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生物的功能性滅絕和
你問的是生物功能性滅絕和生物滅絕(生物絕種)
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
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它並不總是勻速的,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殘存下來。
Ⅱ 從生物學角度上如何判斷一個生物是否滅絕
定義是指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現在已經不再存在。
滅絕(EXTINCT)是指當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該物種的成員存在時,就認定是滅絕即絕種。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等級標准:滅絕(EX)指在過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種
Ⅲ 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在數百數千光年內的的一顆衰老恆星的爆炸產生超新星,而導致一道巨大的伽馬射線,在奧陶紀晚期,伽馬射線強大的力量使得地球大氣表面的臭氧層被破壞,而導致了致命紫外線長驅直入,使其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死亡,由於大飢荒加上致命的紫外線,導致大批量的生物死亡。
火山爆發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還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生物滅絕的標志:
生物大滅絕標志生物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Ⅳ 生物的絕滅
據估計,地球上存在過的物種大約有99%已經絕滅了。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物種本身缺乏合適的變異來適應變化的環境或由於其他物種的競爭與排擠,該物種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可利用資源的情況下不能適應,就會導致絕滅。然而有些絕滅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生命史中的生物絕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即常規絕滅和集群絕滅。
1.常規絕滅
常規絕滅,又稱背景滅絕(background extinction)是指在各個時期不斷發生的絕滅,它以一定的規模經常發生,表現為各分類群中部分物種的替代,即新種的產生和某些老種的消失。常規絕滅的原因可以歸納如下。
物種的內在原因 物種在進化過程中,自身結構的高度特化大大限制了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小種群內的長期近交則導致了基因變異量降低,使後代不能適應新的不斷變化的環境而「自然」絕滅。
生存斗爭 根據達爾文的「生存斗爭」學說,食物鏈中上層物種與下層物種之間的競爭,是相互控制、相互依存、有限制的競爭。但一般說來,生存斗爭導致絕滅的事件並不經常發生。
隔離 在地理和空間上被隔離的物種容易絕滅。這是由於在相對較小的分布區內,物種長期在相似的環境條件下生存,缺乏競爭,逐漸失去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而且被隔離的時間越長,這種應變能力越弱。一旦受到劇烈的環境變化,則很容易絕滅。
2.集群絕滅
集群絕滅,又稱大宗絕滅(mass extinction),是指生命史上多次(重復)發生的大范圍、高速率的物種絕滅事件,即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間內,在一個地理大區的范圍內,一些高級分類單元所屬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種消失,從而導致地球生物圈多樣性的顯著降低。
在生命史上也曾發生過許多次非正常的大規模的絕滅事件,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間內,許多物種消失了,這就是集群絕滅。集群絕滅之後往往伴隨有其他生物大規模的適應輻射,即生物大爆發。集群絕滅和生物大爆發都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變革,形成了大毀滅和大發展。根據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研究結果(圖2-6),大約每隔26~28Ma,生物界就要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物種絕滅。現存物種頂多不過是全部物種數的千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
圖2-6 顯生宙以來五次主要的生物絕滅事件
Ⅳ 由自然選擇造成的生物滅絕怎麼理解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最初由C·R·達爾文提出。
實際上達爾文將自然選擇作為一個淘汰的過程。作為下一代親本的個體是那些由於具備或缺少某些性狀因此比起同代的其他個體更能適應當時環境條件的個體。它們的兄弟姐妹都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遭到了淘汰……選擇這一過程包含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產生出新的合子的一系列過程(包括減數分裂、配子形成和受精)組成,並產生出了新的變異。在這一階段中,除了特定基因點的變化具有很強的確定性外,偶然性起到了最突出的作用。在第二個階段,即選擇(淘汰)階段,從幼體(或胚胎)階段到成體和生殖時期,『良好的』新個體不斷受到檢驗。那些最能應對環境挑戰和在於群體中其他成員以及其他物種成員競爭中勝出的個體會獲得最佳的機遇生存到生殖年齡並取得生殖成功……它們就是『能夠生存下來的最適者』……第二個階段既含有偶然性也含有必然性。那些具備了適應當時環境特徵的個體顯然更有可能生存下去……即使在這一階段也不存在十分的確定性……自然界的災變,比如洪水、颶風、火山噴發、閃電和暴風雪,都有可能導致原本非常適應的個體死亡」。
Ⅵ 如何理解「生物物種滅絕」
如何理解物種的「野外滅絕」
物種滅絕,泛指植物或動物的種類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壞,稱為物種滅絕。一株植物枯萎,一隻動物死亡,有時並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
在世界范圍內,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種已滅絕。到了1681年,渡渡鳥(Dodo),便在地球上消失了。從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暨、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Ⅶ 生物滅絕是一種什麼現象
生物滅絕的發生與很多因素相關,但主要是還是氣候的因素,無論是外界的彗星撞擊了地球造成地球環境的惡化而導致某種生物滅絕或者是由於近代人類的大幅度活動造成的環境惡化導致生物滅絕,都是由於環境變的不再適應某種生物的生存。
生物滅絕在地球上發生過很多次,比如著名的恐龍滅絕是發生在中生代末期,其中對於恐龍滅絕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猜測,但最有力的猜測認為是由於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地球溫度升高等一系列惡化,使得恐龍不能夠再生存。
而在人類時代,尤其是近一二百年,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滅絕也是極其殘酷的,比如人為破壞森林草原等生物的生境,使得很多動物失去了藏身之地和生存之地而造成的滅絕,人為砍伐樹木直接造成一些植物的滅絕,以及人類為了某種商業活動而對動物進行人為獵殺,使得很多珍貴物種的滅絕。有一些物種人類還沒有發現就以及滅絕了......
Ⅷ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滅絕
由於氣候等因素的變化,致使地球上的生物滅絕。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盪然無存。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