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生物是從哪裡來的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擬核 菌毛(幫助附著在物體表面)鞭毛(運動功能)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B. 微生物是怎麼來的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在我國教科書中,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C. 食品微生物的來源包括哪些
食品中微生物有食品本身腐敗變壞所帶來的。也有在生產過程中污染的,加工過程中污染的。還有儲存環境不當污染的。
D. 水體中微生物有幾方面的來源
水體中的微生物主要4個來源。
1)水體中固有的微生物:
如熒光桿菌、產紅色和產紫色的靈桿菌、不產色的好氧芽孢桿菌、產色和不產色的球菌、絲狀硫細菌、球衣菌及鐵細菌等,它們都是水體的土著微生物。
2)來自土壤的微生物:
雨水對地表的沖刷,會將土壤中的微生物帶入水體。如枯草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氨化細菌、硝化細菌、硫化還原菌、蕈狀芽孢桿菌、黴菌等。
3)來自生產和生活的微生物:
各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牲畜的排泄物夾帶各種微生物進入水體。這些微生物有大腸桿菌、腸球菌、產氣莢膜桿菌、各種腐生性細菌、厭氧梭狀芽孢桿菌等,也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如霍亂弧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立克次體、病毒、赤痢阿米巴等。
4)來自空氣的微生物 :
雨雪降落時,會把空氣中的微生物帶入水體。初雨塵埃多,微生物含量也多,而初雨之後的降水微生物較少。雪花的表面積大,與塵埃接觸面大,故其微生物含量要比雨水多。另外,空氣中塵埃的沉降,也會直接把空氣中的微生物帶入水體。
E. 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分為哪六種
營養類型
能源
氫的供體
基本碳源
微生物舉例
光能無機營養
(光能自養型)
光
無機物
二氧化碳
藍細菌
綠色硫細菌
藻類
光能有機營養
(光能異養型)
光
有機物
二氧化碳及簡單有機物
紫色非硫細菌
化能無機營養
(化能自養型)
無機物
無機物
二氧化碳
硝化細菌
氫細菌
化能有機營養
(化能異養型)
有機物
有機物
有機物
大多數已知細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表
微生物的營養類
光能自養型:這類微生物利用光作為能源,以二氧化碳作為基本碳源,以某些還原態的無機化合物(水、硫化氫等)作為供氫體還原二氧化碳。它們的細胞內都含有一種或幾種光合色素。藍細菌含葉綠素a,,利用水作為氫供體,在光照下同化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光合細菌如紫硫細菌和綠硫細菌不能以水作為氫供體,而是利用硫化氫等無機硫化合物還原二氧化碳,而且這些化學反應是在嚴格的厭氧條件下以光為能源進行的。這些光合細菌生長時不釋放出氧氣,產生的元素硫分泌到胞外或沉積在細胞內。
光能異養型:以光為能源,以有機碳化合物(甲酸、乙酸、甲醇、異丙醇等)作為碳源和氫供體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它們需要有機化合物,所以不同於利用無機化合物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的自養型光合細菌。
化能自養型:以二氧化碳作為碳源,利用無機化合物如銨、亞硝酸鹽、硫化氫、鐵離子等氧化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進行生長的微生物。主要類群有:硫細菌,硝化細菌、鐵細菌等。它們的生長需要在有氧條件下進行。產甲烷菌大多能自養生活,它們以氫氣作為能源,以二氧化碳作為碳源生長,產物是甲烷,我們稱之為厭氧化能自養細菌。
化能異養型:大多數微生物屬於這種營養類型。它們以有機碳化合物作為碳源和能源。如果微生物的食物是來自死亡或腐爛的動植物屍體,就稱其為腐生微生物,如果其生長必須從活細胞或組織中獲得營養物質的,則稱之為寄生微生物,例如病毒、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有些微生物是腐生、寄生兼而有之,例如結核桿菌就是一種以腐生為主,兼營寄生的細菌。
F. 微生物的來源
肯定是先出現微生物,然後再有一些結構復雜的生物,
迄今為止,我們發現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來自澳大利亞西部,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岩石,這些化石類似於現在的藍藻,它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見的。它的大小隻有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起源它不晚於三十五億年。同時我們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齡大約在46億年前,有這兩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齡,大致可以界定在46億年到35億年之間。今天,隨著科學的發展,地質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受到了大量的小行星和隕石的撞擊,它是不適合生命的生存。與其說當時地球上有生命,還不如說它在毀滅生命,因此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時間,它不早於40億年。另外,在格陵蘭的38.5億年的岩石中發現了碳,這個碳的話,我們知道,碳分兩種,一個無機碳,一個有機碳。另外,這個碳的話,它有重碳和輕碳之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碳之中的輕碳和重碳之比,就來可以推測這些碳的來源。科學家根據碳的同位素分析,推測這些碳它是有機碳,是來源於生物體。也就是說,這樣我們把生命起源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也就是在距今40億年到38億年之間,自從地球上生命起源之後,一直到現在45億年,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史。
G. 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及傳播方式有哪些
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有豬的呼氣、飼料、墊料、糞尿和體表攜帶,有時外來的空氣和生物(昆蟲和鼠)也會帶入。
傳播方式有:空氣傳播、灰塵傳染、接觸傳播。要減少豬舍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必須正確選擇場址,合理布局場區,防止和杜絕傳染病侵入;舍內應及時清除糞污和清掃圈舍,合理組織通風、定期消毒等,做好綠化工作。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物種保護之旅》
H. 在我們的工作環境中,哪些些因素會成為微生物的來源
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最大的微生物來源就是你呼吸的空氣。
空氣中含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細菌、黴菌孢子、各種病毒等都有。人群越是密集,空間越是狹小,通常空氣中微生物密度就越大。工作環境中良好的通風條件,是降低環境微生物密度最好的方法。
其次是食物和飲水,特別是餐具和水杯。
然後是你的工作用具,如電腦鍵盤、滑鼠;筆記本和筆;你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其他工具。
還有你在工作過程中與他人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如握手,相互遞東西,面對面談話,都可能接觸到微生物。
微生物並不可怕。環境中的微生物絕大多數是無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種類並不多。即使是致病性微生物,也需要足夠多的數量才可能致病,這是因為人體皮膚和內部各器官都有自我防衛機制,還有足夠強大的免疫系統,足以在正常情況下保證人體健康。
其實,適當接觸微生物也是有好處的,可以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保持活力。過於清潔的環境反而會降低人體免疫系統的活力,降低人體對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I. 常見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
1、細菌: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2、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類能形成分枝菌絲和分生孢子的特殊類群,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狀而得名。
3、藍細菌:
藍細菌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9)微生物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微生物為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導致人類諸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傳染病種類繁多,如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艾滋病病例。盡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