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

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02 03:07:17

① 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一性

細胞學說首先說明了無論生物體的結構有多復雜,有多變化,除病毒外,其餘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因此,生物體結構具有統一性。其次,雖然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結構有差別,但都具有基本的結構,如植物一般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動物細胞則一般沒有細胞壁;細菌等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等,所以細胞也具有統一性。

② 如何理解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的統一性

細胞的多樣性表現為細胞的形狀、大小、種類以及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如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存在不同,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也有差異,同一個體的不同類型的細胞同樣存在差異。

細胞呈現多樣性的原因是遺傳變異、生物進化以及細胞結構和功能分化的結果。同一個體的不同類型細胞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細胞的統一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①結構方面: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糖體等結構。

②組成方面: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種類基本一致。

③增殖方面: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細胞的增殖。

④能量方面:一般以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

⑤遺傳方面: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且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2)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中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

細胞在氧氣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的過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當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也就是發生了質壁分離。

當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使原生質層復原,逐漸發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細胞質不是凝固靜止的,而是緩緩地運動著的。在只具有一個中央液泡的細胞內,細胞質往往圍繞液泡循環流動,這樣便促進了細胞內物質的轉運,也加強了細胞器之間的相互聯系。

細胞質運動是一種消耗能量的生命現象。細胞的生命活動越旺盛,細胞質流動越快,反之,則越慢。細胞死亡後,其細胞質的流動也就停止了。

③ 生物 什麼是同一性狀

性狀(traits)是指生物體所有特徵的總和。而同一性狀是一種物種相同的表現特徵,比如說人都有一個嘴巴,兩個耳朵,眼睛等性狀。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各個體間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比如說,眼睛,有的人是單眼皮,而
有的人是雙眼皮,這就是一對相對性狀
而隱性和顯性性狀區別:
把生物的性狀區分為各個具體的單位稱為單位性狀。子一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後代顯現不同的性狀的現象。如人的單眼皮雙眼皮一對相對性狀中,雙眼皮為顯性而單眼皮為陰性

④ 「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例如,分子水平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DNA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細胞水平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組織水平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器官水平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系統水平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生物體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例如,生物體的整體大於其組成的各部分之和;從細胞水平到個體水平到群體水平都體現出局部和整體相統一,離開了整體,局部無法完成正常生物學功能。
●生命活動對立統一的觀點。例如,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和變異等。
希望幫到你

⑤ 進化論中對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怎樣解釋的~~~~論述形式~~~急求 在線等

、生物進化的實質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動力。按照辯證法,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產生自事物內部的矛盾(內因)和外部環境(外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外因是自然環境即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總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直處於交互相持的狀態,如果遺傳力量占優勢,在環境不變的前提下,生物物種保持相對穩定;如果變異力量占優勢,生物子代與親代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就會出現很大差異,具有差異的不同生物個體何者具有較大生命力,需通過自然環境的作用和選擇才能體現出來,於是導致舊物種的絕滅和新物種的起源。現從分子水平上產生出的達爾文自然選擇,給出了以下說明:
1.自我復制 競爭中的分子結構需要有一種內在的能力指導它們自身的和成,以表明這種內在的自我催化功能對於任何選擇機制都是必要的,這種選擇機制包括當出現新的有利突變性的單獨一個拷貝時,即會失去穩定性。這就是生物進化過程正的多樣性的產生的主要方面。而且,對於保持系統中迄今積累的信息,自我復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作為條件的代謝和自我復制的必要前提的平穩分解,將會導致信息的完全失去。自我復制是一個循環運動過程,它以自我為起點,以自我為終點,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維持禮物中繁衍。這也就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統一性存在的提供了遺傳基礎。
2.突變性 如果細胞的復制速度很快,或更精確地說,如果復制中的每一個基本步驟所需的相互作用能並不比熱能高多少,那麼情況就更是這樣。因此,突變性在物理學上總是聯系著自我復制性,但是它也是進化所要求的。復制誤差新信息的主要來源。我們還將見到,對於突變率,存在著某種閾限關系,處於閾值時的進化是最快的,但是不能超過這個閾值,除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積累起來的所有信息被丟失了。突變是自我復制過程中,由於某些外界或內部因素的作用,是循環的某些環節游離於循環之外,而生成不同於元物質的新物質。這也解釋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多樣性。
作為統一化作用和個體化的結果,細胞的增值凈增長服從一級自我催化定律。這種系統的達爾文性質允許選擇進化以及大量各種分化物種共存。整合的西部新的亞單元超循環組織的類似物或替代物,從而已經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分子自我組織過程。
在進化過程中,復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物的進化同一性,而突變又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物進化的多樣性。生物體自身有一個自我的超級循環,通過他生物體自身可以進行以適應自然為目的的復制和突變,在此過程中生物體保持著固有的結構即蛋白質和核酸——DNA,RNA,也就是基因。它們是生物體的同一性的體現,與此同時為適應自然選擇生物體內部的超循環中又進行著突變,為多樣性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所以生物進化中的同一性和多樣性是在生物內部的自我復制和突變的基礎上實現的。他們在一進化為目的的運過程中,根據以復制和突變為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改變自己的物質形態,從而得到進化。
生命的進化根本原因在於環境的變化和生物的變化,取決於自然選擇。在自然選擇中,生物的大多數形態和生理性狀都有利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中所表現出一種連續變異,而且受穩定化選擇的支配。

⑥ 生物有哪些共同性

1生物具有化學成分的同一性
生物並不存在自然界沒有的元素。不同生物所含元素種類差不多,含量差異很大。
2生物具有嚴謹有序的結構
基本結構是細胞。(除病毒阮病毒等)
3生物都能進行新陳代謝
這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4生長發育
通過新陳代謝生長發育。
5繁殖
繁殖是生物的次基本特徵。(但這是病毒的最基本特徵,因為病毒不具有獨立的新陳代謝系統)
6遺傳和變異
核酸是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能夠遺傳和變異。
7應激性和運動
指生物能接收外界刺激而發生和合目的的能力。
8穩態
生物能夠通過一定的機制保持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
9適應
生物能夠適應環境,表現在生物的結構適應於一定的功能,以及生物的結構和功能適應於該生物在一定條件環境下生存和延續。

⑦ 如何從細胞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同一性、物質性、組織性、多樣性

如何理解從細胞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同一性,物質性和組織性。其實,人體的生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這些細胞又各自分工不同。所以他們都有同一性。來維持人的生命。

⑧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是指什麼

統一性是指:構成生物體的每一種化學元素都可在無機自然界中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說明具有統一性。

辯證地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命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生命起源於非生物界;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可以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反復循環流動;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守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這一些都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一面。

但是,生物和非生物又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無機自然界中的各種化學元素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因此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存在著差異性的一面

統一性和差異性的原因:生物體的元素是生物根據自身生命活動的需要,有選擇的從無機環境中吸收的,這就造就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8)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兩種生物學系統: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注意到周圍的生物從靜止的自養植物到自由移動的異養動物都有。因此,他把整個有機體分為兩個相對應的類群:植物界和動物界,即所謂的兩界分類體系。該系統將精細真菌、藻類和真菌分類為植物界,原生動物分類為動物界。就分類而言,該系統自建立以來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

生物學的三線性系統:在二元系統中,原生動物,如我們熟悉的草履蟲、變形蟲和瘧原蟲,由於它們的自由運動和異養型而被劃分為動物王國。有些藻類,如裸藻類和甲藻,之所以被歸為植物界,是因為它們不能自由移動,而且是自養的。

⑨ 細胞學說中的「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是指除病毒等非細胞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即,細胞是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這與生物體中物質的統一性類似的。

⑩ 細胞學說為什麼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這句話是錯誤的。應該是: 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原因分析: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但沒有體現出多樣性。

細胞學說主要內容:

1、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

2、細胞是所有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3、所有的細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細胞產生的。

細胞學說建立的意義: 揭示了生物體結構具有統一性,使人們認識進入到細胞水平。

(10)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細胞學說的建立

從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發現細胞到1839年細胞學說的建立,經過了170多年。在這一時期內,科學家對動、植物的細胞及其內容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

1759年C·F·沃爾夫在《發生論》一書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組成動、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還不了解其意義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國生物學家L·奧肯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

1833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細胞內發現了細胞核;接著又有人在動物細胞內發現了核仁。到19世紀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動物界在結構上存在某種一致性,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並且對單細胞生物的構造和生活也有了相當多的認識。

在這一背景上,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在1838年提出了細胞學說的主要論點,翌年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所有動物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對施萊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的觀點進行了補充,這就是《細胞學說》(Cell theory)的基礎。

20年後另一位德國科學家魏爾肖(Rudolf Virchow)作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論斷:所有的細胞都必定來自已存在的活細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加上許多其他科學家的發現,共同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細胞學說。

閱讀全文

與生物體結構的同一性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