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種恐龍的特點和外形
1、昆卡獵龍
駱駝具有駝峰,看起來就像是駝背一樣,其實有些恐龍的背上也長有看起來像是駝峰一樣結構,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西班牙的肉食恐龍昆卡獵龍就像是白堊紀的駝背獵人。
昆卡獵龍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臀部前端的兩節脊椎特別高而脊椎上方具有高而狹窄的突出部,就好像駝背一樣的凸起。駝背結構就成為昆卡獵龍的辨識標志。但是古生物學家目前無法確定這一結構的作用。
2、羽暴龍
暴龍,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是恐龍時代里經典的代表角色。不過大部分對暴龍的印象一向都是光滑的皮膚吧。其實暴龍里有個特殊的飄發哥存在。
羽暴龍就是這種很特別的暴龍。羽暴龍意思為帶羽暴君,又名羽王龍,聽名字就知道是全身覆蓋羽毛的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同時也是目前發現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而演化成有羽毛的原因,可能是白堊紀的中國東北平均氣溫相當寒冷。
3、巨盜龍
巨盜龍屬名的意思為巨大的盜賊,是偷蛋龍科下的一屬恐龍。成年體的巨盜龍長度大約8公尺,體重1.4公噸,是偷蛋龍類恐龍裡面目前已知最大的一種,長相怪異,奔跑速度很快,而且是一種很聰明的恐龍。巨盜龍的食性雖然仍然是個謎,但他的大指爪在草食動物是十分罕見的。
4、蜥結龍
蜥結龍學名的意思位有甲盾蜥蜴,聽名字就知道身上覆蓋著裝甲,蜥結龍是結節龍科中最早出現的,也是最原始的成員,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它具有肩部骨板,在肩膀,背部尾巴上覆蓋著角質外層的骨錐。
5、青島龍
鴨嘴龍科的恐龍,顧名思義,就是嘴巴像現代的鴨子一樣,有特殊扁平的構造,是當時一些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其中有個在中國發現了青島龍外形非常的有趣。青島龍是種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鴨嘴龍科恐龍,它們體積和重量在鴨嘴龍科裡面都算是非常大的一種。
6、華麗角龍
角龍科恐龍特色就是頭上有著大大的頭盾,還有許多不同的角龍是草食性恐龍經典的代表就是之一。其中華麗角龍不止名字特別,長相也是很有趣。
華麗角龍的頭顱骨有很多隆起部,是已知的恐龍中最多的。眼睛上的額角很修長及尖銳,向頭部兩側伸出後向下彎,額角的方向與其他角龍不同。
❷ 恐龍怎麼形成的
恐龍是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在幾億年間不斷進化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首先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以前人們假設恐龍也這樣。不過直到本世紀20年代,一支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時,才獲得最初的證據。
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這些恐龍都是一種小型的角龍一原角龍。活著時,它的大小就像一隻現代的羊。它的蛋是鵝卵形的,大約寬75厘米,長15厘米,多至30隻,以蛋尖向內,在巢中螺旋狀排列。
(2)生物學家是怎麼恐龍的外形的擴展閱讀
恐龍滅絕的原因:
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
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❸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外形
生活習性和外形主要有以下這幾點: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3.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3)生物學家是怎麼恐龍的外形的擴展閱讀:
恐龍的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 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生長繁殖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准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❹ 恐龍名字及外形特點(60字)
恐龍名字:斑龍
斑龍的頭部近1米長,有厚實的頸部、健壯的短前肢及強而有力的後肢。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完整的斑龍骨骼,古生物學家根據發現的斑龍足跡的兩足間距推算.斑龍的「手指」和「腳趾」上長著尖利的爪,後肢長應將近兩米。
人們對於斑龍頜部的了解全部來自於第-塊出上的斑龍頜骨化石。這塊化石上長著巨大的彎曲牙齒,頂端有鋸齒,用以咬食新鮮的獵物。從這塊化石推斷,斑龍的頭部應該很大,上下頜強健有力。
人們曾在英國劍橋附近一個灰石坑中發現了許多斑龍足跡化石。起先出現的足跡顯示,斑龍的走步姿勢略顯搖擺,後來出現了順暢、高速的競跑足印,好像這只恐龍相中了目標,正追逐某隻草食性恐龍。據推測,斑龍快速奔跑時最高時速將近30千米。
❺ 恐龍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
恐龍種類:肉食龍鍾敏類,虛骨龍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蜥腳次亞目,角龍亞目,甲龍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腫頭龍亞目。
恐龍外形特點: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恐龍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5)生物學家是怎麼恐龍的外形的擴展閱讀
棘龍外貌特徵: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
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❻ 古生物學家們是怎樣根據化石,知道恐龍長啥樣子的
❼ 生物學家如何憑借恐龍的骨頭就推斷出其外貌 尤其是皮膚的樣子
主要還是猜測。能參考的只有親緣關系最近的其他古生物,還有生活環境相似的其他古生物。所以不一定準確。
好多古生物以前的模型不就都推翻了嘛。考古學家不認為是推翻,叫修正
❽ 琥珀中發現了恐龍羽毛,那恐龍的外貌究竟是怎樣的呢
恐龍會不會有羽毛呢?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
起初,很多人都認為擁有羽毛的恐龍都屬於嬌小型的,直到發現了羽王龍,一種屬於暴龍科屬的大型恐龍,它們的體重和一頭河馬差不多,人們才意識到,刻板的恐龍形象正在被改變,恐龍不一定是乾巴巴的喪屍形象,它們也可能身上長滿羽毛,樣子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可愛。
❾ 科學家沒見過恐龍長什麼樣他們怎麼知道恐龍的模樣
對於沒有見過的物種,我們很難想像出它們的樣貌和生活習性,恐龍也不例外,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法寶」,那就是化石。
有骨骼、殼等堅硬身體結構的生物死後,如果瞬間被火山灰、沙土等可以阻礙分解的物質掩埋,就不容易被分解氧化,時間久了,生物柔軟的部分(肌肉組織等)就會被慢慢分解,而堅硬的部分經過上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演變之後,會在周圍的沉積物上留下印記,經過試畫變成石頭,也就是化石。
↑棕色的霸王龍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