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大學走出過哪些非科研領域的知名人物
我最喜歡的矮大緊——高曉松。我最初知道高曉松的時候是在我高三的時候,那時的自己因為一直忙於准備高考,而自己又是一名典型的理科生,滿腦子都是物理化學和生物,對於人文地理的了解甚少,而當時高曉松在某網路電視上創作了一個類似於個人脫口秀的節目。
畢竟,以他的智商和家庭,去清華不是難事,難得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勇敢的追求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他的這種精神不由得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可以算半個校友啦~
⑵ 分析化學領域有哪些大牛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的
知乎用戶 分析化學搬磚民工
由於我本科做的電分析,碩博做的電致化學發光,所以這里的回答偏重光電一點。質譜色譜方向的,只能盡力而為了。
就我自己的方向而言,國際上最牛的無疑是Allen J Bard。這個人貌似也是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的創始人。然後與他相關的,他的弟子博後現在很多做電致化學發光和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的也做得很不錯的。比如加拿大的丁志峰,澳大利亞的Paul S. Francis,美國的Mark M. Richter和苗武建。然後相關做成像的還有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陶農建。另外,電化學的話其實聖地亞哥大學的Joeph Wang其實做的也很好。本身他也是Electroananlysis的主編。但是近幾年貌似轉行做了納米材料,最近的文獻我沒有追,具體的不太清楚。
另外一個我追的文章比較多的老師應該是芝加哥大學的林文斌老師了。林文斌老師在發光MOFs的合成以及其在生物感測,細胞感測,細胞成像中的應用做了一系列工作,真想哪天拜見一下真人!
電化學掃描顯微鏡國內很少人做,電致化學發光倒是很多。而且電致化學發光和熒光又有很多交叉,這里就一並說了。長春應化所的汪爾康先生和董少俊先生以電化學起家,不過近年來在電致化學發光和熒光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汪先生主要在做新型熒光材料以及電致化學發光材料,比如銅簇,金簇,銀簇。董先生貌似對碳點情有獨鍾,有很多碳點相關的工作。然後他們的弟子也有很多做的不錯的。近年來勢頭很猛的是孫旭平研究員,14年發了6篇JACS(孫旭平老師已經全職加盟川大了)。長春應化所做ECL另一個牛人應該算徐國寶老師了。徐國寶老師早年從新的共反應試劑到現在新的發光材料,促進發光的材料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而另一個也已電化學起家,後來轉作發光的院士,南京大學的陳洪淵先生應該說帶徒弟很厲害的。幾個徒弟,基本做的都是電致化學發光,熒光,還有電化學。比較出名的弟子有臨沂大學張書聖教授(長江),南京大學徐靜娟教授(長江)(徐老師好像比較關心電化學發光的能量轉移,然後也有一部分光致電化學的工作),此外貌似有一些ecl成像的工作,主要是結合微流控做ecl可視化檢測,很有創意!朱俊傑教授(傑青)(朱老師手上應該還是電化學的工作最多,他手下博士鄭婷婷做了一系列電化學細胞感測器的工作。另外也見過一些阻抗成像之類的很有新意的工作。近年來也有了一些ECL和PEC的工作),初次之外朱老師近幾年有了一系列微生物燃料電池以及癌細胞治療的工作,手下Yang Penghui的工作很突出,鞠熀先教授(長江)(鞠老師做的就雜了,電化學,ECL,PEC,熒光,拉曼,質譜,細胞成像基本都在做。但基本中心還是基於各種信號放大手段去做),李根喜(傑青)(李老師近兩年好像肽段的工作比較多,基本是在做電化學)(這幾位老師基本都在用光電手段做生命分析。比如microRNA 和target DNA檢測,細胞檢測,細胞成像等)。一直在做電分析的兩個院士,湖南大學俞汝勤先生,姚守拙先生也算是老一輩大牛了。俞先生主要從事兩方面,化學計量學和化學感測。弟子裡面,西南大學袁若教授,湖南大學吳海龍教授,蔣建輝教授(傑青),四川大學肖丹教授都是業內很知名的專家。湖南大學的王柯敏教授,長沙理工的楊榮華教授也做的很棒!(基本在做熒光光譜)提到感測器,國際上的大牛必然是以色列的itamar willner。主要研究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感測器。還忘了一個電化學牛人了,武漢大學的龐代文教授,以電化學起家。近年來主要轉作量子點的合成以及病毒標記這些高精尖方向。科研難度很高,但是成果很顯著,很有實力。另外福州大學的陳國南先生,也是光電方面成果豐厚的老前輩,而且桃李遍天下。不過這幾年好像沒有親自帶學生了?具體的不太清楚。福州大學那一波老師裡面,個人比較喜歡追池毓務老師的論文。池老師應該是很有創意,很有想法的老師。各種儀器連用以及各種新發光材料的合成都做得和出色。最早的碳點石墨烯量子點好像是董永強博士在做。後來董永強還有一些C3N4的工作。但是按照年限應該畢業了吧?難道是在池老師那裡做博後?另外就是楊黃皓老師做的也相當棒!安利一下福州大學的唐點評老師,絕對算是年輕有為的老師。而且他的奮斗經歷很傳奇,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很勵志的!!!國內化學發光的鼻祖,章竹君老先生也是引領了國內化學發光研究的潮流。陝師大諸如張成孝老師、漆紅蘭老師等也是傳承了章老先生的衣缽,做得很不錯的。
然後其實現在很多做無機的 特別是做稀土發光的課題組現在都在往分析上 往細胞成像上面靠。就比如北京化學所的姚建年院士,還有復旦的趙東元院士。以前他們的工作貌似都集中在熒光材料的合成。現在也有很多細胞成像的工作了。
從小方向看的話,有些方向牛人國內其實就只有幾個。比如做雙光子熒光的山東師范的唐波教授,化學所的馬會民教授(均是傑青)。做DNA構型的,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老師。前處理的,中山大學的李攻科教授。以及做質譜的清華大學張新榮先生,張四純教授,北大的劉虎威教授。做原子熒光的四川大學侯賢燈老師(謝謝評論里指正)。北京化學所做活體電分析的毛蘭群教授更是全國少有,另一個活體電分析有一定成果的可能要算華東師范的田陽老師了。國際上做活體的也少,比如瑞典的andrew ewing。做儀器的更少了。做得好的,黃岩誼(今年剛評傑青),清華大學林金明,長春應化所牛利,沒幾個。在比如國家納米中心的蔣興宇老師。另外有些方向設備要求高,科研難度較大,國內也鮮有突出成果,這里就不介紹了(比如spr,spri,拉曼光譜等)。
明日之星的話,國內看看萬人,青千就知道了。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夏帆,武漢大學袁荃,湖南大學楚霞,南京大學王偉,四川大學吳鵬等等。
至於分析化學發展方向?本鏟屎官還是博士在讀,這么大的命題作文可不敢隨便寫。只能說一點看到的。兩個極端,要麼走極簡路線,讓普通人自己在家就能做檢測。比如ph試紙,早早孕,血糖儀等商品化小型檢測。要麼走高精尖,沒有大型儀器設備的單位做不了,追求高靈敏!比如更靈敏的質譜,檢測限要求極低的部分血檢尿檢農殘等檢測。
另外就科學研究而言,貌似現在想發好點的論文,很多是要自己改造儀器,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數據。有些儀器甚至是做定製!完全依靠儀器廠家已經很落伍了。就比如電化學工作站與紫外分光光度計聯用,與spr聯用,甚至於與拉曼聯用。
⑶ 清華有哪些厲害的教授
羅永章,我老師。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是一個全新的腫瘤標志物,自主研發的Hsp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已通過臨床試驗驗證,用慈銘體檢進行癌症檢查。
⑷ 求介紹武漢做結構生物學特別牛叉的老師
武漢似乎沒有結構生物學比較牛的實驗室。
真想做結構的話到清華吧,這邊結構生物學有十幾位老師,整體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也是整個清華拿的出手的幾個世界領先的研究中心之一。2009年以來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頂級期刊的主刊上發表文章已超過10篇,高於國內其他院校的總和。相關介紹請看清華生物系的主頁。
清華以外,生物物理所、NIBS、中科大也還不錯,再之外,北大、農大、山大也都有。
武漢的似乎真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