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生物習題課教案怎麼寫
第一,對習題進行全面解析,找出學生易錯點、失分點、重點與難點。
第二,對各題進行得分等方面的數據分析,掌握學生考試狀況和知識鞏固程度。
第三,選擇30%的必講題,認真分析,幫助學生找准題突破口,並分析錯誤原因,同時要求學生對照課本相關內容進行復習。
第四,對普遍性問題類題目,先幫助學生找到規律性方法,再次對類似題進行強化。
第五,讓學生進行錯題分析和糾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握這五點,寫出的習題課教案一定是適用型教案。而且對新老師來說很有必要。
㈡ 求小學自然科學或初中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知道岩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作用。
能力:通過分析卵石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想像能力、查找搜集資料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進行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慾,以及探究精神,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態度,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重點: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作用崩落下來,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學難點:
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自行發現問題:
一.觀察:
學生自己帶來的石頭,看看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塊比較,找出卵石的特徵;發現有的光滑圓潤,有的稜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圖片(卵石圖片)講述:這種石頭叫做卵石。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有關卵石的一些知識。(板書 卵石)
三.談話:
關於卵石,你們想知道寫什麼?(引導學生探究卵石是這樣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板書 的形成)
學習新課,自行探究問題:
一.啟發學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談話:
你們是從哪裡找到卵石的?(引導學生了解採集地的環境,認識卵石出在水邊,如果不是從水邊採集到,也是由水邊等地方運來的。這時可用有關錄像資料片來輔助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環境特點。)
2.談話: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
3.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學,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同學間展開辯論,最後把意見進行整理、歸納,便於確定探究方向。)
4.講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沿著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環境的錄像或播放課件(一),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觀看。把結果和同組的夥伴討論,並匯報。(可把討論題列印好,發給學生,邊看邊記錄。既利於學生討論,又利於培養學生的記錄、歸納總結能力。)
思考題: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麼特點?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麼特點?這些岩石的形狀和上游岩石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麼特點?這些岩石的形狀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狀又有什麼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麼規律嗎?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呢? 它們是怎樣到河裡來的?
6.怎樣到中游、下游來的?(搬運)
7.是怎樣變成卵圓形的?(磨圓)
8.根據以上的研究,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歸納:河道中的卵石是從山上來的,被河水沖到中下游的,在河水沖刷的過程中變成卵形的。)
二.認識岩石的風化
1.出示雲南石林的圖片
2.提問:
怎麼會這樣?(引導學生推想是大自然對岩石的破壞。)
3.出示課件(二)溫度、水、植物對岩石的影響
(1)談話:
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觀看。把結果和同組的夥伴討論,並匯報。(可把討論題列印好,發給學生,邊看邊記錄。既利於學生討論,又利於培養學生的記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思考題:
(1)白天,岩石被太陽曬得很熱;夜裡,岩石又變得很涼;夏季,岩石被太陽曬得很熱,冬季,岩石又變得很涼。
(2)岩石有了裂縫,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流進裂縫。流進裂縫的水,有的滲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縫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縫中的水會有什麼變化?
(3)下雨的時候,山坡上的流水會把泥土沖入岩縫中,隨風刮來的土、植物的種子也可能落到岩縫中。
(4)以上現象說明了什麼?
4.學生觀看課件(二)(引導學生發現:岩石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岩石傳熱的能力較差,岩石表面很熱,岩石內部卻很冷;整塊岩石各部分膨脹的程度也就不同。當岩石受冷時,體積收縮,同樣,由於從岩石表面到岩石內部冷的程度不一樣,整塊岩石各部分收縮的程度也會不同。在講述之前,可以讓學生完成實驗一,便於學生理解。由於冷熱的作用,岩石各部分總是脹縮不均,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岩石表面就會產生裂縫;冬季,岩石裂縫中的水會結冰,水結冰時會膨脹,膨脹時會產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縫隙增大;下雨時,山坡上的流水會把泥土沖入岩縫中,隨風刮來的土、植物的種子也可能落到岩縫中。種子有了水分,適宜溫度下就會發芽,長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長越粗,岩縫就會被撐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5.綜合認識風化作用:
氣溫、水、植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板書 風化 氣溫、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經過長期的風化,有的表面會成粉狀,有的會產生縱橫交錯的裂縫,有的會崩塌,滾下山坡,落進山谷中的河道里。
過渡:高山上崩塌、滾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麼會變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認識河水的搬運、磨圓作用
1.提問:
水的力量大小與什麼有關系?
2.討論:
(1)下大雨或暴雨的時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裡,你認為河道中的岩石會怎樣?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輕,都受到水的沖擊,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嗎?
(3)觀察你做的實驗二,發現什麼?
(4)根據以上事實,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討論,匯報。啟發學生發現(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對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種搬運作用(板書 搬運 ),從上游往中下游搬運。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運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塊,搬運的距離比較近;小的、輕的石塊,就被搬運到很遠的地方。石塊在被河水搬運的過程中,受到河水的沖刷(板書 河水的沖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書 相互磨擦、碰撞 ),稜角被逐漸磨去,體積逐漸變小,成為了卵石。)
4.總結卵石的形成過程:
(1)師生小結:卵石形成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高山上岩石風化、崩塌,第二階段是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磨圓。這些變化是逐漸的,經過的時間是很長的。
(2)填寫本課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作用崩落下來,在河水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討論:
在某些海灘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認為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啟發學生根據河灘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灘上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海岸邊的岩石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海浪拍擊,破碎崩塌,被海水搬運到海灘;它們在海灘上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碼: ak2q
㈢ 高三生物習題課教案如何寫
高三習題課的教案要寫的話要根據你的教學目標以及你這一個過程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個課程是如何進行設置來寫這樣的教案。
㈣ 如何編寫一份種群和生物群落的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
在草原上,人們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馬壯,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鷹的數量。原因是:鷹愛吃田鼠,田鼠愛吃蜜蜂窩中的幼蟲和蜜,蜜蜂是三葉草傳粉時比不可少的媒介,三葉草是牛馬的主要食物。你知道這些生物之間存在什麼關系嗎?
教學過程
⊙基本知識
一、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種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相互得益的關系。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有密切的互利共生關系,植物體供給根瘤菌有機養料,根瘤菌則將空氣中游離的氮元素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體利用。此外還有人體中某些細菌與人、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白蟻與鞭毛蟲地都是共生關系。
2.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爭奪同一資源的現象。競爭的資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間、陽光、無機鹽等。一般地說,生態位互相重疊的生物種群之間競爭激烈,如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之間、食性相同的動物之間的生態位完全重疊,競爭尤為激烈。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雜草之間爭奪陽光、養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爭奪居住空間,牛與羊爭奪食物等等。
3.捕食:是指一種生物取食另一種生物的種間關系。例如植食性動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中的狼又以兔為食物,等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種群個體數量關系變動是相關的。
4.寄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為營養並對寄主造成危害的現象。生物界寄生的現象非常普遍,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如蛔蟲、豬肉絛蟲和血吸蟲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他動物體表,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粒中,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中,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等等。
二、知識梳理 概念:兩個種群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賴,相互得益
㈤ 高中生物實驗教案怎麼寫.
根據實驗的內容有以下: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
3.實驗用具
4.實驗步驟
5.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即做實驗時特殊的實驗要求)
6.實驗後得出的結論或實驗過程中的收獲
7.根據自身情況填寫一些備注
關鍵是要條理清晰,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㈥ 醫學生物學基礎教案怎麼寫
網路
一分鍾了解生物醫學00:46
生物醫學
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生物醫學是綜合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學科,基本任務是運用生物學及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
生物醫學是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晶元、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的基地,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系統生物醫學,是與21世紀生物技術科業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領域,是關繫到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和人類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領域。
中文名
生物醫學
外文名
biomedicine
基本問題
運用生物工程技術手段研究
主要手段
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床
快速
導航
研究內容生物醫學就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文獻
生物醫學概念
生物醫學是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晶元、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的基地,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系統生物醫學,是與21世紀生物技術科業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領域,是關繫到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和人類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領域。
研究內容
·醫葯微生物學 - 分離致病微生物,以用於鑒別和挑選敏感抗生素治療。適用於對髓膜炎、食物中毒及軍團病等疾病的診治。
生物醫學細胞
·生物醫葯-研究疫苗、糖類、酯類、蛋白質、酶、多肽、核酸和轉基因產品等對生物體,特別是對人體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由於生物醫葯毒副作用很小,大多情況下可以達到對疾病治療的目的,必將成為醫學領域的新興學科和熱門專業。
·臨床應用化學 -通過分析血液及其他生物物質,協助診斷像糖尿病等疾病。通過進行毒物學研究,測試腎臟和肝功能,並協助進行療程監測。
·輸血技術-生物醫學家是醫院血庫及輸血服務的運作中介,負責為救治病人進行輸血及血漿分鎦的准備工作,並確保捐血者和輸血者的血型不會相互排斥。
㈦ 高中生物教案怎麼寫
一、概述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國際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迫切需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人從小開始直到離開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環境教育。本節內容包括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大,生物圈中種群的數量非常之多,形態各異、結構復雜,生命現象表現豐富多彩,其使用價值也就更加多樣化了,學習這節課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以往採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課堂上無法呈現豐富資料、無法創設交互情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計算機信息存貯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等優點,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發展水平,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實現因材施教。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
㈧ 高二生物種群和群落的教案怎麼寫
簡介
理解相關概念,而其他學生缺少自然常識的了解,應該多設置圖片和實例加以分析,彌補和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舉例說出群落的概念。②簡述物種豐度和群落的物種組成。③舉例說出優勢種的主要識別特徵。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
2.能力目標:①通過閱讀、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②組織討論提高交流能力,嘗試列表比較不同概念的區別,
3.情感目標:小組討論交流,增進友情。
四、教學重難點
第一節《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優勢度》的教學重點是物種豐度和優勢種。第二節《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的教學重點是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難點是群落的時間結構。將兩節內容通盤考慮,合用1課時。採用幻燈片創設情境設計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討論的形式,通過補充生物實例,增進感性認識,理解優勢種的概念。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動物分布實例和展示幻燈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通過對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與動物分布等實例辨別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對本節難點的教學
㈨ 生物復習課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生物的遺傳》的復習課教案
生物的遺傳(第3課時)教案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基因組成只有一種dd;表現顯性性狀的基因組成有兩種DD或Dd
生物的遺傳(第3課時)教案
基因組成是Dd的個體只表現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d控制的性狀,但d不受D影響還會繼續遺傳下去。
分析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能捲舌為顯性基因,用R表示
不能捲舌(平舌)為隱性基因,用r表示
能捲舌的基因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組成:rr
生物的遺傳(第3課時)教案
課堂小結:
認識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顯性基因),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顯性性狀只有一個顯性基因就能表現如:AA或Aa。
只有兩個隱性基因在一起時才表現隱性性狀,如:aa。
板書設計:
1、認識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顯性基因——大寫英文字母表示。
隱性基因——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AA或Aa——顯性性狀
Aa——隱性性狀
作業:績優學案(教材自主學習)
教學反思:
這是生物的遺傳第3課時,前面已將遺傳現象、性狀、相對性狀;染色體、基因及DNA三者的關系、染色體及其攜帶的基因是通過生殖活動實現的等相關內容都已介紹完畢,這節課的重點就是理解基因的顯、隱性及分析基因對生物的性狀是如何控制的。
本節課仍然是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說起,純種高莖豌豆產生的後代是高莖。純種矮莖豌豆產生的後代是矮莖。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雜交產生的第一代後代是高莖。第一代後代再自交產生的後代有高莖和矮莖,由此孟德爾認為性狀有顯性、隱性之分,控制性狀的基因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從而得出基因的顯、隱性。通過分析豌豆實驗中基因對性狀的控制規律,得到顯性性狀只有一個顯性基因就能表現和只有兩個隱性基因在一起時才表現隱性性狀這樣兩條規律。
有了以上基礎,在第一課里調查了幾種性狀的出現情況,就可以用這節課的知識進行解釋,例如:能捲舌是顯性基因,不能捲舌(平舌)是隱性基因,能捲舌的基因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組成:rr,
可以讓同學根據父母的情況分析子女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驗證自己調查的准確性。
整節課是層層遞進,一步一個腳印,老師講得流暢富有激情,學生聽得認真配合默契。不足之處:內容結束的稍早了幾分鍾,可以兩手准備多提供一些習題,靈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