漿凝固,凝固的血漿附著在菌體表面或將細胞包圍,保護細菌不被吞噬細胞所吞噬或不受體液因子作用。
2、 鏈激酶:由乙型溶血鏈球菌產生,能激活人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為溶纖維蛋白酶,使局部纖維蛋白屏障溶解,便於細菌和毒素擴散。
3、 鏈道酶:由乙型溶血鏈球菌產生,可分解粘稠膿液中的DNA,使膿液變稀,有利於細菌向體內擴散。
4、 透明質酸酶:由產氣莢膜桿菌產生。能分解結締組織中的透明質酸,水解後失去粘性而鬆弛,細胞間隙增大,有利於細菌向組織中擴散。
5、 膠原酶:由產氣莢膜桿菌產生。可水解肌肉和皮下膠原組織,使組織崩解,便於細菌向組織中擴散。
毒素: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
外毒素:有些致病菌在代謝過程中能合成並分泌到菌體外的毒素。主要由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產生,少數革蘭氏陰性菌也能產生。其化學組成是蛋白質,毒性強,抗原性也強,對組織有選擇性,引起特殊病變。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成分,細胞裂解時釋放。化學組成為脂類。無組織細胞選擇性,引起毒性大體相似。小量內毒素可引起發熱,大量引起白細胞反應,嚴重時導致內毒素休克。毒性比外毒素低,抗原性也弱,但耐熱穩定。

常見的病原性細菌
1、 球菌
根據革蘭氏染色性的不同,分成革蘭氏陽性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和革蘭氏陰性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卡他球菌、乾燥奈氏球菌)兩類。
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球菌稱為病原性球菌,由於這類球菌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故又稱為化膿性球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及淋球菌。
葡萄球菌
形態:球型或橢圓型。直徑0.4-1.2微米。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比非致病株小,且各個菌體的大小和排列也較整齊。典型的葡萄球菌排列呈葡萄串狀,是因為在繁殖時向多個平面不規則分裂的結果。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一般呈典型排列;在膿汁或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的常為雙球或短鏈狀,易誤認為鏈球菌。葡萄球菌無鞭毛、無芽孢,一般不形成莢膜。
是一群革蘭氏陽性球菌,常堆聚成葡萄串狀,為最常見的化膿性球菌之一,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如空氣、土壤、水及物品上,也常存在於人和動物的皮膚及於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腐物寄生菌。
葡萄球菌在皮膚表面上可生存較久,常隱藏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內。在進行注射、外科手術時,如不嚴格消毒,易引起化膿性感染。
分類:根據色素、生化反應不同,可分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金葡菌致病力強,表皮葡菌偶爾致病。
敏感性:對鹼性染料敏感,對青黴素、金黴素、紅黴素和慶大黴素高度敏感,對鏈黴素中度敏感,對氯黴素和磺胺類葯物敏感性差。近年由於廣泛應用抗生素,抗葯菌株逐年增多。金葡菌對青黴素G的抗葯株高達90%以上。
致病物質:血漿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腸毒素
所致疾病:
局部感染:主要引起毛囊炎,癰,蜂窩組織炎,傷口化膿等,還可引起氣管炎、肺炎、膿胸及中耳炎
全身感染:引起腦膜炎、心包炎、心內膜炎、敗血症及膿毒血症等。主要由金葡菌引起。
食物中毒:食入含腸毒素的食物後,經2-6小時可發生急性腸胃炎
葡萄球菌性腸炎:正常人腸道中有少量金葡菌存在,當優勢菌(大腸桿菌、脆弱類桿菌)因抗菌葯物的應用而被抑制或殺滅後,抗葯的金葡菌趁機繁殖而產生腸毒素,引起以腹瀉為主的臨床症狀,其本質是一種菌群失調性腸炎。特點為腸黏膜被一層炎性假膜所覆蓋,該假膜由炎性滲出物、腸粘膜壞死塊和細胞組成。
鏈球菌
形態:球型或卵圓形,直徑0.5-1.0微米。呈鏈狀排列,鏈的長短不一,短的由4-8個細胞組成,長的20-30個。鏈的長短與菌種和生長環境有關,在液體培養基中形成鏈較長,固體培養基中短。無芽孢或鞭毛。培養早期可形成莢膜,隨時間的延長消失。細胞壁外有菌毛樣結構。
是化膿性球菌中另一大類常見細菌,可分為致病和非致病兩類。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其中多數是非致病菌,少數可引起人類化膿性炎症,猩紅熱,丹毒,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細菌性心內膜炎和鏈球菌變態反應性疾病。
分類:根據溶血現象分類,(按鏈球菌在血瓊脂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後,產生溶血與否及其溶血性質而進行分類)。
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條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致病能力強
丙型鏈球菌(不溶血鏈球菌)無致病力,偶爾引起感染。
敏感性:抵抗力不強,對一般消毒劑敏感。在乾燥塵埃中可生存數月。對青黴素、紅黴素、氯黴素、四環素、磺胺葯敏感。
致病物質:脂磷壁酸,M蛋白,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鏈球菌溶血毒素,紅熱毒素
所致疾病:可分為化膿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癰,膿皰瘡等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還有扁桃體炎,咽炎,咽峽炎,鼻竇炎,產褥熱,中耳炎,乳突炎等其他系統的感染)
中毒性(猩紅熱),變態反應性疾病(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炎)
奈瑟氏菌
形態:(淋球菌)呈腎型或豆型,成雙排列,直徑0.6-0.8微米。無芽孢、無鞭毛、一般無莢膜,但有菌毛。
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包括腦膜炎球菌、淋球菌、乾燥奈氏球菌等
2、 腸道桿菌
形態:兩端鈍圓的短桿菌,無特殊排列,不形成芽孢,多數具鞭毛。
是一群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生物學性狀近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多數不引起疾病,為條件致病菌。少數(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為腸道致病菌。
埃希氏菌
形態:(大腸桿菌)兩端鈍圓,長約2-3微米,寬0.6微米。有時近球型。有鞭毛,能運動,周身有菌毛。
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一般不致病。其中最重要的為大腸桿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大腸桿菌侵入腸外組織或器官時,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致病力強,為致病性大腸桿菌。
敏感性:對熱的抵抗性較強,在自然界的水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對磺胺類,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敏感。目前抗葯菌株較多。
致病物質:粘附素、腸毒素、K抗原
所致疾病:
腸外感染:大腸桿菌移居腸外組織或器官時引起腸外感染,以化膿性炎症最常見,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和手術後創傷感染,敗血症。
腹瀉
沙門氏菌
形態:短桿菌,長1-3微米,寬0.4-0.9微米。有鞭毛,能運動,多數有菌毛,無芽孢,無莢膜。
革蘭氏陰性菌。對人致病的主要有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以及引起食物中毒與敗血症的沙門氏菌。
敏感性:抵抗力不強,在水中能存活2-3周,治療傷寒常用氯黴素、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
致病物質:侵襲物質,內毒素,腸毒素
所致疾病:腸熱症(即傷寒和副傷寒)
胃腸炎(食物中毒)
敗血症:細菌隨血至組織、器官可導致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心內膜炎等
志賀氏菌
形態:桿菌,長約2-3微米,寬0.5-0.7微米。無莢膜,不形成芽孢,無鞭毛,有菌毛
革蘭氏陰性桿菌,是細菌性痢疾病原菌,故稱為痢疾桿菌。
敏感性:抵抗力弱,在水中生存數日,對酸敏感,對氯黴素、鏈黴素、四環素、磺胺敏感,首選氨苄青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
致病物質:侵襲物質、內毒素、外毒素
所致疾病:細菌性痢疾
3、 綠膿桿菌
形態:桿菌,菌體長短不一,球桿狀,絲狀。單個,成對或短鏈排列。菌體一端有1-3根鞭毛,活動活潑。無莢膜,無芽孢。
為假單胞菌屬代表菌,為條件致病菌。除自然界廣泛存在,正常人的皮膚、腸道和呼吸道均有存在。革蘭氏陰性。
敏感性:對紫外線抵抗力強,對青黴素不敏感,對慶大黴素,多粘菌素B敏感,易產生耐葯性。
致病物質:綠膿桿菌外毒素,蛋白分解酶,細胞溶解毒素,內毒素與原內毒素蛋白質。
所致疾病:局部感染常見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下呼吸道,也引發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敗血症。
綠膿桿菌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耐葯機制:
其引發的感染占醫院內感染的9-10%,個別到18-20%。
外膜通透性 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有更強的通透屏障
β-內醯胺酶
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 發生改變引發耐葯。
4、 棒狀桿菌
革蘭氏陽性菌,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為白喉桿菌。
敏感性:對寒冷、乾燥和日光抵抗力強,對熱和一般的消毒劑敏感。對青黴素敏感。
致病物質:白喉毒素、索狀因子
所致疾病: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
5、 分枝桿菌
主要有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
敏感性:對乾燥的抵抗力特別強,對酸鹼抵抗力強,對日光,酒精,紫外線抵抗力弱
6、 厭氧芽孢桿菌
主要有破傷風桿菌
7、 螺旋體
一類細長、柔軟、富有彈性、彎曲呈螺旋狀、活動活潑的單細胞微生物。具有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其細胞壁具有胞壁酸,具有無定形的核。
主要有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
8、 支原體
一類無細胞壁,能在體外營獨立生活的、最小的單細胞微生物。主要有肺炎支原體。對青黴素、頭孢菌素治療無效。常用慶大黴素、紅黴素、鏈黴素治療。
由於其不具有細胞壁,因而形態不定,常呈多形性。有球型,絲狀,環狀,星狀和螺旋形等。
9、 衣原體
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物,在細胞內繁殖有其獨特的生活周期。
主要有沙眼衣原體屬、鸚鵡熱衣原體。常用利福平,四環素,紅黴素治療。
呈圓形、橢圓型顆粒,直徑0.25-0.5微米。
10、 立克次體
一類微小的球桿狀微生物,革蘭氏陰性,專性細胞內寄生物。
引發疾病有斑疹傷寒,Q熱
形似小桿菌,具多型性,常呈雙排列。
病毒
一類體積十分微小,結構簡單,含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必須在生活的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缺乏細胞具有的細胞器,缺乏必要的酶系統,所以病毒必須在生活的細胞中才能增殖。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利用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酶和生物合成場所,才能合成病毒的蛋白質和病毒核酸,並裝配成成熟的病毒顆粒,再以一定的方式從細胞釋放,完成其增殖周期。主要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HIV等。

⑦ 怎麼的人群容易感染真菌

免疫低下人群,比如腫瘤,艾滋,重度營養不良,長期服用激素的,長時間使用強效廣譜抗生素的

⑧ 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稱,傳播途徑

題目太大了。

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於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鍾)。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於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乾燥後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乾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三者有關。

(二)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於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後,流行或爆發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徵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於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與疫水接觸後,可呈爆發或流行。

(三)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絛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生大規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餘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現,這次流行是由於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殖區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徵:①發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後,爆發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衛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及個人衛生習慣後,可以減少或制止發病。

(五)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

1.經節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後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

2.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於菌血症、立克次體血症、病毒血症、原蟲血症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及(或)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內有的經過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蚊體內;有的經過發育,如絲蟲病的微絲蚴在蚊體內數量上不增加,但需經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有的既經發育又經繁殖,如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節肢動物自吸入病原體至能夠感染易感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換言之,吸血節肢動物感染病原體後,不立即具有傳染性,必須經過一個外潛伏期後,方有傳播能力。

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外,還包括200多種蟲媒病毒傳染病

節肢動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後者的影響。所以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均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高;有些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例如森林腦炎多見於伐木工人),發病年齡有差異,新疫區各年齡組發病無差異,老疫區多集中於兒童。

(六)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

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體的意義大小,取決於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的接觸機會及個人衛生習慣。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下地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土地上勞動,易被鉤蚴感染;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七)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葯廠或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葯品或生物製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從廣義上說,這兩類傳播方式均屬於間接接觸傳播,是由於消毒不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種傳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見,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過此方式傳播;第二種傳播方式與第一種相比,雖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波及人群數量較多,故危害也較大。此種情況在國內外曾有報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稱為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式: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

⑨ 哪些人最容易被病毒感染,哪些人不容易被感染

哪些人容易被病毒感染?

1.老年人

從目前的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來看,老年人佔了大多數。因為老年人身體各方面機能下降,免疫力也較低,所以新冠病毒非常容易找上這一類人群,而且一旦被感染症狀都較重。

2.有基礎疾病的人

有糖尿病、冠心病、惡性腫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其身體免疫力也會受到抑制,也是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3.肥胖的人

肥胖的人往往缺乏運動,且可能還合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這部分人體質較差,也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4.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熬夜、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特別是抽煙,對肺部會產生嚴重危害,而新冠病毒也是肺部受累常見,所以感染後往往會導致重症肺炎。

最後,不論你是屬於哪一類人群,只有不與新冠病毒接觸,才能杜絕被感染的可能。所以,每個人都嚴格做好防控措施,避免出門,減少與別人接觸,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接觸到新冠病毒。

⑩ 何謂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嗯,可知道人類疾病的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發疾病的微生物,人類疾病的微生物種類:細菌 病毒 立刻次氏體 支原體 衣原體 放線菌 真菌 古生菌(有文章說古生菌可引起人類疾病)

閱讀全文

與什麼人群容易被微生物感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