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產甲烷菌和甲烷菌是同一種菌嗎
甲烷菌屬於原核生物,是專性嚴格厭氧菌、生長繁殖特別緩慢、培養分離比較困難.產甲烷菌不能在有氧氣處生存,因此它們只能在完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被發現.只有產甲烷和發酵作用能夠在只有含碳化合物作為電子受體的情況下發生.產甲烷作用對人類也有用處.
應該不是一種產甲烷一種以甲烷為營養物質,甲烷貌似不能被生物代謝...
『貳』 簡述產甲烷古菌的應用於特徵
產甲烷古菌可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厭氧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沼氣發酵、有機廢棄物處理和全球大氣中的甲烷釋放等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有19種產甲烷古菌的基因組完成了測序,其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以及未培養產甲烷古菌的多樣性研究正蓬勃開展。已知的甲烷生物合成途徑分別以乙酸、氫/二氧化碳、甲基化合物為底物,通過不同途徑,最後在甲基輔酶M還原酶的催化下釋放出甲烷。產甲烷古菌的資源多樣性和組學水平的代謝調控機制研究將為持續開發可再生能源、開展環境監測和治理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產甲烷古菌(methanogens)是一類極端厭氧的古細菌。這類細菌能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厭氧發酵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其中的甲烷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甲烷的生物合成是自然界碳素循環的關鍵鏈條,同時它又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叄』 能產甲烷的微生物是否都叫產甲烷菌除了古生菌,是否有真細菌也能產甲烷
是的!凡是產甲烷菌都屬於古細菌。
古細菌的產甲烷菌是嚴格厭氧的微生物,通常生長在與氧氣隔絕的水底、反芻動物的瘤胃和厭氧消化器中。最高溫度也只是在110度左右。
奶牛動物屬於反芻動物,所以是古細菌。
『肆』 甲烷細菌是什麼
以甲烷為能量來源的自養生物,嚴格厭氧。
細菌
詳細資料:
甲烷細菌
英文名:methane bacteria
一類能夠經過發酵產生可燃性氣體甲烷的厭氧性細菌。已知產甲烷細菌約有10多種,主要有產甲烷桿菌、甲烷八疊球菌、產甲烷螺菌和瘤胃甲烷桿菌等。這類細菌常見於沼澤、池溏污泥中,在食草動物的盲腸、瘤胃中也有大量的產甲烷細菌,常隨糞便排出,所以在沼氣池中可用塘泥和牲畜糞便接種。我國農村不少地區已建起了許多小型沼氣池,利用沼氣做飯、照明,既解決了燃料困難,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為分布在污泥、泥沼和哺乳動物消化道等的代謝產物為甲烷(甲烷發酵)的細菌。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甲烷甲烷八疊球菌(Me thano-sarcina)、反芻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等都是不生孢子的專性厭氧細菌。在核蛋白體RNA鹼順序、細胞壁成分及脂質種類方面與一般細菌有不同處。它們能按下式過程直接由氫還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
CO2+4H2→CH4+2H2O
它們也能利用甲酸、甲醇和乙酸等。利用乙酸的反應過程是:CH3COOH→CH4+CO2。
生成甲烷的反應系統可從菌體抽提液中獲得,並已逐步查明酶系統的性質,表明有二、三種輔酶參與反應。
『伍』 產甲烷細菌是原核細胞青黴素是真核細胞
產甲烷細菌,明顯是一種細菌,細菌都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細菌,支原體,藍藻。而易混淆的乳酸菌等真菌和黴菌屬於真核生物。青黴素是青黴菌的二次代謝產物,不是細胞。青黴菌是黴菌的一種,是真核生物
『陸』 環境工程中最重要的古細菌是什麼
按照古菌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產甲烷菌,二是極端嗜鹽菌,三是嗜熱嗜酸菌。
1.產甲烷菌
產甲烷菌(Methanogenus)是古菌中最早被人認識和應用的,人們對產甲烷菌的認識約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人們之所以對產甲烷菌有極大的興趣是因為產甲烷菌在自然界或糞便或污水處理剩餘污泥的厭氧消化、有機固體廢物厭氧堆肥或填埋中,可與水解菌和產酸菌等協同作用,將有機物降解成的H2,CO2,和乙酸,並甲烷化產生有經濟價值的清潔燃料,即生物能源:甲烷(CH4)。
2.極端嗜鹽菌
極端嗜鹽菌和細菌不同,它們對NaCl有特殊的適應性和需要。它們棲息在高鹽環境如曬鹽場、天然鹽湖或高鹽腌漬食物中。
3.嗜熱嗜酸菌
嗜熱嗜酸菌包括古生硫酸鹽還原菌(archaeobacterialsulfaterecers)
極端嗜熱古菌(hyperthermophiliearchaea)。
古生硫酸鹽還原菌包括酸雙面菌屬(Acidianus)
生金球菌屬(Metallosphaera)
硫還原葉菌屬(Desulfurolobus)
硫化葉菌屬
極端嗜熱古菌包括熱棒菌屬(Pyrobecnlum)變形菌屬(Thermoproteus)
熱絲菌屬(Thermofilum)
這類菌的特點是專性嗜熱,好氧、兼性厭氧或嚴格厭氧,革蘭氏陰性桿狀,絲狀或球狀,最適生長溫度為70105℃,嗜酸性和嗜中性,自養或異養生長、大多數種是硫代謝菌。
牧快
環境工程所涉及的領域廣,有極端的自然環境(南極、北極、鹽湖、死海等)和有極端性質的廢水。例如,高鹽分廢水(化工、發酵工業廢水等)、酸性廢水(如味精廢水pH為2~3、合成制葯廢水pH為4)、鹼性廢水(如造紙廢水PH為14)、極毒重金屬廢水、低溫廢水、超高溫廢水等,還有極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化工、發酵工業廢水、制葯廢水等的COD,高達1×10410×104mg/L)。以上廢水幾乎涵蓋了自然極端環境的所有惡劣條件。
目前,在處理這些廢水時,都要事先將極端廢水調整到合適的范圍後再進行微生物處理。例如,廢水的鹽分高、有機物濃度過高,需要用大量的水稀釋;水溫過高需要先冷卻;水溫過低則要加溫;過酸則要加鹼調節到中性;過鹼則用酸調節到中性等。這些過程可能造成工藝復雜,運行費用高和資源浪費。但是,若缺少這些過程,往往不能獲得滿意的處理效果。
由於長期應用的需求,人們在糞便和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消化處理中,對產甲烷菌研究較多,了解也較多。但對其他極端環境的古菌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應加強對它們的研究,並將它們應用於廢水的處理中去。這對環境保護及環境工程都是極其有利的,可使上述的廢水處理不但可以順利進行,而且在降低投資成本、節省運行費用、節約能源、提高處理效率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當然是產甲烷菌啦
『柒』 產甲烷菌的簡介
1979年,Balch和Wolfe通過16S rRNA測序 將產甲烷菌發展為3目(甲烷桿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屬14種。
1993年,Boone將甲烷八疊球菌科上升為一個目,建立了火熱產甲烷菌目,至此產甲烷菌發展為5目10科25屬59種。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將產甲烷菌放在寬廣古生菌門(Euryarchaeota)中,至此產甲烷菌發展為3綱,5目,10科,26屬,78種。
產甲烷菌屬於古菌域(Archae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寬廣古生菌門(Euryarchaeota)。
人們對產甲烷菌的認識約有150年的歷史。人們對產甲烷菌有極大的興趣是在於產甲烷菌對天然氣的形成,在自然界與水解菌和產酸菌等協同作用,使有機物甲烷化,產生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能物質——甲烷。
『捌』 產甲烷菌的特點
產甲烷菌,是專性厭氧菌,屬於古菌域,廣域古菌界,寬廣古生菌門。產甲烷菌是一類能夠將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厭氧發酵轉化成甲烷和二 氧化碳的古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