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截至現在,世界上有哪些生物瀕臨滅絕
在我們的地球上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物種,但是有很多物種目前已經瀕臨滅絕。比方說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動物鴨嘴獸、蘇格蘭的吸蜜鸚鵡等等,這些物種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並且比例滅絕,如果人類再不加以節制的話,這些動物可能今後就只能在書本上才能見到了。
據有關組織,估計在我們過去的500年裡,大約有1000個物種在陸陸續續的消失。據估算得知,大約每天都會有1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不過也有一些生物可能會重新被發現,這項發現也引起了不少動物愛好者以及生物學家的關注。不管如何,大家還是要保護環境,不然早晚都會遭到大自然的反噬。
B. 世界瀕臨滅絕生物有哪些
世界十大瀕臨滅絕生物----華南虎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列出的世界十大瀕臨滅絕的生物物種中,華南虎位居前列,顯得比大熊貓還珍稀。華南虎是現代虎八個亞種中僅產於中國的虎種,過去曾廣泛分布於華南、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地的山林中。但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由於戰爭、獵捕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野生華南虎正處於瀕危的邊緣。一九八六年四月,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召開的[[虎的世界保護戰略國際專題學術研究會]]上,中國華南虎被列為世界虎類的首位保護對象。虎氏家族在地球上曾有8個亞種:東北虎(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南亞虎)、蘇門答臘虎、巴厘虎、裏海虎、爪哇虎,後3個虎種,如今早已開除球籍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巴厘虎滅絕;六十年代,裏海虎涅;七十年代,最後一隻爪哇虎回歸塵土。不到50年,先後3個虎種揮揮手告別這個世界。剩下5個虎種也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幾乎望得見地獄的入口了。而華南虎,則已叩響了地獄的門環!華南虎又稱廈門虎,那是因為第一個標本是在廈門發現的,如今保存在英國皇家博物館;另一個名稱中國虎,則是表明其中國獨有的正宗身份。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稱——始祖虎,在虎的家族中,華南虎是與原始虎的虎骨特徵最為接近的古老亞種,腦量較小,雙目凹陷,這種原始虎的頭骨特徵迄今為華南虎保留,人們認為它是虎的原始種類的直系後裔。華南虎頭圓、耳短、尾長、四肢健壯,體態適中,不胖不瘦,是「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實在是恰到好處,黃燦燦的毛皮上綴著黑幽幽的條紋,英俊的模樣實在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分布在中國華東、華中、華南10餘個省份,從西到東2000餘公里,從南到北1600餘公里,中國人了解的虎,基本上是以華南虎為代表的。警報傳來——華南虎已處在滅絕的邊緣!華南虎是世界公認最稀有和最瀕危的野生動物!有些外國學者已懷疑華南虎在野外的存在,個別學者甚至開始撰寫論文:「中國華南虎是怎樣滅絕的?」我國的教科書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華南虎在野外殘存的總數,估計最多不超過20隻。」同樣瀕危的國寶大熊貓,在野外尚存活1000餘頭,而曾經橫行中國20餘省的華南虎,如今在野外殘存的總數,竟是「最多不超過20隻」,平均一省已不到一隻。為保護和拯救華南虎,我國政府將其列為最優先保護的物種,啟動了華南虎拯救工程。福建省龍岩市在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梅花山華南虎園]],以野化訓練、放生、壯大華南虎野外種群為目的。同時還在虎園建立了為華南虎提供食物和食草野生動物養殖區。目標是通過開展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養,使虎園的華南虎繁育數量達到一百隻,並逐步放回大自然,恢復野生華南虎的種群數量,將梅花山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華南虎保護區。 據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聯合調查隊野外調查分析論證和用科學方法計算,專家們認為,野外華南虎現存數量大約只有二十至三十隻左右,分散在我國江西、湖南、廣東三省交界處的羅霄山脈、雷公山脈和南嶺山脈的局部山區。另外,在閩西梅花山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境內,近年來也多次發現有華南虎活動的足跡。廣東現存華南虎分為三片:陽山、乳源、連山為一片,數量有三至五隻;車八嶺天平架片有一隻;仁化、南雄、樂昌各有一隻。韶關設保護區為了保護和擴大華南虎及其棲息環境,廣東韶關市於一九九零年建立了粵北華南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二十九萬零四百六十七公頃。根據該保護區近十年調查顯示,華南虎在粵北山區活動頻繁,區內先後發現華南虎掛抓、腳印、糞便、虎吼等信息三十六次,僅二零零二年就發現五次,其中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八日在樂昌市楊東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處發現了華南虎糞便;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又在仁化縣長江鎮臘樹下的地方發現華南虎一次咬死了五頭黑山羊,並留下明顯的腳印。據該保護區工作人員多年來的觀察和研究,估計該地區有華南虎五至六隻在活動。 近年來在閩、粵、贛邊界,山民常聞虎嘯。據《福建日報》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報道,在福建省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幾位民工與一隻華南虎相遇。同年七月四日晚近十時,江西省宜黃縣白竹鄉豐產村村民袁洪華在山裡捕蛇歸來,被老虎擊傷頭部致死。江西省有關部門曾承諾,若有人在野外發現華南虎給予重獎,若拍到華南虎者獲獎金五萬元。當地還組織了獵戶、村民進行攝影培訓,發出大量照相機,但結果沒有一人拍到活虎。而後又特派兩名攝影記者前往宜黃山區,試圖全力追蹤拍攝華南虎,最終無果而歸。至今人們一直未見到活虎的身影,究竟華南虎在野外躲到哪裡去呢? 一山不藏二虎 據專家說,虎在外表看去很可怕,但若論性格遠不及豺狼兇殘。虎一般來說天生怕人。在正常情況下,牠聞到人的氣味,或聽見人的聲音,就遠遠地避開藏起來。虎不結群,沒有固定的住處,漫遊於深山林叢草坡中,在自己管轄的地盤內獵食。一般一隻大雄虎的勢力范疇約八十平方公里。所以中國有句古話:一山不藏二虎;在這樣廣闊的深山密林里尋虎,簡直是大海撈針,難與遇見。 華南虎多在晨昏捕食野豬、野羊、鹿等大中型動物。傷害人的虎,是一些年邁力衰不能覓食的餓虎,哺乳期間找不到野味的母老虎或心裡狀態惡劣的虎,才冒險傷人。但是,有的虎一旦偶然襲擊人類成功,以後就會變成食人虎。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科學家近年來提出了「虎吃人不是因為飢餓,而是由於口渴」的新見解。他們在野外觀察,藉助各種儀器分析,發現老虎吃的葷食和喝進的水分有關,假如鹹味稍濃,機體內化學變化,從而引起口渴傷人。 最近,粵北華南虎自然保護區邀請中南林學院動、植物和生態學專家、教授到保護區進行實地考察,編制保護華南虎的總體規劃。將華南虎活動頻繁、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的車八嶺、楊東山、羅坑的三個核心地帶,劃為三個核心區進行重點保護,區間建立綠色通道,並在核心區建立華南虎觀察點,實行科學管理,進一步保護和研究,使這一瀕危物種得到繁衍生息,不要在地球上消失。本文來源導游棲息地 http://www.dy7cd.com
麻煩採納,謝謝!
C. 又有一種什麼生物滅絕
地球的生態環境原本是非常溫和的,也十分適宜人類的生存,但是人類的出現對地球的生態環境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類作為地球的智慧生物,干預大自然生物的發展,導致如今地球的生態環境岌岌可危。
地球的生物有著多樣性的特點,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是人類對地球的生物大肆捕殺,導致地球食物鏈出現了缺失,從而使得地球的生態環境處於崩潰的狀態,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生物都出現了滅絕。
曾經地球也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但是在這5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地球又重新孕育生命,可是如今地球的生物又再次出現滅絕的跡象,有一部分生物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難以適應地球環境而出現滅絕,還有一些生物是因為人類的捕殺。
在2020年又有一種生物滅絕,這種生物就是手魚,它之所以被稱為手魚,是因為它的前鰭長得很像手,並且用“手”來行走,它的長相也很獨特,頭部長著像犄角一樣的鰭,它們在水中並不是游泳,而是用“手”遊走。
曾經聯合國的報告就指出,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都在面臨滅絕的危機,其中還有很多生物將在近幾十年後出現滅絕,因此地球環境真的不樂觀了。人類真的要好好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愛護地球上的生物,否則在未來人類也將面臨滅絕,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
D. 瀕臨滅絕的生物有哪些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50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志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E. 哪些生物瀕臨絕種
1.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裡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3.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4.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7. 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
10. 夏威夷蝸牛
11.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12.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F. 自然界中有哪些生物是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滅絕的
生物大滅絕指的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現的生物種類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現象,迄今為止,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白堊紀發生的生物大滅絕。
G. 歷史五大生物滅絕是什麼
史上五大滅絕事件 奧陶紀-志留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4.39億年 前原因:全球氣候變冷 後果:約有100個科的生物滅絕 這一時期大多數生物的機體是軟體組織,形成化石的幾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殼或硬組織的動物才留下了比較多的線索,因而我們無法弄清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都有哪些物種受到了影響。據估計,大約有100個科的生物滅絕了,在屬種級別上滅絕率更高,如腕足類屬的滅絕率為60%,種的滅絕率可達85%。三葉蟲類在這次滅絕中元氣大傷,此後再也無法恢復前期的繁榮。 此次滅絕事件對低緯度熱帶地區生物的影響較大,而對高緯度地區和深水區生物的影響相對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種滅絕事件。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微生物和細菌,這一現象一直維持到距今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在寒武紀,多細胞動物突發性地在海洋中出現。據統計,自寒武紀以來,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了15次。 晚泥盆紀弗拉斯期-法門期之交大滅絕 時間:3.67億年前 原因:淺水中含氧量下降 後果:70%物種消失,海洋中無脊椎動物損失慘重 雖說科學家可以確定在晚泥盆紀弗拉斯期—法門期之交發生了大滅絕,但究竟持續多長時間卻並不清楚,可能持續了50萬年,也可能是150萬年。而且我們也不清楚到底是發生了一個大滅絕還是幾個連續稍小的滅絕,專家對當時幾個重要事實也還沒有達成共識。 經過這次滅絕,70%的物種消失了。海洋中的物種比淡水中的物種受到的影響更大,珊瑚、腕足動物、菊石、海百合等許多無脊椎動物損失慘重。而在陸地上,正在不斷衍生出新種的植物。對於這次滅絕的起因我們知之甚少,從暖水海洋中物種不成比例的消失來看,全球變冷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還有跡象顯示當時比較淺的水域里氧氣含量也下降了。 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45億年前 原因:氣候變化 後果:物種數減少90%以上 到了二疊紀,地球上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魚類在海洋中異常繁榮,兩棲動物以及爬行動物進一步深入內陸活動,這段相對穩定的時期持續了大概1億年。到了二疊紀末期,大約在2.45億年前,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滅絕事件發生了。 據統計,這次滅絕事件導致生物科數減少了52%,物種數減少了90%以上,受影響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別是底棲生物和窄鹽性生物。超過3/4的脊椎動物消失了,蜥蜴類、兩棲類、獸孔目爬行類也急劇衰落。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解釋:海平面波動、海洋中鹽度變化、火山活動。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似乎還是氣候變化。 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08億年前 原因:起因不詳 後果:滅絕程度相對較小,恐龍崛起 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的程度相對來說比較小。一些研究顯示,這次災難造成了60個科的海洋生物滅絕,科的滅絕率大約是1/4。還有研究認為,在三疊紀末期至少有兩次滅絕時期,相隔1200—1700萬年。但不論是單一的大滅絕還是幾個連續稍小的滅絕,在這一時期里,牙形石類全部滅絕,菊石、海綿動物、頭足類動物、腕足動物、昆蟲及陸生脊椎動物中的多個門類,都走到了進化的終點。 雖然這次大滅絕的損失相對較小,但它卻騰出了許多「生態位」,為很多新物種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恐龍就是從此開始了它們統治大地的征程。此次滅絕起因很不清楚,不過降雨增加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白堊紀-第三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地球 後果: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此次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第二大集群滅絕事件,而恐龍時代就是在此終結。據統計,在白堊紀末,生物圈有2868個屬,到了第三紀初就只剩下1502個屬,受影響最大的是陸地上的恐龍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除了恐龍滅絕之外,曾在前4次大滅絕中都得以倖存的菊石最終還是滅絕了。 而由於某種原因,某些物種卻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鱷魚、海龜、蜥蜴、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都順利地應付了這場危難。恐龍及其同類的消失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登場提供了契機。目前國外科學界普遍接受的一種解釋是,這次大滅絕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態系統劇烈變化的直接結果。
H.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滅絕事件,分別都有哪些事件呢
大多數人對大滅絕的認識是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撞地球。但事實上,自從大約30億年前第一個細菌生命進化以來,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大滅絕。隨著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我們正面臨著第11次物種滅絕。
巨大的氧化危機(23億年前)
第四紀滅絕事件是唯一一次由人類造成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型哺乳動物都在第四紀滅絕事件中滅絕,包括長毛猛獁象、劍齒虎以及一些更滑稽的物種,如大袋熊和大海狸。雖然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動物是被早期的智人獵殺到滅絕的,但它們也可能是由於逐漸的氣候變化而滅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