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直翅目昆蟲有哪些
東亞飛蝗、短額負蝗、蟋蟀、螻蛄、螽斯、蚱蜢、蟈蟈、油葫蘆、駝螽、蚤螻。
蒼蠅。雙翅目蠅科動物。夏天垃圾多,特別是有腐爛瓜果之類的時候,怎麼趕都趕不完。
螞蟻。身體分三段,頭部有口器,一對觸角和眼。很可能是花盆裡的土中帶來的。
蟑螂。身體扁平帶有油狀光澤,腹部的背板有分泌腺的開口,分泌出的液體有惡臭
味。
拓展資料
常見昆蟲名稱:蜻蜓、蜚蠊、螳螂、蠼螋、螽斯、葉 蟲修(蟲和修合並一個字)、蟬、介殼蟲、蚜蟲、蝽象、齒蛉、蛇蛉、草蛉、葉甲、郭公、步甲、擬步甲、虎甲、龜甲、薪甲、皮蠹、長蠹、天牛、擬天牛、瓢蟲、偽瓢蟲、蠍蛉、食蚜蠅、水虻、蒼蠅、大蚊、蚊子、食蟲虻、灰蝶、粉蝶、蛺蝶、鳳蝶、弄蝶、燈蛾、尺蛾、谷蛾、螟蛾、斑蛾、羽蛾、天蛾、馬蜂、胡蜂、蜜蜂、樹蜂、木蜂、熊蜂、葉蜂等等。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已發現100多萬種昆蟲。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2對翅和6條腿,翅和足都位於胸部,身體由一系列體節構成,進一步集合成3個體段(頭、胸和腹)。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種。
㈡ 直翅目昆蟲有哪些特徵
直翅目:即蝗蟲、螻蛄、蟋蟀、螽斯類。此類昆蟲身體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絲狀觸角,前胸背板發達;一般有2對翅,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後足多為發達的跳躍足,螻蛄的前足為開掘足;一般能鳴叫發音並有聽器;多數產卵於土中,螽斯類可在植物組織中產卵;不完全變態,一般為取食植物的害蟲。
為害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地面上取食植物葉片、嫩莖,咬成缺刻以至吃光葉片,如蝗蟲、螽斯類;②地下為害植物根,使植株生長不良以至枯死,如螻蛄、蟋蟀類。
㈢ 什麼是直翅目昆蟲
直翅目家族昆蟲多為體型較大的昆蟲,其前翅為覆翅,後翅呈扇狀折疊。該目昆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後腳較發達,極善於蹦跳。這類昆蟲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螻蛄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世界已知種類有18000餘種,中國已知800餘種。
粗看直翅目昆蟲
直翅目昆蟲體形差異大,體長在4—115毫米范圍內,小型種類數量較少。其口器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多數種類為下口式,少數穴居種類為前口式;上顎發達,且強大而堅硬;有多節的長觸角,多數種類的觸角呈絲狀,有的觸角很長,長度可長於身體;還有少數種類的昆蟲觸角為劍狀或錘狀。直翅目昆蟲前翅較狹長,停息時會覆蓋在體背;後翅膜質,臀區寬大,停息時多呈摺扇狀縱褶於前翅下,翅脈多平直,還有些種類的翅退化成鱗片狀。該目昆蟲前腳和中腳都適於爬行,後腳發達,適於蹦跳。多數種類的雄蟲具有發音器,如螽斯、蟋蟀、螻蛄等都是以左、右翅相互摩擦發音,而蝗蟲則是以後足腿節內側的音齒與前翅之間相互摩擦發音。它們發音主要為了招引雌蟲,雌蟲是不發音的。美妙的生活史
直翅目昆蟲的生活史因種類和地區而異,有一年一代的,也有一年兩三代的,多以卵越冬,到來年的4、5月份開始孵化。成蟲和若蟲的形態和生活方式都很相似,若蟲一般4—6齡,在發育過程中觸角會有增節的現象,觸角的增節多少和翅芽的發育程度是鑒別若蟲齡期的重要依據。該目昆蟲具有明顯的性二型現象,這體現在蟲體的大小和有無發音器等特徵上。此類昆蟲多為植食性,有少數是肉食性、陸棲性,一般生活在地面上。它們多數是在白天活動,尤其是蝗科,日出以後多活動在雜草叢中。而生活在地下的種類,如螻蛄,它們多在夜間到地面上活動。名副其實的大害蟲
直翅目昆蟲多數是植食性的種類,其中有很多是農業上的害蟲。東亞飛蝗,它會嚴重危害農作物;西伯利亞蝗會嚴重危害草原上的牧草;黃脊竹蝗和青春竹蝗則嚴重危害竹林;還有危害甘蔗和水稻的蔗蝗和稻蝗等。螽斯總科的棉斑草螽嚴重危害棉和甘薯,日本寬翅螽斯和綠螽斯危害柑橘、茶、桑樹、楊樹和核桃。蟋蟀總科的花生大蟋危害花生、大豆、綠豆、芝麻、甘蔗、瓜類、蔬菜和棉苗,油葫蘆危害作物的葉、莖、枝、種子或果實,有時也危害花生的嫩根或茶樹的幼枝。螻蛄總科中常見的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兩者都嚴重危害小麥、玉米、棉花、煙草、蔬菜和樹苗,它們咬食播下的種子,尤其是剛剛發芽的種子;也有咬食作物的根部,使幼苗枯死或生長不良的。它們夜間在地面活動的時候,還會繼續危害作物,主要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莖,常會將幼苗咬斷。由於化石材料的積累,目前對於直翅目昆蟲的起源和系統,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結論。有說法認為直翅目昆蟲起源於石炭紀的原直翅類,到中生代演化成兩個主要的分支,一是現存的長角類群(如蟋蟑類、螽斯類),一是現存的短角類群(如蝗類)。
螽斯
㈣ 關於區分昆蟲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的方法
鱗翅目就是翅膀有鱗片的,一碰就掉粉末,比如蝴蝶
直翅目:前翅革質,後翅膜質,靜止時成扇狀折疊,基本能叫喚的都是直翅目,比如蛐蛐、蟋蟀、蝗蟲
剩下的都是膜翅目,膜翅目的不一定都有翅膀,比如螞蟻
㈤ 鞘翅目和直翅目有什麼共同特點
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都是昆蟲綱下面的生物學分類單位。共分為鱗翅目、鞘翅目、蜻蜓目、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纓翅目九個目,鱗翅目的特徵是翅表有細小的鱗片覆蓋,如蝴蝶、飛蛾等。直翅目的特徵是前翅革質,後翅膜質,代表種為蝗蟲(俗稱螞蚱)。膜翅目的特徵是前後翅均為膜質,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代表種為螞蟻和蜜蜂。
㈥ 常見的蟲子其種類和特徵分別是什麼
常見的蟲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廣翅目、蜻蜓目等。
1、雙翅目特徵:
雙翅目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為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是比較低等的類群。
2、膜翅目特徵:
膜翅目昆蟲特徵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估計至少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
3、鞘翅目特徵:
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屍食性、糞食性等。
4、半翅目特徵:
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
5、直翅目特徵:
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群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
6、廣翅目的特徵:
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僅有泥蛉科和齒蛉科兩科。世界范圍分布,記載約300種。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體長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後翅臀區寬廣,可以折疊。
7、蜻蜓目特徵:
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 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
㈦ 直翅目昆蟲有什麼特點,都有什麼昆蟲
不像瓢蟲那樣有外翅而內翅縮在裡面,直翅目昆蟲的特點是翅膀不可折疊,像豆娘,蜻蜓那樣
希望有所幫助
㈧ 直翅目昆蟲有那些
直翅目家族昆蟲多為體形較大的昆蟲,其前翅為覆翅,後翅呈扇狀折疊。該目昆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後腳較發達,極善於蹦跳。這類昆蟲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螻蛄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世界已知種類有18000餘種,中國已知800餘種。
直翅目昆蟲體形差異大,體長在4~115毫米范圍內,小型種類數量較少。其口器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多數種類為下口式,少數穴居種類為前口式;上顎發達,且強大而堅硬;有多節的長觸角,多數種類的觸角呈絲狀,有的觸角很長,長度可長於身體;還有少數種類的昆蟲觸角為劍狀或錘狀。
直翅目昆蟲前翅較狹長,停息時會覆蓋在體背;後翅膜質,臀區寬大,停息時多呈摺扇狀縱褶於前翅下,翅脈多平直,還有些種類的翅退化成鱗片狀。
該目昆蟲前腳和中腳都適於爬行,後腳發達,適於蹦跳。多數種類的雄蟲具有發音器,如螽斯、蟋蟀、螻蛄等都是以左、右翅相互摩擦發音,而蝗蟲則是以後足腿節內側的音齒與前翅之間相互摩擦發音。它們發音主要為了招引雌蟲,雌蟲是不發音的。
直翅目昆蟲的生活史因種類和地區而異,有一年一代的,也有一年兩三代的,多以卵越冬,到來年的四五月份開始孵化。成蟲和若蟲的形態和生活方式都很相似,若蟲一般為4~6齡,在發育過程中觸角會有增節的現象,觸角的增節多少和翅芽的發育程度是鑒別若蟲齡期的重要依據。
該目昆蟲具有明顯的性二型現象,這體現在蟲體的大小和有無發音器等特徵上。此類昆蟲多為植食性,有少數是肉食性、陸棲性,一般生活在地面上。它們多數是在白天活動,尤其是蝗科,日出以後多活動在雜草叢中。而生活在地下的種類,如螻蛄,它們多在夜間到地面上活動。
直翅目昆蟲多數是植食性的種類,其中有很多是農業上的害蟲。如東亞飛蝗,它會嚴重危害農作物;西伯利亞蝗會嚴重危害草原上的牧草;黃脊竹蝗和青春竹蝗則嚴重危害竹林;還有危害甘蔗和水稻的蔗蝗和稻蝗等。螽斯總科的棉斑草螽嚴重危害棉和甘薯,日本寬翅螽斯和綠螽斯危害柑橘、茶、桑樹、楊樹和核桃。蟋蟀總科的花生大蟋危害花生、大豆、綠豆、芝麻、甘蔗、瓜類、蔬菜和棉苗,油葫蘆危害作物的葉、莖、枝、種子或果實,有時也危害花生的嫩根或茶樹的幼枝。
螻蛄總科中常見的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兩者都嚴重危害小麥、玉米、棉花、煙草、蔬菜和樹苗,它們咬食播下的種子,尤其是剛剛發芽的種子;也有咬食作物的根部,使幼苗枯死或生長不良的。它們夜間在地面活動的時候,還會繼續危害作物,主要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莖,常會將幼苗咬斷。
㈨ 短角亞目的短角亞目——直翅目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直翅目(Orthoptera)、短
角亞目(Brachycera )
直翅目短角亞目約1.05萬種,分為31科和10總科。總體特徵包括:腹部第一節上生有聽覺感官;鳴叫機制(若有)來自於前翅和附足上;雌性的產卵器由一對叉形的瓣組成。 約1000種,9科,其中短枝蝗科和短角蝗科是最大的兩科。短角蝗種最著名的有猴蝗:沒有翅膀,眼睛突出。
刀蝗總科4種,2科,即刀蝗科和長角蝗科,見於北美。 1科(短足螻科),2屬。其中一屬見於巴塔哥尼亞,另一屬見於澳大利亞。這個群體具有原始的特徵,如此分散和孑遺種分布狀態就是強有力的證據。它們有時被稱為沙蝗或偽螻蛄,居住在土壤或沙下的地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