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生活方式對健康有何影響
科學技術無疑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舒適。但如果用自然科學的標准來解決人世間一切問題甚至以此為標准來達到全人類知識的整齊劃一就顯得十分荒謬。當人們把關乎人的生命、身體、精神的醫學簡單地劃歸為「科學」時,是否缺失了什麼?
即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讓我們把人體從結構上看得越來越「清楚」,我們也不能漠視病人對情感和尊重的需求
醫學模式的缺憾
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當代醫學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雄風,建立在笛卡爾、培根的科學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如此,仍有些許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其缺憾所在,探尋使醫學真正成為「人」的醫學之路。
醫學模式的缺憾
所謂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醫學觀,具體地講就是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和醫學教育的觀點,是醫學模式的核心觀點。第二是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如何認識疾病的過程。第三是根據醫學的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所建立的醫療衛生體制,與當時的經濟、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哲學思想緊密聯系。
當代醫學的主流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其醫學觀、醫學思維方式和醫療體制都是圍繞著人體的生物學屬性而開展的。它的特點是採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主要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說明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現象,突出強調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異性病因觀念。它出於古代醫學而勝於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並且在人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因如此,當代醫學所依仗的「科學主義」的霸權而擁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人皆盡知,盡管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處處可見。比如在醫院建設方面重「電腦」輕「人腦」,重科研輕臨床;在醫學教育方面重「科學」輕「人學」;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重文章、學歷和知識,輕醫德、學識和智慧;在醫療質量評定方面重效率輕公正;在醫療實踐判定方面重結果輕過程;在醫學科普方面重科學成果的宣傳,輕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宏觀政策方面重治療輕預防;在健康促進方面重「正規軍(大醫院)」,輕「地方軍(社區醫院)」。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醫療狀況,各級領導嘔心瀝血狠抓醫療質量和醫德建設,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勤奮努力、忍辱負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們對於醫療行業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和仇恨之聲仍不絕於耳。人們感覺醫學離「人」越來越遠了。這是因為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這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和維薩里的《人體構造》出版,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開始。從此科學技術的快車就以飛馳的速度疾駛著,向前發展著。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誤認為當代醫學是解決人類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為醫學的觸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層面。由此又誘發了醫療費用上漲,對征服慢性疾病和長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疾病的預防和社區服務及初級衛生保健。對健康和疾病理解過於片面以及科學成果的濫用,導致了醫學科學的非人性化和醫療危機的產生。甚至湯因比博士都忍不住發點牢騷:「醫生們就似乎覺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過是稱作肉體的『物質』」。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學精神是一種對於科學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實、求是、理性、創新、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認為科學精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概念系統,是一種方法體系。實際上,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如蘇格拉底窮追不舍地提問;一種論證精神,如胡適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一種探索精神,如達爾文對人類進化過程的拷問;一種創新精神,如愛因斯坦脫巢於牛頓所創建的相對論。
時下某些醫生與患者在疾病診治方面均缺乏科學精神,比如「價高葯必好」、「補葯總有益」、「新葯總比舊葯強」、「中西葯合用治病快」、「廣告葯質量必定好」、「復雜治療勝於簡單治療」、「高新技術優於臨床思維」等等不勝枚舉。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55
⑵ 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點。
生物醫學模式
從15世紀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擺脫宗教的禁錮,哈維(Harvey)等人提出的血液循環學說,把醫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就是以生物軀體為中心的醫學整體觀的時期。人們已經採用殺菌滅蟲、預防接種和抗菌葯物等手段,取得了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也使醫生的地位在許多國家有了迅速的提高。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漸暴露了生物醫學的片面性,即忽略了人體具有整體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⑶ 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主要弊端
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如下次:
1 醫學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中國的醫學教育起步較晚,受傳統的「重治療、輕預防」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醫學教育嚴重偏向於專科醫生的培養,一直鮮有現成的、專門的師資隊伍從事全科醫學教育的教學和實踐。國內目前的全科醫學教師除了極少數人外,往往是醫學高等院校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師或是綜合性醫院的人員經過專門的培訓考核後帶班授課。
2 醫學教育基地建設不足
醫學的臨床與社區實踐是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大多隻是「半成品」,普遍存在著臨床技能和臨床經驗欠缺的問題。
2醫學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設立獨立醫學系的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的全科醫學教學工作則由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管理學以及其他學科來完成,其在課程數量和學時設置上偏少,臨床實踐更少,知識技能也不足,尚未確立與內、外、婦、兒等學科同等重要的地位
⑷ 現代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在教育、實踐、體制等方面的反思
醫學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從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到RNA干擾,都滲透著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就沒法探索生命的奧秘,也無法揭開疾病的發生機理,談不上對疾病的有效防治。因而培養醫學高級人才,必須加強對醫學分子生物學知識的教育,而醫學分子生物學內容廣泛、具體而抽象,特別是對於沒有經過科學研究實驗訓練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來說,並不容易掌握。筆者就溶入科研知識的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模式,提高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進行探討。
1 現有的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模式
現有的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模式有兩類:(1)純理論教學。就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授課,種方式是把教材上的理論,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選擇性的講授理論知識。這種方式是我國醫學院校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2)理論教學和實驗訓練相結合。這種方式比較合理,能用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而且學生能學到相關的實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為數不多的重點醫學院校對研究生開設的課程。由於受教學經費和實驗條件的限制,真正能選到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只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以及一些與分子生物學密切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2 改革現有的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方式,建立新的教學模式現有的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優缺點。純理論教學,有很多優點,如理論嚴密、系統。但是純理論教學已經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這種方式是從理論到理論,也就是在理論的框架里悠轉,沒有具體的研究實踐,許多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只能在以理論形式表述。而這方面知識抽象,學生按照書本的理論很難理解其中內容。例如,給學生講授「差異性基因表達」,這是尋找細胞發育和腫瘤細胞特異性基因表達的理論知識和實驗,但是純理論教學只能講述如何提取mRNA,而後擴增,再雜交。沒有做過mRNA提取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在提取mRNA過程,為了保證mRNA的完整性需要很高的無菌條件和mRNA擴增時需要的反轉錄PCR技術的具體操作程序。而聽課的恰好是沒有做過這些實驗的本科生或剛入學的研究生。其次,醫學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很強的學科,實驗知識貫穿整教材的內容,如DNA序列的測定、蛋白質的印跡檢測,基因表達產物等,這些都是實驗內容,因為沒有做實驗的條件,所以研究方法是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中比較難闡述的內容。目前能真正把完整的醫學分子生物學理論內容和實驗聯系起來的高校為數不多,而且開設的實驗課程內容單一,沒法反映當前的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的最新進展。
⑸ [急]生物醫學的發展對現代社會或人類生活的影響
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當代醫學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雄風,建立在笛卡爾、培根的科學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如此,仍有些許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其缺憾所在,探尋使醫學真正成為「人」的醫學之路。
醫學模式的缺憾
所謂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醫學觀,具體地講就是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和醫學教育的觀點,是醫學模式的核心觀點。第二是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如何認識疾病的過程。第三是根據醫學的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所建立的醫療衛生體制,與當時的經濟、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哲學思想緊密聯系。
當代醫學的主流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其醫學觀、醫學思維方式和醫療體制都是圍繞著人體的生物學屬性而開展的。它的特點是採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主要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說明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現象,突出強調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異性病因觀念。它出於古代醫學而勝於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並且在人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因如此,當代醫學所依仗的「科學主義」的霸權而擁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人皆盡知,盡管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處處可見。比如在醫院建設方面重「電腦」輕「人腦」,重科研輕臨床;在醫學教育方面重「科學」輕「人學」;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重文章、學歷和知識,輕醫德、學識和智慧;在醫療質量評定方面重效率輕公正;在醫療實踐判定方面重結果輕過程;在醫學科普方面重科學成果的宣傳,輕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宏觀政策方面重治療輕預防;在健康促進方面重「正規軍(大醫院)」,輕「地方軍(社區醫院)」。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醫療狀況,各級領導嘔心瀝血狠抓醫療質量和醫德建設,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勤奮努力、忍辱負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們對於醫療行業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和仇恨之聲仍不絕於耳。人們感覺醫學離「人」越來越遠了。這是因為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這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和維薩里的《人體構造》出版,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開始。從此科學技術的快車就以飛馳的速度疾駛著,向前發展著。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誤認為當代醫學是解決人類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為醫學的觸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層面。由此又誘發了醫療費用上漲,對征服慢性疾病和長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疾病的預防和社區服務及初級衛生保健。對健康和疾病理解過於片面以及科學成果的濫用,導致了醫學科學的非人性化和醫療危機的產生。甚至湯因比博士都忍不住發點牢騷:「醫生們就似乎覺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過是稱作肉體的『物質』」。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學精神是一種對於科學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實、求是、理性、創新、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認為科學精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概念系統,是一種方法體系。實際上,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如蘇格拉底窮追不舍地提問;一種論證精神,如胡適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一種探索精神,如達爾文對人類進化過程的拷問;一種創新精神,如愛因斯坦脫巢於牛頓所創建的相對論。
時下某些醫生與患者在疾病診治方面均缺乏科學精神,比如「價高葯必好」、「補葯總有益」、「新葯總比舊葯強」、「中西葯合用治病快」、「廣告葯質量必定好」、「復雜治療勝於簡單治療」、「高新技術優於臨床思維」等等不勝枚舉。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生物醫學工程在國際上做為一個學科出現,始於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隨著宇航技術的進步 、人類實現了登月計劃以來,生物醫學工程有了快速的 發展 。在我 國,生物醫學工程做為一 個專門學科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 中國 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原院校長、我國著名 的醫學家黃家駟院士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早的倡導者。1977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 醫學工程專業的創建、1980年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的成立,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物醫學工 程的發展。 目前 ,我國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均設有生物醫學工程機構,從事著生物醫學的科研 教學工作,在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科學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顯微鏡的發明 「解剖」一詞由希臘語「Anatomia」轉譯而來,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觀察研究人體結構。17世紀Lee Wenhock發明了光學顯微鏡,推動了解剖學向 微觀層次發展,使人們不但可以了解人體大體解剖的變化,而且可以進一步觀察研究其細胞 形態結構的變化。隨著光學顯微鏡的出現,醫學領域相繼誕生了細胞學、組織學、細胞病理 學,從而將醫學研究提高到細胞形態學水平。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只能達到微米(μm)級水平,難以分辨病毒及細胞的超微細結構 、核結構、DNA等大分子結構。而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 電子 顯微鏡,使人們能觀察到納米(nm )級的微小個體,研究細胞的超微結構。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都是醫學工程研究 的成果,它們對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學診斷飛躍進步 影像學診斷是20世紀醫學診斷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50年代X光透視和攝片是臨床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而今天由於X線CT技術的出現 和 應用 ,使影像學診斷水平發生了飛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即 計算 機體斷層 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人體組織器官的切面顯像。X線CT 片提供給醫生的信息量,遠遠大於普通X線照片觀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經問世,能快速掃描和重建圖像,在臨床應用中取代了多數傳統的CT, 提高了診斷准確率〔1〕。醫學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組織中氫、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 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理。研製成功了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MRI),它不僅 可分辨病理解剖結構形態的變化,還能做到早期識別組織生化功能變化的信息,顯示某些疾 病在 早期價段的改變,有利於臨床早期診斷。可以認為MRI工程的進步,促進了醫學診 斷學 向功能與形態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實時動態MRI、MRA、FMRI、MRS發展。 根據核醫學示蹤,利用正電子發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創造 的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是目前最先進的影像診斷技術。美國新聞媒體把PET列為十大 醫學生物技術的榜首。PET問世不過30年 歷史 ,但它已顯示出對腫瘤學、心臟病學、神經病 學、器官移植,新葯開發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價值〔2〕。影像學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 ,與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介入醫學問世 介入醫學是一種微創傷的診療技術。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術 治療 疾病的創始人,他們用導管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病變進行 擴張治 療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過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 diology),這是醫 學 文獻 出現「介入」一詞的最早記載。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進行了首例冠狀動脈球囊擴 張術獲得成功以後,介入性診療技術由於其創傷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臨床歡迎 。20世紀80年代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高精度計算機化影像診查儀器、數字減影血管造 影(DSA)、射頻消融技術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製成的介入技術用的各種導管相 繼問世,使介入性診療技術發生了飛速進步,臨床 應用 范圍不斷擴大,從心血管、腦血管、 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惡性腫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診療的適應證,並使診療效果明顯提高,患者可減免許多大手術之苦。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視 為與葯物診療、手術診療並列的臨床三大診療技術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稱之為20世 紀 發展 起來的臨床醫學新領域--介入醫學〔3,4〕。
人工器官的應用 當人體器官因病傷已不能用常規 方法 救治時, 現代 臨床醫療技術有可能使用一種人工製造的裝置來替代病損器官或補償其生理功能,人們稱這種裝置 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紀50年代以前,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的 治療 ,除了應 用抗風濕葯物、強心葯物對症治療外,對病損的瓣膜很難修復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 死亡。而今天可以應用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技術,在心臟停跳狀態下切開心臟,進行更換人 工瓣膜或進行房、室間隔缺損的修補,使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恢復健康。心外科 之所以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主要是由於人工心肺機的問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臟瓣膜、人工 血管等新材料、新技術的結果〔5〕。
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後不良,而人工腎血液透析技術已挽救了大量腎病晚期患者的生 命,腎病治療學也因此有了很大進步。現代生物醫學工程中人工器官的發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關節、人工心臟 起搏器、人工心臟、人工肝、人工肺等在臨床都得到應用,使千千萬萬的患者恢復了健康。 可以說,人體各種器官除大腦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餘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 可能性。此外,放射醫學、超聲醫學、激光醫學、核醫學、醫用 電子 技術、 計算 機遠程醫療技術等先 進的醫療技術和儀器設備都是現代醫學工程 研究 開發的成果,綜上可見,20世紀生物醫學的發展,顯著提高了醫學診斷和治療水平,有力地推動著醫學 科學 的進步,對人類生活和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
⑹ 生物醫學模式存在什麼不足和缺陷
摘要 您好,1、這種模式的主要缺陷在於只注重人體的生物屬性,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
⑺ 中國醫療制度的設計者都是畜牲嗎
的確。過度醫療本來在任何體制下都是存在的,它首先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病。我們現在繼續教育和醫學模式只注重生物技術的干預,不重視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心理社會因素,所以必然走向對生物技術的過度迷信、崇拜。技術崇拜、科學主義成為現代醫學的弊病,醫學本身的先天不足就成為過度醫療的一個巨大推手。
⑻ 分析預防保健服務對健康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
科學技術無疑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舒適。但如果用自然科學的標准來解決人世間一切問題甚至以此為標准來達到全人類知識的整齊劃一就顯得十分荒謬。當人們把關乎人的生命、身體、精神的醫學簡單地劃歸為「科學」時,是否缺失了什麼?
即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讓我們把人體從結構上看得越來越「清楚」,我們也不能漠視病人對情感和尊重的需求
醫學模式的缺憾
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當代醫學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雄風,建立在笛卡爾、培根的科學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如此,仍有些許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其缺憾所在,探尋使醫學真正成為「人」的醫學之路。
醫學模式的缺憾
所謂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醫學觀,具體地講就是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和醫學教育的觀點,是醫學模式的核心觀點。第二是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如何認識疾病的過程。第三是根據醫學的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所建立的醫療衛生體制,與當時的經濟、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哲學思想緊密聯系。
當代醫學的主流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其醫學觀、醫學思維方式和醫療體制都是圍繞著人體的生物學屬性而開展的。它的特點是採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主要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說明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現象,突出強調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異性病因觀念。它出於古代醫學而勝於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並且在人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因如此,當代醫學所依仗的「科學主義」的霸權而擁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人皆盡知,盡管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處處可見。比如在醫院建設方面重「電腦」輕「人腦」,重科研輕臨床;在醫學教育方面重「科學」輕「人學」;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重文章、學歷和知識,輕醫德、學識和智慧;在醫療質量評定方面重效率輕公正;在醫療實踐判定方面重結果輕過程;在醫學科普方面重科學成果的宣傳,輕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宏觀政策方面重治療輕預防;在健康促進方面重「正規軍(大醫院)」,輕「地方軍(社區醫院)」。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醫療狀況,各級領導嘔心瀝血狠抓醫療質量和醫德建設,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勤奮努力、忍辱負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們對於醫療行業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和仇恨之聲仍不絕於耳。人們感覺醫學離「人」越來越遠了。這是因為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這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和維薩里的《人體構造》出版,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開始。從此科學技術的快車就以飛馳的速度疾駛著,向前發展著。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誤認為當代醫學是解決人類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為醫學的觸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層面。由此又誘發了醫療費用上漲,對征服慢性疾病和長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疾病的預防和社區服務及初級衛生保健。對健康和疾病理解過於片面以及科學成果的濫用,導致了醫學科學的非人性化和醫療危機的產生。甚至湯因比博士都忍不住發點牢騷:「醫生們就似乎覺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過是稱作肉體的『物質』」。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學精神是一種對於科學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實、求是、理性、創新、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認為科學精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概念系統,是一種方法體系。實際上,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如蘇格拉底窮追不舍地提問;一種論證精神,如胡適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一種探索精神,如達爾文對人類進化過程的拷問;一種創新精神,如愛因斯坦脫巢於牛頓所創建的相對論。
時下某些醫生與患者在疾病診治方面均缺乏科學精神,比如「價高葯必好」、「補葯總有益」、「新葯總比舊葯強」、「中西葯合用治病快」、「廣告葯質量必定好」、「復雜治療勝於簡單治療」、「高新技術優於臨床思維」等等不勝枚舉。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55
⑼ 當代醫學第一大疾病是什麼
心腦血管疾病吧
滿意請採納
⑽ 運動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發生了哪些改變,機理是什麼我要詳細信息
了便捷和舒適。但如果用自然科學的標准來解決人世間一切問題甚至以此為標准來達到全人類知識的整齊劃一就顯得十分荒謬。當人們把關乎人的生命、身體、精神的醫學簡單地劃歸為「科學」時,是否缺失了什麼?
即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讓我們把人體從結構上看得越來越「清楚」,我們也不能漠視病人對情感和尊重的需求
醫學模式的缺憾
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
當代醫學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雄風,建立在笛卡爾、培根的科學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如此,仍有些許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深刻的反思,發現其缺憾所在,探尋使醫學真正成為「人」的醫學之路。
醫學模式的缺憾
所謂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醫學觀,具體地講就是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和醫學教育的觀點,是醫學模式的核心觀點。第二是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如何認識疾病的過程。第三是根據醫學的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所建立的醫療衛生體制,與當時的經濟、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及哲學思想緊密聯系。
當代醫學的主流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其醫學觀、醫學思維方式和醫療體制都是圍繞著人體的生物學屬性而開展的。它的特點是採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主要應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說明人體生命和疾病的現象,突出強調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異性病因觀念。它出於古代醫學而勝於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並且在人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因如此,當代醫學所依仗的「科學主義」的霸權而擁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雖然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人皆盡知,盡管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處處可見。比如在醫院建設方面重「電腦」輕「人腦」,重科研輕臨床;在醫學教育方面重「科學」輕「人學」;在技術職稱評定方面重文章、學歷和知識,輕醫德、學識和智慧;在醫療質量評定方面重效率輕公正;在醫療實踐判定方面重結果輕過程;在醫學科普方面重科學成果的宣傳,輕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宏觀政策方面重治療輕預防;在健康促進方面重「正規軍(大醫院)」,輕「地方軍(社區醫院)」。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醫療狀況,各級領導嘔心瀝血狠抓醫療質量和醫德建設,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勤奮努力、忍辱負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們對於醫療行業的不滿甚至是憤怒和仇恨之聲仍不絕於耳。人們感覺醫學離「人」越來越遠了。這是因為生物醫學這輛「戰車」把「人」與「病」這個密不可分的一體蠻橫地裂解了,並在「科學主義」的幫助下,這個裂隙越來越大了。
醫學科學主義的缺憾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和維薩里的《人體構造》出版,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開始。從此科學技術的快車就以飛馳的速度疾駛著,向前發展著。當代醫學在添加了科學技術的「發酵粉」後迅速發展、擴張和膨脹,逐漸戰勝了其他醫學流派並鞏固和神話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誤認為當代醫學是解決人類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為醫學的觸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層面。由此又誘發了醫療費用上漲,對征服慢性疾病和長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疾病的預防和社區服務及初級衛生保健。對健康和疾病理解過於片面以及科學成果的濫用,導致了醫學科學的非人性化和醫療危機的產生。甚至湯因比博士都忍不住發點牢騷:「醫生們就似乎覺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過是稱作肉體的『物質』」。
科學精神的缺乏
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學精神是一種對於科學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實、求是、理性、創新、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認為科學精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概念系統,是一種方法體系。實際上,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如蘇格拉底窮追不舍地提問;一種論證精神,如胡適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一種探索精神,如達爾文對人類進化過程的拷問;一種創新精神,如愛因斯坦脫巢於牛頓所創建的相對論。
時下某些醫生與患者在疾病診治方面均缺乏科學精神,比如「價高葯必好」、「補葯總有益」、「新葯總比舊葯強」、「中西葯合用治病快」、「廣告葯質量必定好」、「復雜治療勝於簡單治療」、「高新技術優於臨床思維」等等不勝枚舉。科學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上,在處理問題的原則上產生了很多矛盾,也給偽科學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