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菌有多少種

生物菌有多少種

發布時間:2022-06-28 23:37:36

Ⅰ 七年級生物細菌真菌的分類

細菌分類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為單球菌、雙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
(2)桿菌:細胞形態較復雜,有短桿狀、棒桿狀、梭狀、月亮狀、分枝狀。
(3)螺旋菌:可分為弧菌(螺旋不滿一環)和螺菌(螺旋滿2~6環,小的堅硬的螺旋狀細菌)。
此外,人們還發現星狀和方形細菌。

真菌:
折疊壺菌門
壺菌門(Chytridiomycota)壺菌門是游動細胞具有「9+2」結構的鞭毛,並能在水中游動的一類真菌,游動孢子具有一根後生尾鞭式鞭毛。

折疊接合菌門
接合菌門(Zygomycota)是由低等的水生真菌發展到陸生種類,由游動的帶鞭毛的孢囊孢子發展為不游動的孢囊孢子——靜孢子或單孢孢子囊的分生孢子。

折疊子囊菌門
子囊菌門(Ascomycota)是真菌中最大的類群他與擔子菌被稱為高等真菌,生殖菌絲細胞出現較短雙核階段,其區別於其他真菌的一個特徵是產生子囊。

折疊擔子菌門
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是一類高等真菌,構成雙核亞界,包含2萬多種,包括蘑菇、木耳等主要食用菌。更具體地說,擔子菌門包括以下組:蘑菇,馬勃,stinkhorns(鬼筆科),支架真菌,和人體致病酵母隱球菌屬等等。

折疊半知菌類
半知菌類(Deuteromycota)是一種已廢止的生物分類,指在子囊菌・擔子菌的同伴之中,還未發現有性繁殖階段而在分類學上位置不明的一種臨時分類。只進行無性繁殖的菌類被稱作不完全型,這一階段被稱為無性階段。進行有性繁殖的被稱為完全型,該階段被稱作有性階段,通常有性階段的菌類也是同時進行無性生殖的。

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微生物有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它們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圓柱,還有些是螺旋形的。其中有5類最常見的微生物

細菌(如球菌、桿菌、螺旋菌、弧菌);真菌(如接合菌、囊子菌);藻類(如硅藻、腰鞭毛蟲);病毒(如腺病毒、噬菌體)和原生動物(如阿米巴原蟲、草履蟲)。這只是微生物中的幾個常見種類,每個種類里,又有許多不同的微生物,有些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一些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但它們也很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查看更多《神奇校車·走近微生物》

Ⅲ 細菌有哪些種類

細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類。

1.細菌具有不同的形狀。大部分細菌是如下三類:桿菌是棒狀;球菌是球形(例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另一 細菌類,弧菌,是逗號形。

2.細菌的結構十分簡單,原核生物,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但是有細胞壁。
根據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來源於丹麥細菌學家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他發明了革蘭氏染色。 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莢膜,形成了一層遮蓋物或包膜。莢膜可以幫助細菌在乾旱季節處於休眠狀態,並能儲存食物和處理廢物。

細菌的分類的變化根本上反應了發展史思想的變化,許多種類甚至經常改變或改名。最近隨著基因測序,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的發展,細菌學被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3)生物菌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細菌主要以無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細菌生長到一定時期,在細胞中間逐漸形成橫隔,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子細胞。細

胞分裂是連續的過程,分裂中的兩個子細胞形成的同時,在子細胞的中間又形成橫隔,開始細菌的第二次分裂。有些細菌分裂後的子細胞分開,形成單個的菌體,有的則不分開,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鏈球菌、鏈桿菌等。

採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細菌的分裂過程表明:細菌細胞分裂大致可經過核物質與細胞質分裂、橫隔壁形成和子細胞分離等過程。

細菌細胞分裂時,核質DNA與中介體或細胞膜相連,首先DNA復制並向細胞兩端移動,與此同時,細菌細胞膜向內凹陷並形成一垂直於細胞長軸的細胞質隔膜,使細胞質和核質均勻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其次細胞形成橫隔壁,在細胞膜不斷內陷,形成子細胞各自的細胞質膜同時,母細胞的細胞壁也從四周向中心逐漸延伸。最後,逐漸形成子細胞各自完整的細胞壁。接著,子細胞分裂,形成兩個大小基本相等的子細胞。

細菌繁殖速度快,一般細菌約20~30min便分裂一次,即為一代。接種子肉湯培養中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迅速生長繁殖,肉湯很快即可變渾濁,表明有細菌的大量生長,有些細菌,如結核分枝桿菌的繁殖速度較慢,需要15-18小時才能繁殖一代。

將性狀不同的個體細胞的遺傳基因,轉移到另一細胞內,使之發生遺傳變異的過程。細菌的基因重組有:

1.轉化。受菌直接攝取供菌的游離DNA片斷,並將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而獲得供菌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2.轉導。以噬菌體為媒介,供菌中的DNA片段被帶至受菌中,使後者獲得部分遺傳性狀。

3.溶原轉變。當溫和噬菌體感染其寄主,將噬菌體基因帶入寄生基因組時,使後者獲得新的性狀的現象。當寄生菌喪失該噬菌體時,所獲得新的性狀亦消失。

4.接合。供菌與受菌通過直接接觸或性菌毛介導,供菌的大段DNA(包括質粒)進入受菌,而與後者發生基因重組的現象。

侵入機體:分三種不同現象:

1.細菌在表面生長繁殖,釋放毒素,毒素進入人體,如破傷風、白喉等。

2.有些細菌在吸附後,細胞膜上形成裂隙,細菌進入細胞內繁殖產生毒素,使細胞死亡,如痢疾桿菌和沙門氏桿菌。

3.另有些細菌,通過粘膜上皮細胞進入皮下組織,並進一步擴散如鏈球菌所致丹毒及蜂窩組織炎等。

Ⅳ 高中生物各種「菌」的總結

答 一、常現生物:
1.細菌:原核類:具細胞結構,但細胞內無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無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細菌(桿狀、球狀、螺旋狀)、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
①細菌:三冊書中所涉及的所有細菌的種類:
乳酸菌、硝化細菌(代謝類型);
肺炎雙球菌S型、R型(遺傳的物質基礎);
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胞內寄生菌);
根瘤菌、圓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為基因工程提供運載體,也可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
蘇雲金芽孢桿菌(為抗蟲棉提供抗蟲基因);
假單孢桿菌(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
甲基營養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微生物的代謝);
鏈球菌(一般厭氧型);
產甲烷桿菌(嚴格厭氧型)等
②放線菌:是主要的抗生素產生菌。它們產生鏈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環絲氨酸、多氧黴素、環已醯胺、氯黴素和磷黴素等種類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體:砂眼衣原體。

2.病毒:病毒類: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包括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① 動物病毒:RNA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類(煙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體。

3.真核類:具有復雜的細胞器和成形的細胞核,包括:酵母菌、黴菌(絲狀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大草履蟲、小草履蟲、變形蟲、間日瘧原蟲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黴菌:可用於發酵上工業,廣泛的用於生產酒精、檸檬酸、甘油、酶制劑(如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固醇、維生素等。在農業上可用於飼料發酵、生產植物生長素(如赤酶黴素)、殺蟲農葯(如白僵菌劑)、除草劑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變、產生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具致癌作用、鐮孢菌毒素可能與克山病有關)。常見黴菌主要有毛霉、根霉、麴黴、青黴、赤黴菌、白僵菌、脈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謝類型:
① 光能自養:光合細菌、藍細菌(水作為氫供體)紫硫細菌、綠硫細菌(H2S作為氫供體,嚴格厭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異養:以光為能源,以有機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異丙醇、丙酮酸、和乳酸)為碳源與氫供體營光合生長。陽光細菌利用丙酮酸與乳酸用為唯一碳源光合生長。
③ 化能自養: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硝化細菌、產甲烷菌(厭氧化能自養細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異養:寄生、腐生細菌。
⑤ 好氧細菌:硝化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等
⑥ 厭氧細菌:乳酸菌、破傷風桿菌等
⑦ 中間類型:紅螺菌(光能自養、化能異養、厭氧[兼性光能營養型])、氫單胞菌(化能自養、化能異養[兼性自養])、酵母菌(需氧、厭氧[兼性厭氧型])
⑧ 固氮細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圓褐固氮菌)

Ⅳ 世界上所有的菌有多少種

微生物的已知種數和估計總種數 類群 已知種數 估計總種數 已知種百分數(%) 病毒5000 130000 4 細菌4760 40000 12 真菌72000 1500000 5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類,球菌、桿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圓球形或近似圓球形,有的呈矛頭狀或腎狀。單個球菌的直徑約在0.8~1.2um左右。 由於繁殖時細菌細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後細菌粘連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 (一)雙球菌(Dipl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成雙排列,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 (二)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鏈狀排列,如溶血性鏈球菌。 (三)四聯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個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聯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個菌體重疊呈立方體狀,如藤黃八疊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幾個不規則的平面上分裂,則菌體多堆積在一起,而呈葡萄狀排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細菌中的一大類。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又稱為化膿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桿菌(Bacillus) 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3~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3~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Ⅵ 生物菌沖施肥中常用的生物菌都有哪些

微生物菌肥是是根據土壤微生態學原理、植物營養學原理、以及現代「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而研製出來的。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導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應的一種製品,是農業生產中使用肥料的一種。其在我國已有近50年的歷史,從根瘤菌劑——細菌肥料——微生物肥料,從名稱上的演變已說明我國微生物肥料逐步發展的過程。
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三大部分組成,土壤微生態區系的微生物的活性大小,對植物根部營養非常重要,因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直接參與土壤肥力的形成,包括土壤中物質和能量的轉化、腐植質的形成和分解、養分的釋放、氮素的固定等等。隨著化肥、農葯大量使用,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減少,土壤已經不再是土壤,而單一的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板結、鹽漬化日益嚴重,而微生物菌肥則是我們改善的最有效和最經濟的辦法之一。
微生物菌肥一般由以下菌種組成,而他們有什麼作用呢?以下給大家普及下菌肥知識,方便大家在選購菌肥的時候作參考:
一、枯草芽孢桿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
二、巨大芽孢桿菌:解磷(磷細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機磷的功效。
三、膠凍樣芽孢桿菌:解鉀,釋放出可溶磷鉀元素及鈣、硫、鎂、鐵、鋅、鉬、錳等中微量元素。
四、地衣芽孢桿菌:抗病、殺滅有害菌。
五、蘇雲金芽孢桿菌:殺蟲(包括根結線蟲),對鱗翅目等節肢動物有特異性的毒殺活性。
六、側孢芽孢桿菌:促根、殺菌及降解重金屬,
七、膠質芽孢桿菌:有溶磷、釋鉀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種酶,增強作物對一些病害的抵抗力。
八、涇陽鏈黴菌:具有增強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長的能力。
九、菌根真菌: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范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
十、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增產。
十一、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進動植物生長的主力部隊。
十二、凝結芽孢桿菌:可降低環境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提高果實中氨基酸的含量。
十三、米麴黴:使秸稈中的有機質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十四、淡紫擬青黴:對多種線蟲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結線蟲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劑。
三種以上多種復合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抗土傳病害效果遠遠大於單一菌種。有益菌群相互協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達到高產豐產的效果。金寶貝微生物菌肥是由軍科院、農科院研發,北京華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投資開發策劃並組織全國市場營銷的第五代高新科技產品。正確施用本品,能使經濟作物增產30%,大田作物增產10%,降低化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改良土壤結構、消除土壤板結、改善作物品質、提高商品率,最終顯著提高經濟效益,第一代老產品曾於1997年首批獲農業部微生物肥料登記證,早在1994年就獲得全國"兩高一優"農業新技術金獎、1996年中國楊陵農業科技博覽會金獎、以及後來的系列大獎,經全國二十幾個省市 自治區十多年推廣應用,效果顯著,深受廣大用戶歡迎,是國內微生物菌肥、生物肥領域的太師級產品(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發始於1937),是軍工技術農用的成功傑作。

Ⅶ 微生物大約有多少種

微生物大約有10萬種,要是按照「微生物概念」類型分可以為1、病毒2、細菌3、真菌(食用菌除外)4、放線菌5、衣原體等6、草履蟲(原生生物)

Ⅷ 世界上一共有幾種細菌具體有哪些

細菌的分類
細菌(Bacterium)是屬於原核型細胞的一種單胞生物,形體微小,結構簡單。無成形細胞核、也無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體外無其他細胞器。在適宜的條件下其相對穩定的形態與結構。一般將細菌染色後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可識別各種細菌的形態特點,而其內部的超微結構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細菌的形態對診斷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細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節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觀察細菌常用光學顯微鏡,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為測量它們大小的單位.內眼的最小分辯率為0.2mm,觀察細菌要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類,球菌、桿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圓球形或近似圓球形,有的呈矛頭狀或腎狀。單個球菌的直徑約在0.8~1.2um左右。
由於繁殖時細菌細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後細菌粘連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
(一)雙球菌(Dipl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成雙排列,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
(二)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鏈狀排列,如溶血性鏈球菌。
(三)四聯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個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聯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個菌體重疊呈立方體狀,如藤黃八疊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幾個不規則的平面上分裂,則菌體多堆積在一起,而呈葡萄狀排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細菌中的一大類。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又稱為化膿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桿菌(Bacillus)
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3~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 1.0~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3~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菌體彎曲,可分為:
(一)弧菌(Vibrio)菌體只有一個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後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體有數個彎曲。如鼠咬熱螺菌。彎麴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 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麴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麴菌和腸道彎麴菌。前者引起急性腸炎,較為常見;後者是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的機會致病菌,較少見。
細菌形態可受各種理化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在生長條件適宜時培養8~18小時的細菌形態較為細菌形態較為典型型;幼齡細菌形體較長;細菌衰老時或在陳舊培養物中,或環境中有不適合於細菌生長的物質(如葯物、抗生素、抗體、過高的鹽分等)時,細菌常常出現不規則的形態,表現為多形性(Pleomorphism),或呈梨形、氣球狀、絲狀等,稱為衰退型(Involutionform),不易識別。觀察細菌形態和大小特徵時,應注意來自機體或環境中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細菌形態變化。

細菌的結構
細菌的結構對細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細菌的結構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為:表層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莢膜;內部結構包括細胞漿、核蛋白體、核質、質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習慣上又把一個細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細菌通常具有的結構稱為基本結構,而把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結構稱為特殊結構。
一、基本結構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
(一)細胞壁(Cell wall)細胞壁為細菌表面比較復雜的結構。是一層較厚(5~80nm)、質量均勻的網狀結構,可承受細胞內強大的滲透壓而不破壞。細胞壁堅韌而有彈性。
1.細胞壁主要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粘肽(Mucopetide)。細胞壁的機械強度有賴於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醯葡萄糖胺和N-乙醯胞酸兩種氨基糖經β-1.4糖苷鍵連接間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醯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肽鏈之間再由肽橋或肽鏈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機械性很強的網狀結構。各種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側鏈的組成及其連接方式隨菌種而異。
革蘭氏陽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側鏈氨基酸由D-丙-D-谷-r-L-賴-D-丙組成。初合成的肽鏈末端多一個D-丙氨酸殘基。肽橋是一條5個甘氨酸的肽鏈,交聯時一端與側鏈第三位上賴氨酸連接,另一端在轉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條五肽側鏈末端D-丙氨酸脫去,而與側鏈第四位D-丙氨酸連接。從X光檢查可見肽聚糖的多糖鏈是一條較硬而又呈螺旋狀捲曲的長桿,由於其呈螺旋狀,連接在其上的肽鏈才伸向四方,使交聯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鄰近的肽鏈才可交聯。但葡萄球菌的肽橋較長,有可塑性,使遠距離的肽鏈間也可交聯,交聯率達90%,形成堅固緻密的三維立本網狀結構。
而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的四肽側鏈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鏈直接與相鄰四肽側鏈中的D-丙氨酸相連,且交聯率低,沒有五肽交聯橋,形成二維平面結構,所以其結構較革蘭氏陽性的葡萄球疏樺。
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能損傷細胞壁而使細菌變形或殺傷細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斷肽聚糖中N-乙醯葡萄糖胺和N- 乙醯胞壁酸之間的β-1.4糖苷鍵之間的聯苷鍵之間的聯結,破壞肽聚糖支架,引起細菌裂解。青黴素和頭孢菌素能與細菌競爭合成胞壁過程所需的轉肽酶,抑制四肽側鏈上D-丙氨酸與五肽橋之間的聯結,使細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細胞壁,可導致細菌死亡。人和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結構,亦無肽聚糖,故溶菌酶和青黴素對人體細胞均無毒性作用。除肽聚糖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還各有其特殊結構的成分。
2.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特殊組份細胞壁較厚,約20~80mm。肽聚糖含量豐富,有15~50層,每層厚度1nm,約占細胞壁乾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組份磷壁酸 (Teichoic acid)。(圖2-6)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殘基經由磷酸二鍵互相連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兩種,前者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醯胞壁酸連結,膜磷壁酸又稱脂磷壁酸(Lipteichoic acid)和細胞膜連結,另一端均游離於細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強,是革蘭氏陽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調節離子通過粘肽層中起作用;也可能與某些酶的活性有關;某些細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類細胞表面,其作用類似菌毛,可能與致病性有關。
此外,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表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與致病有關。
3.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份 細胞壁較薄,約10~15nm,有1~2層肽聚糖外,約占細胞壁乾重的5~20%。結構比較復雜。尚有特殊組份外膜層位於細胞壁肽聚糖層的外側,包括脂多糖、脂質雙層、脂蛋白三部分。
脂蛋白(Lipoprotein)一端以蛋白質部分共價鍵連接於肽聚糖的四肽側鏈上另一端以脂質部分經共價鍵連接於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穩定外膜並將之固定於肽聚糖層。
脂質雙層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主要結構,除了轉運營養物質外,還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種物質透過,抵抗許多化學葯物的作用,所以革蘭氏陰性菌對溶菌酶、青黴素等比革蘭氏陽性具有較大的抵抗力。一些化學物質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與2%十二烷基硫酸鈉(SDS)或45%酚水溶液可以將外膜除去,而留下堅韌的肽聚糖層。此外,外膜蛋白質還可作為某些噬菌體和性菌毛的受體。
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由脂質雙層向細胞外伸出,包括類脂A、核心多糖、特異性多糖三個組成部分,習慣上將脂多糖稱為細菌內毒素。
①類脂A:為一種糖磷脂,是由焦磷酸鍵聯結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鏈,其上結合有各種長鏈脂肪酸。它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為革蘭氏陰性菌的致病物質。無種屬特異性,各種革蘭氏陰性菌內毒性引起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
②核心多糖:位於類脂A的外層,由已糖、瘐糖、2-酮基—3—脫氧辛酸(KDO)、磷酸乙醇胺等組成。經KDO與類質A共價聯結。核心多糖具有屬特異性,同一屬細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③特異性多糖:在脂多糖的最外層,是由數個至數十個低聚糖(3~5單糖)重復單位所構成的多糖鏈。革蘭氏陰性菌的菌體抗原(O抗原)就是特異多糖。各種不同的革蘭氏陰性菌的特異性多糖種類及排列順序各不相同,從而決定了細菌抗的特異性。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顯著不同,導致這兩類細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對某些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異。
5
評論
分享
舉報

youzi67
2007-10-20 · TA獲得超過2078個贊
關注
展開全部
細菌種類多、繁殖快、適應環境能力強,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群微小生物。在水、土壤、空氣、食物、人和動物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存在。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上起重要作用,不少是對人類有益的,對人致病的只是少數。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可概括為:「無孔不入,無處不有」。

第一節 土壤中的細菌

土壤是細菌生存的天然場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種類)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養基」之稱。土壤也是一切自然環境中細菌的總發源地,也是人類利用細菌的主要來源。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達幾十億-幾仟億(沙漠含菌量僅10萬/g)。
土壤中的細菌來源:一是動物體,二是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

腐物寄生菌。
細菌在土壤各層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

量最多。土層越深,菌數越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另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等絕在多數為非病原菌,對人和動植物是有益的,它們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參與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分解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固定大氣中的氮,供給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離出許多能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僅有少數病原菌,它們來自人和動物體(糞、尿、痰、屍體等)。進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抵抗力較強的球功及能形成芽胞的細菌如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病原菌、肉毒桿菌、炭疽桿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與創傷及戰傷
的厭氧性感染有很大關系,應嚴防破傷風和氣性壞疽感染。

第二節 空氣中的細菌

一、空氣中細菌來源
空氣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種類和數量因環境不同有所差別。空氣中的微生物來源於人畜呼吸道的飛沫及地面飄揚起來的塵埃。尤其是動物周圍、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醫院病房、門診等處,容易受到帶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飛沫、皮屑、痰液、膿汗和糞便等攜帶大量的微生物,可嚴重污染空氣某些醫療操作也會液成空氣污染,如高速牙鑽修補或超聲波清潔牙石時,可產生微生物氣溶膠;穿衣、鋪床時使織物表面微生物飛揚到空氣中,清掃及人員走動塵土飛場也是醫院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

二、空氣中的病原菌及空氣感染
空氣中因缺乏營養物及適當的溫度和常因陽光照射和乾燥作用而被消滅。只有抵抗力較強的細菌和真菌或細菌芽胞才能存留較長時間。室外空氣中常見產芽胞桿菌、產色素細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室內空氣中常見的病原菌有腦膜炎奈瑟氏菌、結核桿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等。空氣中微生物污染程度與醫院感染率有一定的關系。空氣細菌衛生檢查有時用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作為指示菌,表明空氣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在疫區或患者周圍空氣中有大量病原菌。如乳牛的唾液沫(結核)隨咳嗽或噴啑可噴射5m遠,且飄浮很長時間。帶有病原菌的塵埃也會飛揚到大中。
空氣中非病原菌常常污染葯物制劑、培養基、生物制劑(品),引起食品、飼料變質以及造成手術感染。所以在外科手術、細菌接種、制備生物葯劑及生物製品等工作中,應嚴格無菌操作杜絕污染。

三、空氣消毒法
1、紫外線照射:在工作前照射0.5-1h,停照後0.5h方可入內工作。
2、化學噴霧:用3-5%來蘇兒或石碳酸(酚)或2%乳酸葉霧。
3、化學葯物熏蒸:KMnO4+福爾馬林按1:2混合熏蒸:1000m³用250g

(高)+500ml(福)→熏蒸24h;1-2ml乳酸/㎡熏蒸

第三 節水中的細菌

一、水中細菌來源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環境,水中的細菌來自土壤、塵埃、空氣、人畜排泄物及垃圾、工廠和生活污染水等。

二、水中的病原菌
水中微生物種類及數量因水源不同而異。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數量多,並易被病原菌污染。水中的病原菌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鉤端螺旋體等主要來自人和動物的糞便及污染物。因此,糞便管理在控制和消滅消化道傳染病有重要意義。

三、水的自潔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源雖不斷受到污染,但也經常地進行著自凈作用。
1、水中泥沙沉降作用;
2、水面日光紫外線照射;
3、水中有機物分解營養物耗盡;
4、水中生物拮抗作用;
5、水中噬菌體滅菌作用;
6、原生生物吞(藻類和噬菌)噬作用;
7、水源清潔支流沖淡作用。

四、水的細菌學檢查
水的細菌學檢查,是水質衛生評定的中心環節。因為水源,在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及對人畜健康的威脅上均佔有重要的作用,水質污染常常可引起消化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因此,必須對水源進行微生物學(細菌學)檢查。但直接檢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較困難的。水的微生物學檢查,以大腸桿菌為指標。
水的微生物學檢查常用測定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菌群數來判斷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國規定生活飲用水的標准為(水質細菌學檢查三項指標):
①菌總數:1m1水中各種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
②大腸桿菌價:檢測出1個大腸桿菌的最小水量不超過300 m1。
③大腸桿指數:每1000 m1水中大腸菌群數不超過3個。

第四節細菌在動物體的分布

一、人體正常菌群的分布的分布(見表)

部 位
常 見 菌 種

皮膚
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綠膿桿菌、恥垢桿菌等

口腔
鏈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桿菌、螺旋體、梭形桿菌、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類白喉桿菌等


正常一般無菌

腸道
類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厭氧性鏈球菌、糞鏈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桿菌、變形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等

鼻咽腔
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

眼結膜
皮表葡萄球菌、結膜乾燥桿菌、類白喉桿菌等

陰道
乳酸桿菌、白色念球菌、類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

尿道
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恥垢桿菌等

二、正常菌群的概念
人和動物自出生後,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漸進入機體。在正常人和動物皮膚、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種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著對機體無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支原體等。它們在與宿主的長期進化過程中,微生物群的內部及其與宿主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形成一個能進行物質、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習慣稱之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長期居留於機體又稱為常居菌,也有少數微生物是暫時寄居的,稱為過路菌。

三、正常菌群與機體的意義
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利作用;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及菌群失調症。
1.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利作用
①促消化作用:降解食物殘渣。腸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配合,降解末

被機體消化食物殘渣,將不溶必蛋白和糖類轉化為可

溶性狀態,便於機體進一步吸收。
②營養作用: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維生素,如核黃素、生物素、葉酸、吡哆醇及維生素K等,供機體吸收利用。如大腸桿菌及乳鏈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葉酸及VitC、K等,供機體利用;雙岐桿菌產酸造成酸性環境可促進對VitD、Ca、Fe的吸收。
③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過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層自然菌膜,是一種非特異性的保護膜,可促機體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襲及定植,從而對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正常菌群除與病原菌爭奪營養物質和空間位置外,還可以通過其代謝產物以及產生抗生素、細菌素等起作用。如大腸菌素可抑制痢疾桿菌生長;唾液鏈球菌產生的H2O2抑制腦膜炎球菌生長。可以說正常菌群是人體防止外襲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④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劑的作用。可剌激機體免疫系統發育和成熟。如正常菌群釋放的內毒素等物質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保持活躍狀態,是非特異免疫功能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病原菌
正常菌群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特定條件下,正常菌群與機體之間的生態平衡可被破壞。
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性致病的特定條件通常是:
①機體免疫機能低下:例如皮膚粘膜受傷(特別是大面積燒傷)、身

體受涼、過度疲勞、長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導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

染。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發生變遷:正常菌群發生定位轉移也可引起疾

病。例如外傷,手術,留置導尿管等使大腸桿菌進入腹腔或泌尿

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③不適當的抗菌素葯物治療:如長期或濫用抗菌素治療。

3、菌群失調及菌群失調症
菌群失調:在正常情況下,機體、正常菌群和環境三者之間,保持一

定的生態平衡。如果生態平衡發生改變,將導至體內某一

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種細菌的比例關系發生數量和質量上的

變化,這種生態體系表現出的不平衡狀態,稱菌群失調。
菌群失調的常見誘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時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誘因後一般可使菌群復常,也有長期失調難於逆轉的情況。
菌群失調症:指嚴重的菌群失調使機體發生功能紊亂表現出明顯臨床

症狀者。菌群失調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或二重

感染)。
臨床上常見的菌群失調症有:①耐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優勢菌而發生腹瀉,偶爾發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膿毒血症;②變形桿菌和假單胞菌生長旺盛並侵入組織發生腎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腸道、肛門或陰道感染,也可發展成全身感染;④艱難梭菌在結腸內大量繁殖,並產生一種腸毒素及細菌毒素,導致假膜性腸炎。
菌群失調經常發生而菌群失調症則少見。患二重感染的機體抵抗力很弱,細菌對抗菌素葯物不敏感,治療難度大,應嚴加預防,避免發生。

第五節畜產品中的細菌

一、乳汁中的細菌
健康動物乳汁中細菌數量和種類少。乳汁易被污染,其原因(來源)有:皮毛、容器工具、擠奶員衛生習慣及擠奶前的塵埃等。傳染病和乳房炎病畜帶金葡、rts、結核、布氏桿菌等。
肉(蛋)中的細菌:健康肉(蛋)無菌。但污染環節多。傳染病肉含相應病原菌(尤其是沙門氏菌)。

第六節細菌在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蛋白質是動物生命的基礎,CHO是動物能量的來源。
有機物的徹底分解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
任何生命現象,都是有機元素在物質循環中不斷發展的結果。正是這一循環的不斷發展,才使得自然界有限的營養物質變成了無窮無盡的來源可以說,假若地球上沒有微生物,那麼,其它生物的存在是不可思意的。

Ⅸ 菌類一共有多少種

細菌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桿菌)。
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為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

真菌通常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

Ⅹ 好氧生物菌有哪些種類呢







、需


生物



氧環

中生

繁殖
,氧


機物



物的

能代

過程
、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pneumoniae)、硫細菌等,以


氧為


電子
受體





多數










、枯草








氮菌等均


性好氧


、乳酸菌,進






包括










根本























好氧






微好




好氧性細菌有共生固氮菌、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ia)。此



一種





0.
2






也能

良好



細菌





a
e
r
o
b
i
c
b
ac
t
e
r
ia




閱讀全文

與生物菌有多少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