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物入侵」所引發的生態危機
一種生物從原產地遷入到另一地,這種生物被稱為外來物種。生物入侵是指外來物種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在人類歷史上,人類通過文化交流,把外來種(如玉米、紅薯、馬鈴薯等)從其起源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從而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和各地區的農業生產類型。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每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史可以說是農業生產類型、農業品種在不斷地吸收外來種、不斷地更新換代的過程。現代社會,隨著貿易、旅遊的發展,大容量、快速先進的交通工具的普遍採用,越來越多的物種在全球范圍擴散,外來種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加入WTO自國外的有害物種對中國的威脅也大大增加。有些人認為,生物入侵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然而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生物入侵是無意的引入和傳播發展起來。由於其有廣泛的適應性、極強的繁殖能力,不僅對「入侵領地」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破壞生態平衡,甚至給人類社會、環境造成巨大的損失。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1.生物入侵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如果一個外來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因素制約,那麼它很可能無節制地繁衍,種群快速擴大,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對入侵地的其他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的威脅。水葫蘆也叫水浮蓮、鳳眼蓮、水荷花等。它為多年生水生雜草,通常自由漂浮在水面,葉片叢生,葉柄呈海綿葫蘆體,具有無性和有性兩種繁殖方式。在適宜條件下,5天就能繁殖一個新植株,一支花絮大約能結300粒種子,成熟種子在水中可存活5年~20年。適宜條件下,沿河岸波動線萌發生長。水葫蘆原產南美洲委內瑞拉,約在20世紀30年代作為觀賞植物傳入我國。後來又作為豬食飼料(其實毫無營養價值可言,因其大部分為水,其餘則為纖維素)和防治重金屬污染物而廣為種植,由於它的過度繁殖,現已蔓延成災成了令人頭痛的惡性雜草。由於水葫蘆作崇,造成昆明滇池水域面積縮小,原產滇池中的其他十幾種水生植物相繼滅絕,水生動物從68種下降到30種左右。據報道,長江、漢江也遭遇到這種綠色入侵,湖北漢川一些水域甚至出現了水草鎖河的現象。黃浦江、蘇州河、寧波市的一些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水葫蘆大量生長繁殖後,形成單一優勢物種,致使其他水生植物減少甚至消滅;它不僅能降低光線對水體的穿透能力,影響水底生物的生長,還能降低水中ph溶解氧的濃度,並增加水中CO2的濃度,降低水產品產量。紫莖澤蘭原產墨西哥,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卻是一種有毒的草本植物,所以人們又叫它臭草,它有著厚厚的、毛絨絨的綠葉,開著像蒲公英一樣的小花,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原產地有它的天敵,故在一個生態系統里能夠同其他物種較和平地相處。紫莖澤蘭於20世紀80年代經東南亞進入我國雲南,幾年之內向北蔓延到四川等省。僅雲南省受害面積就達2500萬公頃。由於一開始人們忽略了它的入侵,對這種異國的野草並沒有太多地注意,所以短短幾年之內,紫莖澤蘭就漫山遍野的長起來,所到之處原有的物種均被「排擠出局」。如一片草場一旦有了紫莖澤蘭,陽光、水分、肥料都是它的了,其他草都消失了。
2.生物入侵對社會、經濟的危害生物入侵在對入侵地的其他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的威脅的同時,也直接造成社會危害、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乃至生命。如豚草,原產北美,傳入我國(主要在東北、華北、華東和華中)後,不僅危害農牧業,其花粉還對人類健康有害,是引起「花粉過敏症」的致病原,能引起人的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水葫蘆大量生長繁殖後覆蓋水面,堵塞河道,影響河運,阻礙排灌;在汛期阻礙水流,增大洪水水位,嚴重影響防洪發電。牛羊吃了紫莖澤蘭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懷不上胎,並接二連三地死去。據四川省涼山州統計,僅1996年一年就減產6萬頭羊,畜牧業損失2100萬元。紫莖澤蘭進入香蕉林,香蕉林樹矮果少;進入花椒林、桑樹林,花椒和蠶繭當年就減產8%。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毒有害物種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除水葫蘆、紫莖澤蘭、豚草外,還有入侵廣東的微甘菊,沿海省區引進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威脅,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另外,像稻水象甲、美洲斑潛蠅、馬鈴薯甲蟲、非洲大蝸牛等農業害蟲入侵近年來也相當嚴重。外來物種一旦入侵成功,要徹底根除相當困難,代價費用極為昂貴,僅每年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我國就要花掉45萬億元。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千萬不要盲目地破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相互作用後形成的生態平衡,因為一個物種無論是滅絕或過量繁殖,都會危及與它相關的幾十個物種的生存,進而造成生態平衡的失調、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
二、防止生物入侵的途徑
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價的方法是從源頭著手,採取優先選擇的措施。一些可能有潛在影響的外來種,尚未經過科學研究證實,決不輕易讓其進入,如果引入也應有預防的措施,要考慮其得益是否超過其實際和潛在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棲息地和生態系統中,例如島嶼、湖泊等。我國農業部有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首先要加強對有毒有害物種的研究,要研究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重要有害物種傳入的可能性,如截獲難易程度、運輸過程中的存活率、國外分布狀況、國內適宜生長的范圍等。在此研究的基礎上,要對重要的有害物種建立資料庫,為拒入的有害物種提供決策依據。此外,要從生物多樣性安全的角度加強邊境檢疫和控制,依法攔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對本地生物多樣性有不利影響的外來種引入。如我國舉辦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嚴防危險性有害生物隨參展物傳入,檢疫人員運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阻止生物入侵。萬一出現無意的引入,應立即採取快速有效的行動來根除和控制。主要措施有生物防治、化學防治、人工機械防治的方法。人工打撈和機械鏟除不但耗資巨大,且在某些自然條件下難以實施。大量施用化學葯劑,不但成本高,還使入侵生物產生抗葯性,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生物防治是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是從入侵生物原產地引進有效的天敵防治入侵生物,但外來天敵的引進與釋放也涉及安全性問題,也是新種侵入問題。
所以,必須從地理的角度,即用系統的、綜合的方法來對付入侵種。如果一些物種一時還不宜採用根治方法,則應採用控制的方法,以抑制入侵者種群的發展,減輕其所引起的危害。
②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
它的危害有很多~如: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我國海南島和 雷州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舉例: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德國小蠊,原產於德國,故稱「德國小蠊」。因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在商品流通運輸的過程中輸入我國,由於其體態與蟑螂極為相似,個體的大小如一般蟑螂成蟲的四分之一,屬蟑螂的一個品種。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數千倍,經半個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長成成蟲,群體數量比一般蟑螂多幾倍乃至幾千倍。小蠊的生活習性與一般蟑螂相似,喜在賓館、酒店的中西廚房、酒巴、餐廳、包房等場所活動。它對人們造成的危害與蟑螂類似,主要是它們在活動其間將許多有害物質及病菌等傳播到人們的食品及用具中,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國小蠊在室內蟑螂中最小的一種,體長在15毫米以下。成蟲為棕黃色。在前胸背板上有兩條平行的褐色縱紋。
德國小蠊一年能經歷4-5個世代。
德國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蟲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蟲才脫落。若蟲因此隨母體到處擴散。
若蟲經5—7次蛻皮後成為成蟲,若蟲期為30-56天。
德國小蠊正式大規模入駐中國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已經從開始的少數大城市蔓延到幾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鎮和農村地區,據國家疾控中心相關資料顯示,一隻雌性德國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萬只後代。隨著防治用殺蟲劑的大量使用,德國小蠊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抗葯性,多數殺蟲劑對其無效。因德國小蠊的存在和難以防治,導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為四害之首!
摘自《蟑螂防治網》http://www.zhanglangw.com
隨著國家、地區間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密切,隨著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的不斷增多,一切沒有硝煙的生態戰爭——「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圍悄悄打響,其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被喻為「紫色惡魔」的鳳眼蓮(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國人俗稱的「水葫蘆」)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來物種入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1884年,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風眼蓮被送到了美國新奧爾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見其花朵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西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雲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症」。
此外,澳大利亞的「兔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
③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入侵的方式是什麼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入侵方式如下: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適當的引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一國的生態安全。此種意義上的物種引進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由此,這種對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即被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如前面提到的「鳳眼蓮」「松材線蟲」「大米草」等,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入侵」也不同於「外來物種引進」,它特指的是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並損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及生存災難的過程。
二、生物入侵方式
1.自然入侵
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如紫莖澤蘭,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潛蠅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國的。
2.無意引進
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如「松材線蟲」就是中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材制的包裝箱帶進來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輪,其數百萬噸的壓艙水的釋放也成為水生生物無意引進的一種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攜帶的果蔬肉類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會成為外來生物無意入侵的渠道。
3.有意引進
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如20世紀初,紐西蘭從中國引種獼猴桃,美國從中國引種大豆等。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及他國的立法實踐外來物種入侵作為一種全球范圍的生態家現象已逐漸成為導致犧牲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共有10954種,全球魚類的1/3,哺乳類的、鳥類的、爬行類的1/4,都已高度瀕危,如果照此速度發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動物以及其他有機體將消失,這些物種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和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亡差不多。
④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入侵的方式是什麼我國生物入侵的現狀如何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方式:無意引進,有意引進。
我國生物入侵的現狀
近幾年來, 我國遭受生物入侵這一現象在各地時有發生, 水葫蘆、大米草、食人鯧等入侵物種的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本課題將在探討生物入侵的現狀、原因、方式、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對生物入侵的對策。
我國一直是深受外來有害生物危害的國家之一,遼闊的地域和多種氣候
類型容易遭受入侵物種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入侵物種都可能找到合適的棲息地。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如森林、農田、水域、濕地、草地、城市居民區等,都可以看到入侵物種。2003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和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中國第一批外來物種名單》中有紫莖澤蘭、微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護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蠧、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共16種。實際上現已入侵的物種有數百種,有些在適宜的生態和氣候條件下,瘋狂生長,引起生態災害頻繁爆發。目前對我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破壞,帶來嚴重損失的物種較多,如棉花枯黃萎化病從美國入侵以來,現已發生270×104hm2,每年至少損失皮棉10×104t;美洲斑潛蠅1994年入侵海南、廣東,現已蔓延到全國,發生面積已超過100×104 hm2,,每年防治費就超過415億元;加拿大一枝花自2003年首次在浙江出現以來,現已蔓延到11個市;松樹線蟲已逼近黃山、西湖;松突園蚧、濕地松粉蚧的危害仍在擴大;園林害蟲蔗扁蛾的危害逐年加重,並有向全國蔓延的趨勢;微甘菊在局部地區已暴發成災;水葫蘆在雲南滇池、浙江、福建等地的危害仍十分嚴重;大米草在東南沿海局部地區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尚未有效治理。此外,我國還從國外引進里大量的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這些外來物種在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使某些本地物種面臨著逐漸被外來物種所取代。甚至處於頻危與滅絕狀態。當前我國約10%的地方畜牧品種處於瀕臨狀態,已滅絕的占約3%
⑤ 生物入侵對生態有什麼危害
外來入侵物種通過競爭或占據本地物種的生態位,排擠本地物種,成為優勢種群,使本地物種的生存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本地物種滅絕。在全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的植物,大約有35%~46%是由外來生物入侵引起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已成為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第二位因素,僅次於生態環境的喪失。
我國1979年從美國引進了具有固沙促淤的互花米草,在福建沿海等地試種之後大規模推廣。由於缺少天敵,互花米草在整個福建等地沿海地區大量蔓延,已成為沿海海灘的霸主,互花米草入侵海岸濕地導致魚類、貝類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產養殖業遭受致命創傷,而食物鏈斷裂又直接影響了以小魚為食的鳥類的生存。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就是互花米草造成的惡果。
黑魚,學名黑鱧,俗稱為烏魚。在中國,這只是一種普通的淡水魚。但被無意帶入美國後,引起不小的恐慌,甚至被稱之為「地獄魚」。由於黑魚生性兇猛,大量捕食美國河流中的魚類,而且繁殖力強,擠占本地水域中其他肉食魚類的食物資源,使當地肉食性魚類受到威脅。據美國媒體的報道,在黑魚災害最嚴重的馬里蘭州,一些河流中原本繁盛的鮭魚已經絕跡。
⑥ 外來入侵物種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生物入侵造成的生態或進化後果相當嚴重。
(1)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常常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改變當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造成本地物種的喪生或滅絕,並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喪失。
(2)外來入侵物種不斷繁殖、擴散,嚴重威脅森林、草原、農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危害。
(3)一些外來入侵物種能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
⑦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入侵的方式是什麼我國生物入侵的現狀如何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方式:無意引進,有意引進。
我國生物入侵的現狀
近幾年來, 我國遭受生物入侵這一現象在各地時有發生, 水葫蘆、大米草、食人鯧等入侵物種的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本課題將在探討生物入侵的現狀、原因、方式、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對生物入侵的對策。
我國一直是深受外來有害生物危害的國家之一,遼闊的地域和多種氣候
類型容易遭受入侵物種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入侵物種都可能找到合適的棲息地。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如森林、農田、水域、濕地、草地、城市居民區等,都可以看到入侵物種。2003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和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中國第一批外來物種名單》中有紫莖澤蘭、微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護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蠧、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共16種。實際上現已入侵的物種有數百種,有些在適宜的生態和氣候條件下,瘋狂生長,引起生態災害頻繁爆發。目前對我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破壞,帶來嚴重損失的物種較多,如棉花枯黃萎化病從美國入侵以來,現已發生270×104hm2,每年至少損失皮棉10×104t;美洲斑潛蠅1994年入侵海南、廣東,現已蔓延到全國,發生面積已超過100×104 hm2,,每年防治費就超過415億元;加拿大一枝花自2003年首次在浙江出現以來,現已蔓延到11個市;松樹線蟲已逼近黃山、西湖;松突園蚧、濕地松粉蚧的危害仍在擴大;園林害蟲蔗扁蛾的危害逐年加重,並有向全國蔓延的趨勢;微甘菊在局部地區已暴發成災;水葫蘆在雲南滇池、浙江、福建等地的危害仍十分嚴重;大米草在東南沿海局部地區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尚未有效治理。此外,我國還從國外引進里大量的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這些外來物種在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使某些本地物種面臨著逐漸被外來物種所取代。甚至處於頻危與滅絕狀態。當前我國約10%的地方畜牧品種處於瀕臨狀態,已滅絕的占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