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有哪幾種類型防治策略急求,謝謝
1、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
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人吃了大腸菌群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等。
2、黴菌黴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像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黴菌。
黴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比較青睞於溫暖潮濕的環境,一有合適的環境就會大量的繁殖,必須採取措施來阻止黴菌的繁殖或切斷其傳播途徑,就可以擺脫黴菌的污染。
黴菌對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質外,還會產生黴菌毒素。黴菌毒素對人主要毒性表現在神經和內分泌紊亂、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腎損傷、繁殖障礙等。
3、酵母酵母是一些單細胞真菌,並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是子囊菌、擔子菌等幾科單細胞真菌的通稱,一般泛指能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有的對食品加工有益,如發酵粉、釀酒酵母,有的為致病菌。
空氣中、人體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適的環境就會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發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病原菌,隸屬於葡萄球菌屬,有「嗜肉菌"的別稱,是革蘭氏陽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許多嚴重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機會很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僅次於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症、膿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門氏菌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門氏菌屬有的專對人類致病,有的只對動物致病,也有對人和動物都致病。沙門氏菌病是指由各種類型沙門氏菌所引起的對人類、家畜以及野生禽獸不同形式的總稱。感染沙門氏菌的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污染食品,可使人發生食物中毒。據統計在世界各國的種類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門氏菌主要污染肉類食品,魚、禽、奶、蛋類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發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後其他環節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狀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痛、頭痛、畏寒和腹瀉等,還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視覺模糊、中等程度發熱、躁動不安和嗜睡,延續時問2~3d,平均致死率為4.1%。
6、志賀氏菌志賀氏菌即通稱的痢疾桿菌。痢疾賀志賀氏菌是導致典型細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很少數量的個體就可以致病。志賀氏菌食物中毒是指由志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志賀氏菌主要是宋內氏志賀菌。主要發生在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熱肉製品等。志賀氏菌侵入腸粘膜組織並釋放內毒素引起症狀。潛伏期一般10-14h。症狀為劇烈腹痛、腹瀉(水樣便,可帶血和粘液)、發熱、里急後重顯著。嚴重者出現痙攣和休克。
7、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又稱沙培林,對熱和化學清毒劑均敏感,常引起扁桃體、咽部、中耳等感染。亦為腎盂腎炎、產褥熱、猩紅熱的病原體。
一般來說,溶血性鏈球菌常通過以下途徑污染食品:
①食品加工或銷售人員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膿性炎症時造成食品的污染;
②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帶菌、奶牛患化膿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膿時,其奶和肉屍某些部位污染;
③熟食製品因包裝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溶血性鏈球菌常可引起皮膚、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發性流行以及新生兒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和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變態反應。
8、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又名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種兼性厭氧細菌,為李斯特菌症的病原體。李斯特菌是革蘭氏陽性菌,屬厚壁菌門,取名自約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
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在絕大多數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類、蛋類、禽類、海產品、乳製品、蔬菜等都已被證實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是嗜冷菌,在冰箱冷藏溫度、沙拉中均能生長繁殖。
李斯特菌感染後健康成人個體可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症狀,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嘔吐、出血性皮疹、化膿性結膜炎、發熱、抽搐、昏迷、自然流產、腦膜炎、敗血症直至死亡。
9、大腸埃希菌大腸埃希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5種。
常見中毒食品為各類熟肉製品、冷葷、牛肉、生牛奶,其次為蛋及蛋製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飲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中毒多發生在3-9月。不同的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狀各不相同。
10、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呈弧狀、桿狀、絲狀等多種形狀,無牙孢。
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主要症狀。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海洋細菌,主要來源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此菌對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鍾即可殺死;對熱的抵抗力較弱。
11、肉毒桿菌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缺氧環境下的細菌,在罐頭食品及密封腌漬食物中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強的細菌之一。肉毒桿菌是一種致命病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肉毒毒素,該種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劇毒物,可抑制膽鹼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導致肌肉鬆弛型麻痹。
肉毒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土壤中常可檢出,偶亦存在於動物糞便中。人體的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適於肉毒桿菌居住。肉毒桿菌屬於厭氧菌,嚴格厭氧,在胃腸道內既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及果糖,產酸產氣,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變黑,腐敗惡臭。在厭氧環境中,此菌能分泌強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經中毒症狀,致殘率、病死率極高。
攝食肉毒桿菌的食品可引發食物中毒,如pH>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含鐵罐,玻璃罐)或香腸、火腿。人感染肉毒桿菌後會出現視覺模糊、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等症狀,如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12、霍亂弧菌霍亂弧菌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失水,死亡率甚高。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
人類在自然情況下是霍亂弧菌的唯一易感者,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產品、蔬菜經口攝入。居住擁擠,衛生狀況差,特別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發流行的重要因素。生產中的控制主要是嚴格審核原材料的來源,以及生產工序中的滅菌處理。
13、變形桿菌變形桿菌是人和動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敗有機物及人或動物的腸道內。
可引起多種感染。中毒食品主要以動物性食品為主,其次為豆製品和涼拌菜,發病季節多在夏、秋,中毒原因為被污染食品在食用前未徹底加熱,變形桿菌食物中毒是我國常見的食物中毒之一。進食後2~30小時出現上腹部刀絞樣痛和急性腹瀉,伴有惡心、嘔吐、頭痛、發熱。病程較短,一般1~3天可恢復,很少有死亡。
14、空腸彎麴菌空腸彎麴菌菌體輕度彎曲似逗點狀,在暗視野鏡下觀察似飛蠅。有莢膜,不形成芽胞。最適溫度為37~42℃。在正常大氣或無氧環境中均不能生長。空腸彎麴菌是多種動物如牛、羊、狗及禽類的正常寄居菌。在它們的生殖道或腸道有大量細菌,故可通過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飲水。人群普遍易感,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見。蒼蠅亦起重要的媒介作用。亦可經接觸感染。感染的產婦可在分娩時傳染給胎兒。
空腸彎麴菌有內毒素能侵襲小腸和大腸粘膜引起急性腸炎,亦可引起腹瀉的暴發流行或集體食物中毒。該菌有時可通過腸粘膜入血流引起敗血症和其他臟器感染,如腦膜炎、關節炎、腎盂腎炎等。孕婦感染本菌可導致流產,早產,而且可使新生兒受染。
15、蠟樣芽孢桿菌芽胞桿菌屬中的一種。菌體細胞桿狀,末端方,成短或長鏈,革蘭氏陽性。蠟樣芽胞桿菌與少數食物中毒有關(約2–5%),包括一些嚴重的惡心、嘔吐以及腹痛。
大概來說,桿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於錯誤地烹調方法造成細菌孢子殘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及時冷凍而讓孢子發芽,細菌繁殖的結果是產生腸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後會產生嘔吐、腹瀉等不良症狀。
16、平酸菌平酸菌是引起罐頭食品酸敗變質而又不胖聽(即產酸不產氣)的微生物,在罐頭工業上稱為平酸菌。它是兼性厭氧芽胞桿菌。其廣泛分布於土壤,灰塵和各種變質食品中。誤食平酸菌導致變質的罐頭會造成食物中毒,有腹瀉、嘔吐等症狀。
17、耶爾森氏菌耶爾森菌屬於腸桿菌科,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腸結腸炎耶氏菌與假結核耶氏菌等十餘個菌種,這是一類革蘭陰性小桿菌。
其鼠疫耶氏菌、小腸結腸炎耶氏菌與假結核耶氏菌對人類的致病性已明確,其中鼠疫耶氏菌具有F1、V/W、Pgm、Pst1等重要的毒力因子,毒力很強,少量細菌即可使人致病。本屬細菌通常先引起嚙齒動物、家畜和鳥類等動物感染,人類通過接觸已感染的動物、食入污染食物或節肢動物叮咬等途徑而被感染。
18、阪崎腸桿菌阪崎腸桿菌是乳製品中近幾年新發現的一種致病菌。阪崎腸桿菌能引起嚴重的新生兒腦膜炎、小腸結腸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達50%以上。目前,微生物學家尚不清楚阪崎腸桿菌的污染來源,但許多病例報告表明嬰兒配方粉是目前發現的主要感染渠道。
19、蛔蟲卵蛔蟲卵是通過有蟲卵的糞便污染水和食物,人吃喝了這種被污染而未經煮死的蟲卵的飲水和食物就會得蛔蟲病。控制措施一方面是嚴控生產工序,另一方面是生活中吃生鮮瓜果時一定要清洗干凈答案來自
2.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昆蟲寄生蟲和什麼的污染
食品污染的種類是公衛執業醫師考試中會出現的知識點,為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醫學教育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食品污染的種類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食品在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有很多污染的機會,會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污染後有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應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慢性長期效應的長期性危害。一般情況下,常見的主要食品衛生問題均有這些污染物所引起。食品污染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以下三類: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
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
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與排放。特別是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衛生上更加重要。
3. 食品的微生物學指標主要有哪幾方面其與食品的衛生質量的關系如何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指標 包括三項內容:菌落總數、大腸 菌群和致病菌.,我好難闡述它們的作用,沒辦法我就復制粘貼了
菌落總數
1. 菌落總數用來判定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以便對被檢樣品做出適當的衛生學評價。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
2. 菌落是指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識別的生長物,它是由數以萬計相同的細菌集合而成。當樣品被稀釋到一定程度,與培養基混合,在一定培養條件下,每個能夠生長繁殖的細菌細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個可見的菌落。
3. 菌落總數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需氧情況、營養條件、pH、培養溫度和時間等)每克(每毫升)檢樣所生長出來的細菌菌落總數。有時稱為雜菌數,需氧菌數等。
大腸菌群
1.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
2. 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及動物的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者的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3.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4.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於溫血動物糞便、人類、動物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大腸埃希氏菌
1. 大腸埃希氏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短鈍圓的短桿菌,周身有鞭毛能運動,周身還有菌毛,無芽孢,生長溫度為10-50℃之間,適生長溫度為40℃。
2. 大腸埃希氏菌是人畜共患腸道致病菌,患病原性大腸埃希氏菌食物中毒的病人的糞便中可存在大量的大腸埃希氏菌,是散布病毒的主要來源,在健康的人群和牲畜的腸道內也可發現有帶菌者。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狀是急性腸胃炎,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便,重症有血便。
金黃色葡萄球菌
1. 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呈葡萄狀排列。無芽孢,無鞭毛,不能運動。
2. 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正常人和動物的體表粘膜、空氣、土壤、水、飼料、食品中均有存在,創傷後的皮膚、粘膜帶大量的本菌。生長溫度范圍在6.6-47℃之間,最適生長溫度為35-37℃。加熱60℃經30分鍾即可殺滅,在冷凍貯藏環境中不易死亡。
3. 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通過,患局部化膿性感染(如疥瘡、手指化膿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化膿性肺炎、口腔疾病等)的人員或帶菌者在他們接觸食品時而使食品污染。
4. 感染中毒後的主要症狀為急性腸胃炎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
5.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症、膿毒症等全身感染。
沙門氏菌
1. 沙門氏菌:沙門氏菌屬腸桿菌屬,包括2000多個血清型,廣泛存在於豬、牛、羊鼠類的腸道內臟中,是最普遍、最重要的腸道致病菌。其中雞的帶菌率為2.3-6.8%,豬的為10.7-34.8%,雞蛋帶菌率高達30%。沙門氏菌的適宜生長溫度為37℃,在18-20℃也能繁殖。沙門氏菌對熱抵抗力差,在60℃經20-30分鍾可被殺滅,低溫冷藏也可減少本菌的數量。在肉類中可存活幾個月,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中毒屬感染性食物中毒,為急性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痛、腹瀉。
2. 沙門氏菌主要來自患病的人和動物,及人和動物的帶菌者,使人類致病的沙門氏菌常存在於病人及帶菌者的腸道、血液、糞、尿、膽囊中。據報道有些地區的鼠類帶菌率有2-4%,主要菌種以鼠傷寒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佔多數,鼠尿和糞中排出的病菌可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家禽類如雞、鴨、鵝對雞沙門氏菌和雛白痢沙門氏菌特別容易感染,因而這類家禽有較高的帶菌率。健康雞的糞便中帶菌率為2.3%,已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品或物品可通過手、蒼蠅、鼠類或其它物品為媒介污染。所以,有些食品被沙門氏菌污染,常與鼠類接觸有關。
黴菌和酵母計數
黴菌和酵母菌是食品釀造的重要菌種。但黴菌和酵母菌也可造成食品的腐敗變質,有些黴菌還可產生黴菌毒素。因此,黴菌和酵母菌也作為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指示菌,並以黴菌和酵母菌的計數來判斷其被污染的程度。
4. 食物中有哪些微生物
這個大概想讓我從哪個方面回答呢,是從無意中吃掉的細菌真菌還是食用性的。我先按後者理解了哈,如果不對的話就追問一下吧。
食物一般吃的微生物多屬於真菌界擔子菌亞門
層菌綱(Hymeno—mycetes),如銀耳、木耳、蘑菇、靈芝等。層菌綱中最常見的一類是傘菌類
其他例如腐乳用紅麴黴發酵,米酒用酒麴(含麴黴、酵母),果酒為酵母發酵,果醋採用醋酸桿菌,酸奶採用乳酸菌雙歧桿菌,這些在加工過程中採用的微生物也可能混在食物中,這一點在酸奶上更明顯。
如果其他的微生物被人誤食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了……
5. 食品衛生標准中微生物各項指標有何意義
細菌總數:它可以作為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標志;可用來預測食品存放期限程度
大腸菌群:它可以作為糞便污染食品的指標菌;可作為腸道致病菌污染食物的指標
致病菌數目:在實際檢測中,一般是根據食品的特點,選定較有代表性的致病菌作為檢測的重點,並以此來判斷某種食品中有無致病菌的存在
6. 反映食品衛生質量的微生物指標是
食品衛生質量的微生物指標通常是指(ACD)
A.細菌總數
B.酵母菌
C.大腸菌群
D.致病菌
7. 檢測方法,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微生物指的是什麼
食品微生物檢測是運用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檢驗食品中微生物的種類、數量、性質及其對人的健康的影響,以判別食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的檢測方法。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是食品質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減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食品微生物檢驗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定被檢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情況,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范圍:
①生產環境的檢驗:車間用水、空氣、地面、牆壁等。
②原輔料檢驗:包括食用動物、穀物、添加劑等一切原輔材料。
③食品加工、儲藏、銷售諸環節的檢驗:包括食品從業人員的衛生狀況檢驗、加工工具、運輸車輛、包裝材料的檢驗等。
④食品的檢驗:對出廠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