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地球上的什麼資源面臨滅絕
由全球95個國家的1360名科學家聯合研究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人類活動已使地球上約2/3的自然資源面臨枯竭,沼澤、森林、草原、河口、天然漁場和其他一些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目前正在遭受無可挽回的破壞,自然界中的一個物種可以影響到其他1000萬種生物的生存。
人類活動給地球的生態系統為以後維持物種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球上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的破壞。中國的黃河,非洲的尼羅河以及北美的科羅拉多河在一年中某個時節還沒有入海之前就已經枯竭了。
維持物種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波羅的海中生活著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100種動物,其中1/3來自美國的五大湖;反過來五大湖中的170個外來物種的1/3來自波羅的海。而物種入侵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一種美國水母的入侵造成黑海中26種魚類的滅絕,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使現存物種很難適應。
「大自然給地球上60億人帶來巨大的好處,忽視這一點將非常可怕,我們可能會使自己遠離自然,但我們的生存完全依靠其提供的服務。」
●過去60年中被用於耕種的土地超過了18和19世紀的總和。
●全球土地的大約24%目前已被用於耕種。
●過去40年來,江河湖泊中的水量減少了一倍。
●目前全球至少1/4的魚類都面臨過度捕撈的危險。
●從1980年起,紅樹林總量的35%已從地球上消失,全球珊瑚礁有20%遭到破壞,另有20%遭到嚴重破壞。
●人類對於森林的過度砍伐增加了感染瘧疾和霍亂的可能,並導致新型疾病的產生.
『貳』 造成生物滅絕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關於五次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人們提出了災變說、隕石說等幾十種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對一定的地質現象或某一物種進行的研究,所以還沒有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要想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必須站在地球演化的高度,對五次物種大滅絕進行整體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說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認為,46億年前太陽因燃燒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億年前,由於地球逐漸冷卻,岩石圈形成。39億年前,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著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38億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誕生。6億年前,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1],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5],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絕不是巧合。這5次大滅絕的物種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與海退、大陸面積增加、大陸架減少、海平面下降有關[6]。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1. 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1、寒武紀以來的第一次造山運動是加里東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加里東運動泛指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於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裡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志留紀始於4.38億年前,「志留紀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 這說明第一次造山運動的開始時間是4.4億年前,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4.4億年前完全相同。
1.2、寒武紀以來的第二次造山運動是海西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海西運動又稱華力西運動,泛指晚古生代發生於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泥盆始於是4億年前,「自泥盆紀初期」這說明海西運動始於3.65億年前,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前完全相同。
1.3、第3次造山運動是印支運動。《CNKI知識元資料庫》:「印支運動是從三疊紀到早侏羅世之間的地殼運動」。三疊紀始於2.5億年前,這說明印支運動始於2.5億年前,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前完全相同。
1.4、第4次造山運動是燕山運動。網路網網路:「燕山運動,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侏羅紀始於2.05億年前,這說明燕山運動始於2.05億年前。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前完全相同。
1.5.第5次造山運動是喜馬拉雅運動。網路網網路:「喜馬拉雅運動,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 新生代始於6500萬年前,這說明喜馬拉雅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2、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一些淺海變成了陸地[2],原先生活在這些淺海地區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棲生物的生存方式適應不了陸地環境而滅絕了。由於海退,沼澤和淺水湖乾涸了,一些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的兩棲類和爬行類消亡了。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6]。
奧陶紀末4.4億年前第1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中死去的大多數為原始海洋生物。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固著在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陸地生存環境而難逃死亡的噩運。
泥盆紀末3.65億年前第2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許多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的主要是一些原始魚類,它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當海水退去,這些原始魚類因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二疊紀末2.5億年前第3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75%的兩棲類、85%的爬行類。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被動攝食、固著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變化了的環境而被那些可移動、主動攝食的生物取代了。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它們還不能遠離水邊,擴散的范圍很小,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必然會走向滅亡。
三疊紀末2.05億年前第4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蕨類植物生活在水邊。當海水退去,土地變得乾旱,這些蕨類植物適應不了這種乾旱環境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末6500萬年前第5次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等。裸子植物生長在濕潤地區;恐龍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翼龍生活在岸邊的懸崖上[3]。一旦海水退去,這些依賴水環境生存的生物必然會遭到滅頂之災。
3、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一旦離開了水環境,這些物種就不能進行生殖。因為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淺海變成了陸地,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所以必然走向滅絕。
奧陶紀滅絕的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們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進行。當海水退去,淺海變成陸地的時候,這些在淺海中進行繁殖的無脊椎動物,由於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繁殖而滅絕了。
泥盆紀滅絕的主要是魚類和70%的無脊椎動物。魚類主要在淺海中進行卵生繁殖,當海水退去,由於這些魚類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產卵受精而退出歷史舞台。
二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腕足動物、75%的兩棲類、80%爬行類。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由於不能在水中產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三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類。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獨立生活,在水的幫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體沒有水不能受精。當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旱的情況下,由於蕨類植物不能進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箭石等。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恐龍因為湖泊乾涸渴死,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廣東河源15000枚恐龍蛋沒有孵化便是最好證明)最終導致滅絕。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種子是裸露的。由於氣候乾燥,裸露的種子很快被曬干而失去發芽能力,裸子植物最終被種子由果實包裹的能在乾旱條件下繁植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由於卵生對溫度和濕度的依賴性特強,所以卵生動物被胎生的哺乳動物所取代。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次退卻,使大陸面積增加、氣候乾燥、土地乾旱,湖泊乾涸,那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需要水環境的物種因為不適應新的乾旱環境渴死滅絕了。
參考文獻
[1]、 柴東浩、陳廷愚:《新地球觀——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版
[2]、金性春:《漂移的大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版
[3]、汪建川:《走進自然博物館》2001、12版
[4]、網路網;賴柏林地球膨裂說
[5]、網路網:《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
[6]、網路網:五次物種大滅絕
作者:賴柏林
『叄』 生物資源遭到破壞有哪些(不少於250個字)
海洋生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海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度銳減。海洋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魚的過度捕獲、傳統漁業資源衰退。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規劃管理、捕撈失控以及海洋環境污染加劇。部分河口、海灣及沿岸淺水區,由於不適當的攔河築壩、圍海造田、修築海岸工程以及排污等,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漁業資源的衰退。沿海除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外,其它生物資源也未得到應有保護。如山東的膠州灣,1963年曾有141種生物,70年代還有30種,到80年代初只剩下17種。一些珍稀生物,如中華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龜、文昌魚等,減少更加明顯,幾乎瀕臨滅絕的危險。
1、近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圍較廣,東海近岸區和渤海部分海區的港灣和河口污染較為嚴重。石油污染不僅能使魚、蝦、貝類等海產品變味,嚴重時能產生毒性效應。油污染還會使海濱風景瀏覽區及海水浴場的環境質量惡化,影響游覽和休養活動。1980~1995年間我國海域發現有一定規模的海面溢油事件115起。因污染對魚蝦產卵、繁殖及資源衰退等慢性影響造成的損失估計每年達數十億元。
重金屬的污染主要見於錦州灣、遼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區。重金屬易在底質中蓄積,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威脅。
特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島嶼生態環境惡化
珊瑚生長極為緩慢,造礁率僅為1~3mm/a,一旦遭到破壞,再行恢復很難。但由於挖礁製作工藝品和燒制石灰,我國的珊瑚礁資源破壞嚴重。海南島沿岸的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既是海岸屏障,又是魚蝦棲息繁殖場所的紅樹林,由於大規模圍墾造田和肆意砍伐,面積銳減,全國現存紅樹林只有2萬hm2。同樣具有較高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濱海灘塗濕地,也在大規模的圍墾下嚴重破壞,累計喪失灘塗濕地約100多萬hm2,相當於原有灘塗濕地的一半。很多島嶼上的天然林和海岸紅樹林破壞嚴重,開采鳥糞、過量捕鳥、過分採石和工業廢物的傾倒已經使島嶼生態環境惡化。
-摘自《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 主講老師:楊駿
『肆』 哪些自然資源瀕臨滅絕
是指在其整個分布區或分布區的主要部分中處於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這些野生動物物種的種群已經減少到勉強可以繁殖後代的地步,其地理分布狹窄,僅僅存在於典型地方或出現在有限的、脆弱的
生態環境
中。如果不利於其生長和繁殖的因素繼續存在或發生,便會很快滅絕。
按照世界公認的標准,一個物種的數量少到以百計算時,即為
瀕危物種
。許多野生動物瀕危的原因,多是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利用和對其特殊生境的破壞造成的。瀕危野生動物是國際公約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要保護的野生動物。任何人為危害保護動物都是要負
法律責任
的。
『伍』 瀕臨滅絕的動物都有哪些
1、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2、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范圍可從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蘿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葉。嬰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兩年生一胎,孕期約為7個月。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物種。僅分布在中國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當中,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一個狹小地域 。
3、中華白海豚
中國的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它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深灰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我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4、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5、北極熊
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與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是犬類的7倍;奔跑時最快速度可達60km/h,是世界百米冠軍的1.5倍。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未來的不久很可能滅絕,需要人類的保護。
『陸』 在過去50年,大約有一百萬種生物面臨滅絕,哪些原因可能會導致生物滅絕
在過去50年,大約有一百萬種生物面臨滅絕,天氣,人為破壞,自然災害原因可能會導致生物滅絕。生物多樣性取決於生態系統中生物圈的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是使物種在自然系統中發揮各自的作用,確保其結構和功能,從而能夠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豐富性。
根據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特點以及客觀的生態規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取決於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實行森林資源的有限採伐,採伐量不得超過森林的自然生長量,採伐後的再生面積不得小於採伐面積。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應當依法向政府繳納相應的稅費,以補償因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那些從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中受益的人也應支付適當的補償費。此外,要積極支持和保證群眾性生態組織參與生態保護活動,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監督管理制度,例如發布舉報電話,鼓勵公眾舉報生態保護活動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單位或個人。
『柒』 除恐龍外還有那些生物滅絕滅絕的原因有哪些
地球上已經滅絕的生物種類很多,有數據稱,在地球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上,有99%以上的生物都滅絕了,這也說明了自然選擇的殘酷,只要這種生物有一點暇疵而不能多變的復雜的自然環境,這種生物就有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且由於自然狀態下的生物進化與演變是一種無序的進程,各種變異的產生都是隨機的,因此必將有大量的個體被淘汰掉。同時隨著生物功能的不斷完善,原有生物如果存在一點缺陷都將遭到被其它生物排擠掉的危險。再加上復雜且多變的自然環境,使生物的進化變得更加殘忍與血腥。
生物滅絕的原因主要有,1、環境的較大程度變化而生物無法適應環境變化,2、無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而被競爭者淘汰,3、無法對天敵的捕食做出較好的應對策略而使該種群被捕食殆盡,4、人類的影響——人類對於其它物種滅絕的影響主要限於對於生物棲息地的改變,對於該生物進行無節制的捕殺,獲與該生物競爭同一食物或各種資源,都可以劃分到前面的三種類型中去,只不過人類的影響遠大於自然影響,由人類所造成的生物滅絕速度遠遠超過了自然選擇的速度。故可單獨列出。
『捌』 你知道我國目前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有哪些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有哪些
華南虎、雪豹、朱䴉、糜鹿、揚子鱷、白暨豚、大熊貓、黑犀牛、指猴、絨毛蛛猴、滇金絲猴、野生金絲猴、白眉長臂猴 中華鱘 藏羚羊 東北虎 亞洲象 白鶴
1.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愈來愈多,森林的超量砍伐、開墾草原、草原的過度放牧以及圍湖造田等,都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生物瀕臨滅絕
2.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濫捕亂獵和濫采亂伐使生物生存明顯受到威脅
3.環境污染。如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等
4.外來物種的入侵或引種到缺少天敵的地區。
『玖』 全球超3.7萬物種瀕臨滅絕,瀕臨滅絕的物種該如何進行保護
要保護瀕臨物種,應該保護環境,給這些物種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並且也應該制定強有力的法律,對於那些傷害瀕臨物種的行為,應該處以嚴厲的懲罰。
雖然地球上存在諸多的物種,然而很多物種都已經到瀕臨的狀態了。
這些物種之所以會快要滅絕,主要原因有以下這些:一方面是生存環境改變的,例如環境污染。水質等被污染,他們就沒辦法生存。另外一方面是有些人會獵殺這些生物等。所以要保護這些動物,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要保護瀕臨物種,應該喚起每個人的意識。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自覺的保護動物,例如不使用動物皮毛製成的用品等,這也是在保護這些瀕危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