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什麼部分

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什麼部分

發布時間:2022-07-01 04:23:03

A. 海洋生態系統概念是什麼

地球的表面約有71%的部分被蔚藍色的海水所覆蓋,地球可以說是是一個海洋的星球。浩瀚無邊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類資源:海水中存在80多種元素,生存著17萬余種動物和2.5萬余種植物。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它是地球所有生命的搖籃,它以無比的壯觀和無盡的寶藏讓人類親近,然而,它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面前卻又是那麼脆弱不堪。關注海洋,善待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也成為全人類刻不容緩的責任。

近年來,重視海洋,關注海洋已從國際性組織、國家政府間全面展開。1997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召開第19屆大會,通過了將「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作為「國際海洋年」主題的建議,要求各國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年的活動,同時將7月1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與海洋有關的節日。例如,英國將8月24日定為英國海洋節;每年的5月22日是美國的海洋節。在我國,每年7月,青島市都要舉行青島海洋節;中國海洋文化節也已在浙江岱山縣成功舉辦了4屆。

大海洋生態系統近二三十年來,由於對近海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導致很多傳統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漁業資源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人們逐漸發現,只進行單品種魚類資源管理,往往難以達到頂期的管理效果,而只有將魚類作為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同一海域多種魚的相互關系及其數量變動,並採取相應的嚴格管理措施,才能增加產量並提高經濟效益。而很多海洋生物(尤其是魚類)具有洄遊習性,只有通過國際間協調、綜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可能收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大海洋生態系統的概念就是在以上兩個背景基礎上形成的。

大海洋生態系統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海洋大氣局的K.Sherman和羅德島大學的L.Alexander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作為大海洋生態系統,應符合以下條件:(1)大海洋生態系統的面積一般要在20萬平方千米以上:(2)具有獨特的海底深度、海洋學特徵和生產力特徵;(3)生物種群之間形成適宜的繁殖、生長和營養(食物鏈)的依賴關系,組成一個自我發展的循環系統;(4)污染、人類捕撈和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壓力對其具有相同的影響和作用。

目前全球范圍內劃定的大海洋生態系統共64個,在水深、海洋學、生產力和海洋生物類群等方面各具有其獨特性。毗鄰我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都被列入64個大海洋生態系統之中。雖然大海洋生態系統支撐著世界海洋漁業總產量的95%,但是也是受人類活動干擾最嚴重的海域。目前大海洋生態區面臨的主要威脅仍舊是各種污染、過度捕撈、對棲息地的改變和破壞。

島嶼生態系統島嶼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海域隔離特徵,有別於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特點主要有:(1)明顯的海洋邊界及不連續的地理分布;(2)海域隔離降低了島嶼間的有效基因流;(3)不同島嶼間具有異質化的生境條件;(4)海洋島嶼面積相對狹小;(5)火山和侵蝕活動等隨機事件致使島嶼在長期的地質過程中處於動態變化中。生物學家常把島嶼作為研究生物地理學與進化生物學的天然實驗室或微宇宙。這是因為,島嶼與大陸隔離,它們的動物種群和植物種群的進化都發生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可以免受其他物種在大陸所面臨的殘酷競爭,並朝著特殊的方向進化。許多偏僻的島嶼上都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奇特的植物,這些植物甚至未曾在其他地區被發現。這些物種因其具有地理隔離、種群邊界清晰、分布范圍狹窄及種群規模較小等特點,成為物種分化、起源研究的模式種。相應的,隨著島嶼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島嶼生態系統被視為模式生態系統。

海底生態系統海底生態系統又稱深海生態系統,是指在海底黑暗、低溫(或高溫)和高壓等極端環境下,以化學能和地熱能為基礎而存在的特殊生態系統。深海通常是指水深1000米以下的海洋,這里缺乏陽光,靜水壓力高,溫度低至1℃,或是高達350℃,營光合作用的植物以及相應的高營養級動物在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根本無法生存,因此,長期以來深海一直被認為是沒有生機的「荒蕪沙漠」。然而,海底的生命遠比我們的想像要豐富得多。1977~1979年,美國研究人員利用「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對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熱泉進行調查,在其周圍發現了完全不依賴光合作用而生存的深海生物群落,包括10個門500多個種屬,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復雜生態系統。與我們經常看到的水生生態系統相似,這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也能通過各種生物之間的取食和被食的關系而逐級傳遞,構成完整的海底食物鏈。

在億萬年的物競天擇過程中,深海生物雖然失去了許多與淺海生活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如色素退化(通體白色或粉紅色)、內臟可視、視覺系統退化等,但是同時具備了耐鹽性、耐低溫、耐高溫、耐高壓、高滲透性、觸覺發達、有固氮能力和清污能力等特殊功能。特別是,深海生物的表皮多孔而有滲透性,海水可以直接滲透到機體內,使身體內外保持壓力平衡,因此,它們在600個大氣壓(相當於6000米水深的壓力)下仍然能夠正常生活,這是大多數淺海生物難以做到的。生物學家認為,深海生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之一,對它進行的研究將為揭開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謎提供更多證據。

並非危言聳聽的海平面上升年3月10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國際科學大會上,首席發言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霍巴特氣象氣候研究中心的約翰·丘奇(John Church)博士告訴大家:「衛星和地面勘測的數據表明,自1993年以來,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甚至更高的速度在上升。這個比率已經遠遠超過了20世紀一百年的平均水平。」根據《2007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預計未來1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將比2007年上升32毫米。

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分別由絕對海平面上升和相對海平面上升構成,前者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和冰川融化而造成的;後者是由地面沉降、局部地質構造變化、局部海洋水文周期性變化以及沉積壓實等作用造成的。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半數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沿海地區,距海岸線6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密度比內陸高出12倍。有關專家預計,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全球將有10億人口的生存受到威脅,5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將遭到不同程度的淹沒。一些太平洋島國的最高點僅在海平面以上幾米,全球氣候日益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使這些島國面臨被淹沒的處境。

海水富營養化海水富營養化指海水中生物生長所必要的營養元素氮和磷的濃度超過正常水平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於水體中氦、磷營養物質的積累,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的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游生物、植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自然情況下,海水很少發生富營養化,人為活動向近海海域大量輸送氮、磷是引發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海水的富營養化往往發生在沿岸、河流入海口、海灣等受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強烈而水體交換不良的地區。

海水富營養化的正面影響是適度的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水產養殖和漁業生產是有益的,但這種理想情況很難在現實中出現。負面影響是為赤潮藻類的暴發性繁殖埋下隱患,一旦水溫和鹽度適合、氣象條件允許,就會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赤潮。控制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關鍵是控制海水中無機氮和無機磷的濃度。

溶解氧在海水中的分布溶解於海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用符號DO表示。溶解氧是海洋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來源於大氣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與大氣壓力、水溫及含鹽量等因素有關。大氣壓力越大、水溫越低、鹽度越小,則溶解氧含量越高,反之則越低。在浮游生物生長繁殖的海域,表層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晝夜不同,而且因季節而異,加上海流等因素的影響,海洋中的溶解氧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徵和區域分布特徵。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徵,大體上分為四個區:①表層由於風浪的攪拌作用和垂直對流作用,氧在表層水和大氣之間的交換較快趨於平衡,表層水中溶解氧基本上處於飽和狀態。②光合帶中既有來自大氣的氧,又有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因此出現氧含量的極大值。③光合帶下的深水層由於光線微弱,光合作用減弱,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氧,使氧含量急劇降低,甚至可能出現最小值。④極深海區雖然可能是無氧無生命區,但是由於高緯度下沉的冷水團向深層水中補充氧,這里的氧含量可能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溶解氧的區域分布與海洋環流密切相關,同時還與海洋生物分布和大陸徑流有關,變化復雜。三大洋中,溶解氧平均含量以大西洋最高,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低。

B. 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系統中的什麼部分

海洋生物大部分都是比較低等的生物,因為海洋環境較為穩定,一些比較低等的生物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不進化而不會出現被淘汰掉的問題,因此安逸的環境阻礙了生物的進化,微小的浮游生物佔到了海洋生物的絕大多數.

C. 海洋生態系統有什麼和什麼組成

海洋生物群落海洋環境兩部分組成。

D. 什麼是海洋微生物分布與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細菌分布廣、數量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特殊的作用。海洋中細菌數量分布的規律是:近海區的細菌密度較大洋大,內灣與河口內密度尤大;表層水和水底泥界面處細菌密度較深層水大,一般底泥中較海水中大;不同類型的底質間細菌密度差異懸殊,一般泥土中高於沙土。大洋海水中細菌密度較小,每毫升海水中有時分離不出1個細菌菌落,因此必須採用薄膜過濾法將一定體積的海水樣品用孔徑0.2微米的薄膜過濾,使樣品中的細菌聚集在薄膜上,再採用直接顯微計數法或培養法計數。大洋海水中細菌密度一般為每40毫升幾個至幾十個。在海洋調查時常發現某一水層中細菌數量劇增,這種微區分布現象主要決定於海水中有機物質的分布狀況。一般在赤潮之後往往伴隨著細菌數量增長的高峰。有人試圖利用微生物分布狀況來指示不同水團或溫躍層界面處有機物質積聚的特點,進而分析水團來源或轉移的規律。

海水中的細菌以革蘭氏陰性桿菌占優勢,常見的有假單胞菌屬等10餘個屬。相反,海底沉積土中則以革蘭氏陽性細菌偏多。芽胞桿菌屬是大陸架沉積土中最常見的屬。

海洋真菌多集中分布於近岸海域的各種基底上,按其棲住對象可分為寄生於動植物、附著生長於藻類和棲住於木質或其他海洋基底上等類群。某些真菌是熱帶紅樹林上的特殊菌群。某些藻類與菌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營養供需關系,稱為藻菌半共生關系。

大洋海水中酵母菌密度為每升5~10個,近岸海水中可達每升幾百至幾千個。海洋酵母菌主要分布於新鮮或腐爛的海洋動植物體上,多數來源於陸地,只有少數種被認為是海洋種。海洋中酵母菌的數量分布僅次於海洋細菌。

海洋堪稱為「世界上最龐大的恆化器」,能承受巨大的沖擊(如污染)而仍保持其生命力和生產力。微生物在其中是不可缺少的活躍因素。自人類開發利用海洋以來,競爭性的捕撈和航海活動、大工業興起帶來的污染以及海洋養殖場的無限擴大,使海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海洋微生物以其敏感的適應能力和飛快的繁殖速度在發生變化的新環境中迅速形成異常環境微生物區系,積極參與氧化還原活動,調整與促進新動態平衡的形成與發展。從暫時或局部的效果來看,其活動結果可能是利與弊兼有;但從長遠或全局的效果來看,微生物的活動始終是海洋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最積極的一環。

海洋中的微生物多數是分解者,但有一部分是生產者,因而具有雙再的重要性。實際上,微生物參與海洋物質分解和轉化的全過程。海洋中分解有機物質的代表性菌群是:分解有機含氮化合物者有分解明膠、魚蛋白、蛋白腖、多肽、氨基酸、含硫蛋白質以及尿素等的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類者有主要利用各種糖類、澱粉、纖維素、瓊脂、褐藻酸、幾丁質以及木質素等的微生物;此外,還有降解烴類化合物以及利用芬香化合物如酚等的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終極產物如氨、硝酸鹽、磷酸鹽以及二氧化碳等都直接或間接地為海洋植物提供主要營養。微生物在海洋無機營養再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某些海洋化能自養細菌可通過對氨、亞硝酸鹽、甲烷、分子氫和硫化氫的氧化過程取得能量而增殖。在深海熱泉的特殊生態系中,某些硫細菌是利用硫化氫作為能源而增殖的生產者。另一些海洋細菌則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不論異養或自養微生物,其自身的增殖都為海洋原生動物、浮游動物以及底棲動物等提供直接的營養源。這在食物鏈上有助於初級或高層次的生物生產。在深海底部,硫細菌實際上負擔了全部初級生產。

在海洋動植物體表或動物消化道內往往形成特異的微生物區系,如弧菌等是海洋動物消化道中常見的細菌,分解幾丁質的微生物往往是肉食性海洋動物消化道中微生物區系的成員。某些真菌、酵母和利用各種多糖類的細菌常是某些海藻體上的優勢菌群。微生物代謝的中間產物如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或毒素等是促進或限制某些海洋生物生存與生長的因素。某些浮游生物與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營養關系。如細菌為浮游植物提供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浮游植物分泌乙醇酸等物質作為某些細菌的能源與碳源。

由於海洋微生物富變異性,故能參與降解各種海洋污染物或毒物,這有助於海水的自凈化和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

E. 什麼是海洋動物與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動物以植食性動物或其他肉食性動物為餌料。因此,不同肉食性動物在食物鏈上可以處於不同的營養級。例如,北方河口的動物,依其營養關系可分為植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低級肉食性動物、中級肉食性動物和高級肉食性動物5類。據調查(1981),閩南-台灣淺灘漁場66種經濟魚類中,低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植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最多,共有42種,如金色小沙丁魚、鮐魚、二長棘鯛、銀黃姑魚、青石斑魚和日本竹莢魚等。中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低級肉食性動物以及植食性和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比較少,共有16種,如大黃魚、中國團扇鰩等。高級肉食性動物主要攝食低級和中級肉食性動物以及雜食性動物,其種類和數量最少,只有8種,如帶魚、日本馬鮫、路氏雙髻鯊和沙拉真鯊等。

海洋生態系統景觀

有些肉食性動物的攝食量很高。比如生活於南極海洋的藍鯨,每餐可攝食1噸的磷蝦。海洋動物的食性廣泛,不僅在生長的不同時期採食種類不同,而且隨著季節的不同,其食物的組成也有差異。

通常漁獲量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呈正相關。在沿岸,每年7~9月有上升流,在此期間,水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生物量呈現峰值,而沙丁魚也出現最大捕獲量。

海洋生態系統景觀

主動捕食者每日食量要高於消極等食的種類。比如,鮐魚是主動捕食者,每天所獲得的食物可達其體重10%~25%;有些底棲魚類主動性較差,每天攝食量僅為1%~3%。

海洋動物排出的糞便(糞粒、糞球)含有未消化的有機殘渣,沉入海底後,成為某些底棲動物的餌料。

鮐魚

沿著海洋食物鏈營養級位而上,生物個體也逐漸增大。捕食者與捕獲物的比例按重量比是100?1,按長度比是4.6?1。鯨是個特例,它是現今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體重可達百噸),但卻以個體僅幾厘米的磷蝦為餌料。

食物鏈的長短不一,在以微型浮游植物為初級生產者的大洋水域中,食物鏈長些,可達5~6個環節。

大陸架水域的食物鏈,主要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為初級生產者,食物鏈一般短於大洋水域的。以大型浮游植物為主要初級生產者的上升水域的食物鏈大多很短。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異養的微生物,它們借分解海洋動植物的死體和其他有機物質獲得能量,同時把有機物逐漸降解還原為無機物。海洋中的碳循環和氮循環、磷循環等與陸地生物一樣都離不開微生物的作用。同樣的,海洋微生物對於凈化有機物污染,如石油、有機農葯等污染起積極的作用。水域的凈化離不開微生物。

海洋細菌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海洋細菌不僅起著還原者的作用,而且還是許多種海洋動物的直接餌料。海洋細菌,無論是在水中和海底沉積物里,其生物量都相當可觀。據對大西洋一些淺水站位的調查,細菌的生物量約占總的微小生物量的9.4%;而在大陸坡水中,細菌所佔的比例增至52.5%。在某一個大洋站位,細菌的生物量在水中所佔的比例高達94%。已查明,某些海洋浮游動物的食物來源中,細菌所佔的比例可達30%~50%。

能量

海洋生物的能量轉換效率(生態效率)要比陸地生物的高,這是因為陸地植物所含的蛋白質比海洋浮游植物的低得多。由浮游植物到植食性動物,生態效率約20%左右;由浮游動物到浮游動物捕食者,約15%;由低級肉食者到高級肉食者,約10%。

生物的進化,從單細胞到高等動物以至人類,都是沿著改善獲能效率和增加獲取能量的途徑進行的。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的進化水平是相匹配的。化石的分析結果證明,甲藻的出現時期與魚類的最盛時期相吻合,而硅藻的出現時間大體與鯨類的出現時間相同。J.H.賴瑟(1969)指出以硅藻為基礎的食物鏈要短些,而以鞭毛藻為基礎的食物鏈要長得多。鯨處於以硅藻為基礎的食物鏈上,因此能更好地取得能量,彌補其個體大因而能量消耗也大的不足。

海洋生物

深海生物群落

深海由於壓力大、食物少、沒有光線和溫度低,因此在生物的種類組成、分布格式、個體結構和代謝等方面均有其特點。

深海生物能忍高壓。雖然有些淺海生物也能忍受較高的壓力,比如附著在潛水器表面的生物,如綠管滸苔、石蒓、總合草苔蟲、紫貽貝和布紋藤壺等,在潛水器下降到2000~3000米水深後仍然能存活。但根據生理學試驗,600個大氣壓對大多數淺海生物有致死作用。因此,從垂直分布來看,6000米深度似乎是個重要的分界線。曾有報告指出,中太平洋的深海溝中的125種動物,有77種是在6000米以上水層所沒有見到的。

深海生物群(一)

與淺海生物比較,深海生物一般個體數量少,但種類數相對較多、多樣性高。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釋。H.L.桑德斯認為,多樣性高是由於食物等競爭造成的,但有的學者卻認為捕食是關鍵。較多的調查結果表明,深海生物的多樣性僅僅發現在2000~3000米水深處,而5000~6000米以下的海底,生物的多樣性並不高。

深海生物群(二)

為適應食物少和黑暗的環境,許多深海魚類的口部相對擴大,骨骼肌肉減少,且有發達的發光器官和結構。

深海生物一般代謝作用和生長都很慢。據估計,深海的貝類,長到8毫米大約需100年的時間。曾有一隻潛水器掉進深海中,經10個月後人們將其從1540米處打撈出來,發現放在桌上的三明治仍然完整無損,這表明細菌的作用非常緩慢。但也有例外。

深海生物群(三)

1977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曾用深海潛水器「阿爾文」號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以東300公里,水深2500米處進行調查,調查區域是海洋板塊形成區。學者們發現從地下噴出泉水,泉水口附近水溫高達20℃(沒有熱泉處的海水是2℃)。在噴出孔附近有豐富的生物群落。其中有個體30~40厘米的貝類,這種貝一年可長4厘米(約比其他深海底的貝類生長速度高500倍),將殼打開,可見到內有血紅蛋白(一般軟體動物是血藍蛋白)。還有一種具長棲管的須腕動物,管的直徑為10厘米,長可達30米。此外,還有許多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甲殼動物。

深海底棲生物的食源可能包括由上層水中下沉的碎屑和溶解的有機物質,以及化能合成細菌通過氧化硫化氫取得能量而製造的有機物。目前認為,後者是最主要的來源。因為從地下噴出的熱水含有大量的硫化氫(30~40克/立方米),硫磺細菌利用氧化硫化氫所獲得的能量將水中的CO2合成碳水化合物。海底硫黃細菌實際上起著與淺海水域光合植物相同的作用,即硫黃細菌是深海海底的生產者。這說明,生產者的能源不僅可來自太陽,而且還可來自地球的內部。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根據這一論點,須腕動物的營養問題可得到解釋——這種動物沒有口,也沒有消化道,但在體內有大型的腔,稱為營養體。細菌在腔內大量繁殖,動物的觸手可吸收無機物供細菌之需,而細菌則合成有機物供動物之用。動物和細菌營互利共生關系。

F. 海洋生態系統由什麼組成

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組成。

G. 海洋生態系統是什麼組成的

海洋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所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眾多要素。分析一下,這些要素主要有6類:

1.自養生物,是生產者,主要是具有綠色素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底棲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還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2.異養生物,是消費者,包括各類海洋動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

4.有機碎屑物質,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後分解成的有機碎屑和陸地輸入的有機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機物和其聚集物。

5.參加物質循環的無機物質,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狀況,例如溫度、海流等。

H.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

所謂海洋生態系統,指的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全世界的海洋是一個大生態系,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等級的次級生態系。每個次級生態系占據一定的空間,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通過能量流和物質流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

海洋生態系分類,現在還沒有定論,如果按照海區劃分,通常分為沿岸生態系、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等;按生物群落劃分,一般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藻類生態系等。海洋生態系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態系和圍隔實驗生態系等領域。在近些年來,研究人員是以圍隔(或受控)實驗生態系研究為主,主要展開營養層次、海洋中有害物質轉移、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經濟魚類幼魚的食物和生長等相關研究。

I. 海洋生態系統由哪3個部分組成

海洋生態系統由海洋生物跟海洋生物所處的海洋環境組成
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生態系(Ecosystem)一詞,系英國A.G.坦斯利於1935年提出。在此之前,德國K.A.默比烏斯(1877)和美國S.A.福布斯(1887)曾分別用生物群落 (Biocoenosis)和小宇宙 (Microcosm)這兩個詞,記述了類似坦斯利所說的內容。

J. 我國海洋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什麼

海洋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所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眾多要素。

分析一下,這些要素主要有6類:

1、自養生物,是生產者,主要是具有綠色素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底棲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還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2、異養生物,是消費者,包括各類海洋動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

4、有機碎屑物質,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後分解成的有機碎屑和陸地輸入的有機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機物和其聚集物。

5、參加物質循環的無機物質,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狀況,例如溫度、海流等。

類型劃分:

海洋生態系統的劃分比陸地上要困難得多。陸地生態系統的劃分,主要是以生物群落為基礎。而海洋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流動性很大,缺乏明顯的分界線。但是海洋環境是有不同的分區,各分區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由於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開展較晚,還沒有一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系統劃分方案。據十多年來的工作,有以下劃分:沿海區有河口生態系統,沿岸、內灣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草場生態系統,藻場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等。

遠海區有大洋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深海生態系統,海底熱泉生態系統等。其中,以上升流生態系統,沿岸、內灣生態系統,以及河口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做得多些。

閱讀全文

與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什麼部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