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變異是什麼的前提
生物的變異是指生物體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包含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具體可分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兩大類型,前者是遺傳物質改變造成的變異。後者只是環境因素造成的變異,其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通常所說的生物的變異是指可遺傳的變異。
② 生物的某些變異是由( )決定的,這樣的變異叫做遺傳的變異。而由外界
生物的某些變異是由(
遺傳物質
)決定的,這樣的變異叫做遺傳的變異。而由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引起的變異稱為(不可遺傳的變異
)
③ 生物異變有哪幾種類型,分別由什麼引起的
根據遺傳物質的改變基礎又將可遺傳變異分成三類:
(一)基因突變:該類型的變異是基因內部結構改變造成的,多因DNA復制差錯造成,包括能使生物產生性狀改變的有義突變和不改變生物性狀的無義突變。基因突變一般具備不定向性、普遍性、多害少利等特性。太空育種和輻射育種的遺傳學原理就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二)基因重組:由於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在減數分裂時自由組合或同源染色體間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互換造成,生物的變異多數由基因重組造成。農業上的雜交育種的遺傳學原理應用的就是基因重組。
(三)染色體變異:由於基因主要位於染色體上,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變化必然會導致基因的數目及排列順序發生變化,從而使生物發生變異,具體可分為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在農業育種上,染色體數目變異應用較廣,如整倍數目變異的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無籽西瓜等,自然界整倍數目變異的農作物較多,如四倍體的草莓、四倍體馬鈴薯三倍體香蕉、三倍體無籽桔柑等。
④ 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什麼
有的僅僅是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並沒有引起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的變化,因而不能夠遺傳下去,屬於不遺傳的變異。有的變異現象是由於生殖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因而能夠遺傳給後代,屬於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沒有變異就沒有進化,這是從古到今所有進化論者毋庸置疑的共識。生物變異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
達爾文-環境決定變異
達爾文承認他並不知道變異產生的真正原因,這也是他的進化論常常遭受攻擊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物種起源》中說,"在較早馴化的動植物中個體之間的差異……一般都比自然狀態下任何一個物種或變種的個體之間的差異更顯著",他認為將家養動物飼養在不同環境之中就會產生更多的變異,而事實上這可能並不準確,因為,有人甚至認為家畜和栽培植物的品系或品種的個體之間的變異是非常小的。在達爾文的思想中,作為個體變異來源的有性生殖只具有非常次要的作用。
拉馬克則強調動物的主動性適應,他認為生物在趨於完美意志力的驅動下進行變異與適應而獲得遺傳,而這種適應的形式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相比之下,達爾文更相信不同的生存環境引起變異(雖然他時而也承認拉馬克的用盡廢退可導致變異),認為這樣的變異主要是隨機的,並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遺傳。雖然拉馬克強調主動性適應而達爾文更強調被動性適應,但他們都認為生理體制上的變化最終會走向遺傳(這似乎是博物學家的一種直覺)。但是,現代生物學家(特別是分子遺傳學家)則認為這有悖於所謂的中心法則!
魏斯曼-有性生殖是變異的唯一來源
德國遺傳學家魏斯曼(1834年~1914年)認為有性繁殖是能產生無限的個體變異的唯一途徑,而這正是生物種群的主要特徵,在受精時"就好像是兩股遺傳趨勢匯合(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這種結合是可以遺傳的個體性狀的起因,而且我還相信產生這樣的性狀是有性繁殖的真諦。這一過程(有性繁殖)的目的是產生作為自然選擇形成新物種的素材的那個個體差異"(邁爾1990) 。魏斯曼將有性繁殖作為個體變異的唯一途徑未免過於誇張(雖然是主要途徑),但他意識到有性生殖對個體變異的重要性還是值得肯定的,雖然那時還不可能認識到有性生殖的分子機制和本質。謝平(2013)指出,有性生殖也不是如魏斯曼所說的是為了產生變異:進行有性生殖的物種是以群體基因庫的形式保存著變異性狀(如通過等位基因),此外,雖然有性生殖在減數分裂中容易導致基因變異,但它只是一種偶然的結果而非原因 。
柏格森-生命的原始沖動是變異的根本原因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907)認為,"……生命的原始沖動(original impetus),通過連接代際間隔的成熟有機體從前一代胚芽傳給下一代胚芽。這種沖動沿著進化的路線持續,被這些路線分開,它就是變異的根本原因,至少是那些被有規則地傳遞的變異的根本原因,是那些積累和創造新物種的變異的根本原因。總之,從物種開始從共同的祖先分化起,它們就在各自的進化過程中強化了自己的差異。然而,在某些確定的點上,它們又可能出現共同的演變;實際上,倘若接受'共同沖動'的假定,它們就必須如此" 。
那什麼是這個原始沖動呢?柏格森說,"所謂原始沖動,就是一種使生命得以發展的內在沖動,其形式越來越復雜,其最終目標越來越高"。這不就是拉馬克所說的一切生命就具有一種內稟的趨於向高級生命進化的趨勢么?
薛定諤-只有突變才能遺傳
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在其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麼》一書中,對達爾文的"變異"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說,"今天我們已經明確地知道,達爾文是錯誤地把即使在最純的群體里也會出現的細微的、連續的、偶然的變異,當作是自然選擇的原始材料。因為後來已經證明,這些變異是不遺傳的"(Schrödinger 1944),另一方面,他對德弗里斯的突變論大加贊賞,甚至將其吹捧為"生物學的量子論"!薛定諤徹底否定達爾文的連續變異理論,認為那些細微的、連續的的變異是不可能遺傳的 。
但薛定諤也說,"突變肯定是遺傳寶庫中的一種變化……突變是達爾文描述的自然選擇的合適的原料,在此過程中,通過不適者被淘汰、最適者生存從而產生新種……只要用'突變'來代替'細微的偶然變異'(正如在量子論中用'量子躍遷'來代替'能量的連續轉移'),達爾文學說的其他方面是不需要作什麼修改的"(Schrödinger 1944)。筆者認為,物理學家的量子理論看上去與分子遺傳學家的基因突變理論十分情投意合,這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似乎也無可非議,但是,這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唯基因論(基因萬能、基因決定論)!
當然,薛定諤也意識到,"如果突變是如此的頻繁,以致有很多的機會,比如說,在同一個體內出現了十幾個不同的突變,而其中有害的突變又總比有利突變占優勢,那麼,物種非但不會通過選擇而得到改良,反而會停滯,甚至會消亡。由基因的高度持久性形成的相當程度的保守性是十分必要的"(Schrödinger 1944)。
事實上,生物體內的生化機製表明,物種並未放任變異,它們時刻都在努力減少DNA復制過程中的錯誤以維護遺傳的穩定性,這是因為生物界普遍存在著DNA的修復機制。但是DNA修復又需付出能量與時間的代價,因此是對少量錯誤的一種"無奈"的放棄(正是這種"無奈",也是生物界得以如此繁盛的重要契機之一)。此外,有時不能保證對一切錯誤的完全修復,譬如,當在DNA雙鏈的同樣位點同時出錯(無論是復制錯誤還是受到物理化學條件的誘導)時,則修復就不再可能,要麼由於它是有害的突變而被淘汰,或中性的突變而被保留,或有利的突變而被保留,如果足夠幸運的話,甚至可在種群中擴散。或許可以設想,如果再多一份拷貝(二倍體),或許就能保證更好的遺傳穩定性,但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一個新物種的出現!
⑤ 生物的變異首先取決於___,其次與___也有關系.
變異是指親子代之間、子代不同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而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性狀也受環境的影響,例如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物質相同,但如果一個長期在室外工作、一個長期在室內工作,他們的膚色會有所不同.因此,生物的變異首先取決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
故答案為: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環境.
⑥ 生物的變異是否有利於生存主要由什麼決定
生物的變異是有利於生存。但是不是所有的變異都利於生存,好比如說人類的進化歷程,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也不停的在變異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也有部分不適應環境的變異,那部分會被自然環境所淘汰。變異是有環境引起的,由環境決定,至於變異的方向性,那是不可控制的。滿意採納
⑦ 引起生物變異的 主要 原因有那些
生物變異的主要原因是遺傳物質(DNA)的突變,遺傳物質主要決定生物表型(外表特徵,如雙眼皮兒還是單眼皮兒),這是內因.
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不知道您滿不滿意,若不滿意可我聯系,我可以提供佛進一步資料(我生命科學專業、讀大三).
⑧ 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什麼,為什麼
根本來源是基因突變。因為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但是後兩種變異只是染色體之間的重組、互換,從根本上來說只是基因突變在時間上的積累。
⑨ 生物的變異與哪些因素有關
1、生物變異的主要原因要考慮內因和外因。
①內因:遺傳物質(dna)的突變(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遺傳物質主要決定生物表型(外表特徵,如雙眼皮兒還是單眼皮兒)。
②外因:環境的改變
2、生物變異的原因:最終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