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為什麼我們的家只限於生物圈

為什麼我們的家只限於生物圈

發布時間:2022-06-25 07:02:22

1. 所有生物的家是______.

生物圈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個部分.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因此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園,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故答案為:生物圈

2. 人類生存必須依賴於生物圈的主要原因是()A.人類必須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B.人類具有適應自然的能力

A、生物圈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境,生物圈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園,人類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人類只有依靠各種器官、系統的分工合作,才能使新陳代謝和其他各項生命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故符合題意.
B、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對生物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這種適應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故不符合題意.
C、人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與人類生存依賴於生物圈關系不大,故不符合題意.
D、人類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這種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與人類生存依賴於生物圈關系不大,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 生物圈包括什麼

生物圈
生物圈 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內的區域,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4. 我們的生活和哪些生物有關

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於生物鏈中,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單位,所以他與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關系!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

這種關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樹的地方常有鳥,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蟲。植物、昆蟲、鳥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鏈而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使人類受益非淺。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和果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會成災……。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使其長出新的葉和果。就這樣,生物鏈建立了自然界物質的健康循環。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而連接著。人的食物主要來自植物和動物。而動植物是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營養才生長而成的。如果這些動植物含有了來自環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險。拿水產魚類來說,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轉變成有機汞,魚類吃了這樣的微生物就會把有機汞儲存在身體中,而人吃了這樣的魚,汞就會進入人的神經細胞中,人就會得可怕的水俁病。水俁病是人類污染環境,而污染物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並嚴重傷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對平衡的生物鏈,即使被人類改造過的,如城市、鄉村,甚至農田

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不去人為進行干涉、破壞,生物鏈也會逐漸趨於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對時間。

基於以上理論,煙台流浪貓數量看似確實很多,但是近一段時間應該還是處於生物鏈

相對平衡時期,貓有比較好的生存環境,繁殖條件,食物來源(包括鼠類、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這樣的平衡沒有必要進行人為的干涉、破壞(從自然界的角度講,應該是「沒有權利」)。

而且如果惡意破壞,可能造成生物鏈斷裂,會出現一些惡性後果。

這也是所謂「順應天意」、「順其自然」。

生物多樣性的好處:
生物界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它關系著人類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了3個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攜帶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圍環境發生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叫做生態系統,也可以叫生態復合體,包括生態系統和景觀。第三是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這些單位是活的東西,靠能量流動、養分循環、水分循環等各種生態過程來維持,如果這些過程停止了,那這個單位就停止了。

其實,生物多樣性在過去幾百萬年、幾千萬年以前就開始存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馬克平研究員指出,生物多樣性價值非常大,一是直接價值,如食物、葯物、工業原料等;二是間接價值,間接價值經常被我們忽視,比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

我們往往沒有注意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最近幾年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1997年《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服務功能進行了評估,從數量上反映了一個定性的結論。每年全球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摺合成經濟價值是多少?結論是33萬億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來大約是18萬億美元。1998年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團做了一個報告《與生命為伍》,內容是生物多樣性在生物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作用。這個報告提出一個概念——生物多樣性是支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活資本。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近年才開始重視?因為目前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要比自然的滅絕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這個速度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過去在地質歷史上已經出現了5次生物的大滅絕,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恐龍大滅絕,科學家們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

保護物種最好是保護其生存環境

單純的保護物種,最後還是會歸於失敗。保護物種的最好方法還是保護生存環境。

物種滅絕問題牽涉到物種與生物群落的關系問題。生態系統是物種在自然界長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單元,如果僅僅保護物種的話,實際上不容易把這個物種長期保存下來;只有把生存環境保護下來,才能把這個物種保護下來。

馬克平舉了美國生物圈2號的例子,「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是一座微型閉式人工生態系統,地球本身稱作生物圈1號。美國的科學家覺得以其對生態系統的了解已經足以構建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就搞了這個生物圈2號,計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速度,看種多少不同植被,產生多少氧氣,使整個生物圈的空氣里不同氣體成分的比例和現在自然當中的空氣比例是相近的,有8個科學家在裡面呆了21個月,最後失敗了。這說明人類還是沒有對生態系統的規律認識得很清楚,還不足以重新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我們要保護物種,只能保護它所生存的那個生態系統」。

實際上,人類尚不知道物種需要的最好條件是什麼,因為生態系統很復雜,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關系,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能量、養分循環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傳遞,我們現在的知識還是很有限。

開始人們習慣於把物種搬出來進行保護,後來發現,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保護物種,更重要的是保護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應提升質量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們國家已經建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個,占國土面積14.8%。馬克平指出,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上絕對沒問題,但質量還需提升。

幾乎跑過中國所有自然保護區的馬克平很了解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國家保護區相對來講好一些,一些地方保護區都存在問題。一些已經建立了20年的省級保護區,現在連邊界都沒有了。連邊界都不知道在哪兒,你怎麼去管理呢?很多縣級和縣級以下的保護區光有一個名字,有一個牌子,沒有管理人員。我認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的質量,保護區的發展要從數量型轉變成質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數量增加多少,覆蓋的面積增加多少」。

另一位專家將傷害自然保護區的人總結為兩類:「窮人」和「富人」。「窮人」是當地政府或者當地居民。對於貧窮的農民們來說,青山綠水當不得饃吃,任何過上好日子的機會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護區,農民們盜采葯材,不放過每一株,把保護區挖得千瘡百孔。嚴格意義上,貧窮,而非貧窮者,是自然保護區的敵人。「富人」往往是外來的財團或者公司。他們對保護區的侵佔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們往往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進行掠奪性的開發。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生態保護成效跟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全部納入了省級財政預算,生態保護較好。而在西部地區,除一處國家級保護區由中央財政統管外,其他全歸屬於地方,生態保護能力相對薄弱。

發展中國家遺傳資源大量流失

在聯合國於1972年討論人類生存環境之前,國際法及國際條約中沒有出現關於遺傳資源的歸屬原則,遺傳資源被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為遺傳資源的取得與利用只需要採集少量的樣品即可,所以遺傳資源有一個不同於石油和其他礦物資源的特點,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無償取得。各個跨國公司、研究機構免費地從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收集遺傳資源,例如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中,植物遺傳資源就被免費地用於繁育新的作物品種。

多年從事生物科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工作的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研究員薛達元毫不客氣地指出,發達國家以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被私人公司掌握開發、有知識產權保護為借口,在從發展中國家獲取遺傳資源的同時,並沒有優先轉讓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給發展中國家。

為保護自身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或正在採取相應的措施。印度是擁有豐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和自然多樣性的國家之一,在保護本國的基因資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國授予水稻技術公司一項「巴斯馬蒂」的大米專利後,印度政府認為水稻技術公司對「巴斯馬蒂」大米申請專利是對其傳統知識的侵犯,表示要對該項專利進行起訴。因為「巴斯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區的農民許多世紀以來所種植的一種水稻產品。

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基因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國之一,擁有陸地生態系統599個類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種,特有高等植物17300種;脊椎動物6300多種,特有物種667個;有56 個民族13億人口,特別是有些長期與世隔絕的地方保留了同質性極好的人群,具有極大的遺傳學研究價值。這些豐富的資源是我國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保護自己國家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不被發達國家掠奪,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1998年由我國科技部和衛生部共同制定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這也是中國出台的第一部有關遺傳資源保護的法規。

中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司長萬本太介紹,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物種多樣性高度豐富,大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生物物種特有性高,擁有大量特有的物種和孑遺物種,大熊貓、白鰭豚、水杉、銀杉等。生物區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類植物,中國佔世界現存7科中的6科。經濟物種豐富,葯用植物11000多種,原產我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2238種。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馬克平指出,用《國際瀕危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這個指標來衡量的話,「公約當時列了640個種,在中國可以找到156個,比例非常高。約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另外中國的生態系統有40%處於非常嚴重的退化狀態,各種開發建設的人為破壞仍在繼續,物種生存面臨威脅;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日益嚴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強;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問題突出,保護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區生物多樣性急需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馬克平分析說,其中有兩個中國國情是值得大家關注的。第一,中國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農村,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比較大。第二,中國是近年來少數幾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錢迎倩認為,要想解決目前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的問題,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他身體力行,退休後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到處宣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促進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的提升。他還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變成年人特別是領導的觀念。「不僅僅是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給各級幹部、領導講,他們手中握有權力,如果更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解決起來會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環境太多,我只能列舉幾個了。

人:適應能力較廣的動物,由於其大腦發達,所以能藉助發明的東西來擴大自己的適應能力。生活於-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環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適應於炎熱的環境。所以,水稻是許多溫熱帶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於使用皮膚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濕的泥土裡。
螞蟻:群居生活的動物,必須生活在離地高、乾燥的環境里,如樹上、牆上。
小麥:小麥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氣候乾燥,所以小麥生活在旱地里。
獅子:生活在非洲的熱帶草原上,那裡有野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廚房裡,那裡的食物、調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蟲: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人的腸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積水的環境,因為蚊子的幼蟲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5. 什麼是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0
km的深處,其中包括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沉積岩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可以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6. 認同生物圈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嗎

A、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正確.
B、生物圈為人類和其它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生存的基本條件,適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也是唯一的家園,我們要好好保護它.正確.
C、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這個環境,又包括了生物圈裡面所有的生物,它是所以生物及其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正確;
D、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這個環境,又包括了生物圈裡面所有的生物,錯誤.
故選:D

7.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只有生物圈這一個家嗎

A

8. 請舉例說明,為什麼說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

為什麼說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
生物圈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為了人類自身利益和全球生態系統的平衡,20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該戰略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使當代 人類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又要保護環境,不對人類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經濟基礎和技術能力仍然薄弱.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更應成為我國長久發展的目標.然而現在多數國民還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這反映出我國普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力度不夠,宣傳也不到位.普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國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觀念,要從青少年抓起.

9. 生物圈的具體概念

對生物圈范圍的學習,教師可設置一道討論題:地球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後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是本節的重點,這對詮釋「家」的含義很重要。教科書提供了6幅圖片,如有可能,教師可多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生物圈為人類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然後進行總結,再結合教材的資料分析闡述答案。教師也可以用反面的事例來引導學生討論,如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月球上沒有生物,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同時從反面說明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目前人類只有生物圈一個家,我們應當愛護它。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內的區域,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10. 為什麼說「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因為:地球所提供給人類的生存環境的確得天獨厚。地球上冷熱變化不大,大部分地區冷熱溫差不超過80℃,最熱不過50℃左右,最冷-88℃左右。

有水,有氧氣,有多種動植物,有礦藏,有一切適宜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可供人類使用的自然資源。可以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目前唯一的生存環境。

(10)為什麼我們的家只限於生物圈擴展閱讀:

人類能夠模擬一個與生物圈類有無可供人類生存的環境

為證明這一點,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建造了一個實驗基地。為了與地球生物圈相區別,科學家將它命名為"生物圈2號"。

"生物圈2號"幾乎是完全密封的,佔地12000平方米,容積達141600立方米,由80000根鋼梁和6000塊玻璃組成。裡面有微型森林、沙漠、農田、海洋和溪流,還有豬、牛、羊、雞、鴨等家禽家畜、以及供人居住的房子。科學家利用計算機來控制射入的陽光,調節各地區所需的溫度。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2號",他們計劃在裡面呆上兩年。一邊從事科學研究,一邊養豬養鴨,耕種收獲,過著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科學家們要設法使這個生態系統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利於人和其他動物生存。

遺憾的是,一年多以後,"生物圈2號"中的氧氣含量大幅度減少,糧食嚴重減產,科學家無法再生活下去,不得不提前撤出。

這次探索雖然沒有完成預定計劃,但是它用事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迄今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我們的家只限於生物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