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初二有哪些生物實驗

初二有哪些生物實驗

發布時間:2022-06-29 16:30:44

Ⅰ 初中生物實驗有哪些

實驗室里有: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和動物的口腔上皮細胞(用顯微鏡)
觀察魚的尾鰭(用顯微鏡)
觀察血細胞(用顯微鏡)
實驗室外:
觀察鼠婦生活習性
觀察蚯蚓的爬行
觀察一些動物的應激性(如:草履蟲)
心臟工作原理(灌水試驗)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
目的:說明植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

材料:顯微鏡、洋蔥、鑷子、滴管、水、載玻片、針、蓋被片、吸水紙、紗布。

方法:

(1)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乾凈。

(2)用液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將撕下的表皮放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針將其展開。

(5)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先將一邊接觸載玻片的水滴邊經再慢慢把蓋玻片放平,製成臨時切片。

(6)將臨時切片放到顯微鏡上,調整顯微鏡與臨時切片位置,調好後組織學生順序觀察。

注意:

(1)要盡力選薄一些的洋蔥表皮,製成臨時切片。

(2)為了看得清楚,可用紅墨水染色。方法是將一滴紅墨水滴到蓋玻片的邊上。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水。紅墨水就被吸了過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3)由於洋蔥表皮臨時切片,要在課前製成,故要經常補充水分,保持蓋玻片下面有足夠的水分。

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
1.在魚尾鰭的哪一處最容易找到毛細管?說出識別毛細管的標志.
尾尖端部分最容易找到毛細管.
識別毛細管的標志:(由魚身體一側流向另一側)管徑極窄,只能容紅細胞單行通過.

2.毛細管的管壁最薄,這樣的結構有什麼意義?
有助於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氣體與物質的交換

下面是實驗

觀察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預習與輔導
心臟收縮時血液在血管中定向流動,從動脈流向毛細血管,再由毛細血管流向靜脈。在顯微鏡下觀察小魚尾鰭(用蛙蹼、蛙腸系膜也可以)內血液的流動方向和速度。
根據血管壁的厚薄,血管的粗細和血液流動的方向、速度,可以在縱橫交錯的血管中識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識別的方法可參考下表:
實驗報告
目的要求
初步學會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現象。
材料用具
活小魚、蛙蹼或蛙的腸系膜、脫指棉、紗布、培養皿、顯微鏡、燒杯、清水。
方法步驟
1.用濕脫脂棉將小魚包住,只露出尾鰭。
2.將包好的小魚放在培養皿中,使尾鰭平展,貼在培養皿底部。
3.將培養皿放在載物台上,用低倍鏡觀察尾鰭的血管和在血管內血液的流動。
4.識別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做此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將脫脂棉浸濕,並在靠近鰓部的脫脂棉上滴水,保持濕潤,以維持小魚的呼吸作用。小魚能正常呼吸,就能更好的觀察血液的流動,同時一個班做實驗以後,將小魚放入水中,還可繼續使用。如用蛙蹼做實驗材料,要將蛙全身和三肢包緊,只留一個肢的蹼即可,防止蛙在玻璃片上活動。無論是小魚尾鰭還是蛙蹼都必須平展在視野之內。

Ⅱ 初二生物實驗考試要做幾個實驗

一般是三個實驗。都是些基本實驗,比如串並聯電路的連接、食鹽的溶解和結晶、顯微鏡的使用這些,都蠻簡單的,要求不高的。

Ⅲ 初二生物實驗題

瓶口彎曲時,沒有細菌進入;把瓶口的玻璃管折斷後,瓶口直接接觸空氣,因此肉湯被細菌污染

Ⅳ 誰有初二生物實驗報告單 要6份 內容不限

1、學生探究鼠婦生活環境的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鼠婦的生活環境與什麼有關 ? 實驗器材:鼠婦若干、培養皿兩個、潮濕泥土若干 實驗步驟:將鼠婦分成數量相等的兩份,分別置於培養皿甲和培養皿乙中,其中,培養皿甲放入適量的潮濕泥土,並放在陰涼處,培養皿乙,不放入潮濕泥土,並放在陽光充足處。 實驗記錄:放在陰涼處的鼠婦正常生長,放在陽光下的鼠婦逐漸死亡 實驗結果:鼠婦的生活環境與潮濕度和陽光照射度有關 一、 實驗原理: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 二、 實驗步驟: (1) 准備兩個玻璃罩、兩根蠟燭、一個盆景、兩只蟑螂。 (2) 把一根蠟燭和一隻蟑螂分別放入玻璃罩中,且在有光照的地方。 (3) 經過一段時間,蠟燭沒有熄滅,盆景也安然無恙, (4) 把蟑螂與蠟燭都放到密封玻璃罩內,且在有光照的地方。 (5) 經過一段時間,盆景與蟑螂都正常地活著。 三、 實驗結論。 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是二氧化碳。 四、 實驗分析 因為將蠟燭、蟑螂單獨放置在一起,蟑螂不能存活。 把盆景與蠟燭放在一起的時候,因為盆景白天釋放氧氣,所以蠟燭便釋放二氧化碳。供給盆景進行光合作用,所以不會死。 把盆景與蟑螂放到一起,因為盆景釋放氧氣,供給蟑螂呼吸,而蟑螂排出二氧化碳,供給盆景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它們能夠互相存活. 一、實驗原理:探究種子萌發的需要條件 二、實驗步驟 (1).准備綠豆種子30粒。四個能夠蓋緊的罐頭瓶,一個小勺,八張餐巾紙,四張標簽紙和膠水。 (2).在四個標簽上分別寫上1、2、3、4,分別貼在罐頭瓶上。將四個罐頭瓶放倒,每個瓶中放上兩張餐巾紙,用小勺在1號瓶撒一些種子,將瓶蓋擰緊。 (3)分別向2號瓶和3號瓶中灑一些水,使裡面的紙變得潮濕。用小勺向4號瓶倒較多的水。 (4).分別向1.2.3.4號瓶上 撒7~8粒種子,然後擰緊瓶蓋。 (5)將1、2、4號瓶放入櫥櫃中,將3號瓶放進冰箱。過幾天再觀察,看哪個瓶長成幼苗。 (6)幾天過後2號瓶萌發。 三、實驗結論。 種子萌發所需條件為: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一定的水分。 四、實驗分析 1號瓶因為缺水,沒有充足的水分,所以不能萌發。 3號瓶因為沒有適宜的溫度,環境寒冷,所以不能萌發、 4號瓶因為水分過多,所以不能萌發。 ·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驗證過程: 1.實驗設計:給鼠婦提供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選擇 2.實驗材料:塗成黑色的培養皿,鼠婦(10隻),蓋板 3.實驗裝置:用蓋板蓋住培養皿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燈光照射,使培養皿的一半處於黑暗中,另一半處於明亮處.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鼠婦不喜光,趨於黑暗 ·分析:本次實驗結果支持假設,但並不明顯,原因有以下三點: 1.不能保證完全給鼠婦創造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 2.不能保證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婦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 3.不能避免鼠婦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 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設:螞蟻是通過氣味交流信息的。 具體實驗: 1、實驗材料:紙片、麵包屑、螞蟻 2、實驗步驟: (1)、把麵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細觀察,看看是否有一兩只螞蟻接近來偵察食物,要記住偵察蟻來的時候的畢經之路。 (2)、等偵察蟻偵察完畢後,用多張小紙片事先鋪滿偵察蟻的畢經之路,然後跟著螞蟻返回蟻穴。 (3)、等到看見大批螞蟻工蟻出動要去搬食物的時候,返回放麵包屑的地方,將小紙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麵包屑為圓心的圓形。 (4)、觀察螞蟻的行動 得出結論:螞蟻是通過氣味進行交流。 目的:探究螞蟻的行為。 材料器具:透明可樂瓶,玻璃板,放大鏡,砂糖,麵包屑等。 方法步驟: (1)剪去可樂瓶上半段,放入干濕適當的土壤。 (2)尋找一個螞蟻窩,取一些蟻穴土壤蓋在可樂瓶的土壤上。捕捉10隻螞蟻以及蟻卵和幼蟲等,最好有蟻後。放少許食物,如麵包屑等,蓋上玻璃板,放置在暗處飼養。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並用放大鏡觀察每隻螞蟻的行為,重點觀察覓食行為。例如設計"螞蟻喜歡取食哪些食物"的活動。 (4)連續觀察1星期,記錄所觀察到的螞蟻的各種行為。 結論;螞蟻是通過性外激素來覓食的

記得採納啊

Ⅳ 初二生物的實驗結果吖~急用吖~答案好的絕對會加分的~

下面這一段是從網路上搜索的資料:

簡 介

蚯蚓為習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與人類的關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外剖形態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 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無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體壁和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住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神經組織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游離。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當肌肉收縮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且體表富粘液,濕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臟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系膜和腹腸系膜。蚯蚓的腹腸系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系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顯。而腸壁的臟體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腸的臟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臟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循環系統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向後流動。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環血管主要有心臟 4~5對(P. hupeiensis為4對,P. 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心臟連接背腹血管。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向腹側流動。壁血管(parietal 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循環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大部分血液經心臟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與排泄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濕潤,有利於呼吸作用。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布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布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沖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沖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布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布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復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斗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綠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道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范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冬天只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產(這里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只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個,通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產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經輸精管排出。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著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斗,通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個。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著,頭端分向兩方。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向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與養花

url]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花盆在室外地下擺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蚯蚓在大田裡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裡卻是有害的。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著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如果花盆裡有蚯蚓,可到花店裡買一些「敵百蟲」(農葯)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不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系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著。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位於體腔中隔里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系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通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長。就這樣,隨著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新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對於你的問題呢,

1.肯定是分節,至於節數,你可以自己數一下.其實,蚯蚓一點兒也不可怕,經常玩的.所以可以真的可以抓一條來.觀察一下.

2.有黏液
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上面里有的)

3.很光滑.是剛毛囊,伸出剛毛.(用於運動)

4.這是考察它的運動.
正是通過肌肉的收縮,來實現運動.(前面有的)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5.還是考察運動.
應該是動動得慢了很多,甚至不能.

自己杜撰!只供參考

Ⅵ 請問新人教版八年級生物課本上所有生物實驗最好給我個鏈接謝啦

http://wenku..com/link?url=cWOfxppNvmAp_nTZulFKDacBgTZ4W1pezoM4OUZEyi_VldXz--dK26pP87PtUG1msYc_



1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陸地生活的動物——蚯蚓

廣州市天華中學

朱海敏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為第五單元的第一章中第二節的第二課時,學生在第一課時已了解陸地生活的

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的設計目的主要

是為學生創建開放式的學習平台,對典型的陸地動物——蚯蚓進行實驗探究、觀察、討論、

交流、總結和歸納,進一步深化理解陸地生活的動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

觀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二、教學對象分析

隨著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級的學生對探究實驗的學習已有初步的認識,因此對於《蚯蚓》

這節課,

重點內容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蚯蚓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

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往往

對蚯蚓缺少親切感,女孩子還會有恐懼心理,而這種心理必然會影響學習。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通過飼養和觀察蚯蚓,闡明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點。

2

)說出蚯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

3

)通過簡介水蛭和沙蠶,學會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2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實驗、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2

)通過討論、交流和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助的能力。

3

)培養學生判斷、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愛心,樹立「動物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的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

、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2

、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和通過比較、判斷、實驗、觀察、歸納等活動來獲取知識的能力。

五、教學策略

實驗、競賽游戲

六、教學媒體

PowerPoint

七、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引導

學生探究

預期目的

一、引入

提問學生:上課前我們先

做個小調查,哪些同學害怕蚯

蚓?與學生分享感受,了解學

生對蚯蚓的初步認知,給予正

面引導,

減輕學生的恐懼心理。

個別學生舉手,

白說出

害怕的原

因。

情感交流,

渲染

親切的課堂氣氛,

減輕學生對蚯蚓的

恐懼心理。

2

二、

蚯蚓與人類

的關系

把蚯蚓與兔子、小貓作比

較,展示蚯蚓與人類關系的圖

片,使學生拋開「以貌取動物

「的錯誤觀點,正確引導出蚯

蚓的作用,讓學生明白蚯蚓跟

兔子、小貓一樣的「可愛」

思考、發言

樹立「動物是

友」的觀念。

三、

蚯蚓的飼養

況。引導學生說出蚯蚓的生活

環境和生活習性。

蚯蚓的心得。

培養學生的愛心

四、實驗——

蚯蚓的觀察

1

、說明實驗目的、實驗材料、

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

2

、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3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後交流,

用表格總結出蚯蚓的形態

特點、運動特點和學生的

「新發現」

,引出體節、環

帶、剛毛等概念,並解釋蚯

蚓相關的生活習性。

1

、小組討論,合作

制定實驗方案,

進行

實驗觀察,

完成黑板

的表格。

2

、介紹自己的實驗

探究結果。

3

、提出問題,師生

共同交流。

通過實驗,鍛煉學

生觀察和探究的能

力,

培養創新精神。

五、競賽游戲

投影,指導學生進行大組

比賽,鞏固蚯蚓的形態結構和

功能特點的知識。

的有關蚯蚓的特徵,

斷分析

正確的和

錯誤的選項,

4

組為單

位進行比

賽。

活躍氣氛,提

高學習積極性,學

會相互協助。

六、

環節動物的

主要特徵

展示蚯蚓、沙蠶、水蛭的

圖片,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歸

納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行比較分析,

小組討

論,

總結環節動物的

主要特徵。

培養學生的總

結能力和概括能力

及通過比較、

判斷、

歸納等活動來獲取

知識的能力。

七、總結

通過層層的設問引起學生

反思: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內

容。

思考問題

自我檢查

拋開陳敘式的

小結,利用設問有

趣更有效。

八、教學反思

1

、關注學生心理,促進師生交流

互動的課堂不僅僅表現在一問一答,它更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

應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而學生的心理因素更是不可忽略。例如,對於學生不喜歡或害怕

蚯蚓的心理,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處理。首先在課前,男女生搭配組成觀察小組,讓學生自

己製作觀蟲器,並合作飼養蚯蚓。這樣,既可幫助學生深刻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又可培養

學生的愛心。一定時間的近距離接觸,可以幫助減少恐懼感。另外,我摒棄了傳統的復習引

入,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一個普通的小調查,再一次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

「上課前我們先

做個小調查,有哪些同學害怕蚯蚓呢?」對於我的親切問話,學生非常樂意地與我分享他們

的情感,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變得格外的親近、活躍,為整節課奠定了情感基調。從談話中可

以了解學生對蚯蚓的初步認知,然後給予正面引導,讓學生正確了解蚯蚓在人類生活中所起

的作用,建立親切感,減少學生恐懼的心理障礙,有利於以後學習的開展。還有,在實驗過

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對於不敢做實驗的學生,要親力親為,師生一起探究,使學生產

3

生安全感,同時要顯出實驗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實驗中忘記恐懼。

2

、為學生創建開放式的學習平台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實驗前的指導中,我並沒有一步一步地教學生如何進

行實驗,只簡單說明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當

然,為了照顧不同水平的學生,為了使學生能達到實驗的目的,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表格,

以填空為主,還添加了「新發現」一欄,以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另外,我對實驗的材料也

進行了一些補充,例如低濃度的酒精。很多學生都利用了酒精來觀察蚯蚓對刺激的反應,有

趣的實驗結果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更感興趣地探究。但時間有限,有些學生往往

因為沉迷觀察某一現象而沒有完成實驗內容,這無疑對教學的內容會有影響,但我並沒有責

備學生,反而贊揚他們的科學態度。這些學生往往能從實驗中發現許多問題,例如:在蚯蚓

附近滴一滴酒精,蚯蚓馬上朝相反方向蠕動,為什麼呢?蚯蚓有嗅覺嗎?與學生一起探討他

們的「新發現」

,比單純學習一些理論知識更顯得有價值。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提出一個問

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探究實驗的目的並不在於得到全班同學統一的結果,

而重在使學

生真正參與探究過程,在實踐中獲得具體的經驗體會,讓學生懂得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嚴

謹的科學態度,讓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發揮,這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

3

、重視學生的交流和總結

實驗的交流和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在巡視實驗的時候,學

生往往會提出許多問題。如果此時教師一一作答了,那麼從某個程度上,其實已經剝削了學

生探究的機會,更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可用引導性的語言或創設問題情景來引

導學生合作探討和交流。實驗後的交流是實驗的「高潮」

,但由於很多學生不能明確交流的內

容,而使之顯得平淡、乏味,因此我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意地提出一些問題來鼓勵學生交流自

己的實驗成果,哪怕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只要人人都開口說,那麼人人就會有實驗後的成

就感,這往往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更大的熱情和動力。實驗後的總結是實驗的「精華」

,但經過

一番經驗交流後,學生往往不願意聽,因此我採用了另一種方式——競賽游戲。讓學生自己

判斷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方法,寄學於樂,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

4

、情感渲染,快樂學習

從課堂的引入到實驗,以及課堂小結,我都刻意渲染了一種輕松的,活潑的課堂氣氛。

有時候學生不一定是被課堂內容所吸引,

但學生都喜歡快樂的學習,

只要能抓住學生的心理,

就能很好地促進師生互動的關系。新時代的課堂,要求的是一種平等的、互助的關系。情感

渲染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親切的笑容、活潑的語言,加

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更加深刻難忘。比如我問學生:

「在實驗

中,有沒有同學被蚯蚓咬到呢?」學生都笑著回答說:

「沒有,蚯蚓根本沒有牙齒。

如此輕

松的對話怎能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呢?當然,如果教學形式過於花俏,很容易陷入「課堂

熱鬧鬧,課後亂糟糟」的局面。但只要適當地把多種教學手段運用好,精心的設計不僅可以

豐富課堂,還可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的目標和體現新課標的精神

Ⅶ 初二生物實驗方案

1,假設: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氣.
2,實驗:取出兩個同型號的燒杯,分別標上a,b,在兩個燒杯中注入等量的水,各放入10隻孑孓,在b燒杯水位的1/2處放置上細密的銅絲(阻止孑孓到達水面),a燒杯不作處理.將a,b燒杯放置在同一適宜環境中,每天觀察並做好記錄.
3,結果:a燒杯中孑孓一段時間後正常生存,b燒杯中孑孓衰弱或死亡.
4,原因:因表層水溶氧氣豐富,b中孑孓被細密的銅絲網阻擋無法到達表層水面,由於缺氧而使孑孓衰弱或死亡.
5,結論: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氣.

Ⅷ 初中生物實驗有哪些

學生實驗有: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觀察草履蟲;觀察種子的結構;觀察葉片的結構;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測測量胸圍差;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膝跳反射;飼養和觀察蚯蚓等12個實驗。

演示實驗有;種子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能量變化;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放出了二氧化碳;種子在萌發過程中吸收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膽汁對食物的消化作用;呼吸運動與膈的運動關系;發酵現象。共6 個演示實驗。

Ⅸ 初二生物實驗報告

探究課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提出問題:廢電池是否對種子萌發或者生長產生影響?

作出假設:廢電池會使種子萌發率降低,並對生長產生負面影響。

假設依據:廢電池內含汞、銀、鎘等重金屬,而重金屬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設計實驗(實驗方案):

(一)實驗材料及用具:綠豆(完整飽滿而沒有破損、霉變、蟲蛀)共300粒;6個杯子;

6塊碎布;廢電池浸出液1000毫升;適量清水;一個小勺子

(二)實驗組:1,2,3號 對照組:4,5,6號

(三)實驗的方法步驟:

1、將一節5號電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備用,也准備好適量的清水。

2、將300粒綠豆平均放入6個杯子中,每杯各放50粒綠豆,每個杯子里墊著一層碎布。

3、將裝有綠豆的6個杯子分別標上數字,1、2、3號是實驗組,4、5、6號是對照組。

4、1、2、3號杯子各倒入廢電池浸出液一勺,4、5、6號杯子各倒入清水一勺。

5、4天後觀察結果並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注意:實驗組和對照組用的種子的種類、大小、數量、新鮮程度及其他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均應相同。

實驗結果:

分組
實驗組(廢電池浸出液)
對照組(清水)

杯子號數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6號

種子總數
50
50
50
50
50
50

種子發芽個數
50
50
50
50
50
50

種子發芽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組的平均值為100%,而對照組的平均值也為100%,兩者數值相等。

得出結論:

廢電池浸出液沒有影響到種子的正常萌發,沒有降低種子的發芽率;而從種子的生長狀況來看,實驗組的種子比對照組的種子矮小了一點,但無明顯差別,與假設不相符。但由此我產生了疑問:既然廢電池對種子萌發與生長沒有負面影響,那為什麼說廢電池對生物有害?還是我的實驗出了差錯?所以,我就檢查了實驗的每一步和查找了有關資料。原來,廢電池對種子產生危害需要一定的時間,其變化一般先是土壤變質。植物在這樣的土壤中,重金屬被植物的根系吸入植物的體內,直接扼殺了植物的生命。並且,不同的植物對廢電池的抵抗力是不同的。

廢電池裡面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如汞、銀、鎘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不僅可以對種子萌發和生長產生危害,對任何生物的生活都有不少的影響。廢電池中的重金屬對土壤、水體的污染,只是一種短期內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則是長期的。通過這個實驗和之後的資料查閱,我們了解到廢電池內的污染物對生物產生嚴重的危害,而我國是電池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產量達140億枚,佔世界產量的1/3,而且我國目前廢電池的回收率很低,大量廢電池隨著垃圾扔掉了,有些甚至隨地亂丟。廢電池這個「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需要的是分類回收,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因此,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要控制廢電池危害,大力開發無公害的環保型電池和禁止生產和銷售危害性大的電池,特別是含汞或鎘的電池;對其他重金屬污染源,也應嚴加防範和治理。

Ⅹ 初二生物實驗有那些

上冊:觀察蚯蚓P9
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P31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P50
螞蟻的通訊P56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P68
下冊:雞卵的結構P18
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P41
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P44
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P63
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P104

閱讀全文

與初二有哪些生物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