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麻下行聲帶息肉切除是如何做的
支撐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屬微創、短時手術,要求聲門暴露清晰,聲帶完全靜止,因此需要在全麻下完成。通過47例麻醉手術的觀察,我們的體會是:(1)氣管插管盡量在明視下完成,以免撕脫息肉阻塞氣道,對困難插管者可在纖維光導喉鏡引導下實施插管術,切忌盲目探插管;(2)氣管導管型號應大小適中,以既能保證病人氧供,又不使聲門張力過大為宜,管徑過大可影響手術視野,妨礙術者操作。我們的觀察顯示,ID5.0~5.5的氣管導管較為適宜,只要氧氣壓力呼吸參數調整適當,術中就能保證良好的呼吸交換和供氧;(3)氣管導管較細,充氣5~7ml,以防止手術操作中異物滑入氣道,同時又能防止手術醫師不經意將導管拔除;(4)琥珀膽鹼誘導肌松佳,加上1%丁卡因輔助表面麻醉,能消除喉痙攣,減輕插管反應。普魯卡因與琥珀膽鹼靜滴維持肌松,具有協同作用,能保證聲帶完全靜息不動,術中病人無嗆咳反應,並且麻醉深度易於調控。另外,小劑量的琥珀膽鹼靜滴,不致發生脫敏感阻滯,術後蘇醒快,保護性反射恢復迅速,這對預期有氣道出血者尤為重要。靜脈預注安定,能減少琥珀膽鹼導致的術後肌痛的發生率和發生程度;(5)採用這種麻醉方法,簡單易行,安全有效。
❷ 舌根部、咽後壁咽部淋巴濾泡增生明顯,慢性充血,雙側聲帶增厚,左側聲帶全長新生物,聲帶閉合差。
這個需要手術,要把新生物切除送病理活檢,定性診斷,如果是良性的,病理結果出來後基本就可以出院了,住院費用因醫院級別不同而定,有幾千,也有上萬的,術後需要嚴格禁聲1月,其他休息沒有特殊要求。
❸ 雙側聲帶前中三分之一處可見針尖樣大小新生物突起,聲門閉合欠佳
你好,考慮是聲帶小結,可以先使用金嗓開音丸和霧化吸入治療,如果葯物治療 效果不好,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治療
❹ 怎麼判斷這個聲帶息肉的大小來決定手術與否呢
分兩大部: 1: 喉動態鏡檢查方法與間接鏡檢查法基本相同。其不同點是:①光源為間斷的閃光光源。②檢查時在喉外相當於甲狀骨板皮膚處放一拾音器。為了消除檢查時惡心,可於檢查前用1%地卡因噴咽部進行表面麻醉。麻醉後將拾音器先放於甲狀軟骨板外側後將喉鏡放入口腔,注意鏡面不要接觸口腔或咽後壁,以免引起惡心,顯像不清。由於所用閃光鏡類型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檢查要調好焦距,對准目標調到清晰後再進行檢查,檢查時按臨床需要檢查動像、靜像及0~360度的相位以及真聲、假聲、低調、高調、弱音、強音的聲帶振動形態。按臨床需要的情況進行錄像。錄像結束後檢查錄像是否清楚,是否達到臨床要求,如果認為還需補充應進一步再次檢查並作錄像. 第二步: 2: 在動態喉鏡下聲帶振動有兩個相位,即閉合相和開放相,觀察的次序是由聲門閉合開始,繼而開放再回到閉合,這叫作一個振動周期。聲帶開始開放時,先由中線前部或後部開始分開,由中間開始少見,隨之向前向後並向外繼續擴大,以完成開放,接著又開始閉合。由於單眼觀察,感覺雙聲帶只是在一個水平面往返對碰,但事實上聲帶振動是由水平和垂直兩個振動方面組成,這兩個振動成為基本振動。按粘膜肌彈力及空氣動力學原理,聲帶振動是粘膜肌彈力和Bernoulli效應相互作用的結果。於發聲時聲門閉合對氣流產生阻力,此時聲門下壓逐漸增加,當聲門下壓超過聲門阻力時,聲帶下緣首先分開,為聲門逐漸開相(closed opening phase,COP)的開始,然後分開區逐漸上移至上緣,再向外移至聲帶表面的中部,形成粘膜波,此時聲帶已完全分開,呈開放相(open phase,OP)。由於聲帶彈力的回縮和Bernoulli效應作用,當聲帶上緣仍處於開放狀態時,下緣已開始回縮為聲門漸閉相(closed closing phase,CCP)的開始,此種回縮由下向上逐漸伸展,直至聲帶完全閉合呈閉合相(closed phase,CP)。由漸開相(COP)至聲帶完全閉合(CP),這是聲帶振動的一個周期。這個振動周期在正常情況下也有微小的差異,故聲帶振動周期是以准周期的方式重復進行。 檢查時應注意振幅的大小,是否對稱;周期性如何,粘膜波動的大小,是否減弱或消失,是局部性或整體性的消失或減弱。在正常情況下聲帶振動與粘膜波動都是對稱的並且是有規律的,真聲時粘膜波動明顯,假聲時粘膜波動減弱,甚至消失。 熟悉並掌握正常的聲帶振動規律,是識別病理性聲帶振動的基礎。由於頻閃鏡下正常和病理性的振動可先後輪換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兩者要嚴格區分,且不能相互混淆。檢查病理性振動,應注意以下各點: (1)聲帶振動的規律性:正常時聲帶是有規律振動的,如振動失去規律性即意味著是病理性振動。 (2)振動振幅:在正常情況下發聲時兩側聲帶的振幅大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內聲帶振動遠近與聲門中線的距離是相等的,如果振幅不等應認為是病態。聲帶振幅的大小與音強、音高、聲區、聲帶張力及聲帶長度均有關系,所以振幅大小沒有絕對值,它在較大的程度上還要憑檢查者的經驗來判斷。不正常的振幅(變大或變小);可出現於單側,也可出現於雙側。出現於雙側者也可一側變大,另一側變小。 (3)振動消失:在頻閃鏡下,可見一側聲帶沒有任何活動,亦即振幅幅度等於零者,稱為一側振動消失。在動像中,一側聲帶停止振動,往往與其振幅變小不易區別,但將相位移動在靜相的位置上再看就容易區別。有人將振動消失分為兩類:一是在間接喉鏡下,聲帶活動正常,用頻閃鏡檢查其整個音域都看不到聲帶振動者,稱為發聲性振動消失。二是在間接喉鏡下,看不見內收外展活動,在頻閃鏡下檢查其整體音域,也看不見聲帶振動的細微活動者稱為振動完全消失。聲帶原位癌或T1腫瘤可出現發聲振動消失;聲帶癌T3可出現聲帶完全振動消失。還有一種值得提出的是聲帶全長振動受限,也可稱部分振動消失,在聲帶癌T2或功能亢進性發音障礙可出現此種現象。 (4)粘膜波動:粘膜波動與聲帶振動的振幅一樣,它與音強、音高、音區、聲帶緊張度和長度有關,其波動的大小目前尚無絕對的數據,較大程度上仍取決於檢查者的經驗。在正常情況下其波動是對稱的,有規律的。病態的粘膜波動可分為增強型、減弱型和波動消失。粘膜波動大小與聲帶振動是一致的,但聲帶疾患往往是粘膜波動消失在先,振動消失在後,如原位癌、癌前病變、結核或聲帶瘢痕都可出現粘膜波動減弱、消失或振動減弱消失。但也有粘膜波動的程度與振動振幅的大小並非一致,如一側聲帶麻痹的患者,可出現振動振幅變大,但粘膜波動變小或消失。 粘膜波動的組織學基礎;Hirano將聲帶分為三層:外層為包膜層(cover)、中層為過度層(transition)和深層為體層(body)。包膜層包括上皮層和固有淺層,上皮層由7~8層的復層鱗狀上皮組成,厚0.5 mm,固有淺層為疏鬆的結締組織組成,厚0.3 mm中央較兩端厚;過度層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組成;體層是由喉內肌組成,主要是甲杓肌。由於三層的結構不同,其僵硬度存在差異。固有淺層為疏鬆的結締組織,有形成分很少,幾乎成為膠凍狀形成一定的空間,即通稱為Reinkes間隙,因此此層的僵硬度很小;過度層為彈力纖維層及膠原組織,僵硬度較大;體層基本是肌肉層,故僵硬度更大。當聲帶振動發聲時甲杓肌收縮,使中、深層的僵硬度明顯增高,固有淺層內似膠凍粘膜疏鬆組織,以中、深層僵硬度較強的底為基礎,在其上出現滾動式的波紋即粘膜波動。 臨床上有兩種情況影響粘膜波動,第一種情況是上皮層及固有淺層的結構上的變化,第二種情況聲帶緊張度發生變化。屬於第一種情況是上皮增生或上皮出現浸潤性變化,致固有淺層的空間受擠壓變窄或消失,聲帶振動時粘膜波動亦隨之減弱或消失。同時由於上皮的增生或浸潤,推動固有淺層的振動波紋也難以使肥厚的上皮形成滾動式粘膜波紋。如肥厚性喉炎、喉角化症、白斑症、原位癌和喉結核等疾病,粘膜波動皆呈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第二種情況是聲帶緊張度發生變化,如聲帶麻痹,緊張度降低,體層的僵硬度與固有淺層相等或相差很小,使固有層失去了以深層為基礎的較強的僵硬度,在聲帶振動時兩者僵硬度變化幾乎一致,在固有淺層內難以形成波紋,此時聲帶幾乎形成擺動,但粘膜波動減弱或消失。聲帶過度緊張也使粘膜波動減弱,甚至消失,如假聲發聲,頻度越高,則粘膜波動越小,這是由於此時聲帶拉長變薄,固有淺層的空間變窄,音調越高變窄越重,使疏鬆的膠凍狀物難以形成波紋或波紋消失。在檢查粘膜波時,應用胸聲,假聲,不同的音調及音強來檢查,粘膜波動大小都是不同的。只有對正常不同情況下粘膜波動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分辨異常粘膜波動,因為粘膜波動的大小,尚未有確切的客觀指標。 (5)聲門閉合:在發聲的過程中,如兩聲帶內振閉合相或外振開放相有規律的進行時,在兩聲帶內振終止時雙聲帶是閉合的,如雙聲帶失振動時,尤其當一側聲帶內振而他側外振,則聲門出現一側裂隙,在中線兩側來回擺動,出現聲門閉合不嚴。聲門閉合不嚴的原因:①一側或兩側聲帶弓型不直;②聲帶邊緣肥厚不齊或有小的新生物如息肉、腫瘤等;③兩聲帶張力不等,兩聲帶或一側聲帶位置異常如聲帶麻痹。 (6)動像中周期性音頻不穩:動像時由於人聲帶在一段長時間發聲不能保持一定的頻率不變,所以常見頻率不穩,這種頻率不穩是由於聲帶振動不規律,振動時快時慢,頻閃鏡下可以看出這種不規律的特點而作出判斷。有些病例往往有短促的周期性頻率不穩,其表現是聲帶突然閃動或震顫,並可重復出現。這種微小頻率不穩,人眼是難以分辨的。 在這種聲帶閃動和震顫的活動過程中,聲帶振動的振幅似乎不甚完整,因而此時總是看不到聲門閉合相。這是一種假像,其原因是聲帶振動頻率與閃光頻率不同步,實際上聲門是可以閉合,但它的真像顯示不出來,相反在靜相中就沒有此現象出現。 (7)靜像顫動:靜像中有振顫具體表現,看起來模糊不清,其原因是聲帶振動變化不定,大小不一,所以在頻閃鏡下看見相同的相位各個形像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頻閃喉鏡下靜像中產生急沖式的活動,或其輪廓模糊不清。這種現象既可出現於各種位相時,也可孤立出現於一定的位相中,例如只出現於開放相或閉合相。但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現象只是極短的振動過程中分散於各種位相。
❺ 我爸喉鏡檢查結果聲帶新生物,活檢結果是左側聲帶鱗狀上皮高級別內瘤變局部疑似癌變。可以確診是喉癌嗎
這種活性檢查就是說喉部,有癌症就要做具體的測試,結果才可以認定。
❻ 聲門下肉芽腫
您好,看了您上傳的檢查,1)如無症狀可以觀察。2)在氣管切開後行聲門下新生物的活檢重新病理,明確診斷。聲門下疾病比較棘手,治療疾病的同時存在損傷的風險,請慎重考慮。謝謝。
❼ 聲帶息肉是否要手術治療【雙聲帶息肉】
你好:從你描述的情況,可診斷為聲帶息肉,首選手術切除。你是教師,最好選擇暑假手術,術後可以得到休息。教師為嗓音疾病的高發人群,與過度用嗓有關。所以,手術後要善於用嗓,否則,容易復發。
(龍平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❽ 會厭新生物是怎麼形成的
會厭出現增生物,比較常見的為存在會厭囊腫,表現為表面光滑,邊界清晰。
癌變比較少見發生於這個部位。會厭新生物是良性的,不會癌變的。一般情況下,會厭新生物是由於外界的刺激,比如說炎性刺激的情況下,會厭處的鱗狀上皮的增生引起的,可以說一種炎性刺激引起的上皮的異常增生。
多見於兒童。會厭新生物一般採取手術方式,需要切除新生物。
通過手術摘除後再進一步病理切片檢查才可以明確增生物的性質。
(8)聲門下方新生物如何做手術擴展閱讀:
會厭癌聲門上喉部分切除術
會厭癌局限於會厭或侵及杓會厭襞者,可採用聲門上喉部分切除術治療。手術中切除甲狀軟骨上1/3、會厭、會厭前間隙、室帶的前部,如切除一側杓狀軟骨,也可基本上恢復喉的全部功能。
方法:採用聲門上喉切除術治療40例會厭癌患者,並進行了病例整理與隨訪。根據UICC1987年標准,T1 17例,T2 17例,T4 6例。結果:12例行單側頸淋巴結清除術,1例行雙側頸淋巴結清除術,術後淋巴結轉移7例,佔58%。
圍術期無死亡;有8例患者早期進食有輕微嗆咳,所有患者均拔除套管。術後行放、化療29例,佔73%,3年生存率為74%。
結論:選擇T分級適當的患者聲門上喉切除術可獲得滿意的喉功能及預後。
聲門上喉部分切除術最早由Alouso(1947年)報道後,逐漸被廣泛應用。該術沿喉室底將室帶、喉前庭、杓會厭襞、會厭、會厭前間隙及舌骨整塊切除,亦稱水平上半喉切除術。選擇適當者,可同時切除一側的杓狀軟骨,仍能獲得滿意效果。
適應證:聲門上區癌T1、2病變局限會厭、喉前庭或杓會厭襞,未累及喉室及前聯合者;會厭癌侵及部分梨狀窩前內側壁者;會厭喉面的癌腫累及會厭舌面或會厭舌面的早期癌腫;會厭癌累及一側杓會厭襞及接近或累及杓區黏膜而杓狀軟骨活動正常者。
禁忌證:腫瘤累及喉室、梨狀窩尖、杓間區、環後區、前聯合、甲狀軟骨及舌根者。
❾ 聲帶息肉綠豆大小新生物【聲帶息肉】
葯物治療無效,癌變可能性不大。盡早手術。手術方式:門診表麻電子喉鏡下摘除或住院全麻支撐喉鏡下顯微鏡下摘除。無大風險。術後禁聲半個月。
(上海長海醫院陳世彩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❿ 聲帶左側中分處息肉樣新生物突起
主要考慮是聲帶息肉,喉鏡下對聲帶檢查是比較精準的,如果確診長有息肉類的新生物,通常可以葯物適用一個左右,如果沒有好轉,那麼只能靠手術切除息肉,否則息肉可能越長越大,手術治療難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