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常見的致腐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的致腐微生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6 13:36:03

❶ 引起腐敗變質的微生物主要是

酵母菌,白腐黑腐菌,空氣里的細菌都可以分解有機質,但主要是黴菌,黴菌大多可以分泌抑制細菌生長的物質,阻止細菌搶食……
食物變質的原因總共有如下幾點1.因微生物的繁殖引起食品腐敗變質;2.因空氣中氧的作用,引起食品成分的氧化變質;3.因食品內部所含氧化酶、過氧化酶、澱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進食品代謝作用的進行,產生熱、水蒸氣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變質;因昆蟲的侵蝕繁殖和有害物質間接與直接污染,致使食品腐敗。所以即使你加熱之後 殺死了微生物還有其他原因導致的變質無法逆轉。當然殺死了微生物,它們曾經在食物上所做過的行為即引起變質也無法磨滅。就好比罪犯殺了人,即使槍斃了罪犯,可受害人還是死了一樣。

❷ 引起罐頭腐敗的主要微生物及其控制方法

罐頭食品至今為止,已經存在近百年的時間。伴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標准不斷的提高,罐頭食品的加工工藝和方法也出現了多次改革與技術更新。

在罐頭中,選取初始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大,進行原料清洗、處理的方法也越來越先進,生產處理技術和食品的標准也越來越高,同時,罐頭的排氣、殺菌、密封等措施也同步提高。

罐頭的生產流程

對於罐頭加工來講,殺菌及控制微生物與密封是其工藝流程的重要控制環節,同罐頭食品的保存時間、口味和質量存在密切的關聯。其加工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對原料進行選取與清洗;

2.對原料進行去皮,護色;

3.將原料進行切割;

4.對原料進行預煮;

5.將原料裝罐,並加入輔助原料;

6.進行殺菌、排氣與冷卻操作;

7.製成罐頭成品。

罐頭微生物污染的種類及途徑

罐頭在上述生產加工流程中,因原料本身帶有的微生物或通過水、空氣、人、動物、機械設備、用具及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食用過程中都會造成食品發生微生物污染。常見的微生物

1、低酸性和中酸性罐頭食品(PH>4.5)

(1)嗜熱脂肪芽孢桿菌:嗜熱性、平蓋酸敗,產酸,不產氣或微量產氣(低真空);

(2)嗜熱解糖梭狀芽孢桿菌:嗜熱性,產氣,不產H2S,產酸,脹罐;

(3)致黑梭狀芽孢桿菌:嗜熱性,產H2S,平蓋或輕脹(低真空),變黑;

(4)肉毒梭狀芽孢桿菌:嗜溫性,厭氧,產毒素,產酸,產氣,產H2S,脹罐;

(5)生芽孢梭狀桿菌:嗜溫性,厭氧,不產毒,產酸,產氣,產H2S,脹罐,有臭味。

2、酸性罐頭食品(PH3.7~4.5)

(1)凝結芽孢桿菌:嗜熱性,平蓋酸敗,產酸,不產氣;

(2)巴氏固氮梭菌、酪酸梭菌:嗜溫性,厭氧發酵,產氣(O2,H2);

(3)多粘芽孢桿菌、軟化芽孢桿菌:嗜溫性,產氣,產酸,產丙酮,產乙醇。

3、高酸性罐頭食品(PH<3.7)

(1)乳桿菌明串珠菌:嗜溫性,非芽孢菌,產酸,產氣(CO2),脹罐;

(2)酵母:產乙醇,產氣(CO2),產膜

(3)黴菌:表面長霉;

❸ 什麼細菌或微生物能夠導致果品腐爛

首先你要明白,細菌是屬於微生物的一種.
其次,微生物繁殖極快而且變異性強,所以是很難統計具體數量的,不過可以肯定起碼幾百萬種.而其中導致腐爛大多屬於腐生微生物和病原
微生物
,它們包括細菌,真菌,土壤腐生微生物等等.
具體的分類實在太過繁瑣很難一一給你列出來,給你舉幾個例子,黴菌,酵母菌,嗜鹽性細菌

假單孢桿菌屬、黃色桿菌屬、無色桿菌屬等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小球菌屬、乳桿菌屬、小桿菌屬、芽孢桿菌屬和梭狀芽孢桿菌屬等革蘭氏陽性細菌

❹ 導致蘋果和棗類腐爛的微生物有哪些

最多的是酵母菌,其次是真菌(黴菌)
一般呈卵圓形、圓形、圓柱形或檸蒙形。菌落形態與細菌相似,但較大較厚,呈乳白色或紅色,表面濕潤、粘稠,易被挑起。生殖方式分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無性繁殖有芽殖和裂殖兩種。解脂假絲酵母等當環境條件適宜而生長繁殖迅速時,出芽形成的子細胞尚未與母細胞分開,又長了新芽 ,形成成串的細胞,猶如假絲狀,故稱假絲酵母。有性繁殖產生子囊孢子。酵母菌分布很廣,在含糖較多的蔬菜、水果表面分布較多,在空氣土壤中較少。
酵母菌(Saccharomyces)是真菌生物,分類上比較混亂,主要是因其形態不一所致。按J·Lodder的酵母分類學,能形成子囊孢子的屬子囊菌綱的酵母菌科(Saccha romycetaceae),也稱真酵母如德巴利酵母(S·Debaryomyces)。還有些酵母不形成孢子,屬於不完全菌綱、蓯梗孢目,隱球酵母科(Cryptococcaceae),如假絲酵母(Candidaspp)。
酵母菌體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內有細胞核、液泡和顆粒體物質。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進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種類能產生子囊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種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發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
枯草桿菌以水果為營養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的腐爛
黃麴黴(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類,黃麴黴群的一種常見腐生真菌。多見於發霉的糧食、糧食製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機物上。菌落生長較快,結構疏鬆,表面黃綠色,背面無色或略呈褐色。菌體由許多復雜的分枝菌絲構成。營養菌絲具有分隔;氣生菌絲的一部分形成長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產生燒瓶形或近球形的頂囊,囊的表面產生許多小梗(一般為雙層),小梗上著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於合成孢子穗。可用於生產澱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釀造工業中的常見菌種。近年來,發現其中某些菌株會產生引起人、畜肝臟致癌的黃麴黴毒素。
細菌,主要有芽孢桿菌屬(Bacillus)的枯草桿菌粘液變種(Bac.subtilus var.mucoides)和蠟狀芽孢桿菌粘液變種(Bac.cereus var.mucoides);假單孢菌屬(Pseudomonas)的托氏假單孢菌(P.tolassii)和熒光假單孢菌(P.fluorescens)等。在分類上屬原核界、裂殖菌門,裂殖菌綱。
細菌的個體形態有桿狀、球狀或弧狀。芽孢桿菌屬的細菌呈桿狀或圓柱狀,大小為1~5微米×0.2~1.2微米,當做成水裝片時,經特殊染色,可觀察到鞭毛。當環境不良時,能在體內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芽孢。芽孢外被厚壁,抗逆性強,尤其是對高溫有非常強的忍耐力,一般在100℃下,3小時仍不喪失其生活力,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反應。假單孢屬的細菌,細胞形狀差異很大,通常呈桿狀或球形,大小為0.4~0.5微米×1.0~1.7微米,典型的細胞在一端或兩端具有1條或多條鞭毛,形成白色菌落,有的種能產生熒光色素或其它色素,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圖11-6)。黃色單孢菌僅具一根端生鞭毛,菌落黃色粘質狀,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

❺ 引起食物腐敗變質的微生物有哪些

細菌
需氧性芽孢桿菌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中嗜熱性(最適生長溫度55℃)和嗜溫性菌(最適生長溫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敗。它們都能產生芽孢,對熱的抵抗力特別強,是加熱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敗菌。非芽孢桿菌由於不產生芽孢,其熱抵抗力弱,是新鮮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見腐敗菌。當保藏食品因加熱不足或密封不良時,非芽孢桿菌亦能引起其腐敗變質。

嗜熱脂肪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但兼有厭氧的特性。其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70~77℃。它在pH≥5的食品中生長,使食品中糖類分解而產生酸(乳酸、甲酸、醋酸),不產生氣(有時在含氮物質的罐頭食品中微量產生氣),使湯汁呈現渾濁並帶有酸味和異味,是引起低酸性罐頭食品的典型平酸菌之一,通常在青豌豆、青刀豆、蘆筍、蘑菇、紅燒肉、豬肝醬等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由於罐頭外觀還是正常、罐底和蓋仍是平的,但內容物已變酸,故稱平蓋酸敗。其耐熱性D值(指在121.1℃下減少菌數 90%所需要的時間)高於嗜溫菌。

凝結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為兼性厭氧。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55~60℃,最低生長pH為4.0,因此不僅引起低酸性食品變敗,還能在番茄汁酸性食品產酸(乳酸)、不產氣,並使食品變味,也是典型平酸之一。在青刀豆、蘑菇、蘆筍、筍片、豆芽菜、茄汁什錦蔬菜、番茄製品和肉類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

嗜熱解糖梭狀芽孢桿菌
具有嗜熱和厭氧特性,生長溫度在43~71℃,最適生長溫度為55~62℃。無分解蛋白質能力,但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在產酸(乳酸)的同時並有大量氣體產生,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氫氣,可引起pH≥4.5的食品酸敗,特別是在低酸性蔬菜罐頭內生長繁殖後,使罐頭膨脹,甚至爆裂,內容物酸度增加並常常帶酪酸臭味。其芽孢的耐熱性很高。由於在通常室溫下不能生長,當產品在高溫中存放,如熱帶地區或保溫售貨箱中,才發生此類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生芽孢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厭氧菌。生長溫度在20~50℃,最適生長溫度在37℃左右。其分解蛋白質能力很強,能使動物肌肉組織消化並變黑,能分解一些糖類,所引起的變質,均發生在pH≥6的食品中,並多數出現在肉類和魚類製品中。其芽孢有一定的耐熱性,比肉毒梭狀芽孢桿菌強,因此國際上把該菌(代號P.A.3679)作為制訂低酸性食品罐頭殺菌條件的標准菌。它在罐內生長繁殖後,產酸,產生二氧化碳、氫氣和硫化氫氣體,因此有惡臭味,但不產毒素。

酪酸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專性厭氧菌。生長溫度為30~45℃,最低生長pH為 4.0。能分解澱粉和糖類,除產生酪酸二氧化碳、氫氣外,還產生少量的醇類、蟻酸和乳酸等,能使豆類、馬鈴薯、番茄、菠蘿等酸性食品腐敗變酸並產氣,使罐頭食品膨脹,甚至爆裂。

非芽孢細菌
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不產生芽孢的非芽孢細菌的種類要比有芽孢細菌多得多,因此污染食品的機會也多。但非芽孢細菌的抗熱力較差,容易在食品加熱處理過程中被殺滅。液化鏈球菌、糞鏈球菌和嗜熱鏈球菌是非芽孢細菌中抗熱力較強的細菌,經60℃加熱30分鍾尚能生存,同時還能在含6.5%食鹽的食品中繁殖,在pH≥4.5的食品中,分解蔗糖和乳糖並產酸。大腸桿菌和變形桿菌屬中某些菌種也能引起 pH≥4.5的食品腐敗,產酸並產氣,但在60℃下經30分鍾即被殺滅。明串洙菌、極少數乳酸桿菌可在pH<4.5的食品中生長,引起產酸產氣而腐敗。

黴菌
生長在培養基上而長成絨毛狀或棉絮狀菌絲體的真菌的統稱黴菌必須在有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且各種黴菌的需氧量也有很大差異。黴菌不僅在25~30℃下生長良好,還能在<10℃下生長,如青黴屬、芽枝霉屬、念珠霉屬、毛霉屬、葡萄孢霉屬。黴菌與細菌、酵母相比,能在較低的水分活度值(A)內生長。當A值在0.64以下,所有黴菌才不能生長。黴菌在pH1.5~11.0條件下都能生長。其耐高滲透壓的能力也比細菌和酵母強得多。通常引起高滲透壓食品變質的黴菌有灰緣麴黴、匍匐麴黴咖啡色串孢霉乳卵孢霉、芽枝霉屬、青黴屬等。黴菌引起食品腐敗後,不僅出現肉眼能看到的各種顏色的黴菌絲體,而且往往還能分解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和果膠),使食品變質甚至組織軟化、解體。

純黃絲衣霉的抗熱力比其他黴菌要強得多,在85℃下經30分鍾或87.7℃下經10分鍾還能生存。適宜生長溫度為30~37℃,能在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生長,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強烈破壞果膠質的作用,可使水果罐頭中的果實軟化和解體。和它有相似作用的還有純白絲衣霉,但其抗熱力稍低於純黃絲衣霉。

酵母
酵母是兼性厭氧菌。在25~30℃下多數酵母菌生長良好,生長的pH范圍為2.5~8.0。酵母對A的要求比細菌較低,多數的最低A值為0.94~0.88,但耐滲透壓的酵母菌只要0.60。通常引起高濃度糖分的糖漿、果醬、濃縮果汁等食品變質的有魯氏酵母、羅氏酵母、蜂蜜酵母、義大利酵母、異常漢遜氏酵母、漢氏德巴利氏酵母、膜醭畢赤氏酵母等。其中羅氏酵母和漢氏德巴利氏酵母還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因此又稱為耐鹽性酵母。

球擬酵母屬
酵母細胞呈球形、卵形、橢圓形,借多端出芽繁殖。對多數糖有分解作用,且具有耐高濃度糖和鹽的特性,通常在果汁、煉乳中引起腐敗。如煉乳球擬酵母、球擬酵母使煉乳罐頭產氣而膨脹,嚴重時發生爆裂。它們在果汁、果醬中繁殖後,改變內容物的風味,並產生汁液渾濁和沉澱,當大量產CO後,使容器膨脹和爆裂。

假絲酵母屬
酵母細胞為球形或圓筒形,有時細胞連接成假絲狀,借多端出芽和分裂而繁殖。對糖類有強的分解作用,一些菌種能氧化有機酸。假絲酵母屬是引起充氣或不充氣軟飲料產生渾濁的腐敗菌之一。

❻ 食品變質的微生物主要是什麼類群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變黏:腐敗變質食品變黏主要是由於細菌生長代謝形成的多糖所致,常發生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中。常見的使食品變教的微生物有:黏液產鹼桿菌、類產鹼桿菌,無色桿菌屬,氣桿菌屬,乳鼓桿菌,明串珠菌等,少數酵母也會使食品腐敗變黏。
2.變酸:食品變酸常發生在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和乳製品中。食品變酸主要是由於腐敗微生物生長代謝產鼓所致,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醋酸屬,丙酸屬,假單抱菌屬,微球菌屬,乳較鏈球曲屬和乳酸桿菌科備用細菌等;少數黴菌如根霉也會利用碳水化合物產鼓,從而造成食品腐敗變質。
3.變臭:食物變臭主要是由於細菌分解蛋白質為主的食品產生有機胺、氨氣、硫醉和糞奧素等所致。常見的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有:梭狀芽抱桿菌屬,變形桿菌屆屬,芽抱桿菌屬等。

❼ 微生物造成食品腐敗變質的類型有哪些

細菌
需氧性芽孢桿菌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中嗜熱性(最適生長溫度55℃)和嗜溫性菌(最適生長溫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敗。它們都能產生芽孢,對熱的抵抗力特別強(表2[
幾種芽孢細菌的耐熱性
D
值分)]
值分)"
class=image>[比較]),是加熱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敗菌。非芽孢桿菌由於不產生芽孢,其熱抵抗力弱,是新鮮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見腐敗菌。當保藏食品因加熱不足或密封不良時,非芽孢桿菌亦能引起其腐敗變質。
黴菌
生長在培養基上而長成絨毛狀或棉絮狀菌絲體的真菌的統稱黴菌必須在有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且各種黴菌的需氧量也有很大差異。黴菌不僅在25~30℃下生長良好,還能在<10℃下生長,如青黴屬、芽枝霉屬、念珠霉屬、毛霉屬、葡萄孢霉屬。黴菌與細菌、酵母相比,能在較低的水分活度值(A)內生長。當A值在0.64以下,所有黴菌才不能生長。黴菌在pH1.5~11.0條件下都能生長。其耐高滲透壓的能力也比細菌和酵母強得多。通常引起高滲透壓食品變質的黴菌有灰緣麴黴、匍匐麴黴咖啡色串孢霉乳卵孢霉、芽枝霉屬、青黴屬等。黴菌引起食品腐敗後,不僅出現肉眼能看到的各種顏色的黴菌絲體,而且往往還能分解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和果膠),使食品變質甚至組織軟化、解體。
純黃絲衣霉的抗熱力比其他黴菌要強得多,在85℃下經30分鍾或87.7℃下經10分鍾還能生存。適宜生長溫度為30~37℃,能在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生長,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強烈破壞果膠質的作用,可使水果罐頭中的果實軟化和解體。和它有相似作用的還有純白絲衣霉,但其抗熱力稍低於純黃絲衣霉。
酵母
酵母是兼性厭氧菌。在25~30℃下多數酵母菌生長良好,生長的pH范圍為2.5~8.0。酵母對A的要求比細菌較低,多數的最低A值為0.94~0.88,但耐滲透壓的酵母菌只要0.60。通常引起高濃度糖分的糖漿、果醬、濃縮果汁等食品變質的有魯氏酵母、羅氏酵母、蜂蜜酵母、義大利酵母、異常漢遜氏酵母、漢氏德巴利氏酵母、膜醭畢赤氏酵母等。其中羅氏酵母和漢氏德巴利氏酵母還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因此又稱為耐鹽性酵母。

❽ 何為食品的腐敗變質導致食品腐敗變質的微生物種類有哪些

食品腐敗變質是指食品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造成其原有化學性質或物理性質和感官性狀發生變質,降低或失去其營養價值和商品價值的過程。
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微生物有細菌、酵母菌和黴菌等,它們在生長和繁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酶類物質,破壞細胞壁而進入細胞內部,使食品中的營養物質分解。食品質量降低,進而使食品發生變質和腐爛。

❾ 哪些常見微生物可以使食品腐敗

引起食品發生化學或物理性質變化,從而使食品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組織性狀及色、香、味,成為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微生物。是食品微生物(發酵食品微生物、食品腐敗微生物、食物中毒微生物)主要內容之一。植物性和動物性食品原料在收獲、運輸、加工和貯藏過程中,會受到微生物的污染。由於食品性質、來源和加工處理不同,引起食品腐敗的微生物也各有差異。通常細菌、黴菌、酵母都能引起食品腐敗,以細菌和黴菌引起的食品腐敗最為常見。
細菌 需氧性芽孢桿菌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中嗜熱性(最適生長溫度55℃)和嗜溫性菌(最適生長溫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敗。它們都能產生芽孢,對熱的抵抗力特別強是加熱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敗菌。非芽孢桿菌由於不產生芽孢,其熱抵抗力弱,是新鮮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見腐敗菌。當保藏食品因加熱不足或密封不良時,非芽孢桿菌亦能引起其腐敗變質。
嗜熱脂肪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但兼有厭氧的特性。其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70~77℃。它在pH≥5的食品中生長,使食品中糖類分解而產酸(乳酸、甲酸、醋酸),不產氣(有時在含氮物質的罐頭食品中微量產氣),使湯汁呈現渾濁並有酸味和異味,是引起低酸性罐頭食品的典型平酸菌之一,通常在青豌豆、青刀豆、蘆筍、蘑菇、紅燒肉、豬肝醬等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由於罐頭外觀還是正常、罐底和蓋仍是平的,但內容物已變酸,故稱平蓋酸敗。其耐熱性Dr值(指在121.1℃下減少菌數 90%所需要的時間)高於嗜溫菌。
凝結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為兼性厭氧。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55~60℃,最低生長pH為4.0,因此不僅引起低酸性食品變敗,還能在番茄汁酸性食品產酸(乳酸)、不產氣,並使食品變味,也是典型平酸之一。在青刀豆、蘑菇、蘆筍、筍片、豆芽菜、茄汁什錦蔬菜、番茄製品和肉類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
嗜熱解糖梭狀芽孢桿菌 具有嗜熱和厭氧特性,生長溫度在43~71℃,最適生長溫度為55~62℃。無分解蛋白質能力,但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在產酸(乳酸)的同時並有大量氣體產生,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氫氣,可引起pH≥4.5的食品酸敗,特別是在低酸性蔬菜罐頭內生長繁殖後,使罐頭膨脹,甚至爆裂,內容物酸度增加並常常帶酪酸臭味。其芽孢的耐熱性很高。由於在通常室溫下不能生長,當產品在高溫中存放,如熱帶地區或保溫售貨箱中,才發生此類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生芽孢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厭氧菌。生長溫度在20~50℃,最適生長溫度在37℃左右。其分解蛋白質能力很強,能使動物肌肉組織消化並變黑,能分解一些糖類,所引起的變質,均發生在pH≥6的食品中,並多數出現在肉類和魚類製品中。其芽孢有一定的耐熱性,比肉毒梭狀芽孢桿菌強,因此國際上把該菌(代號P.A.3679)作為制訂低酸性食品罐頭殺菌條件的標准菌。它在罐內生長繁殖後,產酸,產生二氧化碳、氫氣和硫化氫氣體,因此有惡臭味,但不產毒素。
酪酸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專性厭氧菌。生長溫度為30~45℃,最低生長pH為 4.0。能分解澱粉和糖類,除產生酪酸、二氧化碳、氫氣外,還產生少量的醇類、蟻酸和乳酸等,能使豆類、馬鈴薯、番茄、菠蘿等酸性食品腐敗變酸並產氣,使罐頭食品膨脹,甚至爆裂。
非芽孢細菌 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不產生芽孢的非芽孢細菌的種類要比有芽孢細菌多得多,因此污染食品的機會也多。但非芽孢細菌的抗熱力較差,容易在食品加熱處理過程中被殺滅。液化鏈球菌、糞鏈球菌和嗜熱鏈球菌是非芽孢細菌中抗熱力較強的細菌,經60℃加熱30分鍾尚能生存,同時還能在含6.5%食鹽的食品中繁殖,在pH≥4.5的食品中,分解蔗糖和乳糖並產酸。大腸桿菌和變形桿菌屬中某些菌種也能引起 pH≥4.5的食品腐敗,產酸並產氣,但在60℃下經30分鍾即被殺滅。明串洙菌、極少數乳酸桿菌可在pH<4.5的食品中生長,引起產酸產氣而腐敗。
黴菌 生長在培養基上而長成絨毛狀或棉絮狀菌絲體的真菌的統稱。黴菌必須在有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且各種黴菌的需氧量也有很大差異。黴菌不僅在25~30℃下生長良好,還能在<10℃下生長,如青黴屬、芽枝霉屬、念珠霉屬、毛霉屬、葡萄孢霉屬。黴菌與細菌、酵母相比,能在較低的水分活度值(Aw)內生長。當Aw值在0.64以下,所有黴菌才不能生長。黴菌在pH1.5~11.0條件下都能生長。其耐高滲透壓的能力也比細菌和酵母強得多。通常引起高滲透壓食品變質的黴菌有灰緣麴黴、匍匐麴黴、咖啡色串孢霉、乳卵孢霉、芽枝霉屬、青黴屬等。黴菌引起食品腐敗後,不僅出現肉眼能看到的各種顏色的黴菌絲體,而且往往還能分解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和果膠),使食品變質甚至組織軟化、解體。
純黃絲衣霉的抗熱力比其他黴菌要強得多,在85℃下經30分鍾或87.7℃下經10分鍾還能生存。適宜生長溫度為30~37℃,能在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生長,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強烈破壞果膠質的作用,可使水果罐頭中的果實軟化和解體。和它有相似作用的還有純白絲衣霉,但其抗熱力稍低於純黃絲衣霉。
酵母 酵母是兼性厭氧菌。在25~30℃下多數酵母菌生長良好,生長的pH范圍為2.5~8.0。酵母對Aw的要求比細菌較低,多數的最低Aw值為0.94~0.88,但耐滲透壓的酵母菌只要0.60。通常引起高濃度糖分的糖漿、果醬、濃縮果汁等食品變質的有魯氏酵母、羅氏酵母、蜂蜜酵母、義大利酵母、異常漢遜氏酵母、漢氏德巴利氏酵母、膜醭畢赤氏酵母等。其中羅氏酵母和漢氏德巴利氏酵母還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因此又稱為耐鹽性酵母。
球擬酵母屬 酵母細胞呈球形、卵形、橢圓形,借多端出芽繁殖。對多數糖有分解作用,且具有耐高濃度糖和鹽的特性,通常在果汁、煉乳中引起腐敗。如煉乳球擬酵母、球擬酵母使煉乳罐頭產氣而膨脹,嚴重時發生爆裂。它們在果汁、果醬中繁殖後,改變內容物的風味,並產生汁液渾濁和沉澱,當大量產CO2後,使容器膨脹和爆裂。
假絲酵母屬 酵母細胞為球形或圓筒形,有時細胞連接成假絲狀,借多端出芽和分裂而繁殖。對糖類有強的分解作用,一些菌種能氧化有機酸。假絲酵母屬是引起充氣或不充氣軟飲料產生渾濁的腐敗菌之一。

❿ 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一樓的真是答非所問啊!我是學生物奧賽的,讓我來告訴你。
霍亂弧菌 幽門螺桿菌 酵母菌 乳酸(桿)菌 炭疽桿菌 蘑菇(大型真菌) 黴菌 放線菌 煙草花葉病毒 大腸桿菌 HIV病毒 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 SARS病毒 藍細菌 無細胞壁的支原體
其實高中微生物接觸不多,也不是重點,動物學,植物學,細胞學,遺傳學才是重中之重,努力吧,高中生物其實學起來也挺簡單的。

閱讀全文

與常見的致腐微生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