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生物危害
蚊子過多,蝗蟲過多,造成了生物圈的不平行,所以叫生物危害。
Ⅱ 生物危險標志的含義是什麼
英文的意思是生物危害
圖上的兩個同心圓象個槍管,3個鐮刀型的標志可以理解為象牙,犀牛角,鹿角
整體上看紅色代表血腥,很多圓形的的組合代表全球危機
另外一點帶想像力的想法,正面看上去有點象一個只有嘴巴的人,他哭喪的表情告訴人類屠殺動物是沒有好結果的
Ⅲ 如何進行生物風險評估
當實驗室活動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時,實驗室應進行生物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應考慮(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種類、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易感性、潛伏期、劑量-效應(反應)關系、致病性(包括急性與遠期效應)、變異性、在環境中的穩定性、與其他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相關實驗數據、流行病學資料、預防和治療方案等;
b)適用時,實驗室本身或相關實驗室已發生的事故分析;
c)實驗室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過程中的風險(不限於生物因素),包括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和可能涉及的人員(如:合同方人員)的活動;
d)設施、設備等相關的風險;
e)適用時,實驗動物相關的風險;
f)人員相關的風險,如身體狀況、能力、可能影響工作的壓力等;
g)意外事件、事故帶來的風險;
h)被誤用和惡意使用的風險;
i)風險的范圍、性質和時限性;
j)危險發生的概率評估;
k)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後果分析;
l)確定可接受的風險;
m)適用時,消除、減少或控制風險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及採取措施後殘余風險或新帶來風險的評估;
n)適用時,運行經驗和所採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適應程度評估;
o)適用時,應急措施及預期效果評估;
p)適用時,為確定設施設備要求、識別培訓需求、開展運行控制提供的輸入信息;
q)適用時,降低風險和控制危害所需資料、資源(包括外部資源)的評估;
r)對風險、需求、資源、可行性、適用性等的綜合評估。
Ⅳ 什麼是生物安全
1.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地球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與其所生存自然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豐富的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由於食物鏈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種植物,往往有10~30種依附於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也隨之消失。每一物種的消失,必然會減少自然和人類適應變化條件的選擇餘地。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不僅惡化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限制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機會的選擇,甚至嚴重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發展。
2.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外來物種給當地生物和環境造成的危害,而這種危害常常是災難性的。
3.轉基因生物。人類為了自身的生活並獲得足夠的食物,大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目前人類栽培、養殖的生物和基因,出現了轉基因生物。這對於一個地區和全球生態系統是福是禍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就存在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地球上的生物經過千百萬年的演變進化,各自擁有區別於其他物種生物並且相對穩定的遺傳物質基礎——基因。在自然規律下,交叉繁殖只會在相同的物種之內發生,使得物種的變化速度相對緩慢。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基因技術的進步對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種群也帶來了基因雜交、漂移、變異的風險。大量的轉基因生物形成了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過自然進化千百萬倍的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來。這是否會打破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從而導致對環境的危害,還不得而知。轉基因生物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可能造成農作物品種單一化,形成害蟲害草的抗葯性,威脅生物多樣性及其生物遺傳。轉基因生物還可能導致野生生物種類資源缺失,並極有可能使變異後的基因或轉基因通過生態和遺傳渠道影響整個地球的生物和生存環境。
Ⅳ 什麼是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於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 並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基於生物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所謂生物安全 通常是指由於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 以及對它們採取的一系列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生物安全與公共衛生 社會穩定和國家戰略安全有關 國際生物安全形勢的發展正處於大動盪 大變革的重要轉折點 從短期來看 生物安全風險通常是可控制的 但它們面臨棘手的問題 例如生物攻擊的威脅 新出現的緊急情況和雙重用途技術風險 從長遠來看 戰略安全風險增加 迫切需要戰略指導和技術突破
Ⅵ 怎樣評價生物學危險性
有害生物危險性的評價,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問題,既有有害生物與寄主之間的相互關系,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還涉及經濟、法令及人的行為,這些因素對有害生物危險性的評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在分析這些因素的作用時,不能都平均地對待,必須分清主次,更不能輕重倒置。
由於檢疫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本國經濟,因此,在諸多因素中,有害生物對寄主植物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判斷其危險性程度的主要方面,如果該有害生物對本國的農業生產不能構成損失或損失極微,不論在國內有無分布,或在國外分布是否廣泛,均不能構成危險性有害生物。相反,即使在國內已有發生,或國外分布不廣,亦不能減輕有害生物本身的危險性。即使僅為局部發生甚至普遍發生,只要危險性嚴重仍然需要採取必要的檢疫措施。例如:據Klinkowski報道,萵苣花葉病毒已在歐洲普遍發生,但在英國植物檢疫法中仍把萵苣種子列為限制進口對象,規定必須附有出口國產地檢驗證明,保證不帶有萵苣花葉病毒。南斯拉夫也把此病毒列為外檢對象。特別是有些病原物有多種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種或株系,對以抗病品種為主要防治手段的病害,往往因傳入新的致病小種或株系,使原有的抗病品種喪失抗病性,而遭到嚴重減產。例如:盡管稻瘟病已遍及日本全國,但在日本植物檢疫法中仍把稻瘟病菌的傳帶物——稻草及稻草製品列為禁止進口。中國為了向日本出口稻草席,日本植物檢疫機構要求中國必須對中國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種調查清楚,並保證沒有新的生理小種才能考慮。可見不論針對性檢疫或全面檢疫,在確定檢疫對象或禁止進口植物時,都是根據對本國農業生產的危害性作為主要依據的。
為了把檢疫對象名單的制定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季良等(1980)搜集了可經種子及其他繁殖材料傳播的408種病毒的寄主范圍、種傳寄主、傳播途徑、介體種類、危害程度、國內國外分布、國外檢疫情況等有關資料。並在其中除人為傳播外還有介體傳播的病毒,就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性、傳入的可能性、在國內的適存性、蔓延性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危險性分析。並分為禁止進口檢疫對象、限制進口檢疫對象、一般進口檢疫對象和國內檢疫對象四類,分別提出相應的檢疫措施。其後又領導了對種苗傳真菌、細菌、害蟲、線蟲和惡性雜草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危險性評價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觀點,並在危險性評價的評定因素、標准、方法上取得了一些經驗,提出了分級定分、綜合評價,應用數值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數字表達危險性的程度,比過去評定檢疫對象時所遵循的三項原則更為具體。但是,當時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後,歐美一些檢疫專家也相繼開展了檢疫性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的工作,並就此提出一些意見。
加拿大農業部植物保護處的B.E.Hopper(1987)在「植物健康和有害生物危險性——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的概念」一文中提出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應包括:
有害生物傳播途徑評價:即有害生物從一個地區移動到另一地區的可能性的評估。
有害生物定殖評價:即有害生物在一個新區定殖的可能性的評價。
有害生物地位評價:即有害生物在一個地區導致作物損失的潛在可能性的確定,並提出一項確定一種有害生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將會造成損失的種類、數量和頻次的體系,及將其用數值表達的損失指數。
美國國外病害雜草科學研究所的X.B.Yang等(1991)在「一種外來植物病害危險性及其潛在危害的評價」一文中,指出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包括:
(1)危險性評價。
科學評價一種特定外來有害生物危害的臨界值與適生區域。
(2)危害評價。
研究一種有害生物定殖過程。並提出建立病害體系各組成因子與環境間的定量關系。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針對要不要把甜菜銹病和小麥矮腥黑穗病列為檢疫對象的爭論,對這兩個病害在中國的適生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進入90年代後又進行了應用生物氣候相似距分析小麥矮腥黑穗病及假高糧在我國的適生性;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及MARYBLYT模型分析梨火疫病在我國可能分布區,及可能嚴重程度;松材線蟲對我國森林的危險性分析;對美國華盛頓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的地中海實蠅危險性分析等研究。
這些工作從流行學觀點把有害生物的適生性、發生流行的研究與危險性分析結合了起來,並把有害生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將會造成的損失的種類、數量和頻次的評價列為危險性分析的重要內容,從而增加了檢疫性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的科學性,並使其更趨於完善。
Ⅶ 什麼是生物因子危險度等級區分之有何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9489--2004《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1.危害等級Ⅰ(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2.危害等級Ⅱ(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疾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並且傳播風險有限。3.危害等級Ⅲ(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葯治療的病原體。4.危害等級Ⅳ(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容易直接、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Ⅷ 生物安全中的生物風險評估報告該怎麼寫
醫學實驗室生物風險評估是在樣品採集、運送、處理及檢測過程中,主要針對本實驗室所開展檢測的微生物病原對實驗室全部檢測活動的各個環節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以及檢測全過程中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引起的風險進行評估。針對微生物危害的評估主要是依據衛生部《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目錄》來進行,評估內容包括:傳染性微生物致病能力、傳播途徑、穩定性、感染劑量;操作時的濃度和規模;實驗對象的來源;是否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等。對微生物在檢測活動中的風險評估內容包括:設施、設備等相關的風險;臨床實驗室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過程中的風險;人員相關的風險(身體狀況、能力、可能影響工作的壓力等);臨床實驗室本身或相關實驗室已發生事故所帶來的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後果分析;消除、減少或控制風險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等。
Ⅸ 什麼是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基於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於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國際上對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別重視是在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此次大會簽署的兩個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均專門提到了生物技術安全問題。從1994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秘書處共組織了10輪工作會議和政府間談判,為制訂一個全面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做准備,為了盡快擬定議定書初稿,還召開了4次關於《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特設專家工作組」會議。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後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特別會議及其「續會」,130多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會議討論有關問題。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終於在2000年5月15日至26日在內羅畢開放簽署,其後從2000年6月5日至2001年6月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
生物技術或基因工程產品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吃的轉基因食品、氨基酸﹑維生素、葯物,穿的轉基因棉花,用的各種各樣的基因工程酶制劑﹑增稠劑﹑有機酸﹑乳化劑,表面活化劑﹑食用色素﹑食用香精及調味料、合成靛藍、限制性內切酶等都無不滲透著基因工程的作用。基因工程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如今世界各國對基因工程研究及其產品的應用已有了高度的重視,實際上就是涉及「生物安全性」問題。
生物安全法明確了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和原則,規定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物安全應當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
生物安全法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領導,規定了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國家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及其成員單位、協調機制辦公室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
生物安全法完善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本制度。規定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風險調查評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名錄和清單制度、標准制度、生物安全審查制度、應急制度、調查溯源制度、國家准入制度和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應對制度等11項基本制度,全鏈條構建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的「四梁八柱」。
Ⅹ 醫院什麼地方是生物危險二級
在處理危險度2
級或更高危險度級別的微生物時,在實驗室門上應標有國際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標志。
另外在感染性物質運輸時也要張貼生物
危害警告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