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生物化學作為生命科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尤其是生物化學實驗理論、技術和方法都有較快的發展,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使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生物學領域和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也顯得十分重要,這就為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已成為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焦點問題,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許多高等學校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對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開設了學生創新性實驗,增加了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比重,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7〕。但對於缺乏創新基金和創新實驗教學條件的師范院校,如何解決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克服由於創新基金的缺乏和創新實驗教學條件的不足所帶來的困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途徑,顯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為此,我們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科學合理的教改的目標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關鍵
在生物化學實驗教改研究和實踐中,確立了「緊跟學科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改目標,教改過程應該始終貫穿著以培養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把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早期參加科研活動;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將創新思想的培養與學生實驗能力培養相結合,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實驗內容的設置與學生科學實驗技能訓練相結合;能力素質培養與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相結合等五個結合為核心,注重課程內涵建設,全面提高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潛力。
2. 實驗內容的改革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實驗教學內容是影響實驗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師范院校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的計劃是緊緊圍繞理論教學而制定的,實驗教學仍然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補充、驗證和說明,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以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也不例外,其內容多驗證少創新,多定性少定量,實驗結果早在學生預料之中,學生對做實驗興趣不高,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很少主動思考,只是按照實驗指導「照方抓葯」,學生中普遍存在重重理論輕實驗,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報告(實驗報告)輕過程(實驗過程)、重原理輕操作的思想,這種錯誤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驗技能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瓶頸」,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因此,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生物化學實驗技術的發展,在實驗內容的改革上應遵循新穎性、現實性、系統性、連貫性、綜合性、和層次性的原則,從直觀性、驗證性和鞏固性實驗向綜合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上過渡,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適當減少定性的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定量分析實驗和綜合性大實驗,引入學生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和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在實驗順序的安排上要由淺到深,相互滲透,循序漸進。使實驗內容更加符合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和方法的發展方向,內容的分布更趨合理。
3.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是教改的重要途徑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經歷全面的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的鍛煉,切身感受實驗的每個環節的重要性,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開展實驗工作的能力。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自主性實驗是指實驗方案自主設計、實驗材料自主培養、實驗試劑自主配製、實驗進程和實驗時間自主安排的綜合性實驗。自主性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全面經歷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的鍛煉,切身感受每個實驗環節的重要性,學生獨立開展實驗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因而,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實現了實驗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教師地位由「教」向「導」的轉變,使實驗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調查結果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開展自主性實驗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是改變學生對生化實驗教學認識,加強實驗技能的培養,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4.研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完善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實驗是學生實驗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方法,是一種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模式。研究性實驗由咨詢與選題、查閱文獻資料、研究方法路線的設計、在開放實驗室進行實驗、論文提交與報告等5個環節組成。
選題是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提出研究的方向、主題或關鍵詞,向學生介紹這些研究主題的基本情況,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題。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做過系統研究,沒有系統地查過文獻,所以對文獻的查閱方法和途徑所知甚少。因此,指導教師需向學生講授文獻查閱的方法、途徑和技巧。學生根據研究性實驗的要求,查閱相關的文獻。文獻查閱的過程是對學生獲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文獻的培養和鍛煉。是培養學生科研素養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研究方法路線的設計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選題和研究方向和實驗室的條件,設計研究方法和路線。在此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對研究方法和路線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科學的論證,保證研究方法和路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確保研究性實驗的順利進行。
根據師生共同制定的研究方法路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自主的進行實驗操作。在本環節中,學生不但要進行材料的培養、試劑的配製,還要正確使用相關的儀器,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正確分析,並及時進行實驗總結。通過獨立的實驗操作過程。
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增長見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研究性實驗,可以將各課程聯系起來,將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
研究性實驗的特點決定了必須要有研究的結果,因此,研究論文提交與報告成為該教學模式的重要內容。總結實驗結果、撰寫科研論文,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學術報告,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的能力。這對於學生的科研素養的養成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有著重要的作用的。
總之,研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科研素養、激發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推進教師的科研進程,解決缺乏創新實驗基金等問題的有效的途徑。這種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育人模式,已在師資、設備的優化配置、學生素質培養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方面顯示出突出的效果。
5.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實驗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保證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尤其是在自主性和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和研究性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考核評價環節抓的不緊,容易引起學生的放任自流,往往造成教學改革前功盡棄,無法達到教改的目標。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是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保證。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定,評價者往往是實驗指導教師本人,而實驗教師往往不可能掌握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的情況,教師僅僅是以實驗報告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而在學生中存在相互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造成評價結果的不準確。因此,在建立評價體系時,評價者范圍的擴大,評價者應擴大為指導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學生代表,這樣評價者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能夠全面掌握,使評價結果更加准確。
在擴大評價者范圍的同時,應進一步深化了評價的內容,以突出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評價。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所涉及的內容應包括:實驗預習情況、實驗報告撰寫、實驗設計及操作和實驗考試四個方面。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應更加註重實驗的整個過程,如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和態度,獲取、分析、利用資料的能力,實驗報告的撰寫能力,科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的態度,科學研究的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化學試劑配製的准確性、實驗儀器設備使用的熟練程度)等。
此外,實驗課成績在整個課程中所佔比例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因此,根據教學計劃中理論和實驗課時時數,適當加大實驗成績在整個課程中的比例,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也是提高實驗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2000—2003年,我們在生物系2000級1、2、3班,2001級1、2班、化學系99級和2000級化學輔修生物教育專業共七個教學班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開設了學生自主性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有了新認識,以往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驗,實驗教學中重原理輕操作、重結果(寫好實驗報告)輕過程(實驗操作)的認識得以改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相互抄襲實驗報告的問題。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認識從以前的「要我做」向現在的「我要做」轉變。學生實踐能力得以提高,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實驗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② 急用!生物的實驗報告!!!拜託!我會加分!
五、污水對生物的影響
調查你家附近河流的污染情況
1、水道氣味、顏色、透明度、漂浮物情況等
2、對植物的影響(種子的發芽實驗、植物的栽培實驗哦)
3、對動物的影響(用污水放養金魚、泥鰍、用污水澆有蚯蚓的泥土等,觀察這些動物的生存情況)
4、污水對青蛙發育的影響
六、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課本P27實驗方法,)
探究的內容:
1、不同溫度下保存蔬菜、水果的維生素C的含量
2、保存不同種類的維生素C 的含量
七、調查小區立體綠化的情況
1、 選擇比較熟悉的相隔比較近的住戶
2、 調查其陽台或天檯面積、綠化的面積(或植物垂直方向的陰影面積)、植物的種類、數量
3、 測量其塵埃粒子數(方法見P55)、溫度、濕度、遮光情況、雜訊情況,與沒有進行立體綠化的住戶進行比較
實驗改進: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 說出需要改進的理由、工具(測量的不準、易拉罐難剪出需要的形狀、保溫性能不不好等)
2、 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多次實驗進行改進
3、 改進後測量的數據與改進前測量的數據進行比較
十、調查高血壓的產生原因
調查血壓的高低(課本P37)與人的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熬夜、體育鍛煉、健康的飲食)、職業等之間的關系
十一、為家長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1、 介紹家長的身體狀況、職業特點
2、 查找資料,家長需要哪些營養?
3、 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親手做出食物,本人與家長一起品嘗,提出改進意見。
十二、釀酒實驗過程
1、 准備過程
2、 材料的選擇
3、 注意事項
4、 釀酒的過程
5、 體會
十四、調查報告
1、 調查中學生近視的成因
2、 調查中學生體質狀況
3、 查本地區環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善環境,迎接亞運會)
十五、通過指示植物調查大氣污染
(苔蘚植物、地衣、其他植物)
十六、制定保護當地生態的計劃
十七、老鼠侵害的調查
十八、香煙焦油對人的危害
十九、酸雨對植物的影響
二十、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回答者:受不了1107 - 試用期 一級 4-25 19:00
植物化感作用在農田雜草防除中的應用
時間: 2006-05-15 來源: 作者:劉迎 王金信 李浙江 董曉雯 隋標峰
農田雜草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之一,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長期使用除草劑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雜草易產生抗葯性。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可以通過向環境中釋放化感物質並與雜草競爭生存環境,進而對雜草種子的萌發和生長產生抑製作用。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所以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
一、化感作用的基本定義
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是Molisch在1937年首先提出,並定義為:所有類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間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兩個方面。除此之外,Molisch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具體內容未能作進一步的闡明。20世紀70年代中期,Rice根據Molisch的原始定義和植物化感作用近40年的研究成果,將植物化感作用定義為:植物(含微生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產生對其他植物直接或間接的有害作用。這一定義首次闡明植物化感作用的本質是植物通過向體外釋放化學物質而影響鄰近植物。隨後,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躍,取得了許多成果。發現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對植物是有害的,但在許多情況下也是有益的。同時,在農林業生產實踐和研究中,陸續發現許多作物的連作障礙和人工林的衰退是因為作物或林木釋放的化學物質對自身毒害的結果,從而揭示了植物化感作用可在種間進行,也可以在種內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Rice將有益的作用和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中。從此,Rice關於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被普遍接受。
植物化感作用的媒體是化學物質,被稱為「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孔垂華提到的Allelochemical是指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其他生物生長、行為和種群生物學的化學物質,不僅包括植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也包括植物和動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而且這些化學物質並沒有被要求必須進入環境,也可以在體內進行。現已發現,許多化感物質不僅對植物,而且對微生物、動物特別是昆蟲都有作用。
二、化感物質向自然界釋放的途徑
植物化感物質必須有適合的途徑進入環境,在自然狀況下,主要有4種途徑。
1. 根系分泌物
代謝產生的根系分泌物可為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化感物質。如黑胡桃樹(UIansnigra)能分泌具有毒性的胡桃醌(Juglone),當胡桃醌的濃度為20μg/ml時就能抑制其他植物種子的發芽。
2. 植物體內由莖葉等部位產生的揮發性化學物質
如檸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 Hook)樹葉中揮發出蒎烯等化感物質,能強烈抑制蘿卜(Raphanus sativus)種子的發芽。
3. 植物地上部受雨、霧和露水淋洗的化學物質
如桉樹(Eucalyptus)葉中被水沖洗下來的化感物質主要是酚類,它們對亞麻(Linum spp.)的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4. 微生物分解植物殘體並釋放到土壤里的化學物質
如蕨類(Pteridium aquilinum)植物的化感物質就是由枯死的枝葉釋放出的。
三、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的方法
1. 利用殘株覆蓋
具有化感作用植物的殘體覆蓋大田後能有效地防治雜草。利用植物殘株覆蓋後,覆蓋殘株通過與雜草爭光、爭養分、爭水分和殘體釋放的化感物質來影響雜草種子的萌發。據報道,截至2000年美國約有20%的耕地使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這就意味著收獲後的秸稈將殘留在表土層。研究發現收獲後的大麥、燕麥、小麥的殘體對第二年雜草的生長都有抑製作用。Putnam等研究發現,10月份在蔬菜田和果園種植黑麥,春天利用草甘膦將黑麥殺死,黑麥覆蓋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的生長,並且證實起化感作用的是一種叫做香草酸(hydroxamic acids)的化感物質。Putnam等研究發現高粱殘株具有顯著的控制雜草的能力。Alsaadawi等進行沙培試驗發現,高粱的根系分泌物可以顯著抑制藜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另有試驗表明,水稻殘茬與秸稈混合物的5%~10%濃度水提取物能抑制雜草發芽和苗期生長,抑制效果不同可能是因植物不同部位酚類物質濃度不同所致。水提取液對雜草莖伸長和干物質量的影響相似,但對根伸長的抑制效果大於對干物質量的影響,對禾本科雜草的抑制效果大於對闊草雜草的抑制效果。
2. 輪作
利用輪作控制雜草是最有效的栽培方法之一,可在盡可能少施用除草劑的情況下對雜草達到最有效的控制。運用輪作的方法抑制雜草,是通過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的順序來達到營養競爭、化感物質的釋放、土壤翻動、機械損傷的種植模式來阻礙雜草的發芽和生長。輪作作物如黑麥、小麥、蕎麥、黑芥、高梁和蘇丹草的雜交種等均能有效降低雜草種群,並與雜草競爭資源,且通過活體或作物降解產生的化感物質對雜草生長產生抑制。具有化感作用的不同植物所產生的化感物質不同,各有其特定的抑制對象。向日葵能有效地抑制馬齒莧、蔓陀羅、黎和牽牛花等雜草的生長,燕麥的一些品種則能抑制芥屬雜草的頂端生長,受抑制的雜草高度只有對照的1/3。Leather於1983年用向日葵和燕麥進行輪作的結果證明,輪作區的雜草密度顯著小於各自單作區,說明兩個作物各自發揮了不同的除草功能,相對提高了除草效果。冬小麥釋放的化感作用物能抑制白茅生長,在白茅生長多的農田用冬小麥和其他作物輪作可抑制或防治白茅的危害。世界上有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埃及等)研究通過輪作來抑制雜草,既能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又能提高作物的產量。
3. 利用伴生植物
有些植物有選擇性化感作用,能抑制某些雜草的生長,而對農作物生長無害。墨西哥萬壽菊對根部含澱粉的雜草有很強的毒害作用,如直立接骨木的根隨著褐變而變成空殼,形似被酸腐蝕,甚至在距萬壽菊較遠的地方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在水葫蘆危害較重的水田中放入水車前,能很快使水葫蘆出現褪綠、葉腐爛、根變黑等症狀,最後死亡。這種伴生植物能和作物共存於某一特定區域,並發揮除草作用,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4. 提取化感物質,合成新型除草劑
通過對化感作用物質的提取、分離和鑒定,模擬其結構,可開發出擬天然選擇性除草劑,可以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量。由於生物途徑合成的天然除草劑具有低毒高效、易於吸收和降解且作用對象專一等特點,因此可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降低農作物中化學農葯殘留量,有助於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方面已有成功合成生物農葯範例,如由振國以沙漠植物產生的化感物質1,8-桉樹腦為前導體,研製成功新型內吸性除草劑仙治(Cin-methlin),已應用於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藤井義晴等根據棉花根系分泌物獨腳金萌素合成的獨腳金酚已應用於防除大豆、花生、玉米、甘蔗田的寄生性雜草獨腳金。
5. 轉基因育種
通過育種把某種化感性狀結合進作物品種,使作物增強競爭優勢以抑制某些主要雜草。採用常規雜交技術,或原生質體融合等生物技術手段,把化感基因引入栽培品種中,為特定地區培育出能抵抗某些雜草的農作物品種是有可能的。在明確控製作物化感作用的遺傳行為和機制後,可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手段,將控制化感性狀的基因導入豐產優質作物品種基因組中,培育出既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又能在田間條件下自動抑制雜草的優良作物品種。目前培育抗雜草作物品種的研究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Dilday通過研究推測,水稻基因組中控製作物產量和其他一些優良性狀的基因與控制化感作用的基因之間連鎖關系較弱,這為培育高產優質強化感作用的水稻品種創造了條件。據報道,高化感能力存在於作物的野生類型中,由於育種中強調高產等性狀而使該性狀丟失。通過與野生種進行雜交,可將植物對昆蟲和病害的抗性整合到作物品種中去。但化感育種方面目前僅水稻中獲得了具有高化感能力的對雜草有抑製作用的品種。另外,Haan等將矮種油菜與結球白菜雜交獲得了一個具有抑草效果的雜交種,且矮化的芸薹屬品系在玉米和大豆行間發芽良好,並能抑制雜草28~42d而對作物無任何影響。 Panchuk等發現一種冰草屬植物和小麥的雜交種,可顯示冰草的特性和較高的抑制活性,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將來能夠成功地開發出小麥、水稻等一些主要作物的抑草新品種,不但可以減少除草劑的使用,而且可望進一步提高產量。
四、化感作用在雜草防除中的應用前景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新途徑。由於這種控制措施是利用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自身防禦系統或抗逆能力,沒有向系統中引入難降解的化學物質,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故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利用植物的化感物質防治有害生物,無疑是植物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化感物質是生態系統中各生物長期以來相互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為生態系統所適應的,所以我們應當恰到好處地應用此生態機制,盡量避免化感作用的有害影響,而盡可能地利用其正面效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據美國農業部(USDA)估計,化感作用新技術的應用將給美國農業帶來2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因此化感作用的應用前景是相當可觀的。1999年8月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第二次化感作用大會中,有大量的論文報告涉及到化感物質作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前景,從而為更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
分離、提取和鑒定新的化感物質是化感作用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事實上,在人們已經確定的化感物質中,真正具有應用價值的仍然很少。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注重化感作用室內研究與大田應用的結合,鑒定新的化感物質並探索其除草的潛力,並在此基礎上開發無污染的除草劑,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此外,化感物質的產生、釋放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仍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探討。隨著我們對化感物質的選擇機制、作用機理、生物合成的基因調控了解的增多,人們將有可能成功地利用現有的種質資源,提高這些化學物質的產量,調控正在生長或者殘株的化感物質釋放速度以進行季節性的除草。這一領域的技術雖然復雜,但是卻為雜草的綜合防治展示了新的前景。
化感作用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因此必須引入多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不同學科研究者共同參與和合作,使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日臻成熟,更好地發揮其潛在的應用價值,並提出具有生態安全性的合理措施,為我國的農業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對策。
回答者:Linff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26 18:37
尼古丁的毒性及成癮性
尼古丁是一種難聞、味苦、無色透明的油質液體,揮發性強,在空氣中極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於水及酒精中,通過口鼻支氣管粘膜很容易被機體吸收。粘在皮膚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滲入體內。一支香煙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隻小白鼠,20支香煙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頭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當於20~25支香煙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將一支雪茄煙或三支香煙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靜脈內3~5分鍾即可死亡。煙草不但對高等動物有害,對低等動物也有害,因此也是農業殺蟲劑的主要成份。所以說:「毒蛇不咬煙鬼,因為它們聞到吸煙所揮發出來的苦臭味,就避而高飛遠走。同樣道理被動吸煙者對煙臭味也有不適的感覺。
吸煙引起急性中毒死亡者,我國已早有發生,吸煙多了就醉倒在地,口吐黃水而死亡。為此崇禎皇帝曾下令禁煙。在國外也有報導:蘇聯有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煙,吸一支大雪茄煙後死去。英國一個長期吸煙的40歲的健康男子,因從事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煙,早晨感到難受,經醫生搶救無效死去。法國在一個俱樂部舉行一次吸煙比賽,優勝者在他吸了60支紙煙,未來得及領獎即死去,其它參加比賽者都因生命垂危,到醫院搶救。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吸煙量較大並不中毒呢?每日吸卷煙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過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卻很少,原因是煙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煙霧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數不是連續吸煙,這些尼古丁是間斷緩慢進入人體的。此外紙煙點燃後50%的尼古丁隨煙霧擴散到空氣中,5%隨煙頭被扔掉,25%被燃燒破壞,只有20%被機體吸收。而尼古丁在體內很快被解毒隨尿排出。再加上長期吸煙者,體內對尼古丁產生耐受性,癮癖性,而使人嗜煙如命。
吸煙何以成癮
一提起成癮物質,人們往往立即想到鴉片、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卻忘了世界上使用最多、危害最廣的煙草。其實,與海洛因相比,除了一個是合法消費品,另一個是違禁品外,在其他方面幾乎沒有質的不同,尤其是從物質依賴的角度看,二者更是如出一轍。
醫學上判斷某種物質是否有依賴性,主要依據有兩條。第一,是看人們對這種物質是否有強制性地使用和覓求的特點;第二是在停止使用某種物質後,是否不斷產生重新使用該物質的強烈慾望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所謂強制性地使用及覓求,說的了就是已經成癮,不用不行。這種非用不可的感覺是則成癮物質的本質所決定的。也就是說,迫使癮君子們欲罷不能的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使用成癮物質所造成的軀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戒斷反應,即指停止吸煙後數十分鍾到數小時便開始想吸煙,並感到坐立不安、煩燥、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繼而出現頭痛、心慌、乏力、腹部不適、惡心、腹瀉、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愛發脾氣、睏倦及睡眠障礙等症狀。這種種症狀使戒煙者對煙草的渴求更加強烈。這些症狀一般在戒煙後的三四天內最為突出,爾後在1個月左右漸漸消失。但少數症狀,如注意力難以集中、睏倦等可持續很長時間。與海洛因等毒品非常相似的是,所有戒斷症狀,一經吸煙便可立即緩解,這也是所有成癮物質的共同特點。
至於形成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的機理,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讓受試的吸煙者在實驗室里隨意吸煙,同時分別給他們靜脈滴注不同劑量的尼古丁或生理鹽水。結果發現,每小時滴注4毫克尼古丁的受試者的吸煙量,比滴注生理鹽水的受試者少60%。表明吸煙的慾望和行為是通過人體血液的尼古丁含量來調節的。尼古丁的煙草中的含量為0.5%~8%,主要經呼吸道粘膜吸收。長期吸煙者體內的尼古丁維持在一個恆定水平,機體已適應了這種狀態。因此,一旦停止吸煙,體內的尼古丁水平便會下降,吸煙者就會感到種種不適。就像高血壓病人一旦血壓突然降至正常時,反而會感到頭暈目弦及各種不適一樣。
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們往往在緊張或勞累時便不自覺地想吸煙,以期得到休息或放鬆。但實際上吸煙會使從血壓上升,呼吸興奮,心率加快,之與人休息時的情況恰恰相反,但每個吸煙者的主觀感覺確實是舒適與放鬆。原因何在呢?其實是尼古丁刺激了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而腎上腺素能明顯增加人體的應激能力,從而使人適應外界刺激的能力提高,導致主觀上的輕松感。
吸煙的危害
吸煙的危害,盡人皆知。全世界每年因吸煙死亡達250萬人之多,煙是人類第一殺手。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也是一種高尚公共衛生道德的體現。在吸煙的房間里,尤其是冬天門窗緊閉的環境里,室內不僅充滿了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吸煙者呼出的一氧化碳,會使人感到頭痛、倦怠,工作效率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在吸煙者吐出來的冷煙霧中,煙焦油和煙鹼的含量比吸煙者吸入的熱煙含量多1倍,苯並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氨多50倍。
....有資料表明,長期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10-20倍,喉癌發病率高6-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炎發病率高2-8倍。有人調查了1000個家庭,發現吸煙家庭16歲以下的兒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煙家庭為多。5歲以下兒童,在不吸煙家庭,33.5%有呼吸道症狀,而吸煙家庭卻有44.5%有呼吸道症狀。
....吸煙對女性有特殊危險,吸煙的婦女如果正使用口服避孕葯,會增加心臟疾病發作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吸煙孕婦的胎兒易發生早產和體重不足,嬰幼兒期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生病;據統計,孕婦被動吸煙的嬰兒致畸率明顯增高。
....吸煙害己害人,應該自覺養成不吸煙的良好衛生習慣。
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寫在2000世界無煙日
今年5月31日是第13個「世界無煙日」。今年無煙日的主題是「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煙草」,口號是「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煙草在全球盛行了兩百多年,直到20世紀,人類才開始認識到煙草對人類的危害。1987年11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從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開展無煙日活動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吸煙有害於健康,呼籲全世界吸煙者主動放棄吸煙,號召所有煙草生產者、銷售者和整個國際社會一起行動,投身到反吸煙運動中去,為人類創造一個無煙草的環境。
煙草隨著燃燒溫度的變化,可以產生4000多種物質,研究表明,其中許多物質對人體有害,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質就有40多種。吸煙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惡化的主要原因。吸煙者還易患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神經衰弱等疾病。研究還發現,被動吸煙者受到的傷害甚至超過吸煙者本人。
煙草所致的急性危害包括:缺氧、心跳加快、氣喘、陽痿、不孕症以及增加血清二氧化碳濃度。吸煙的長期危害,主要是引發疾病和死亡,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肺癌和其他癌症(喉、口腔、咽、食道、胰腺、膀胱、子宮頸、白血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吸煙不僅危害吸煙者本人,而且還秧及其周圍的人。研究表明,吸入他人吐出的香煙煙霧,可導致嬰兒急性死亡,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及中耳疾病,成人肺癌及心臟病。兒童的父母吸煙把兒童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因為這將增加他們未來吸煙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約有11億吸煙者,其中70%以上的煙民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全球約有4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吸煙,每天還有8至10萬年輕人成為長期煙民,到2025年,全球吸煙人數將達到16億。現在每年有約400萬人死於由煙草製品引起的疾病,在未來20年中全球由吸煙所導致的死亡將增加3倍。到2020年,被煙草殺死的人數將超過其他任何一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死於與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將超過艾滋病、結核、難產、車禍、自殺、兇殺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的總和。�
據實驗研究表明,一支香煙的煙鹼可使一隻白鼠致死,20支香煙的煙鹼可毒死一頭牛,在法國舉行的一次吸煙比賽中,有人連吸了60支煙就當場死亡了。吸煙不僅害己,而且還害他人,被動吸煙者所受毒害的程度也是驚人的,歐洲每年有將近14萬被動吸煙者因此患癌症或心臟病而去世。被動吸煙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大,在吸煙者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患氣喘病、支氣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的人數明顯增加。青少年是發育時期,更不應該吸煙。平均來看,若吸煙者從青少年時便開始吸煙,並持續下去,就會有50%的機會死於與煙草相關的疾病。其中半數將死於中年,或70歲之前,損失大約22年的正常期望壽命。由於長期吸煙,從青年時期開始的任何年齡段的吸煙者都比不吸煙者的死亡率高約3倍。
吸煙導致的社會問題並不僅僅止於人類健康一項,由此引發的其它許多社會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吸煙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煙草業經濟收入。有人指出,目前我國煙草的稅收實際上是「愚人的金庫「,吸煙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損失與煙草利稅之比大約為2∶1。此外,據世界銀行估計,煙草每年給全世界造成約二千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一半損失由發展中國家負擔,這包括對吸煙導致的疾病的治療費用、因職工生病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以及因失火造成的損失等。
我國是世界上煙草生產和消費最大的國家,吸煙率在37%以上。有資料統計,世界上的吸煙人數正在下降,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煙民隊伍卻在不斷擴大。據調查,我國現有煙民3.2億,比美國的人口總數還多,如果這3.2億「煙民」每人家裡或辦公室里有一位或兩位「非煙民」,那麼,被動吸煙的人數將是十分驚人的。這些數以億計的「非煙民」,天天受到毒霧的熏染,天長日久,一部分「非煙民」,也會得肺癌等其它疾病,而成為「煙民」的犧牲品。由此可見,吸煙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我國廣大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了您的個人健康,也為了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請您戒煙!
二手煙」害猛於虎
美國醫學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被動吸煙即俗稱的「吸二手煙」比原先外界所知道的還要危險,一些與吸煙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被稱為「GSTMI」的基因發生突變,或是缺少此基因的婦女,其患肺癌的幾率為一般人的2.6倍至6倍。「GSTMI」基因目前已被認為會使煙草中致癌物失去活性。
關於肺癌的預防之道,遠離香煙與煙霧是最為明智之舉。同時,不但盡量不要吸煙,也不要讓自己吸上「二手煙」,即使在公共場所也應設法避開那些吞雲吐霧者,以避免受到「二手煙」的危害。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不久發表的報告說,多吃一些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可使吸煙者罹患肺癌的幾率降低兩成。研究發現,那些血液里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人,得肺癌的比例下降。而那些吸煙時間最短,血液里含維生素E高的人,預防效果最佳。但專家強調,具有預防肺癌功效的維生素E主要來自食物而並非維生素E補充劑。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全麥麵包、硬果類、綠色蔬菜、豆類、谷類等。
<健康報>
煙霧對環境的污染
對人的生命來說,新鮮空氣、食物、水是最重要的因素。從大氣污染的角度看,在一般通見不良而吸煙者又較多的地方,那裡每一亳升煙霧里含有50億個煙塵顆料,它是平常空氣中所含塵埃微粒的5萬倍。那裡一氧化碳的濃度超過工業允許閾值的840倍。大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使人精神疲憊,勞動效率降低,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上升到中等中毒程度。
煙霧中含有許多致病物質,如煙鹼、二氧化氮、氫氰酸、丙烯醛、砷、鉛、汞等。據國外分析,煙霧中上述各種物質的濃度遠遠超過工業許可閾值(表1),而後者是先進工業國家規定工人接觸有害氣體的最高濃度。卷煙煙霧對人群的危害超過工業污染的化學氣體。
表1 卷煙煙霧中某些氣體與工業閾值的比較
化學成分 卷煙中濃度(PPM) 工業允許閾值(PPM) 卷煙濃度超過閾值倍數
一氧化碳 42000 50 840
甲 醛 30 5 6
乙 醛 3200 200 16
丙 烯 醛 150 0.1 1500
氧 化 氮 微量 5 -
氰 化 物 1600 10 160
這些有害氣體對人身的危害,據北京鐵路局中心防疫站報道,長期在火車站從事客運的職工,由於長期在煙霧污染的候車室內工作,不吸煙的職工工作24小時後,唾液溶菌酶、唾液硫氰酸鹽和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都明顯增高。同時調查21名職工在煙霧污染環境下的20項主觀感覺反應,如果90. 5%的職工感到不適,66.7%的職工出現呼吸道刺激症狀,並有強烈和迫切改善環境的願望。通過調查認為:北京站候車室空氣污濁的重要污染源,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研究了自然條件下被動吸煙者煙鹼和一氧化
③ 跪求:化學實踐報告
韶關市區垃圾的處理方法和建議
高一(6)班 吳宏鑫 黃佳彬 李銘
指導老師 謝小瑩
摘要:垃圾填埋歷史久遠,是普遍採用的處理方法。因為該方法簡單、省投資,可以處理所有種類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國廣泛沿用這一方法。從無控制的填埋,發展到衛生填埋,包括濾瀝循環填埋、壓縮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關鍵詞:垃圾,處理,方式。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韶關市位於廣東省的北部,是廣東省的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韶關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九十年代初進入中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50強。在上世紀的後幾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連續6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進入二十一世紀,韶關市經濟發展更猛,生產總值連年保持二位數增長,綜合競爭力已躍上廣東省二類地區。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但生活產生的大量垃圾堆置使原本地屬山區的韶關更加匱乏土地資源,為此我們對韶關市區的垃圾類處理方法和能否改進進行探討。
三. 研究目的:
四. 分析韶關市區垃圾填埋的現狀,能否為韶關市的工業發展提供出土地提出建議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改觀提出建議
三. 研究方法:
用訪問方法了解相關情況,用文獻法從書刊收集垃圾填埋技術的方法,用電腦進行製作數據等。
四. 研究過程:
1.2007年5月提出問題;
2.2007年暑假正式調查和撰寫;
3.2007年暑假末尾完成。
五. 研究結果(正文)
(一) 韶關市區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及主要生活垃圾:
.韶關市於2006年3月10日開始建設花拉寨垃圾處理場。據了解,為營造整潔的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市積極籌備新建垃圾處理場,並將其列為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和「創衛」的必備工程,要求今年9月前完成首期建設,以確保「創衛」的硬體達標。
據悉,新建的垃圾處理場選址在東郊花拉寨,建設規模為500~1400噸/日,工程佔地面積55.26萬平方米,填埋區總容量約926萬立方米,使用期約30年,工程總投資2.2億元人民幣,首期投資1.2億元
(二) 現在普遍的垃圾處理方法:
1 現有城市垃法圾處理方法
解決垃圾問題的目標是將垃圾減容、減量、資源化、能源化及無害化處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燒處理三種方法。
1.1 填埋處理
垃圾填埋歷史久遠,是普遍採用的處理方法。因為該方法簡單、省投資,可以處理所有種類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國廣泛沿用這一方法。從無控制的填埋,發展到衛生填埋,包括濾瀝循環填埋、壓縮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採用填埋處理法,首先要防止從廢物中擠壓出的液體濾瀝及雨水徑流對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規范要求回填地最低處的標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 m以上,並且回填地的下部應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層。否則需另設粘土、瀝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層。其次,填埋場應設置排氣口,使厭氧微生物分解過程中釋放出的甲烷等氣體能及時逸出,避免發生爆炸。回填後的場地,一般在20年內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於回填場不均勻下沉造成的結構破壞,但可作綠地、農田、牧場等使用。
填埋處理用地,盡量選用天然的或人工挖出的窪地,開發資源後的廢粘土坑、廢採石場、廢礦坑等。將垃圾填埋於坑中,有利於恢復地貌,維持生態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積的窪地、港灣、山谷等回填,則需考慮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
1.2 堆肥處理
堆肥是我國、印度等國家處理垃圾、糞便、製取農肥的最古老技術,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種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糞便中的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進行生物化學反應,最後形成一種類似腐殖質土壤的物質,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
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在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有機物、氧氣和細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熱,同時生成腐殖質。
堆肥的關鍵,在於提供一種使微生物活躍生長的環境,以加速其致菌分解過程,使之達到穩定。堆肥主要受廢物中的養分、溫度、濕度、pH等因素的控制。
根據堆肥原理,可分為厭氧分解與好氧分解兩種。厭氧分解需在嚴格缺氧條件下進行,厭氧微生物分解生長較慢,故不多用。好氧分解過程可同時產生高溫,可以殺滅病蟲卵、細菌等,我國主要採用好氧分解法。
堆肥技術的工藝比較簡單,適合於易腐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垃圾處理,可對垃圾中的部分組分進行資源利用,且處理相同質量垃圾的投資比單純的焚燒處理大大降低。堆肥技術在歐美國家起步較早,目前已經達到工業化應用的水平。
1.3 焚燒處理
焚燒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燒爐中與氧進行燃燒過程。實質是碳、氫、硫等元素與氧的化學反應。垃圾焚燒後,釋放出熱能,同時產生煙氣和固體殘渣。熱能要回收,煙氣要凈化,殘渣要消化,這是焚燒處理必不可少的工藝過程。
焚燒處理技術的特點是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無害化徹底,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技術。
通過焚燒可以使可燃性固體廢物氧化分解,達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獲得副產品的目的。幾乎所有的有機性廢物都可以用焚燒法處理。對於無機-有機混合性固體廢物,如果有機物是有毒有害物質,一般也最好採用焚燒法處理。焚燒法適用於處理可燃物較多的垃圾。採用焚燒法,必須注意不造成空氣的二次污染。日本以及歐洲的瑞士、瑞典等國在一般焚燒法基礎上,還發展了高溫與中溫分解,使垃圾在1650 ℃以上的高溫下基本或完全燃燒,並回收釋放的能量作為能源。
焚燒是銷毀垃圾利用熱能的一種垃圾處理技術。但是,只有對那些不能回收有價物,只能回收熱能的垃圾,垃圾焚燒處理才是科學、合理的
(三) 處理方法的比較:
1. 韶關市水能資源蘊藏量17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36萬千瓦,佔全省總量的19%。韶關的電力十分充足,全市發電裝機容量180多萬千瓦,年發電66.2億千瓦時,每年輸往市外的富餘電力達20多億千瓦時,而且能源供應價格在全省最便宜,供電可靠率達100%;全市共有106座變電站,變壓器總容量為430.6萬千伏安,此外還有蒙里水電站、昌山水電站、楊溪水二期水電站、坪石(B)廠二期擴建工程等正在建設的中型電站,以及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正在籌建的樂昌峽大型水電站。
2. 廣東省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和全社會用電量均居全國首位,但是每年的電力缺口扔達200萬千瓦時以上。
3. .韶關市不是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城市,是個山區城市。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量用來發電遠不能彌補廣東的電力缺口。
•••••••••••••••••••••••••對生活垃圾用於發電的總結••••••••••••••••••••••
盡管廣東每年的供電都會很緊張,並且會因為「十一五」規劃中,關閉大量的小火電而更加緊張,但興建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仍然是個得不償失的計劃,因為規模不夠大。技術也不過關,對環境污染無法控制好。所以把生活垃圾用於發電現在仍不現實。
1. 韶關市地處山區平原地區,有大量的糧食產地及煙葉產地,一年之中光照,雨量充沛,是個農業大市。
2. 韶關化肥市場剛剛啟動,產量還不算大,價格較穩定。
3. 堆肥技術的工藝比較簡單,適合於易腐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垃圾處理,可對垃圾中的部分組分進行資源利用,且處理相同質量垃圾的投資比單純的焚燒處理大大降低。堆肥技術在歐美國家起步較早,目前已經達到工業化應用的水平。
•••••••••••••對生活垃圾用於堆肥的總結••••••••••••••
韶關擁有客觀的生活垃圾產量,並且含有大量易腐有機質(各種水果,蔬菜,等),生產的化肥有利於化肥價格的進一步下降,使廣大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提出改進:
1. 花拉寨擁有良好的地形以及較大的容量,使用期約30年,佔地55.26萬平方米,韶關是個山區城市,發展工業,農業都需要土地,填埋垃圾所需要的土地面積是個無底洞,應該建設一個以生活垃圾堆肥生產出化肥的工廠從而同時推動農業和工業的發展;
2. 在各小區建立回收生活垃圾的垃圾箱,並且分為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兩種,以便容易收集堆肥用的垃圾。
3. 對於以賣垃圾為生的人,應組織培訓好,以他們為基本單位,回收垃圾,擁有固定收入的同時,又能使垃圾及時清理,回收,這樣就再不會看到垃圾桶旁邊垃圾成地的現象。
4. 對於醫院的垃圾,應該集中焚燒處理,再填埋;電池要專門處理,以保護土地,水等資源
六. 心得體會
1做研究性學習,要細心
2 事物之間要做詳細的對比
3 真理源於實踐,沒有實踐的框架,再多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
七. 參考文獻
http://www.seepaper.com/view_5240/
http://www.sjzzx.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31220
④ 生物化學實驗報告 怎麼寫
用鹽析的辦法,加入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因為酶是蛋白質,會沉澱析出,但活性不會被破壞。
鑒定:加入牛血清抗胰蛋白嘛,看分解得快不快不就好了!
⑤ 怎麼寫生物化學的關於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的實驗報告
影響酶作用的因素: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溫度、抑制劑、激活劑等。其變化規律有以下特點:
①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它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它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如下圖所示。
②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度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度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度就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如下圖所示。
③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范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其特點如下圖中曲線變化所示。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定PH時活力最大,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④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反應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度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定溫度時活力最大,這個溫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溫度
⑥ 生物化學實驗報告
這個實驗基本都是做的唾液澱粉酶。
所以不用測分光光度值。
只要看施加因素後的澱粉酶和澱粉及碘液的反應,看是否顯示藍色來驗證的。
溫度低和100°都是顯示藍色(酶活性被抑制),澱粉沒有被水解為葡萄糖。
最適溫度和最適PH都是碘液的黃色。
ph低或高都會抑制酶活性,最終顯示是淡藍和紫
⑦ 生物實驗報告的結果與分析還有討論怎麼寫寫什麼謝謝
照實寫啊。。結果就寫現象,如氣味啊,沉澱啊,顏色啊,還有一些儀器所得到的數據,生物實驗有好多種,是植物,生化,微生物,發酵,細胞,組培,還是免疫?這個都要圍繞著你做什麼實驗來,分析就是分析結果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一般要把實驗原理搞懂就可以了,至於討論就是屬於發散性思維了,條件的改變會引起什麼樣的變化啊,有什麼運用啊。。。都可以答得
⑧ 生物化學 關於血糖測定的實驗報告怎麼寫
1實驗目的,2實驗原理,3實驗器材,4實驗步驟,5實驗結果,6實驗報告,7實驗小結,按照這個寫就行了
⑨ 生物化學可行性分析報告怎麼寫
可行性分析報告要根據你的標題,也就是說你做的實驗是什麼然後這一個實驗能實行的概率是多大以及實驗可能的結果這些都要寫。
⑩ 求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社會實踐報告(好的話加分)!!!!
未來的化學
進入20世紀,人類開始遇到人口增長、資源匱乏、一半惡化等問題的威脅。化學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發揮了核心科學的作用。而在相關學科的發展中則起了牽頭作用。可想而知,在21世紀化學在人類生存、生活質量和安全方面將以新的思路,觀念與方式發揮核心科學的作用,該報告在回顧20世紀化學學科發展的基礎上,闡明了化學科學的核心科學作用,並認論述了未來化學學科的發展趨勢與研究模式,進一步探討了相關學科中的基本化學問題。 1、 20世紀的回顧
核心科學的作用
為人類進步提供物質基礎
進入20世紀,人類開始遇到人口增長、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問題的威脅。化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具有核心科學作用。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化學不但大量製造各種自然界已有的物質,而且能夠根據人類需要創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質。
(2) 化學能夠提供組成分析和結構分析手段,使我們能在分子層次上認識天然以及合成物質和材料的組成及結構,掌握和解釋結構-性質-功能的關系,從而能夠預測、設計和裁剪分子。
(3) 化學掌握了決定化學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理論,而且能從理論上指導新物質(如催化劑)和瓜新條件(如高壓、高溫、超臨界狀態)的設計及創造,因而能夠達到自然過程不能達到的目標。
在相關學科的發展中起了牽頭作用
(1) 牽動其它學科向分子層次發展。在20世紀,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中出現過一次大變化,即所有物質科學都向分子層次發展。這一發展趨勢與化學的牽頭作用有關。例如,生物學從描述性科學發展成為20世紀末的前沿學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學提供的理論、概念、方法,甚至試劑和材料。在化學和天文學相互促進下,天文學進入分子水平,並且從研究天體擴展到星際空間,誕生了宇宙化學。
(2) 化學研究帶動其它學科的過程研究。化學作為研究物質世界各種變化的科學,使我們逐漸掌握了物質變化的規律和各類化學反應的機理,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化學過程;提示自然界物質變化的本質。因此,化學與其它學科融合之後分化出許多研究各種化學過程的學科。
(3) 化學研究帶動了材料科學的發展。人類從利用天然材料到創造和利用合成材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關鍵性進步,是化學發展的里程碑。包括合成化學、高分子化學、催化化學、過程化學等。
(4) 化學實驗方法學推動其它學科在分子層次上觀察和測定物質的變化過程。化學研究不斷建立各種分析和檢測方法,檢測物質組成、形態、結構,分析理化性質,推動各個學科的發展。新測試原理和技術往往是打開新領域的鑰匙。例如由點滴分析到多孔板技術,成生物學的重要實驗手段。其後再融入固相合成形成、組合合成技術,又推動了大通量篩選技術的發展。
2、 未來化學的地位與研究模式
未來化學的作用和地位
未來化學在人類生存、生活質量和安全方面將以新的思路、觀念和方式發揮核心科學的作用。可概括為:
(1) 化學仍是解決食物短缺問題的主要學科之一。
(2) 化學在能源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關鍵作用。
(3) 化學將繼續推動材料科學發展。
(4) 化學是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
21世紀化學的研究模式
(1) 從實際問題中抽出化學問題來研究。
研究天、地、生任何物質體系的變化規律都需要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要發揮化學理論和方法的作用,在解決具體的、復雜的實際問題的同時,注意從中尋找、提煉化學科學中的新問題來研究,從而深化和豐富化學學科。
(2) 吸收其它學科新理論和新結果孕育化學生長點。
(3) 與其它學科融合開拓化學新領域。
由兩個或幾個不同學科的理論、概念和方法融合,產生新的理論、概念和方法,並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成一個新的學科。
(4) 把握動向和時機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
在繼承與創新之間,必須把握動向和時機,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時必須隨時調整研究模式,適應學科發展和面臨的新問題。
(5) 重視化學學科的自身發展與整體科學技術的發展相結合。
重視化學學科的自身發展和建設,研究本學科的基本問題,即純化學問題。純化學研究要逐步深化,以發展化學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其它學科向化學提出的問題。
3、 相關學科中的基本化學問題
生命科學中的基本化學問題
(1) 生物大分子之間、生物大分子與小分子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的規律。
(2) 關於生物體系的多層次結構(特別是分子以上細胞以下的高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3) 生命體系復雜過程的化學研究。
材料科學中的基本化學問題
(1) 分子結構-分子聚集體高級結構-材料結構-理化性質-功能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定量關系。
(2) 合成功能分子與構築高級結構的理論和方法。
(3) 分子器件的研究。
(4) 仿生材料研究。
(5) 智能材料研究。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化學問題-綠色化學和環境化學
環境科學向化學提出的基本問題已經從早期的分析監測方法和環境治理方法轉向環境過程研究:
(1) 環境過程化學:環境中的化學過程的跟蹤、分析、模擬和預測。
(2) 環境生物化學:研究天、地、生相互作用的基本化學反應,特別是人和生物對外來物質和能量所做的應答以及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對環境影響的化學基礎。
綠色化學的主化學基礎問題是:
(1) 改變現有生產的化學合成路線和工藝路線,包括環境友好原料、介質和反應條件及原子經濟性,使其成為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並與生態環境直轄市發展的潔凈、節能、節約的生產方式。
(2) 用新的環境友好的、對人類和生物無害的化學品,取代現在使用的有害化學品;用新的工作方法代替原來的有害工作方法。
4、 21世紀的發展方向
尋求結構多樣性的研究與功能研究結合
未來一段時期內合成化學將要開拓若干新領域:
(1) 尋求結構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目標結構應該包含高級結構。因此合成化學既研究傳統的
分子合成化學,也應研究高級結構,特別是高級有序結構的構築學(Tectonics)。
(2) 組合化學是基於與傳統合成思路相反的反向思維,加上固相合成技術,並受生物學大規模平行操作(如用多孔板操作)啟發而產生的。組合化學不是一種技術,而應該看到以它為基礎的化學研究的生長點。首先,要探索適於平行合成的反應;其次,尋找以可更換的合成子為基礎的合成反應。另外,平行合成要求有平等檢測配合。
(3) 發現和尋找親合成方法,包括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反應、新路線。此外,基於結構-功能關系設計合成新功能分子或功能材料;基於分子或合成子組裝的合成,構築高級結構的研究。包括控制大分子纏繞、折疊和有序聚集研究(多層次);基於模擬生物材料形成過程的合成方法研究等。
復雜化學體系的研究
(1) 復雜體系中的多層次結構。
(2) 尺度效應和多尺度問題。
(3) 復雜體系過程問題。
化學信息學和高效計算機信息處理要加速化學信息學研究和化學信息庫的建設。
(1) 功能分子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方法。
(2) 與生物學銜接的化學信息學。
(3) 與化學反應和化學過程銜接的化學信息學。
新實驗方法的建立和方法學研究
化學研究首先要發展先進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技術,以便從各個層次研究分子的結構和性質的改變。
化學分析儀器的小型化、微型化及智能化也是應該注意的方向。
化學還應有適當的方法和儀器去研究微小尺寸復雜系統中的化學過程(如掃描顯微技術),要積極引進生物學和物理學方法為所有。
化學有三個基本武器:用分析手段測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用合成手段製造物質;用對化學過程的認識去控制化學過程。過程科學是現代化學工程學的重要基礎。化學反應過程也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
化學將會利用現貨科學技術手段提示化學變化的瞬態面貌,及時觀察最快的化學反應過程和其中的各種效應,闡明決定化學瓜速度的各種因素和反應機理。
但是更多的過程是相對慢過程,而在真實系統和實際問題中可能極快的反應和極慢的過程互為因果或互相牽制。過程的化學研究必然向復雜過程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