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判斷產生的生物是顯性性狀還是隱性性狀
簡單說,因為人類的染色體都是成對存在的,所以我們可以假設一對染色體為A,a
那麼就會有AA,Aa,aa這3種組合。當某種組合中出現了A基因(AA,Aa 兩種情況),那麼這個生物體就會表現A基因的性狀,當沒有A基因(aa 一種情況),那麼這個生物體就表現a基因的性狀。於是我們就稱A為顯性,a為隱性。
換一種說法,一對基因中只要出現了A基因,不管有沒有a基因,這個生物體都只表現顯性性狀。當一個A基因都沒有的時候,就只表現a的性狀。(就好像A搶了a的風光一樣)
② 在顯微鏡下如何判斷生物
生物都有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病毒除外),如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區別它們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則看其是否有細胞壁或葉綠體。有的就是植物細胞,無則是動物細胞。
③ 生物學如何判斷前面和後面
生物分類法,本身就有多種多樣。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下面我主要介紹一下現主流的分類方法: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經過漫長年代的的發展進化。生物從簡單的一團分子、一個細胞逐漸發展進化到多細胞生物,再到現在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那麼多、那麼復雜的生物種類是如何歸類整理呢?
鑒定這些生物的物種,並將它們分門別類地進行系統的整理,這就是「分類學」的任務。根據現有分類學的記載,地球上生活著的生物約有2000 000 種。但是,根據每年都有新物種發現的事實,可以斷言生物種絕對不止這個數量。
對生物的分類,人類一開始是按照人類的想法根據生物表面的相似來分類,我們稱為:「人為分類」。例如我國的李時珍大夫的《本草綱目》中。將植物分為5部:谷部、草部、菜部、果部、木部;動物也分5部:蟲部、鱗部(魚類等)、介部(甲殼類)、禽部、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這是早期的一部完整的生物分類系統。
但我們知道復雜的生物是由簡單的生物始祖逐步進化而來的。我們應該按照進化的過程和物種間的親緣關系進行分類,這樣才是科學的。這種反映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的分類稱為:自然分類。例如我們應該人類歸類到哺乳動物類,或者說人類與黑猩猩,應該歸類到比較近的或相同的種屬中。
現通行的生物的科學分類法:自然分類。
自然分類法,有7個級別:
界-門-綱-目-科-屬-種
1、首先我們會先把某種生物先歸類到界。
界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現較通行的分界主要分為5界。這5界可進一步歸屬為2個總界(也就是「域」):原核生物總界(域)、真核生物(域)總界(除了原核生物的其他生物,都由真核細胞構成)。
很顯然,
如果是動物(如老虎)我們就歸為動物界,也就是這種生物我們歸為:動物界;
如果是植物我們就歸類為植物,也就是植物界;
如果是酵母菌、念珠菌等就是真菌(需要注意的是,像木耳、蘑菇等這些是真菌,只是形態比較特殊,體型比較大。但屬於真菌的范疇。),也就是真菌界;
④ 如何判斷某一事物是否是生物判斷依據是什麼
依據生物的基本特徵
一)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二)都有新陳代謝
三)都有應激性。
四)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
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六)都能適應和影響一定的環境
⑤ 判斷生物的依據並舉例說明!!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物質基礎主要是組成生物的元素以及物質都是相同的,結構主要是細胞結構,病毒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
2: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新陳代謝就是比如細胞分裂,食物消化吸收,呼吸等等一些維持生命需要的由體內器官細胞參與的物理化學過程)
3:生物體都有應激性。(趨光性,植物的向上生長,躲避危險等等)
4: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這句比較簡單)
5: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遺傳就是上一代將遺傳物質通過染色體將傳遞給子代,子代與上一代不同的性狀就叫變異,比如父母都是雙眼皮,兒子是單眼皮)
6: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我們生活需要去適應環境才能保障存活下去,比如駱駝在沙漠中可以好幾天不喝水。生物在生活的過程中會由於食物或習慣等對環境造成或大或小的變化,比如羊太多的話草原就會退化)
這段話是高中一年級生物課本開頭幾頁的內容。
⑥ 怎樣准確判斷生物基因是隱性還是顯性解釋要詳細易懂~
隱性是從表面現不出來,顯性是能從表面現出來的。
⑦ 如何區分現生生物與古生物
古生物是指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大多以化石形態存在。
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以前存在過、現在已經滅絕了的生物就是古生物。如恐龍、鱗木、三葉蟲、劍齒虎等。現在生存的生物就是現生生物了。有些在地球地質年代中存在(有化石證據),現在仍然存在的生物叫孑遺生物,如銀杏、水杉、大熊貓等。
⑧ 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就是有無生命。
生物具有九大基本特徵:
1、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
2、生物體可以呼吸。
3、生物體能生長。
4、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5、生物體能生殖和發育。
6、生物體具有應激性。
7、生物體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8、生物體能跟外界進行物質交換。
9、生物體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8)如何判斷生物首現擴展閱讀
起源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復制,通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這是類生命現象的基礎。
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中, 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陸地上,220萬種生活在水中。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現存的動物急劇減少,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
⑨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什麼生物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物,許多人認為是病毒一類的非常簡單的生物,他只是有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正的物質。
而組成他的是基礎的生物大分子,它是由自然界中的無機分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然形成生物小分子,進而發展而來的,從此地球上有了生命,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神秘的生命起源
那是在大約50億年前,宇宙中一團彌漫的緩緩轉動的氣體塵埃雲形成了原始太陽系。到了47億年前,原始太陽系裡一些氣體塵埃雲又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剛剛誕生的地球十分寒冷、荒涼,沒有結構復雜的物質,當然也不會有生命。生命是隨著原始大氣的誕生開始孕育的。
在早期太陽系裡,一些處於原始狀態的天體頻繁和幼小的地球相撞,這一方面增大了地球體積,另一方面運動的能量轉化為熱能貯存在了地球內部。撞擊不斷地發生,地球內部蓄積了大量熱能。地球的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幾千度,內部的金屬和礦物變成了融融的熾熱岩漿。岩漿在地球內部劇烈運動著,不時沖出地球表面形成火山爆發。在原始地球上,火山爆發十分頻繁。隨著火山爆發,地球內 部一些氣體被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形成了原始大氣。不過,這時的地球上仍然沒有生物分子。
在以後的歲月里,由於日積月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越來越多,地球表面溫度開始降低。當降低到水的沸點以下時,水蒸氣就化作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面上。傾盆大雨不分晝夜地下著,形成了最初的海洋,這為生命的誕生准備了搖籃。
那時地球表面的溫度仍然很高,到了大約36億年前,海水的溫度已降為80℃左右,然而在此之前,原始生命就已悄悄孕育了。
生命的誕生與原始大氣十分有緣。據推測,原始大氣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氨氣。這些簡單的氣體分子要想成為生物分子,就必須變得足夠復雜。合成復雜物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值得慶幸的是,在原始地球上有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供利用。首先,原始大氣沒有臭氧層,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毫無顧忌地進入大氣,這為地球帶來了能量。其次,原始大氣中會出現閃電,閃電是一種能量釋放現象。再次,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可以釋放大量熱量。
簡單的氣體分子在吸收了能量之後,它們會變得異常地活潑,進而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復雜的(生命)物質。美國的科學家米勒是第一位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的條件,成功地合成出復雜(生命)物質的科學家。
第二集 生命怎樣誕生
米勒設計了一套玻璃儀器裝置。球形的玻璃容器里模擬的是原始地球的大氣,主要有氫氣、甲烷和氨氣。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把燒瓶里的水煮沸,這模擬的是原始海洋里的蒸發現象。球形的電火花室里外接有高頻線圈,使電極可以連續火花放電,這模擬的是原始地球大氣中的放電現象。放電進行了一周,讓米勒驚喜的是,實驗中產生了多種氨基酸。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動植物體內普遍存在和最最重要的兩種生物小分子,它們是建造生命大廈的磚塊和石頭。
由不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元的無機小分子演變為生物小分子,這無疑是生命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是呢,由於生物小分子畢竟過於簡單,只有它們演變成更為復雜的生物大分子之後,才能導致生命的誕生。
在原始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隨雨水匯集到湖泊海洋里。礦物粘土把這些生物小分子吸附到自己周圍,在銅、鋅、鈉、鎂等金屬離子催化下,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蛋白質分子。同樣,許多核苷酸分子可以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核酸分子。
核酸是生物的遺傳物質,生物體生長、繁殖、行為和新陳代謝的信息就包含在核酸分子里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中,可以說,每一種核苷酸排列順序都是一篇記錄著生命信息的文章,書寫的文字就是核苷酸。核酸是生命的信息分子,對於生命是絕對重要的。然而核酸的功能卻是通過蛋白質來實現的,就連核酸本身的復制都需要蛋白質參與。
原始地球的湖泊海洋里出現了核酸和蛋白質以後,也許有人認為生命從此就誕生了,因為自然界中一些病毒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而類病毒就更是簡單得可憐,只是一個核酸分子,這個核酸分子能侵入植物細胞並使植物得病,馬鈴薯紡錘狀塊莖病就是這種類病毒感染的結果。
病毒和類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繁殖,至於是不是一種生命形式,目前還存在爭議。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它必須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進行演化,而一個簡單的分子,在傳宗接代過程中是無能為力把其它物質聚集在自己周圍的,它必須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復雜形態的實體。
在原始海洋里,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濃度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分子實體,並進一步進化為最原始的生命。
第三集 遺傳物質的進化
眾所周知,核酸是當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它攜帶著生命信息,又能自我復制。核酸有兩種:一種是核糖核酸,又叫RNA,在RNA病毒和類病毒中,RNA攜帶著全部生命信息;另一種是脫氧核糖核酸,又叫DNA,它是目前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
種種跡象表明,原始地球上首先出現的復雜分子可能是RNA,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RNA分子比較簡單,只有一條鏈,DNA分子卻很復雜,有兩條鏈,按照進化規律,簡單的分子總是最先出現。其次,DNA分子自我復制時離不開酶,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原始地球上,在蛋白質沒有產生以前,DNA分子是無法完成自我復制的,然而有些RNA分子本身就有酶的活性,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即使沒有蛋白質,RNA也可以完成自我復制。
在生命起源中,RNA先發生的學說能夠被科學界更多的學者所接受,但是要想真正地證明RNA是最早發生的遺傳物質,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要想在模擬原始的條件下合成RNA非常困難。
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只有核酸才是遺傳物質,近年來生物學家發現,瘋牛病、瘋羊病的病原體是朊病毒,朊病毒的本質是蛋白質,可以自我復制,這啟發人們,蛋白質也可以作為遺傳物質。
其實,和核酸一樣,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十分規則,而且也有螺旋結構。科學家長期研究後發現,蛋白質完全具備遺傳物質的條件,能夠貯藏、復制和傳遞生命信息。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通過氨基酸和氨基酸配對,可以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實驗,劉次全研究員提出了氨基酸的配對模型,並且在此基礎上,繪出了一張很有特色的遺傳密碼表。
在原始地球上,最早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分子可能是蛋白質,那時的蛋白質既能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又能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
對於原始生命來說,蛋白質的這種性質是十分經濟的,後來隨著生命進化,蛋白質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交給了RNA,然而RNA不夠穩定,隨著生命繼續進化,又出現了DNA,DNA是後來才出現的遺傳物質。
DNA作為遺傳物質的好處是:第一,DNA的某些部位與RNA相比,少了氧原子,氧原子是非常活潑的,這樣DNA更加穩定,能夠更好地保存生命信息,第二, RNA是單鏈,如果受到損傷,生命的信息勢必丟失,DNA則是雙鏈,一條鏈發生損傷後,可以根據另一條鏈進行修復,生命信息不易丟失。
因而,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選擇了DNA作為遺傳物質,這也是生物在自然界中長期進化的結果
不過在還沒有發現地外生物之前還不能確定地球的生物到底是偶然產生還是必然產生。
⑩ 生物面(Biohorizon)
生物面是指在其上、下生物地層特徵有重要而顯著變化的一個地層面,或本身具有獨特生物地層特徵的一個薄層,因而被普遍作為一個生物地層單位的界線使用。它可以相當兩個生物帶的界面,也可以出現於一個生物帶之內。生物面也稱界面(surface)、界線(boundary)、標志(marker)、基準面(datum plane)及關鍵面(key horizon)等。
生物面最有對比(不完全是時間對比)價值。在建立生物地層單位、進行地層對比和分統劃階過程中,首先要尋找出合理、明顯而又分布廣泛的生物面。
建立生物面所依據的特徵通常是,以一個生物分類單元的首現(first appearance或lowermost occurrence)、末現(last appearance 或 uppermost occurrence)、頻率(frequency)及豐度(abundance)變化和單個分類單元(indivial taxon)的變化特徵(如有孔蟲殼體旋向改變,或珊瑚隔壁數目或排列方式的改變)。其中,首現基準面(FAD)和末現基準面(LAD)為最常用的生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