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

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

發布時間:2022-06-30 00:58:46

『壹』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簡介:

有研究表明,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病原微生物

『貳』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級劃分為幾類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實施)

3 危害程度分級

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

3.1危害等級?(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

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級?(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

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疾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並且傳播風險有限。

3.3 危害等級?( 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

能引起人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葯治療的病原體。

3.4 危害等級?(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

能引起人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容易直接、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 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三、農業部《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范》

5 微生物危害分級

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為以下4級

生物危害1級:對個體和群體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對健康成年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級:對個體危害程度為中度,對群體危害較低,主要通過皮膚、粘膜、消化道傳播。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但對實驗人員、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3級:對個體危害程度高,對群體危害程度較高。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引起嚴重或致死性疫病,導致嚴重經濟損失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外來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對人引發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4級: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嚴重疫病的、暫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措施的動物致病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有高度傳染性、致死性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險的動物致病微生物。

『叄』 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哪類危害最高

第一類危害程度最高。
1、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2、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等。

『肆』 病原生物可分為哪幾類及各自特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伍』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陸』 病原微生物分為哪幾大類

病原微生物分為: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

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6)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擴展閱讀:

部分上述的幾類病原微生物的介紹如下:

1、朊病毒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范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干擾素產生,也不受干擾作用。

2、真菌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約有 1萬屬12萬余種(屬與種都是單位,且屬大於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種為單位)。

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

3、細菌

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

『柒』 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7)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八條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捌』 一二三四類病原微生物是什麼

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其中第一、二類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類:使人或動物發生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已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使人或動物發生嚴重疾病,較易在人-人、人-動物、動物-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生疾病,但一般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具有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通常不會引起人或動物發生疾病的微生物。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的條件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條件:

(1)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2)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凡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應特別注意防止其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來源、採集過程、方法等進行詳細記錄。

『玖』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9)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擴展閱讀

傳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停留在不同的傳播媒介物上的病原體,藉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和控制傳染的發生。其目的:

1、防止病原體播散到社會中,引起流行發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並發症,發生交叉感染。

3、同時也保護醫護人員免疫感染。

閱讀全文

與如何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等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