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中的染色性是什麼
藉助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作用而進行的.物理因素如細胞及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現象、滲透、吸附作用等.化學因素則是根據細胞物質和染料的不同性質而發生地各種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對於鹼性染料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穩固...
細菌的塗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項基本技術。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此法操作簡便,適用於菌體一般形狀和細菌排列的觀察。
常用鹼性染料進行簡單染色,這是因為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而鹼性染料在電離時,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帶正電荷,因此鹼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與細菌結合使細菌著色。經染色後的細菌細胞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顯微鏡下更易於識別。常用作簡單染色的染料有美藍、結晶紫、鹼性復紅等。
當細菌分解糖類產酸使培養基pH下降時,細菌所帶正電荷增加,此時可用伊紅、酸性復紅或剛果紅等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前必須固定細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殺死細菌並使菌體粘附於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對染料的親和力。常用的有加熱和化學固定兩種方法。固定時盡量維持細胞原有的形態。
❷ 簡單染色法用途是什麼
簡單染色法用途是:適用於菌體一般形狀和細菌排列的觀察。常用鹼性染料進行簡單染色。
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此法操作簡便,適用於菌體一般形狀和細菌排列的觀察。
革蘭染色過程所用四種不同溶液和作用:
1、 鹼性染料:這在簡單染色中已討論過,此處用結晶紫。
2、 媒染劑:其作用是增強染料與細菌的親和力,更好地加強染料與細胞的結合.常用的媒染劑是碘液。
3、 脫色劑:幫助染料從被染色的細胞中脫色。利用細菌對染料脫色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將細菌加以區分。革蘭陽性細菌不易被脫色劑脫色,而革蘭陰性細菌則易被脫色。常用的脫色劑是丙酮或乙醇,這里所用的是95%的乙醇。
4、 復染液:也是一種鹼性染料,目的是使脫色的細菌重新染上另一種顏色,以便與未脫色菌進行比較,這里用的是蕃紅花紅溶液。
(2)微生物簡單染色目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簡單染色:
1、塗片:取一塊干凈的載玻片,並在其中央滴一小滴生理鹽水(或無菌蒸餾水)。接種環在酒精燈上殺菌後從斜面挑取少量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枯草桿菌)與玻片上的水滴混勻後,塗布成一均勻的薄層。塗布面一般以直徑1cm大小范圍為宜。
2、乾燥與固定:塗片最好在室溫下使其自然乾燥。亦可在酒精燈上微微加熱,加速水分蒸發,但切勿過熱。固定時,在酒精燈火焰外層盡快地來回通過2~3次,多為2~3s,以載玻片背面不覺燙手為宜,放置待冷後,進行染色。
3、染色:在塗片上滴染色液一滴,使染色液覆蓋塗片,染色約1min。
4、水洗:斜置載玻片,在來自水龍頭下用小股水線沖洗,直至洗下的水呈無色為止。
5、乾燥:用吸水紙吸去塗片邊緣的水珠,置室溫下自然乾燥或微微加熱,以加快乾燥速度。注意用吸水紙時切勿將菌體擦掉。
6、鏡檢:用顯微鏡觀察,並用鉛筆繪出細菌形態圖。
❸ 微生物染色的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藉助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作用而進行的。物理因素如細胞及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現象、滲透、吸附作用等。化學因素則是根據細胞物質和染料的不同性質而發生地各種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對於鹼性染料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穩固;同樣,鹼性物質對酸性染料較易於吸附。如酸性物質細胞核對於鹼性染料就有化學親和力,易於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質染上酸性材料,必須把它們的物理形式加以改變(如改變pH值),才利於吸附作用的發生。相反,鹼性物質(如細胞質)通常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們變為適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樣能與鹼性染料發生吸附作用。
微生物染色 - 染料的種類和選擇
染料分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兩種。天然染料有胭脂蟲紅、地衣素、石蕊和蘇木素等,它們多從植物體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復雜,有些至今還未搞清楚。目前主要採用人工染料,也稱煤焦油染料,多從煤焦油中提取獲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數染料為帶色的有機酸或鹼類,難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劑中。為使它們易溶於水,通常製成鹽類。
微生物細胞是由蛋白質、核酸等兩性電解質以及其他化合物組成。所以,微生物細胞表現出兩性電解質的性質。兩性電解質兼有鹼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離解出鹼性基呈鹼性帶正電,在鹼性溶液中離解出酸性基呈酸性帶負電。[1]染料可按其電離後染料離子所帶電荷的性質,分為酸性染料、鹼性染料、中性(復合)染料和單純染料四大類。
1、酸性染料
這類染料電離後染料離子帶負電,如伊紅、剛果紅、藻紅、苯胺黑、苦味酸和酸性復紅等,可與鹼性物質結合成鹽。當培養基因糖類分解產酸使pH值下降時,細菌所帶的正電荷增加,這時選擇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2、鹼性染料
這類染料電離後染料離子帶正電,可與酸性物質結合成鹽。微生物實驗室一般常用的鹼性染料有美蘭、甲基紫、結晶紫、鹼性復紅、中性紅、孔雀綠和蕃紅等,在一般的情況下,細菌易被鹼性染料染色。
3、中性(復合)染料
酸性染料與鹼性染料的結合物叫做中性(復合)染料,如瑞脫氏(Wright)染料和基姆薩氏(Gimsa)染料等,後者常用於細胞核的染色。
4、單純染料
這類染料的化學親和力低,不能和被染的物質生成鹽,其染色能力視其是否溶於被染物而定,因為它們大多數都屬於偶氮化合物,不溶於水,但溶於脂肪溶劑中,如紫丹類(Sudanb)的染料。
❹ 進行簡單染色的目的及原理是什麼進行微生物製片時是否都需要進行染色
染色劑與蛋白質或者脂質dna螯合,為了看清楚細胞內的物質,,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染色,有的微生物本身自帶顏色,如青黴等黴菌
❺ 在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之前,通常先進行簡單染色,其目的是什麼
形成對比,正反對照。
❻ 進行微生物製片時是否都需要進行染色為什麼
並不一定需要染色,有些時候必須進行不染色標本的觀察。
染色的目的是為了讓觀察更加清晰,讓需要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染色暴露出來,或者通過通過染色可以實現某些鑒別等功效。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觀察細菌的運動,那麼就不能進行染色,否則一旦染色細菌死亡就觀察不到了,再比如觀察表皮標本中是否寄生有真菌,那麼此時觀察真菌的菌絲就是不染色進行的,菌絲染色不著色,染色後各種浮色反而妨害觀察。
❼ 在觀察酵母菌的實驗中,給酵母菌染色的目的是什麼
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時,使用龍膽紫染液的目的是:A、便於觀察酵母菌。
酵母菌同其它活的有機體一樣需要相似的營養物質,像細菌一樣它有一套胞內和胞外酶系統,用以將大分子物質分解成細胞新陳代謝易利用的小分子物質,屬於異養生物。
龍膽紫染液的顏色和它與組織間的親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結構決定的,產生顏色的發色基團和與組織間產生親和力的助色基團共同決定了染色劑的染色性質。作為染料物質,除了有發色基團外,還需要有一種使化合物發生電離作用的助色基團。
(7)微生物簡單染色目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環境中都能生長,即酵母菌是兼性厭氧菌,在有氧的情況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且酵母菌生長較快。在缺氧的情況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因酵母屬於簡單的單細胞真核生物,易於培養,且生長迅速,被廣泛用於現代生物學研究中。如釀酒酵母作為重要的模式生物,也是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
❽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什麼要用染色法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何要用染色法?因為細菌細胞微小,透明,不易觀察,需染上顏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常用的染色法有:
1.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一般用於觀察個體形態與細菌排列。
由於細菌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環境中帶負電荷,所以通常採用一種鹼性染料如美藍、鹼性復紅、 結晶紫對細菌進行染色。美藍是美藍的鹽酸鹽,可解離為帶正電荷的美藍,很容易與細菌結合使菌體著色。染色後的細菌細胞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顯微鏡下更易於識別。
簡單染色過程:塗片→固定→染色→水洗→乾燥→鏡檢
塗片→ 固定→ 乾燥→ 水洗、吸干→鏡檢→染色 1mim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 Hans Christian Gram於 1884 年創立。它是細菌學中很重要的鑒 別染色法,因為通過此法染色,可將細菌鑒別為革蘭氏陽性菌(G + )和革蘭氏陰性菌(G - )兩大 類。
革蘭氏染色過程:塗片→固定→結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脫色(95% 酒精,30s)→番紅復染(30 秒)→乾燥→鏡檢
陽性菌:紫色; 陰性菌:紅色
❾ 微生物實驗 簡單染色法的目的是什麼
若想觀察細菌的形態,必須進行染色,這就是染色的原因。如果不染色的話,在顯微鏡下無法觀察。也需注意,這種簡單染色法無法辨別細菌細胞結構。
❿ 在對細菌做革蘭氏染色之前通常先進行簡單染色,其目的是什麼
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這就對簡單染色,簡單染色後再進行革蘭氏染色,可以更容易區分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驟是:先用初染劑結晶紫進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後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最後用復染劑(如番紅)復染。經此方法染色後,細胞保留初染劑藍紫色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如果細胞中初染劑被脫色劑洗脫而使細菌染上復染劑的顏色(紅色),該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
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是由這兩類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和組成不同決定的。實際上,當用結晶紫初染後,像簡單染色法一樣,所有細菌都被染成初染劑的藍紫色。碘作為媒染劑,它能與結晶紫結合成結晶紫一碘的復合物,從而增強了染料與細菌的結合力。當用脫色劑處理時,兩類細菌的脫色效果是不同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壁厚、類脂質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細胞壁脫水、使肽聚糖層的網狀結構孔徑縮小,透性降低,從而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不易被洗脫而保留在細胞內,經脫色和復染後仍保留初染劑的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不同,由於其細胞壁肽聚糖層較薄、類脂含量高,所以當脫色處理時,類脂質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細胞壁透性增大,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比較容易被洗脫出來,用復染劑復染後,細胞被染上復染劑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