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1 04:11:43

1.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有哪些

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地球的地質化學條件存在著局域性差異。如地殼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局部地區的氣候差別等。這種區域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世界各地區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發展,造成了生物生態的區域性差別。如果這種區域性的差異超出了人類和其他生物所能適應的范圍,就可能使當地的動物、植物及人群中發生特有的疾病,稱為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或稱為地方病。比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1、碘缺乏病
碘缺乏症又稱甲狀腺腫。碘缺乏遍布世界,碘——雖然在人體的含量極低,但作用卻很重要,絕對不能少了它,一旦人體缺少了碘,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病態,也就是所謂的「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人體缺碘後產生一系列生理改變,發生一系列病態的總稱。它的主要表現和危害如下:
[1]缺碘導致智力低下、呆傻 、白痴、等智力殘疾。 [2]缺碘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俗稱粗脖子病。 [3]嚴重缺碘可導致地方性克汀病,這主要是由於胎兒期及嬰兒期嚴重缺碘,病人呆傻、矮小、聾啞、癱瘓呈現特 殊醜陋面容。
[4]孕婦缺碘可導致早產、流產、死產、先天畸形兒、先天聾啞兒等。
[5]缺碘不很嚴重時,雖未出現典型的克汀病的症狀,但仍有智力低下或發育滯後,即所謂的亞克汀病。
[6]碘缺乏病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是嚴重而多方面的,對社會尤其是對人口素質及經濟發展的有害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實際上碘缺乏病對人類危害是全球性的。
最好防治辦法就是食用加碘鹽,另外可以選用含碘量適宜的水源水

2、地方性氟病又稱地方性氟中毒。它是長期攝入過量氟而引起的一種以骨骼改變為主要特徵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分布很廣,我國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區幾乎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和流行。
地方性氟病的按病因分型,主要有兩種類型:
①飲水型
即長期飲用氟含量過高的水所致;
②煤煙型
即在特定地區的煤中氟含量過高,當地居民在燃煤、烘烤糧食等的過程中習慣敞開燃燒,無任何排煙設施,致使室內空氣和烤乾的糧食中氟含量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氟化物的水溶性強,在胃腸道內易於吸收,其吸收率可達90%以上。被吸收的氟隨血液循環分布全身,部分可透過胎盤屏障而對胎兒產生影響。體內的氟絕大部分蓄積在骨骼和牙齒組織中,血液中的氟主要經腎隨尿排出。
氟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參與正常的鈣、磷代謝,促進牙齒和骨骼鈣化,適量的氟可促使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和發育,並對神經傳導和酶促代謝有一定作用。氟的毒作用及其可能機制有以下幾方面。
(1)對鈣、磷代謝的影響
血中的氟與鈣結合成氟化鈣,多數沉積於骨組織,少量沉積於肌腱、韌帶等軟組織,致使血鈣降低。血鈣降低可刺激甲狀旁腺分泌高血鈣素,從而使骨骼的鈣釋放增多。
(2)對骨骼的影響
①氟化鈣的大量沉積,使骨質硬化,密度增加;而對骨鈣的吸收又可使骨質疏鬆。因而有硬化型、疏鬆型和混合型等表現,但常以硬化型為主;②氟可取代骨鹽羥磷灰石中的羥基而形成氟磷灰石,使骨質的晶體結構破壞。此外,由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動,使骨皮質增厚,表面粗糙,骨質增生,骨髓腔變窄等;③氟化物對某些酶活性有抑製作用,阻礙骨骼對鈣的利用。
(3)對牙齒的影響
氟主要影響牙胚發育階段,使成釉細胞中毒變性,影響牙釉質的正常形成,並使牙本質鈣化不全,牙齒變脆。故在出牙後,牙面出現混濁無光澤的自堊樣斑點。隨著氟負荷的增加,對牙齒的損害加重,出現色素沉著,牙齒變成黃褐色甚至黑褐色,並常見牙齒局部破損、脫落。
(4)其他
氟中毒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機體的多個器官組織均可受到損害。
防治:
對病區居民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以早期發現地氟病患者,合理調整飲食和推廣平衡膳食,對地氟病患者應及早治療,採用鈣劑和維生素D治療,還可用氫氧化鋁以減少氟的吸收

另外還有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如果你想要詳細的我可以發課件給你

2. 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疾病有哪些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職業病包括:炭疽、布氏桿菌病、森林腦炎三種,其致病微生物分別為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

一、炭疽

炭疽是炭疽桿菌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草食動物,人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後而被感染。炭疽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炭疽桿菌為有莢膜革蘭陽性需氧芽孢桿菌。炭疽桿菌在宿主體內或含有血清的培養基上有莢膜形成。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很強的致病性。炭疽桿菌在活的動物體內不形成芽孢。在體外,暴露於充足氧氣和適當溫度下可形成芽孢。芽孢耐受性強。細菌的繁殖體抵抗力弱,對熱和普通消毒劑都非常敏感。

二、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是布魯桿菌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常見於牧區,也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布魯桿菌屬革蘭陰性短小球狀桿菌,無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莢膜,可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對人類致病的有馬爾他布魯桿菌(羊種菌)、流產布魯桿菌(牛種菌)、豬布魯桿菌、犬布魯桿菌4種類型。其中,以羊種菌致病力最強,也最常見。該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但對日光、熱、常用消毒劑很敏感。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毒素、變態反應均不同程度地參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本病病理變化廣泛,受損組織包括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組織.以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的病變最為顯著。可引起菌血症、敗血症或毒血症。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內生長繁殖的病原菌多次進入血流,使臨床症狀反復加重,形成波浪式熱型。

三、職業性森林腦炎

森林腦炎,又名蜱傳腦炎,是由森林腦炎病毒經硬蜱媒介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勞動者在森林地區從事職業活動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腦炎,即為職業性森林腦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森林腦炎病毒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其形態結構、培養特性及抵抗力均類似乙腦病毒。該病毒耐低溫,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對高溫和消毒劑敏感。病毒侵入人體後,大多數患者呈隱性感染或臨床表現輕微。本病的病理變化與乙腦相似,神經系統出現廣泛的炎症病變。神經細胞有變性、壞死和腦組織軟化灶等,病變涉及大腦、間腦、腦干、脊髓,重者可波及延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拓展資料:

一、生物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於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響的一類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及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生物性有害因素會造成多種危害,但主要是對職業人群健康的損害。

二、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生物危害

由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疾病稱為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分為五類:①職業性細菌傳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等。②職業性病毒傳染病,常見的有森林腦炎、口蹄疫、狂犬病等。③職業性真菌病,如放線菌病、皮膚真菌病等。④職業性螺旋體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病。⑤職業性寄生蟲病,常見的有包囊蟲病、絛蟲病、鉤蟲病等。這類職業性傳染病往往與非職業性傳染病同時存在,具有地區性。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的損害,除引起如炭疽、布氏菌病、森林腦炎等職業病之外,因病原體不同,也可引起鼠疫、口蹄疫、擠奶工結節、牧民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豬鏈球菌病等新的傳染性疾病,對禽、畜類相關行業職業人群的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資料鏈接:網路--生物性有害因素

3. 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魚類疾病有哪些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寄生蟲病、生物因素的中毒。其中微生物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如草魚出血病、鯉魚痘瘡病等)、細菌性疾病(如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鰓霉病等),這類疾病在水產病害的發生中佔有重大的比例。寄生蟲性疾病主要包括原生動物(如小瓜蟲病、車輪蟲病等)、蠕蟲類(指環蟲病、絛蟲病等)、環節動物類(如魚蛭病)、軟體動物(鉤介幼蟲病)和甲殼動物(如中華鰠病、錨頭鰠病等)等引起的疾病。寄生蟲性疾病在水產病害的發生中也同樣佔有很大比例。生物因素的中毒性疾病,如藍藻引起的缺氧和藍藻毒素引起的中毒等。

4.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對職業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生物性有害因素。例如,附著於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某些動植物產生的刺激性、毒性或變態反應性生物活性物質,以及禽畜血吸蟲尾蚴等。職業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蟲,如布氏桿菌、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 GBZ 2.1-2007)的規定,工作場所空氣中白僵蠶孢子與枯草桿菌蛋白酶的容許濃度見表1。
有害因素作業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作業主要見於病原微生物實驗研究、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生物高科技產業、動物飼養與屠宰以及植物種植等相關行業。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二)醫療衛生行業
從事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的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致病性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三)生物高科技產業
以DNA重組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操作對象主要是活性有機體,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經常接觸致病性微生物或非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謝產物,有可能對其健康產生危害。
(四)動物相關行業
從事畜牧業、動物飼養、動物屠宰等動物相關行業的作業人員存在感染動物性傳染病的風險。
(五)植物相關行業
農業生產人員可能因接觸有機粉塵導致農民肺;菇類栽培、採摘工作的人員可因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誘發蘑菇肺;從事稻田作業的人員會發生各種皮膚疾患;在森林地區的作業活動中可接觸森林腦炎病毒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的損害,除引起法定職業病,如炭疽、布氏桿菌病和森林腦炎外,也是構成哮喘、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職業性皮膚病等法定職業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生物性有害因素還可導致鼠疫、口蹄疫和礦工鉤蟲病等,以及因接觸各種生物性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5. 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常見的媒介生物有:蚊、蠅、鼠、蟑螂、臭蟲、虱子、跳蚤、螞蟻、蜱、蟎,另外還有蠓、蚋、虻、白蛉等。

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有:鼠疫、腎綜合征出血熱、瘧疾、乙型腦炎、淋巴絲蟲病、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萊姆病、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西尼羅病毒病等。另外,蒼蠅、蟑螂、螞蟻等在傳播腸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等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6. 什麼是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性疾病

媒介生物是指直接或間接傳播人類疾病的生物,按動物分類學上,通常指二大類,即節肢類昆蟲和嚙齒類動物。

由媒介生物(病媒生物)傳播的疾病稱媒介生物性疾病,包括完全或部分由病媒生物傳播的疾病。媒介生物性疾病習慣上又稱蟲媒傳染病。

7.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biog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於地球地殼表面化學元素分布不均勻,使某些地區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或比例失常,通過食物和飲水使人體內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而引起的某些特異性疾病。
確診依據
1.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地區性;
2.疾病的發生與地質中某種化學元素之間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
3.其相關性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加以解釋。
疾病類型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碘缺乏病
⑴地方性甲狀腺腫;
⑵地方性克汀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地方性砷中毒。
4.克山病。
5.大骨節病。

8. 生物疾病是啥意思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它們可引起各種傳染病、寄生蟲病、中毒病和腫瘤性疾病。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主要致病特點是:

①對被侵的動物種屬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有比較嚴格的傳染途徑、侵入門戶和作用部位等。

②病原侵入機體後在體內繁殖、生長並產生毒素,通過各種毒性產物發揮致病作用。

③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具有相對恆定的潛伏期,有比較規律的病程,有一定器官的特異性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以及有特異免疫反應等。

④病原侵入機體後,其數量和毒力會不斷地發生變化,並作用於整個病程。有些病原還隨排泄物、分泌物和滲出物排出體外,而造成疾病的傳播。

⑤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過程取決於機體的反應性抵抗力。當機體防禦機能健全、抵抗力強時,雖然體內帶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發病。反之,若機體抵抗力降低,則平時存在於體內不顯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強的微生物,也可引起發病。

9. 媒介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有:鼠疫、腎綜合征出血熱、瘧疾、乙型腦炎、淋巴絲蟲病、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萊姆病、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西尼羅病毒病等。另外,蒼蠅、蟑螂、螞蟻等在傳播腸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等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10. 生物性放射病有那幾種

1.什麼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設施或者核活動中發生的嚴重偏離運行工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若有關的專設安全設施不能按設計要求發揮作用,則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可能會達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急性放射病有幾種分類?

急性放射病分為三類:即骨髓型、腸型和腦型放射病。其中,骨髓型放射病根據受照劑量不同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目前,重度以下放射損傷病人可以救治成活。極重度骨髓型放射病、腸型放射病和腦型放射病還沒有救治成活的經驗,一般治療原則為減輕病人痛苦,延長存活時間。

3.撤離多遠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況下,首要任務是限制輻射暴露的發生。主要通過疏散或隱蔽受影響人口,來減少放射性煙雲沉降的影響。根據大氣中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和當時的氣象條件(例如風向和降水等),並依據爆炸的中心范圍,國家將會確定在多大半徑范圍內應採取緊急隱蔽防護措施。

4.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首先避免恐慌,及時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

碘片的服用要根據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評估事故狀態以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

5.與懷孕有關的風險有哪些?應該怎樣降低這些風險?

由於碘片具有阻斷甲狀腺碘吸收的作用,對懷孕婦女服用碘片要給予特別的關注。首先,孕婦甲狀腺攝取放射性碘的幾率較普通成人要高。其次,胎兒的甲狀腺應給予保護,特別是在懷孕後的第二、第三孕期。然而,除此以外,在當前情況下並沒有特別的醫學理由表明要避免懷孕。

6.劑量與遠期效應有什麼聯系?

暴露於電離輻射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通過對原子彈爆炸倖存者、接受放射診療的病人、職業受照人群以及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輻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全身輻射劑量低於100毫希時,未發現明顯的輻射致癌效應。

對日本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調查研究表明,在遭受輻射後數年裡,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在10年後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在核事故情況下,如果放射性碘沉積在甲狀腺中,它會導致甲狀腺局部劑量效應,而不是全身效應。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經驗教訓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該事故造成年齡在0~18周歲的兒童暴發甲狀腺癌病例超過了5000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心理影響。這主要是缺乏風險溝通機制所導致的。因此,在核應急狀態下,建立一個良好的公眾交流機制非常重要。

7.低於多少劑量可以認為對健康沒有影響?

流行病學統計研究表明,當劑量低於100毫希時導致癌症的風險沒有明顯增加。然而,電離輻射的線性無閾模型是輻射防護的基礎。這就意味著,理論上任何劑量的電離輻射均可導致一定的生物學效應,但是這種效應還無法在人類身上進行驗證。因此,我們無法說那個劑量水平就是絕對的零風險。在電離輻射防護中應盡可能遵循防護水平最優化原則(ALARA原則)。

8.在突發事件現場出現伴有外傷的放射性污染傷員時,公眾應如何自救、互救?

在實施現場救護任務的應急救護人員到達以前,現場公眾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以下搶救任務:(1)挖掘被掩埋的傷員;(2)滅火和使傷員脫離火災區;(3)簡易止血;(4)簡易包紮或遮蓋創面;(5)簡易固定骨折;(6)清除口鼻內泥沙,對昏迷傷員將舌拉出以防窒息;(7)給傷員服用隨身攜帶的葯品(如止痛葯);(8)簡易除污染;(9)護送傷員等。

閱讀全文

與生物性疾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