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底有什麼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1、箱形水母
在此次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評比中,箱形水母憑借獨一無二的致命性問鼎最危險頭銜。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種類繁多,雖然沒有正式記錄,但大量軼事證據顯示,每年有數十人甚至100多人命喪箱水母之手。
2、虎鯊
但最可怕的鯊魚並非大白鯊,而是虎鯊,更多的人實際上命喪它們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夠讓人天生恐懼的動物並不多見,鯊魚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熱帶和溫帶水域,都能發現虎鯊的蹤跡,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島嶼周圍。有記錄顯示,大白鯊每年襲擊人的次數確實要高於虎鯊,但致人死亡的事故發生數量則不及虎鯊。
3、石魚
石魚之所以躋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們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魚;另一個則是,它們是動物王國的偽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靜靜在「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主動上門。
雖然石魚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險與之親密接觸。石魚背上的棘刺能夠抵禦鯊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所釋放的毒液能夠導致暫時性瘓症,不經治療便會一命嗚呼。
4、河豚
有一種動物,即使被製成美食擺到餐桌上也能置人於死地,它就是河豚。河豚又被稱之為「氣鼓魚」,體內攜帶的毒素毒性超過氰化物。經過特殊培訓的日本廚師會將安全的部位製成美食,但用餐者中毒身亡的悲劇卻也屢有發生。
5、海蛇
人類對蛇擁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正是這種恐懼讓海蛇順利躋身榜單之列。雖然也像陸上同類一樣釋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個「海洋隱士」,因此並不具有很高的危險性。
在提到毒性的時候,人們經常將海蛇與眼鏡蛇進行比較。它們釋放的毒液能夠在短短數秒鍾之內讓獵物癱瘓並最終走向死亡之路。慶幸的是,它們很少攻擊人類,更喜歡捕殺鰻魚、貝類以及小蝦。
(1)還有哪些海洋生物的特點擴展閱讀:
一、海洋動物分類:
1、按生活方式劃分
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類型。
2、按分類系統劃分
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毛顎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
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
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二、演化歷史
海洋為最古老的棲地,生命源於海洋。早在寒武紀諸多高階分類單元如門、綱的代表種就已同時出現,但後來有很多類別滅絕,僅留下化石或少數的活化石種,例如鸚鵡螺、鱟、海豆芽等等,有的綿延子孫,眾多分歧成許多品種。
就現生動物門而論,概略可分為30多門(分類學家對此最高階分類單元仍時有新發現並修正、綜合),其中自由生活棲息在海洋的有8門之多,又有14門動物只分布於海洋;分布於淡水的有14門,但沒有整個門的動物都只產於淡水的。
陸地產的則只有10門,其中有一門動物只產於陸地,顯見海洋為生命之母。此外,海洋無脊椎動物諸門中,有許多動物門的種類很少,而且型態又特異,這些物種本身就是演化天擇的成果。
B. 海洋微生物有哪些特點
1.海洋微生物趨化性:雖然海水中的營養物質較稀少,但海洋環境中各種固體表面或不同性質的界面上仍有一些豐富的營養物吸附積聚在上面。絕大多數海洋細菌都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其中某些細菌還能夠沿著某種化合物濃度梯度進行移動,這種特點就稱為趨化性。某些靠依附在海洋植物體表生長的細菌稱為植物附生細菌。海洋微生物附著在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固體的表面,形成薄膜,為其他生物的附著提供條件,進一步形成穩定的附著生物區系。
2.海洋微生物的多形性: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菌,有時候會發現,在同一株細菌純培養中會出現多種形態,如球形、橢圓形、桿狀或各種不規則形態的細胞。這種多形現象在海洋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的表現尤為普遍。看來,微生物是為了適應復雜的海洋環境,而逐漸形成了這種特徵。
3.>海洋微生物的發光性:在海洋細菌中,具有發光特徵的種類並不多。海洋發光細菌發光強度的大小,除了種的自身特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種外界條件的綜合作用,如海洋環境要素、水中污染狀況等。細菌發光現象對理化因子反應敏感,因此利用發光細菌來檢驗水域污染狀況,通常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4.海洋微生物的嗜鹽性:這是所有海洋微生物幾乎都具備的特點。真正的海洋微生物要想生長,就離不開海水。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類和微量元素。鈉為海洋微生物生長與代謝所必需,此外,鉀、鎂、鈣、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
C. 海洋生物有什麼特點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來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和對陸地的了解相比,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很有限,尤其是在深海和海洋微生物方面。導致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低估。大洋的連續性使得海洋生物物種很少有像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一樣嚴格呈特有分布。陸地的各種隔離作用更有利於成種作用。海洋的生態位變化不像陸地一樣多樣,無法像陸地一樣為新種的發展提供合適的隔離條件。雖然如此,海洋生態系統相比於陸地生態系統卻有很多獨特的、古老的類群。在已知的31個動物門中,有12個門的動物是海洋特有類群(扁盤、櫛水母、異渦、環口、中生、星蟲、螠、帚蟲、腕足、棘皮、毛顎、半索)。而只有兩個類群是陸地所特有的:多足類和兩棲類。這些古老的物種是提供新的分子模型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潛在的寶庫。然而,海洋生物的生物量並不少。毫無疑問,海洋環境在生命的歷史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如今仍然庇護著不少古老類群,並可能具有最大的生物量。例如,海洋浮游植物可以佔到整個地球上的碳基生物量的一半以上。與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比較,今天生活在陸地上的不同的生物物種是海洋的6至7倍。令人驚訝的是,陸地上高水平的物種多樣性是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且相對更小的區域內發展起來的。僅海洋表層的細菌含量就佔到全球生物量的10%上。
D. 海底有哪些有趣的動物,植物及特點請各列4種謝謝
動物: 海底動物的活動特點及護身術 海參種類很多,顏色有黑色、褐色、白色等,喜歡棲息在波浪靜穩,海藻叢生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 海參深居海底,不會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縮在海底蛹動爬行。爬行速度相當緩慢,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特殊奇妙的護身術:當風暴即將來臨之際,它就躲到石縫里藏匿起來。當陰險狡猾的海盤車,貪婪凶惡的大鯊魚垂涎欲滴地偷襲過來時,警覺的海參迅速地把體腔內又粘又長的腸子、樹枝一樣的水肺一古腦兒地噴射出來,讓強敵飽餐一頓,而自身藉助排臟的反沖力,逃得無影無蹤。海參除了有排臟迷敵的絕招外,還有像海星一樣的「分身」功能。將海參斷為數段,投放海里,經過3-8個月,每截又會長成完整的活參。有的海參還有自切本領,當海參感到外界環境不適宜時,能將自身切成數段,以後每段又會長成新的個體。 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火車還要快。 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烏賊是人們常說的"墨斗魚",它可以向水中噴射出墨汁一樣的物質,將周圍的海水染黑,從而借機逃走。 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貝類又稱軟體動物,是有殼動物中數量最龐大的一類,在動物世界中位居第二,現生種類超過七萬五千餘種。將殼口(腹面)向下,殼頂朝者觀察者,這樣殼口的一端為前,殼頂的一端為後,位於左面的一邊為左,右面的一邊為右。貝殼順時針旋轉的稱右旋,反時針旋轉的稱為左旋。拿起貝殼,殼頂在上,殼口對著觀察者,觀看殼口開在螺軸的哪一側。若殼口在螺軸的右側,則為右旋。若在左側,則為左旋。貝殼表面上的紋路是對生長環境及速度的真實記錄,是貝類的年輪標志。 還有些深水魚,它們自身就有發光器官,游動起來好像閃爍的星星。 能發光的魚類多居於深海,淺海里魚類能發光的比較少。 魚類是依靠身體上的發光器官發光的。這些發光器官的構造很巧妙。有的具有透鏡、反射鏡和濾光鏡的作用,會折射光線;有的器官內的腺細胞,會分泌出發光的物質。還有些魚發光是因為魚體上附有共棲性的發光細菌,這些發光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發出亮光。大多數魚類的發光器官是分布在腹部兩側,但也有生長在眼緣下方,背側、尾棲或觸須末端的。 太平洋西岸的淺海里,有一種屬於蟾魚科的集群性小魚,它的身體兩側各生有大約300個發光器,能發出奇異的光彩。在昂琉群島和新加坡島附近的海里,有一種小寶鈺55魚,它的發光器官分布在消化道周圍,由於魚鰾的反射,這種魚看來就像看不到鎢絲的乳白電燈。生活在馬來亞淺海的燈鱸魚,能發出白中帶綠的亮光,很像月光反射在波浪上;此處的另一種燈眼魚,能發出星狀的光亮,看起來好像落在水裡的星星。 不同的魚會發出不同顏色的亮光,同一類的魚也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輝。生活在深海里的鮟鱇魚,背鰭第一條鰭的末端有一個發光器官,能發出紅、藍、白三種顏色的光,像是一盞小燈籠。燈籠魚的腹部有兩列發光器,上列發出紅色、藍色和紫色的光,下列發出紅色和桔黃色的光。 魚類所發出的光是沒有熱量的,是冷光,也叫動物光。它們發光的目的各不相同。鮟鱇魚發光是為了招引異性 特殊奇妙的護身術: 松球魚遇敵侵擾時,會發出「光幕」,用來迷惑敵人,嚇唬敵人,警告同類。更多魚類的發光,是為了照明,以便在漆黑的海水深處尋覓食物。 海洋動物的「三十六計」 迷魂陣 背腹扁平、全身披盔戴甲的蝦蛄,色彩斑讕,十分好看。它平時喜歡穴居於泥沙質的淺海底,只露出頭來觀察敵情,一旦獵物靠近,便迅速伸出大螯,「喀嚓」一聲把獵物一分為二,露出其兇狠、殘暴的面目。有趣的是,蝦蛄不僅善於「強攻」,還懂得「智取」。它們往往把自己的洞穴變成一個隱蔽的場所,甚至不辭辛苦,從遠處搬來沙、石在居住的沙穴旁築起幾條迴旋的通道,一旦其他動物闖入,尤如陷入迷宮,自投羅網。 欲擒故縱 在熱帶珊瑚礁中,生長著渾身是刺的長棘海膽。長棘海膽是有名的「海刺猥」,只有口部周圍沒有棘,可算是「不設防」的區域。可它偏偏生長在海底,趴在岩石上,其他的魚類對之無可奈何,唯有聰明的鱗才能夠吃到它。鱗用口咬住長棘海膽身上長刺的頂端,把海膽從海底拖到海面,然後將其放掉。但在海膽徐徐下沉的過程中,鱗提前游到海膽的下面攻擊它的口部,把長棘海膽的肉和內臟全部吃干凈。這種欲擒故縱的獵食方法的確非常有趣。 在熱帶海域中,美麗的海葵常與小丑魚共生。小丑魚其實並不醜,它們體態嬌美,色彩艷麗,打扮得花枝招展,平時在海葵周圍來回招搖,以吸引其他魚類的注意。當其他魚兒前來攻擊時,小丑魚便迅速鑽人海葵叢中,迎面而來的敵魚立即被海葵帶毒的觸手麻醉,成為其口中美餐,小丑魚趁機一起分享。這是它們長期形成的共生關系。 植物: 1.自己製造(自養型):科學家曾在超過10000米的海底發現生物。在這樣深的海底,有巨大的水壓,而且由於海底的火山噴發,使得溫度高達300多度同時伴著火山噴發很多的硫(化物)溢出。也就是利用這些物質,硫化細菌能獲得能量得以生存。當然這只是細菌,那麼植物當然也類似了。 2.「吃」別人的(異養型):你說的那些植物可能就是這樣。它們吸收利用上層水層的生物的排泄無或死亡生物的屍體(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獲得能量。這其實就是分解者功能。
E. 你還知道哪些海底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請你簡要寫下來。
大海離我們很近但是也離我們很遠。按正常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長期居住在陸地上,看到大海的幾率不高,更談不上去了解大海深處的奧秘了。
今天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海底生活的動物的小知識吧。在海底生存和在大陸生存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居住在海洋的世界,對氧氣的需求量極低,所以海洋生物大部分都是以魚類為主。不一定全部都是魚,但是它們呼吸的方式都大同小異。
提到海洋生活的動物,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的鯨魚了。鯨魚的種類多種多樣,都是生活在海底的動物,有虎鯨,藍鯨,鯨鯊,白鯨等。它們的體型都特別龐大,在海洋的地位就相當於陸地上的大象了。不過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特別的鯨魚體型也只有一米左右。大部分鯨魚,都是有著兩個外鼻孔位於頭頂,用來換氣,還會噴出兩個水柱。
生活在海洋的動物也有極其多的種類,今天就介紹到這,要是想要進一步了解,可以去圖書館借閱資料哦!
F. 你還知道哪些海洋動物活動的特點把你知道的寫一寫
寫作思路:明確讀者,根據讀者需求來寫合適的文字,在寫文章時,也需要考慮到專業術語的使用。如果使用專業術語並且不向讀者解釋,讀者就會不明白我們所指的內容,邏輯上會出現不連貫。
正文:
在水裡有一種魚,它被稱為的海洋殺手稱號?它就鯊魚。
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的肝臟。
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8億年,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人稱海洋「獵手」。
我們在電影里會看到鯊魚吃人的場面。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鯊魚都是可怕的海洋殺手。
在鯊魚家族中,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一目。僅有1科1屬8種。體粗大而短,頭高近方形。吻短鈍,眼小,橢圓形,上側位。鼻孔具鼻口溝。口平橫,上、下唇褶發達。上、下頜牙同型,每頜前、後牙異型,前部牙細尖,3~5齒頭;後部牙平扁,臼齒狀。噴水孔小,位於眼後下方。
鼠鯊目又稱鯖鯊目,側孔總目中最大的一個目。包括現代的大多數種類。鰓孔5對。背鰭2個,無棘,具臀鰭。眼無瞬膜或瞬褶。椎體具輻射狀鈣化區,4個不鈣化區無鈣化輻條侵入。頜舌接型,上頜僅以韌帶連於頭骨。
被認為較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分布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沖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食物包括魚類、海龜、海鳥、海獅、海船上所棄雜物等。
魚類怕鯊魚,而鯊魚怕海豚。成群的海豚聯合起來,有組織地圍攻鯊魚,輪番用有力的鼻子,擊撞鯊魚的體側部。由於鯊魚骨骼是軟的,防護內臟的能力差,聰明的海豚抓住其要害,拚命地撞擊,不讓它有喘息之機,直到把鯊魚的內臟撞壞為止,往往鯊魚在一場圍殲戰中很快斃命。
兇狠的鯊魚也有天敵,它們懼怕一種叫虎鯨的海洋哺乳動物,因為虎鯨的牙齒非常鋒利,而且總是幾十隻一起出動。鯊魚一旦遇上虎鯨就馬上逃跑,或者將腹部朝上裝死躺下,否則就會被虎鯨撕成碎塊吃掉。
鯊魚真有趣。
G.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體型最大的當屬鯨,鯨類中又以藍鯨(也稱剃刀鯨)的體型最大。
藍鯨
成體藍鯨的平均體長雄性可達25米,雌性則可超過26米。國外曾捕獲過一條體長34.6米、體重154噸的雌性藍鯨,這也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所記錄到的個體最大的生物,據說僅其舌頭的重量就超過陸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體重。藍鯨不僅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即使是一頭剛出生的小藍鯨,體長也有7米,體重接近3噸。鯨的妊娠期約11~13個月,最長壽命80年以上。雖然鯨的體型龐大但並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潛水本領都很強:最快游速可達37千米/小時,並可數小時內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時以上的游動速度;其潛水深度最深可超過1,000米。其中屬抹香鯨的潛水本領最強,最大潛水深度可達2,200米,潛入水下的時間可長達1小時。
各類海洋生物的「巨無霸」
鯨雖然體型龐大但並非魚類,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應是鯨鯊。根據報道最大鯨鯊體長達21米,體重超過40噸。而體型最小的魚為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及馬紹爾群島的一種緞虎魚,其體長一般只有1~1.5厘米,體重僅幾十毫克,這種魚需要幾萬條才有1千克重。
緞虎魚
軟體動物頭足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王烏賊,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7米,其中頭和軀體長6米,腕長11米;而體型最小的細烏賊體長則僅有1厘米左右。某些種類的章魚個體也很大,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隻太平洋章魚腕長達7.8米,體重53.6千克。章魚腕上生有許多吸盤,具有非常大的吸力,體型大的章魚腕上吸盤多達2000個,每個吸盤的吸力約100克,總吸力可達200千克。
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面;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游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游動非常迅速。
旗魚
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游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游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海洋生物游速簡表種類旗魚箭魚金槍魚海豚鯨鯊魚企鵝烏賊燕鰩魚鯉魚游速(千米/小時)109978050373635323212會飛的魚
魚不僅會在水中游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沖出海面,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面。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燕鰩魚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只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產生的原動力,沖出海面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游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
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電鰩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沖。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魚
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里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裡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
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東倫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條名為「空棘魚」,也稱腔棘魚、矛尾魚或者拉蒂邁魚的特殊魚類,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轟動。因為空棘魚類的化石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白堊紀,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且被認為在2億年前就已滅絕,其中的一支——骨鱗魚,還被認為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空棘魚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古魚類的某些特徵,例如,其胸鰭骨骼與古代兩棲動物相似,能向各個方向轉動,可以在水底爬行;體內有一個類似肺的氣囊;尾鰭呈矛形,由3葉組成;鰭條不分枝;鰭與身體之間的空棘魚骨骼連接方式與古魚類相似。因而這種魚被人們稱為海洋魚類中的「活化石」。其後該種魚又曾在南非、葛摩等海域被捕獲過數條,其中1999年發現的那條還被認為是一個新種。
空棘魚
產於熱帶太平洋海域的鸚鵡螺則被人們稱為貝類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最早出現於晚寒武紀,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最繁盛,延續至今已有4~5億年。其外形與現代其他螺類有些相似,但鸚鵡螺貝殼的盤旋方向是沿著同一個平面,而其他螺類的盤旋方向則是三維的。此外,鸚鵡螺的殼內還被橫隔片分隔為許多個小室,稱為氣室,橫隔的中部有一個小孔,使各氣室相互連通。它的軟體部生活在最外側的一個室內,這個室稱住室。鸚鵡螺可以通過調節氣室內的氣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狀態,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適應匍匐生活,也可以適應半浮游型生活。鸚鵡螺的頭部生有許多腕狀觸手,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與烏賊和章魚等同屬一大類。
鸚鵡螺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於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鱟
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鱟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後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於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於沙質海底,並可潛入沙層內,過著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後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用於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所捕到的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魚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於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捲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育兒袋。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葯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海馬
鮃與鰈
鮃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鮃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鮃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比目魚
兩隻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隻眼位於頭的中間部位,另一隻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鮃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隻眼朝向上方,若兩隻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鮃,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鮃右鰈」。常見的鮃類魚有牙鮃、大菱鮃、漠斑牙鮃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鮃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鮃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隻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
石鰈
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鮃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鮃類身體右側朝下側卧於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卧於海底。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鮃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鮃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
鰩與,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闆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後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
鰩和與鮃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鮃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隻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鮃鰈魚那樣一隻眼居中而另一隻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麼都不屬於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並不屬於魚類,而屬於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徵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雜色鮑
鮑魚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後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後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皺紋盤鮑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於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後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後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後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鍾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後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後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海黃蜂水母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後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會很快引起麻痹並致死。
河魨
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豚之外,鮁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後,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症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後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後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於食用了不幹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並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
噬人鯊
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H. 常見的海洋生物有哪些特點螃蟹有什麼特點
螃蟹:páng xiè 1.蟹的俗稱.浙南閩語地區亦稱蜞、沖公2.「螃蟹」亦作「螃蠏」 螃蟹是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這類生物遺傳物質數目復雜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常多達100多對.它們的身體被硬殼保護著.在生物分類學上,螃蟹與龍蝦算是同類的動物.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當然也有一些的螃蟹棲於淡水或住在陸地. 螃蟹靠鰓呼吸. 常見的螃蟹有大閘蟹(俗稱河蟹,毛蟹),青蟹,梭子蟹這些生物學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不要生吃螃蟹研究發現,活蟹體內的肺吸蟲幼蟲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的,肺吸蟲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壞肺組織,能引起咳嗽,甚至咯血,如果侵入腦部,則會引起癱瘓.據專家考察,把螃蟹稍加熱後就吃,肺吸蟲感染率為20%,吃腌蟹和醉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55%,而生吃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71%.肺吸蟲囊蚴的抵抗力很強,一般要在55℃的水中泡30分鍾或20%鹽水中腌48小時才能殺死.生吃螃蟹,還可能會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體會發生感染性中毒,表現出腸道發炎、水腫及充血等症狀.[編輯本段]螃蟹的生活習性與繁殖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這些卵在母蟹腹部孵化後,幼體即可脫離母體,隨著沿岸潮流到處浮游.經過幾次退殼後,長成大眼幼蟲,大眼幼蟲再經幾次退殼長成幼蟹,幼蟹外型幾乎與成蟹相同,再經過幾次退殼後就變成蟹.大部分的海水蟹類都是卵成熟後,不孵化直接排放於海洋. 螃蟹身上堅硬的甲殼可以保護螃蟹,避免遭受到天敵侵害,但是甲殼並不會隨著身體成長而擴大.所以螃蟹生長是間段性,也就是相隔一段時間,舊殼蛻去後身體才會繼續成長.地球上體型最大的螃蟹是蜘蛛蟹,它們的腳張開來寬達3.7公尺,最小的螃蟹是豆蟹,直徑不到半公分. 螃蟹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將螃蟹的硬殼去掉後,我們可發現螃蟹的身體部分受到一層殼的保護,這些像盾狀的殼,生物學家稱為背甲(carapace).螃蟹身體左右對稱,可區分為額區、眼區、心區、肝區、胃區、腸區、鰓區.螃蟹身體的兩邊有附屬肢(appendage)連結.頭部的附屬肢稱為觸角,具備觸覺與嗅覺功能,有些附屬肢有嘴部功能,用來撕裂食物並送入口中. 螃蟹胸腔有五對附屬肢,稱為胸足.位在前方的一對附屬肢備有強狀的螯,可做來覓食之用,其餘的四對附屬肢就是螃蟹的腳,螃蟹走路移動要依靠這四對附屬肢,它們走路的模樣獨特而有趣,大多是橫著地走而不是往前直行.不過和尚蟹例外,它們是直著走. 螃蟹花用大部分時間在尋找食物,它們並不挑食,只要螯能夠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小魚蝦是它們的最愛,不過有些螃蟹吃海藻,甚至於連動物屍體或植物都能吃. 螃蟹吃別的動物,其它動物也可能吃螃蟹,例如人類就把螃蟹當美食佳餚.還有水鳥也吃螃蟹!有些魚類也像人類一樣喜愛吃蟹腳.年幼未成年的幼蟹成群在海中浮游時,可能會被其它海洋生物狼吞虎咽,也因此螃蟹產卵時都要下很多的卵. 招潮蟹是海邊常見的螃蟹,為何名叫招潮蟹?因為這些螃蟹揮舞大螯的姿態,好像對著潮水揮舞一般,「招潮」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此外,雄招潮蟹的巨螯好像拉小提琴,因此也稱為提琴手蟹或琴師蟹(fiddler cr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