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為什麼容易對食物

微生物為什麼容易對食物

發布時間:2022-06-25 23:27:35

① 為什麼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會影響對食物的慾望及食物種類的選擇

微生物儼然已經進化成我們得以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腸道微生物對營養吸收、代謝調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有研究證實,微生物的多樣性會影響對食物的慾望以及食物種類的選擇。
同時,免疫系統的發育、完善離不開多樣化的微生物系統。以無菌嚙齒動物為研究模型,發現這些動物發育緩慢、免疫力下降。

② 微生物在食物中滋生,會使食物腐敗變質。如豬肉放久了發臭變質,起什麼作用,麵包、橘子發霉,氣什麼作用

食物發霉是由於黴菌所引起的。黴菌的種類很多,其代謝產物也有很多種,至今已知的黴菌毒素就有200種左右。最常見的侵染食物的黴菌為黃麴黴菌、麴黴菌、構巢麴黴菌、島青黴菌及串珠鐮刀菌。這些黴菌侵染食物和繁殖產毒與食物中的水分及外界的溫度、濕度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25~30℃的溫度,80%~90%的相對濕度,都是黴菌繁殖產毒的適宜條件。不同的黴菌侵染的食物也有所不同,黃麴黴菌主要侵染花生與玉米,雜色麴黴菌與構巢麴黴菌主要侵染大米;串珠鐮刀菌主要侵染糧食。當食物被黴菌侵染後,由於黴菌大量繁殖,分泌代謝產物,使食物霉變。

人們食用了被黴菌侵染的花生、大米、食用油醬、麵粉、玉米等,往往會引起體內重要臟器的損害,並可誘發癌症。為了阻止黴菌毒侵入人體,危害健康,對霉變的食物需用以下方法適當處理後才能食用。(1)如花生、豆類等發生霉變長毛,應及時揀除,不要讓霉變的籽粒再擴大侵染。大量花生、豆類發生霉變,可用1%的碳酸氫鈉溶液浸泡,這樣就能除去98%以上的毒素。(2)醬油發生霉變應先煮沸,然後再用多層紗布濾去白色膜狀泡沫。(3)大米發霉主要發生在米糠層中,若能將米粒上的米糠盡可能除去,則可大大減小毒素對人體的危害。據試驗,淘米時用力搓洗兩遍,便可除去67%的黴菌毒素。當大米被煮成粥或燒成飯時,又可除去約1/5的黃麴黴素。倘若在煮粥燒飯時加入少量食鹼,解毒作用將更好。(4)如年糕、月餅發霉,因黴菌主要侵染其表層,一般只需將發霉部分切除或洗凈即可食用。(5)玉米的霉變主要發生在胚部(玉米臍),只要把玉米粒放在水中攪拌,即可除去80%以上的毒素。(6)如果食油被黴菌污染,只要將油放在鍋里加熱,等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再加入炒菜需放的鹽,此時鍋內的油溫可從120℃上升到180℃,半分鍾後再倒入要炒的菜。用這種方法,可除去95%的黴菌毒素。但是,如發現霉變范圍較大,黴菌及其毒素已侵入深層,那麼就難以去除黴菌及其毒素,這樣的食物也就不宜再食用了。

任何食物,在常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後都會變質。有的發霉結塊,有的腐爛發臭,有的變酸……

引起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環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

2、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後發酵了。

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後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變質的食物不僅外觀發生變化,失去原有食物的色、香、味品質,營養價值也會下降,還會含有相應毒素危害人體健康。

③ 為什麼加熱後的食品更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廣泛,不同的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類型和數量不盡相同,另一方麵食品從原料、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到烹調等各個環節,常常與環境發生各種方式的接觸,進而導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來源可分為土壤、空氣、水、操作人員、動植物、加工設備、包裝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來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還含有大量的硫、磷、鉀、鈣、鎂等無機元素及硼、鉬、鋅、錳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氣性及適宜的酸鹼度
(pH3.5~10.5),土壤溫度變化范圍通常在10~30℃之間,而且表面土壤的覆蓋有保護微生物免遭太陽紫外線的危害。
可見,土壤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和「微生物大本營」之稱。
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可達107~109個/g。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十分龐雜,其中細菌佔有比例最大,可達70%~80%,放線菌佔5%~30%,其次是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很大差異,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躍的場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較多,果園土壤中酵母的數量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發展外,分布在空氣、水和人及動植物體的微生物也會不斷進入土壤中。許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隨著動植物殘體以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進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無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時間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時間較長。例如沙門氏菌只能生存數天至數周,炭疽芽孢桿菌卻能生存數年或更長時間。同時土壤中還存在著能夠長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黴菌及放線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較長時間。
1.1.2 空氣
空氣中不具備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和充足的水分條件,加之室外經常接受來自日光的紫外線照射,所以空氣不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場所。然而空氣中也確實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隨風飄揚而懸浮在大氣中或附著在飛揚起來的塵埃或液滴上。這些微生物可來自土壤、水、人和動植物體表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黴菌、放線菌的孢子和細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很大差異。公共場所、街道、畜舍、屠宰場及通氣不良處的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較高。空氣中的塵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多。室內污染嚴重的空氣微生物數量可達106個/m3,海洋、高山、鄉村、森林等空氣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數量較少。空氣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病原微生物、它們直接來自人或動物呼吸道、皮膚乾燥脫落物及排泄物或間接來自土壤,如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流感嗜血桿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噴出的飛沫小滴含有1~2萬個細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種淡水與鹹水水域中都生存著相應的微生物。由於不同水域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種類和含量、溫度、酸鹼度、含鹽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異,因而各種水域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呈明顯差異。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數量主要取決於水中有機物質的含量,有機物質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這類微生物習慣於在潔凈的湖泊和水庫中生活,以自養型微生物為主,可被看作是水體環境中的土居微生物,如硫細菌、鐵細菌、衣細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藍細菌、綠硫細菌和紫細菌等。也有部分腐生性細菌,如色桿菌屬(Chromobacterium),無色桿菌屬(Achromobacter)和微球菌屬(Micrococcus)的一些種就能在低含量營養物的清水中生長。黴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種類,如水霉屬(Saprolegnia)和綿霉屬(Achlya)的一些種可以生長於腐爛的有機殘體上。此外還要單細胞和絲狀的藻類以及一些原生動物常在水中生長,通常它們的數量不大。另一類是腐敗型水生微生物,它們是隨腐敗的有機物質進入水域,獲得營養而大量繁殖的,是造成水體污染、傳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數量最大的上G—細菌,如變形桿菌屬(Proteus)、大腸桿菌、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產鹼桿菌屬(Alcaligenes)等,還有芽孢桿菌屬、弧菌屬(Vibrio)和螺菌屬(Spirillum)中的一些種。當水體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後,會使腸道菌的數量增加,如大腸桿菌、糞鏈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沙門氏菌、產氣莢膜芽孢桿菌(B.perfringens)、炭疽桿菌(B.anthracis)、破傷風芽孢桿菌(B.tetani)。污水中還會有纖毛蟲類、鞭毛蟲類和根足蟲類原生動物。進入水體的動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體環境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其生長繁殖的要求,故一般難以長期生存,但也有少數病原菌可以生存達數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它們均具有嗜鹽性。近海中常見的細菌有:假單胞菌、無色桿菌、黃桿菌、微球菌屬、芽孢桿菌屬和噬纖維菌屬(Cytophaga),它們能引起海產動植物的腐敗,有的是海產魚類的病原菌。海水中還存在有可引起人類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礦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數量。
1.1.4 人及動物體
人體及各種動物,如犬、貓、鼠等的皮膚、毛發、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帶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經清洗的動物被毛、皮膚微生物數量可達105~106/cm2。當人或動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後,體內會存在有不同數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種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Bacterium burgeri)。這些微生物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向體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蠅及蟑螂等各種昆蟲也都攜帶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種病原微生物,它們接觸食品同樣會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機械及設備
各種加工機械設備本身沒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由於食品的汁液或顆粒粘附於內表面,食品生產結束時機械設備沒有得到徹底的滅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長繁殖,成為微生物的污染源。這種機械設備在後來的使用中會通過與食品接觸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裝材料
各種包裝材料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裝材料通常比循環使用的材料所帶有的微生物數量要少。塑料包裝材料由於帶有電荷會吸附灰塵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輔料
1.1.7.1 動物性原料
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統,能有效地防禦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組織內擴散。所以正常機體組織內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腎等)一般是無菌的,而畜禽體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總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經清洗的動物被毛、皮膚微生物數量可達105~106個/cm2。如果被毛和皮膚污染了糞便,微生物的數量會更多。剛排出的家畜糞便微生物數量可多達107個/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數量可達109個/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組織內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如病牛體內可能帶有結核桿菌、口蹄疫病毒等。這些微生物能夠沖破機體的防禦系統,擴散至機體的其他部位,此多為致病菌。動物皮膚發生刺傷、咬傷或化膿感染時,淋巴結會有細菌存在。其中一部分細菌會被機體的防禦系統吞噬或消除掉,而另一部分細菌可能存留下來導致機體病變。畜禽感染病原菌後有的呈現臨床症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為無症狀帶菌者,這部分畜禽在運輸和圈養過程中,由於擁擠、疲勞、飢餓、驚恐等刺激,機體免疫力下降而呈現臨床症狀,並向外界擴散病原菌,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後的畜禽即喪失了先天的防禦機能,微生物侵入組織後迅速繁殖。屠宰過程衛生管理不當將造成微生物廣泛污染的機會。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滅菌的刀具放血時,將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隨著血液短暫的微弱循環而擴散至胴體的各部位。在屠宰、分割、加工、貯存和肉的配銷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發生。
屠宰前畜禽的狀態也很重要。屠宰前給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飼養,使其處於安靜舒適的條件,此種狀態下進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將轉變為乳酸。在屠宰後6~7h內由於乳酸的增加使胴體的pH降低到5.6~5.7,24h內pH降低至5.3~5.7。在此pH條件下,污染的細菌不易繁殖。如果宰前家畜處於應激和興奮狀態,則將動用貯備糖元,宰後動物組織的pH接近於7,在這樣的條件下腐敗細菌的侵染會更加迅速。
健康禽類所產生的鮮蛋內部本應是無菌的,但是鮮蛋中經常可發現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剛產出的鮮蛋也是如此。微生物污染的來源:1)卵巢內。病原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卵巢,在蛋黃形成時進入蛋中。常見的感染菌有雛沙門氏菌(S.pullora)、雞沙門氏菌(S.gallinarum)等。2)排泄腔(生殖道)。禽類的排泄腔內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當蛋從排泄腔排出體外時,由於蛋內遇冷收縮,附在蛋殼上的微生物可穿過蛋殼進入蛋內。3)環境。鮮蛋蛋殼的屏障作用有限,蛋殼上有許多大小為4~6μm的氣孔,外界的各種微生物都有可能進入,特別是貯存期長或經過洗滌的蛋,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環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滲透作用侵入蛋內。
剛生產出來的鮮乳總是會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這是由於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內,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細菌,特別是乳頭管及其分枝,常生存著特定的乳房菌群。主要有微球菌屬、鏈球菌屬、乳桿菌屬。當乳畜患乳房炎時,乳房內還會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如無乳鏈球菌(Str.agalactia)、化膿棒狀桿菌(Cor.pyogenes)、乳房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患有結核或布氏桿菌病時,乳中可能有相應的病原菌存在。
魚類生活在水域中,由於水域中含有多種微生物,所以魚的體表、鰓、消化道內都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活魚體表每平方厘米附著的細菌有102~107個,每毫升魚的腸液中含細菌數為105~108個。因此,剛捕撈的魚體所帶有的細菌主要是水生環境中的細菌。主要有假單胞菌屬、黃色桿菌屬、無色桿菌屬等,淡水中的魚還有產鹼桿菌屬、氣單胞菌屬和短桿菌屬(Brevibacterium)等。
近海和內陸水域中的魚可能受到人或動物的排泄物污染,而帶有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它們在魚體上存在的數量不多,不會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但如貯藏不當,病原菌大量繁殖後可引起食物中毒。在魚上發現的病原菌還可能有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霍亂弧菌、紅斑丹毒絲菌、產氣莢膜梭菌,它們也是由環境污染的。捕撈後的魚類在運輸、貯存、加工、銷售等環節中,還可能進一步被陸地上的各種微生物污染。這些微生物主要有微球菌屬和芽孢桿菌屬,其次還有變形桿菌、大腸桿菌、賽氏桿菌、八疊球菌及梭狀芽孢桿菌。
1.1.7.2 植物性原料
健康的植物在生長期與自然界廣泛接觸,其體表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收獲後的糧食一般都含有其原來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椐測定,每克糧食含有幾千個以上的細菌。這些細菌多屬於假單胞菌屬、微球菌屬、乳桿菌屬和芽孢桿菌屬等。此外,糧食中還含有相當數量的黴菌孢子,主要是麴黴屬、青黴屬、交鏈孢霉屬、鐮刀霉屬等,還有酵母菌。植物體表還會附著有植物病原菌及來自人畜糞便的腸道微生物及病原菌。健康的植物組織內部應該是無菌或僅有極少數菌,如有時外觀看上去是正常的水果或蔬菜,其內部組織中也可能有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有人從蘋果、櫻桃等組織內部分離出酵母菌,從番茄組織中分離出酵母菌和假單孢菌屬的細菌。這些微生物是果蔬開花期侵入並生存於果實內部的。
感染病後的植物組織內部會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這些病原微生物是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通過根、莖、葉、花、果實等不同途徑侵入組織內部的。
果蔬汁是以新鮮水果為原料,經加工製成的。由於果蔬原料本身帶有微生物,而且在加工過程中還會再次感染,所以製成的果蔬汁中必然存在大量微生物。果汁的pH值一般在2.4~4.2之間,糖度較高,可達60~70°Brix,因而在果汁中生存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次是黴菌和極少數的細菌。
糧食在加工過程中,經過洗滌和清潔處理,可除去籽粒表面上的部分微生物,但某些工序可使其受環境、機具及操作人員攜帶的微生物再次污染。多數市售麵粉的細菌含量為每克幾千個,同時還含有50~100個左右的黴菌孢子。
1.2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徑
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以及食用過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徑可分為兩大類。
1.2.1 內源性污染
凡是作為食品原料的動植物體在生活過程中,由於本身帶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稱為內源性污染,也稱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間,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體表總是存在一定類群和數量的微生物。當受到沙門氏菌、布氏桿菌、炭疽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時,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組織內就會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當家禽感染了雞白痢、雞傷寒等傳染病,病原微生物可通過血液循環侵入卵巢,在蛋黃形成時被病原菌污染,使所產卵中也含有相應的病原菌。
1.2.2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食用過程中,通過水、空氣、人、動物、機械設備及用具等而使食品發生微生物污染稱外源性污染,也稱第二次污染。
1.2.2.1 通過水污染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水既是許多食品的原料或配料成分,也是清洗、冷卻、冰凍不可缺少的物質,設備、地面及用具的清洗也需要大量用水。各種天然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自來水是天然水凈化消毒後而供飲用的,在正常情況下含菌較少,但如果自來水管出現漏洞、管道中壓力不足以及暫時變成負壓時,則會引起管道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滲漏進入管道,使自來水中的微生物數量增加。在生產中,既使使用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源,由於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微生物的污染范圍擴大。如在屠宰加工場中的宰殺、除毛、開膛取內臟的工序中,皮毛或腸道內的微生物可通過用水的散布而造成畜體之間的相互感染。生產中所使用的水如果被生活污水、醫院污水或廁所糞便污染,就會使水中微生物數量驟增,水中不僅會含有細菌、病毒、真菌、鉤端螺旋體,還可能會含有寄生蟲。用這種水進行食品生產會造成嚴重的微生物污染,同時還可能造成其他有毒物質對食品的污染,所以水的衛生質量與食品的衛生質量有密切關系。食品生產用水必須符合飲用水標准,採用自來水或深井水。循環使用的冷卻水要防止被畜禽糞便及下腳料污染。
1.2.2.2 通過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微生物可能來自土壤、水、人及動植物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們可隨著灰塵、水滴的飛揚或沉降而污染食品。人體的痰沫、鼻涕與唾液的小水滴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當有人講話、咳嗽或打噴嚏時均可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人在講話或打噴嚏時,距人體1.5m內的范圍是直接污染區,大的水滴可懸浮在空氣中達30min之久;小的水滴可在空氣中懸浮4~6h,因此食品暴露在空氣中被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1.2.2.3 通過人及動物接觸污染
從事食品生產的人員,如果他們的身體、衣帽不經常清洗,不保持清潔,就會有大量的微生物附著其上,通過皮膚、毛發、衣帽與食品接觸而造成污染。在食品的加工、運輸、貯藏及銷售過程中,如果被鼠、蠅、蟑螂等直接或間接接觸,同樣會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試驗證明,每隻蒼蠅帶有數百萬個細菌,80%的蒼蠅腸道中帶有痢疾桿菌,鼠類糞便中帶有沙門氏菌、鉤端螺旋體等病原微生物。
1.2.2.4 通過加工設備及包裝材料污染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及包裝材料,在未經消毒或滅菌前,總是會帶有不同數量的微生物而成為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徑。在食品生產過程中,通過不經消毒滅菌的設備越多,造成微生物污染的機會也越多。已經過消毒滅菌的食品,如果使用的包裝材料未經過無菌處理,則會造成食品的重新污染。
1.3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長
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後,其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會隨著食品所處環境和食品性質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所表現的主要特徵就是食品中微生物出現的數量增多或減少,即稱為食品微生物的消長。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長通常有以下規律及特點。
1.3.1 加工前
食品加工前,無論是動物性原料還是植物性原料都已經不同程度地被微生物污染,加之運輸、貯藏等環節,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機會進一步增加,因而使食品原料中的微生物數量不斷增多。雖然有些種類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後因環境不適而死亡,但是從存活的微生物總數看,一般不表現減少而只有增加。這一微生物消長特點在新鮮魚肉類和果蔬類食品原料中表現明顯,即使食品原料在加工前的運輸和貯藏等環節中曾採取了較嚴格的衛生措施,但早在原料產地已污染而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經過一定的滅菌處理它們仍會存在。
1.3.2 加工過程中
在食品加工的整個過程中,有些處理工藝如清洗、加熱消毒或滅菌對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這些處理措施可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數量明顯下降,甚至可使微生物幾乎完全消除。但如果原料中微生物污染嚴重,則會降低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下降率。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許多環節也可能發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在生產條件良好和生產工藝合理的情況下,污染較少,故食品中所含有的微生物總數不會明顯增多;如果殘留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加工過程中有繁殖的機會,則食品中的微生物數量就會出現驟然上升的現象。
1.3.3 加工後
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由於其中還殘存有微生物或再次被微生物污染,在貯藏過程中如果條件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而使食品變質。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的數量會迅速上升,當數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不再繼續上升,相反活菌數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微生物所需營養物質的大量消耗,使變質後的食品不利於該微生物繼續生長,而逐漸死亡,此時食品不能食用。如果已變質的食品中還有其他種類的微生物存在,並能適應變質食品的基質條件而得到生長繁殖的機會,這時就會出現微生物數量再度升高的現象。加工製成的食品如果不再受污染,同時殘存的微生物又處於不適宜生長繁殖的條件,那麼隨著貯藏日期的延長,微生物數量就會日趨減少。

④ 為什麼說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問題

近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18年 第20號】關於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被抽查的有薯類和膨化食品、水產製品、茶葉及相關製品、蛋製品、罐頭、乳製品和食用農產品等7類食品722批次樣品,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714批次,不合格樣品8批次。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問題食品主因。

食品安全不管到什麼時間一直是一個重大的公共安全衛生問題,它不僅僅直接關繫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更是一個食品生產企業的命脈,食品企業為保護消費者顧客的身體健康,有效控制食品在加工中出現的二次污染,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應採取必要措施,控制食品污染,這才是重中之重。

食品殺菌就是以食品原料、加工品為對象,通過對引起食品變質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殺菌及除菌,達到食品品質的穩定化,有效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並因此降低食品中有害細菌在存活數量。

微生物超標是作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標志,也是判斷其保存能力的指標。食品中細菌菌落總數越多,則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食品質量就越差;菌落總數越小,則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小。統計發現,導致這些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很多,微生物污染是問題食品主因,一般微生物超標原因是個別企業可能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如:

1、生產設備消毒不到位

2、生產環境消毒不到位

3、包裝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

4、產品包裝密封不嚴、

5、人員消毒不到位(更衣室,工作服等)

6、儲運條件控制不當、

7、工器具等生產設備消毒不到位、

8、有滅菌工藝的產品滅菌不徹底。

在消毒劑領域,傳統的方式包括紫外線燈照射殺菌、葯物噴灑滅菌、臭氧、採用初中高效三級過濾方式濾塵等。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他們在之前的食品安全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但隨著現在國家監管及食品質量的不斷提升,缺點也慢慢體現出來。

紫外線燈照射殺菌:紫外線燈對人體有害,所以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實際生產時為細菌二次污染食品的提供機會。紫外線燈還有一個弊端,有效輻照距離為1.5米,開啟時空氣中大部分細菌、病毒只是暫時擊暈(隱藏在0.6M以下或輻照距離外),並未完全殺死;關閉時,待人、物流動後被擊暈的細菌、病毒會反彈,使空氣浮游菌數量更高。

葯物噴灑滅菌:如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因強烈的氣化作用,刺激性很強,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多數出口食品企業也不在用噴灑方法滅菌,主要原因是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學試劑易在食品中殘留,對作業人員的皮膚、神經系統、腸胃及呼吸道也有影響,長期容易患毒害性職業病。

臭氧:使用面比較廣,其殺菌效果取決於車間濕度及臭氧濃度大小。在靜態(無人)的狀態下使用,對器具、設備有氧化、腐蝕作用。由於臭氧會造成人的神經中毒、引發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等危害。

初中高效三級過濾方式濾塵:目前,潔凈室無法在食品行業普及(保健食品除外),原因如下:1、潔凈室造價高、耗電大、易損耗品更換頻繁,運行成本大;2、現有食品企業多為老式廠房,改造成本大,搬遷或重建時則報廢。因此,無塵潔凈室對諸多企業而言成了一種擺設,一種形象工程,只有上級檢查時才開啟。

通過以上常用方法比較,得出如下結論:很多企業無法穩定,有效,長期的控制微生物,究其原因就是消毒產品和消毒方案不正確的緣故。因此解決食品微生物超標的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了解客戶生產工藝,制定專門的消毒方案和選擇一款優質的消毒劑。

奧克泰士作為進入中國5年的品牌,深耕於食品行業,對眾多產品的生產流程了如指掌,配合我們獨有的消毒方案和專業的技術人員,奧克泰士己經為超過1000多家食品生產企業解決了食品微生物超標問題。

奧克泰士—德國原裝進口,專為食品廠設計,奧克泰士配合空間、環境、物表等可達到食品企業消毒滅菌的要求,近來深受食品企業的青睞。其主要成分是由食品級過氧化氫和銀離子組成的復合型溶劑,食品級無色無味無毒無殘留型。

產品經過IFS國際食品標准認證,歐盟EMAS檢測認證、ISO9001/ISO14001管道體系認證、德國萊茵TUV認證等。由於產品其獨特的作用原理,能夠快速殺滅包括芽孢、細菌孢子、真菌孢子、放射菌、分支桿菌、酵母菌、黴菌、病毒、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溶血性鏈球菌、李斯特菌、大腸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桿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空腸彎麴菌、蠟樣芽孢桿菌、平酸菌、耶爾森氏菌、阪崎腸桿菌、蛔蟲卵等在內的所有類型的微生物。

奧克泰士食品廠專用消毒滅菌劑,是利用消毒劑的質量特性在鹼性條件下穩定,在酸性條件下殺菌效果良好的特點,利用德國技術工藝將消毒劑和酸性活化劑分別加工,經總混壓片制備的同體速溶性消毒劑.是集消毒、清洗、滅菌三者合一的產品,穩定性好、無刺激性氣味,對人體健康安全無副作用,使用非常方便,樣品在54℃上儲存14天,有效成分降解率達到3.83%,通過測試,奧克泰士的穩定性良好,殺菌效果符合同家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規定要求。

奧克泰士為食品企業微生物控制展現了嶄新的前景:

奧克泰士作為德國原裝進口食品級高效無殘留的清洗消毒劑,能夠高效殺滅各種微生物,且殘留只有水和氧氣,真正無害,無毒性,無腐蝕性,無味,且作為消毒劑使用時,無刺激性,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它可以作為熏蒸使用代替甲醛,在達到殺滅微生物的同時,無任何刺激性,無需靜置,熏蒸完畢後,即刻可以生產。

它可以作為純化水的抑菌劑,通過微量的添加,達到抑制循環水微生物,藻類控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奧克泰士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一款能夠有效去除生物膜的殺菌消毒劑,它作為C/D 區的物體表面消毒,人員手部消毒用時,使用後,無需沖洗,且具有保護皮膚的作用,沒有任何腐蝕性。不會產生耐葯性,不受溫度、PH 值、光照的影響,可以長期儲存。

⑤ 微生物與食品之間的關系

利用有益微生物製造食品、保藏食品,控制腐敗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防止食品變質。

微生物與食品的關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轉化幾種情況。有益分為直接有益和間接有益,又可進一步分為有益於人體健康和有益於生產;對於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為這些微生物並無危害,但是其代謝產物有毒性,危害人體健康;還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會致病也不會產生有害代謝物。但是其生長繁殖會給生產帶來一些影響。一些微生物對生產和健康的影響較小,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一些情況下有利於生產和健康,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利於生產,有害於健康。

例如:酵母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利用酵母菌製作出許多營養豐富、味美的食品和飲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產的食品種類很多,有麵包、蛋糕等。

(5)微生物為什麼容易對食物擴展閱讀

微生物指標還應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馬芷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豬水泡病毒等;另外,從食品檢驗的角度考慮,寄生蟲也被很多學者列為微生物檢驗的指標,如旋毛蟲、囊尾蚴、豬肉孢子蟲、蛔蟲、肺吸蟲、弓形體、蟎、薑片吸蟲、中華分枝睾吸蟲等。

美國開展的食品微生物檢驗項目主要包括:需氧菌平板計數、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創傷弧菌、肉毒梭菌、麻痹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遺忘性貝類毒素以及組胺等。

參考資料:網路-生物分類學

⑥ 微生物對食品的危害有哪些

1、細菌性危害

細菌性危害是指細菌及其毒素產生的生物性危害。按其形態,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按其致病性,細菌又可分為致病菌、條件病菌和非致病菌。引起食品腐敗變質。引起食源性疾病。若食品被致病菌污染,將會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2、病毒性危害

病毒非常微小,不僅肉眼看不見,而且在光學顯微鏡下也看不見,需用電子顯微鏡才能察覺到。病毒對食品的污染不像細菌那麼普遍,但一旦發生污染,產生的後果將非常嚴重。病毒一般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排泄物傳染到食物中。

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可導致食品的直接性污染,而污水則常導致食品的間接性污染。食品中常見的病毒有肝炎病毒,諾瓦克病毒以及一些與腸炎有關的病毒。

3、寄生蟲危害

寄生蟲是一類專門由寄主體內獲取營養的有機體。在寄生關系中,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具有重大的食品安全意義。畜禽、水產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消費者食用了含有寄生蟲的畜禽和水產品後,就可能感染寄生蟲。

4、真菌性危害

食品中真菌性危害主要包括真菌及其毒素,有毒蘑菇對食品造成的危害。黴菌可以破壞食品的品質,有的產生毒素,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黃麴黴素、雜色麴黴素、赭麴黴素可以導致肝損傷,並具有很強的致病作用。與細菌毒素不同,黴菌毒素可以耐受高溫。

食品腐敗變質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變黏:腐敗變質食品變黏主要是由於細菌生長代謝形成的多糖所致,常發生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中。常見的使食品變教的微生物有:黏液產鹼桿菌、類產鹼桿菌,無色桿菌屬,氣桿菌屬,乳鼓桿菌,明串珠菌等,少數酵母也會使食品腐敗變黏。

2、變酸:食品變酸常發生在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和乳製品中。食品變酸主要是由於腐敗微生物生長代謝產鼓所致,醋酸屬,丙酸屬,假單抱菌屬,微球菌屬,乳較鏈球曲屬和乳酸桿菌科備用細菌等;少數黴菌如根霉也會利用碳水化合物產鼓,從而造成食品腐敗變質。

3、變臭:食物變臭主要是由於細菌分解蛋白質為主的食品產生有機胺、氨氣、硫醉和糞奧素等所致。常見的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有:梭狀芽抱桿菌屬,變形桿菌屆屬,芽抱桿菌屬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食品安全危害、網路——食物變質

⑦ 微生物為什麼能使食品發酵

因為任何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不利用,就會被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活動一個顯著的作用就是發酵。
發酵現象早巳被人們所認識,但了解它的本質卻是近200年來的事。英語中發酵一詞fermentation是從拉丁語fervere派生而來的,原意為「翻騰」,它描述酵母作用於果汁或麥芽浸出液時的現象。沸騰現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條件下降解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在生物化學中把酵母的無氧呼吸過程稱作發酵。我們現在所指的發酵早已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發酵是生命體所進行的化學反應和生理變化,是多種多樣的生物化學反應根據生命體本身所具有的遺傳信息去不斷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的過程。發酵產物是指在反應過程當中或反應到達終點時所產生的能夠調節代謝使之達到平衡的物質。實際上,發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種,只不過呼吸作用最終生成CO2和水,而發酵最終是獲得各種不同的代謝產物。因而,現代對發酵的定義應該是:通過微生物(或動植物細胞)的生長培養和化學變化,大量產生和積累專門的代謝產物的反應過程。

⑧ 為什麼說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腐敗的主要原因

維基網路
腐敗
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或稱「腐爛」(rotting),指有機物因化學或生物反應而分解成無機物。
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下,非常緩慢。就算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酸解反應,也需要高濃度的無機酸存在。
食品中,無機酸幾乎無。
這樣,只剩下生物反應能夠引起腐敗。
生物反應,實際上指微生物代謝,產生各種酶,能夠分解澱粉、脂肪、蛋白等類營養成分,生成酸、酯、醇、醛等和多種氣體。
因為營養成分變化,產生的酸味、二氧化硫等臭氣,使得食品的色香味變得不盡人意。
由於食品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如果高溫高壓殺滅微生物,同時會使營養成分分解。所以,通過保質期來限制食品盡快消費,避免微生物繁殖過量,造成腐敗現象出現。
反腐很難,抑止腐敗最好從產生腐敗的條件入手,解決根本,才是解決之道。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為什麼容易對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