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菌植物有哪些
植物界:藻類植物門、苔蘚植物門、蕨類種子門、種子植物門
動物界:原生動物門、中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扁盤動物門、紐形動物門、腹毛動物門、輪形動物門、動吻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櫛水母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棘皮動物門、星蟲動物門、線蟲動物門、線形動物門、軟體動物門、螠蟲動物門、腕足動物門、毛顎動物門、舌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門等。
真菌大多數是由分支或不分支地菌絲、菌絲體構成。真菌的共同特徵是:體內無葉綠素和其他熒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利用二氧化碳製造有機物,只能靠腐食性或吸收營養方式取得碳源,能源和其他營養物質;細胞貯藏的養料是肝糖元而不是澱粉。真菌細胞一般都有細胞壁,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幾丁質(Chitin)(低等真菌多為纖維素)。
有記載的真菌約12萬種。根據真菌的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及細胞壁的化學成分分為四個門:藻菌門,屬低等真菌;子囊菌門、擔子菌門屬高等真菌;半知菌門是一類尚未發現有性生殖過程的高等真菌。
⑴藻菌門(Phycomycetes),約有1500多種。本門主要特徵是菌體為單細胞或由無隔多核的菌絲所組成。如常見的葡枝根霉(R.Siolonifer(Ehenbex.Fr)Vuill)、制腐乳的總狀毛霉等。
⑵子囊菌門(Ascomycetes)是真菌中最大的一門高等真菌,約35000種,主要特徵是除少數原始種類為單細胞類型外,都是由有橫隔的菌絲組成的菌絲體。例如酵母菌、紅色麵包霉、赤霉、冬蟲夏草等。
⑶擔子菌門(Basidiomycetes)是高等真菌中的一類,約25000餘種,主要特徵是有擔子(basidium),它能產生擔孢子(basidiospores),每個擔子上通常生長4個擔孢子。最常見的有各種蘑菇、木耳、銹病菌等。擔子菌沒有單細胞類型,都是由多細胞的菌絲體組成的有機體。菌絲均有橫膈膜。
原核生物的分類目前爭議較大,所以暫不列舉了。
❷ 真菌是植物還是動物
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真菌是一種具真核的、產孢的、無葉綠體的真核生物。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長時間還不清楚,對真菌的起源也沒有確切的結論。真菌的有些特點和植物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又和動物有相似之處。
二十世紀80~90年代,根據營養方式的比較研究,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類群——真菌界。
根據性器官的形態及交配方式,認為真菌來自藻類。壺菌目自原藻演化而來,水霉目演自無隔藻,毛霉演自接合藻,子囊菌和擔子菌由紅藻演化而來,這些藻類因喪失色素而從自養變成異養,生理的變化引起了形態的改變。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論觀點。
真菌的分類
真菌分為酵母菌、黴菌和蕈菌:
1、酵母菌:是一些單細胞真菌,並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單細胞微生物,能將糖發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於整個自然界,是一種典型的兼性厭氧微生物,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夠存活,是一種天然發酵劑。
2、黴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黴菌。
3、蕈菌:英語中的mushroom是一個多義詞,作為生物名稱通常譯作蘑菇,是指擔子菌中的那些傘菌,特別是雙孢菇中的白蘑菇。mushroom還有一個更廣義的解釋,指能形成大型肉質子實體的真菌,與macrofungi同義,這一語義按照國際知名學者張樹庭的建議譯作蕈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真菌
❸ 游動孢子的類型有哪些
根據游動孢子鞭毛的類型、數目和著生部位,鞭毛菌亞門分為下列4綱(圖3)。
壺菌綱
Chytri-diomycetes
能產生一根後生尾鞭式游動孢子和游動配子。營養體由單細胞到發達的菌絲體,整體產果式或分體造果式。無性繁殖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的大核帽有重要的分類意義。有性生殖多樣,有同型配子、異型配子和不典型的卵配生殖,形成合子、休眠孢子或休眠孢子囊。繁殖時需要凝結水,多數存活水中,少數土棲。大多數寄生於水生真菌、藻類或小動物,少數侵染種子植物的是腐黴菌。多數壺菌對人類沒有直接經濟價值。但雕蝕菌屬(Coelomyces)寄生於蚊的幼蟲,可望用於蚊的生物防治。已知壺菌綱有110屬575種。根據營養體和繁殖體的特徵分為下列4目。①壺菌目(Chytridiales)。營養體為具假根或根狀菌絲的單細胞。②肋壺菌目(Harpochytriales)。營養體為菌絲體,有性生殖不詳。③芽枝菌目(Blastocladiales)。營養體為菌絲體,有性生殖為兩個能動配子相互配合。④單毛菌目(Monoblepharidales)。營養體為菌絲體,有性生殖為一能動和不動配子相配合。
絲壺菌綱
Hyphochytriomycetes
游動孢子前端單生茸鞭式鞭毛。除鞭毛外,本綱真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史與壺菌綱極為相似,以往歸於壺菌綱。多數種的有性生殖不詳,個別種屬配子配合,在寄主體內形成休眠孢子囊。此綱多生於水中,寄生於藻類和真菌,或腐生於水中的植物和昆蟲殘骸上,少數生於潮濕土壤中。本綱含一目(絲壺菌目)、3科(Anisolpidiaceae,Hyphochytriaceae,Rhizidiomycetaceae)、6屬、16種。其經濟意義不大。
根腫菌綱
Plasmodiophoromycetes
對於本綱的分類地位爭論不一,有人根據營養體為原質團,像粘菌的粘變形體,主張歸屬粘菌。有人根據其原質團內核分裂時核仁保持一段時間並延長,側面呈「十」字形,似原生動物,將它歸屬動物。多數學者主張將它歸屬真菌,理由是:①根腫菌為細胞內寄生菌,其營養方式與自由生活的真正粘菌不同。②游動孢子囊中的高爾基體與卵菌的極為相似,③休眠孢子囊為雙層壁,主要成分為幾丁質,粘菌為三層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本綱全部為內寄生菌(見粘菌)。
卵菌綱
Oomycetes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營養體自低等單細胞至發達的菌絲體,整體產果式或分體產果式。無性繁殖由孢子囊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具基本等長的雙鞭毛,茸鞭向前,尾鞭在後;高等類型的孢子囊萌發生芽管。有性生殖通過雄器和藏卵器的接觸交配後,由受精的卵球發育成卵孢子;減數分裂在雄器和藏卵器內進行。所以卵孢子、游動孢子和菌絲體均為二倍體,因此生活史中二倍體階段特別長(圖4)。
圖4 卵菌生活史示意圖
根據形態學、細胞學、生理生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結果,卵菌的核循環、超微結構、胞壁組分、DNA的GC率、賴氨酸生物合成途徑、色氨酸合成酶沉降圖型、25S RNA分子量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性狀,卵菌與其他真菌迥然不同,只是在功能上很像真菌,實際與真菌無近緣關系。因此,不少生物系統學家將卵菌排除在真菌以外,有的學家將它歸入植物界,另一些學者則將它歸入原生生物界。但是卵菌一致被真菌學家所研究。
卵菌分布廣泛,低等的類群多為水中腐生菌或寄生菌;高等的多為陸生植物的專性寄生菌;有部分是兩棲類型,腐生於水中,條件適合時可侵染活的有機體,營寄生生活。
1973年,斯帕羅將卵菌綱分為4目(Lagenidiales,Leptomitaks,Peronosporales,Sap-rolegniales),1976年又將卵菌綱分為6目(Eurychasmales,Labyrinthulales,Lagenidiales,Per-onosporales,Saprolegniales,Thraustochytriales);英國迪克等(M.W.Dick et al.,1984)將本綱分為水霉亞綱和霜霉亞綱兩亞綱,亞綱下再分目。本綱有72屬約600種。現根據營養體的特徵、游動孢子的類型和卵球的數目分為4目。①水霉目(Saprolegniales)。游動孢子兩游式或具兩游式徵象,藏卵器含一至數個卵球。②水節霉目(Leptomitales)。游動孢子兩游式或具兩游式徵象,藏卵器含一個卵球。③鏈壺菌目(Lagenidiales)。游動孢子單游式,鞭毛側生,整體產果式。④霜霉目(Percnosporales)。游動孢子單游式,鞭毛側生,分體產果式,含單個卵球。
參考書目
Ainsworth,G.C.et al.(ed.):The Fungi,An Advanced Treatise,Academic Press,Inc.,New York,1973.
❹ 壺菌和卵菌的相同特徵和主要區別是什麼
都為真核生物,有鞭毛。壺菌屬於真菌類,而卵菌則更多屬於藻類,並且其細微結構類似於高等植物。
卵菌綱因本綱真菌有性生殖產生卵孢子得名。營養體多為發達的菌絲體,少數菌絲體不發達或缺如。無性繁殖多由孢子囊或游動孢子囊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具等長的雙鞭毛,游動時茸鞭向前,尾鞭向後。有的孢子囊萌發以芽管代替游動孢子,然後由芽管發育成菌絲體。有性生殖時產生高度分化的異形配子囊:雌配子囊分化為球形或近球形的藏卵器,內含一至多個卵球;雄配子囊分化為棍棒形、亞球形或短柱形的雄器,與藏卵器接觸交配後,受精的卵球發育成卵孢子。性器官的形態建成非常復雜,可能受多種基因或分泌物控制,例如綿霉屬在有性生殖期產生雄配子囊的菌絲,能分泌性激素A(又稱成雄素),誘導雄性菌體形成雄器,並在雄器中產生雄配子。性激素 A已由J.D.畢洛克(1976)鑒定是一種甾體。 雄性開始發育時又分泌一種性激素B(又稱成雌素),誘導雌菌體產生藏卵器。這說明綿霉的有性生殖是受到嚴格控制的。
根據菌體的形態、卵球的數目和游動孢子的類型等,卵菌綱下分4目:水霉目、水節霉目、鏈壺菌目和霜霉目共 74屬、580種。從水生到陸生、腐生到寄生、簡單到復雜的一般生物進化規律,在卵菌中都得到體現。長期以來,人們常用這類真菌作為研究生物演化的重要材料。在無性繁殖中,卵菌由水生走向陸生,游動孢子游動的時間和次數逐漸縮減,直至高等卵菌的孢子囊不易或不再形成游動孢子,而產生能脫落、靠風傳播的孢子囊,其作用如同分生孢子。在有性生殖中,卵球數目的逐漸減少和卵周質的出現都是演化線上的明顯標志。
卵菌細胞的細微結構,如線粒體的形狀和排列方式,細胞壁含有纖維素,賴氨酸的生物合成通過二氨基庚二酸途徑(DAP),核循環僅在雌雄配子囊中發生短暫的單倍體階段,而在整個生活史中是以二倍體階段為主等,都與其他真菌截然不同,很象高等植物。因此,G.F.利達勒(1974)、L.馬古利斯(1974)、R.L.謝弗(1975)等人都主張把卵菌排除在真菌界之外。C.J.亞歷克索普洛斯和C.W.米姆斯(1979)等多數真菌學家持保留態度。R.H.惠特克(1969)則認為卵菌起源於與金藻有關的無色素鞭毛生物。
壺菌是在後端生有一根尾形鞭毛及產生遊走子和配子的一種菌類。屬單毛菌類。根據 G.C.Ainsworth和G.R.Bisby(1971)的研究報道,共有110屬575種。缺乏或有少量菌絲。有全實性的,也有分實性的。菌絲體一般為無隔膜的多核菌絲體,無性生殖產生遊走子(多具有明顯的油滴)。有性生殖為同型配子接合、配子雌雄分化的異型接合,以及發展到精子和卵子分化的卵型接合。大多數在淡水中寄生或腐生,少數為海中生活。此外,如集壺菌屬類也有寄生在陸生植物上的。它們是罕見的真菌,例如,異水霉屬(Allomyces)可在水田中腐生,為雙相形生物,有單相菌絲體和復相菌絲體。單毛水霉目(monobl-epharidales)為單相形生物,但卻具有其它真菌中所未發現的卵子和精子的受精現象。
卵菌是一類真核生物,包括許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許多作物、花卉等發生災難性病害。卵菌具有獨特分類地位的群體,由於表現出絲狀等特性傳統上被劃分到真菌界中,隨著學科的發展,卵菌綱(早已從真菌中劃分到藻界或茸鞭生物界。卵菌是多分枝的群體,包括60 多種疫黴菌、多個活體營養的霜黴菌和100 多種腐黴菌,其中許多是植物病原菌。卵菌在系統進化上有別於其它植物病原真菌,形成一個獨立的群體,所致病害給許多農作物和花卉植物造成毀滅性危害 。引起愛爾蘭飢荒的Phytophthora infestans 現每年給全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最近在美國太平洋沿海Phytophthoraramorum 侵染橡膠樹而造成成片樹木突然死亡 。
關於卵菌的系統進化來源,很長時間內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由於卵菌呈絲狀生長,因此人們通常錯誤地將其視為真菌。根據生化分析和核糖體RNA 序列及線粒體基因序列建立的系統發育樹分析表明卵菌與真正的真菌(true fungi) 親源關系較遠,是完全不同於絲狀真菌的真核植物病原生物,而與原生生物界的金褐藻和不等鞭毛藻( heterokont algae) 親緣關系更近,是一個具有種的多樣性群體,包括侵染動植物的病原菌和一些腐生菌(如水霉) 。最近根據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和4 個保守細胞核基因編碼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建立的系統發育樹亦支持上述結論。可見,卵菌進化成能侵染植物而與其它植物病原真菌不同的群體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機制。對於卵菌屬內不同群體的進化關系,Cooke 等.
核糖體DNA的轉錄間隔區ITS (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 對50 個疫霉種及相關卵菌的親源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盡管Phytophthora 具有高度的多樣性,但仍為一個單系演化群體(monophyletic group) ,即起源於共同的祖先;認為活體營養的專性寄生霜黴菌可能起源於疫黴菌,是Phytophthora 和Peronospora 長期進化過程中的派生現象,且可能是進化的趨勢。然而疫黴菌對寄主具有較強的適生性,如盡管侵染番茄和馬鈴薯的P. infestans 與侵染Mirabilis jalapa 的Phytoph2thora mirabilis 和侵染利馬豆的Phytophthora phaseoli 形成一個單系演化群體 ,但是最近有研究報道P.infestans 可侵染多種茄科植物,如野生的茄屬植物、矮牽牛和Nicotiana benthamiana。
❺ 裂殖壺菌的介紹
裂殖壺菌(Schizochytrium)又稱裂壺藻,屬於真菌門(Eumycota)、網粘菌綱、破囊壺菌目、破囊壺菌科的一類海洋真菌,單細胞、球形。
❻ 油壺菌屬是什麼科危害植物什麼部位
油壺菌屬於壺菌科,壺菌屬。
油壺菌屬 Olpidium 壺菌目(Chytridiales)中的一屬生物內生的,整 體產果式真菌。寄生在藻類和其它水生住物以及一定 范田的陸生植物上。當游動抱子落在敏感寄主上並形 成抱囊時主細胞,接著進行生長和重復的核分裂。最終形成含 許多r'}s=:!: }e子的咆子囊。然後。游動抱子通過一個或 多個孔逃逸。當兩個(形態學上與游動抱子不好漢別 的》配子融合,並,月_袍囊落在敏感細胞表面時,有性周 期開始;抱囊的內含物進入細胞並發展成厚壁的休眠 泡子囊。核配(並可能有減數分裂)在休眠的抱子囊萌 發H出現,每個袍子囊產生許多游動抱子。,無性周期開始。抱囊}cYst)內含物進入寄
❼ 壺菌目是什麼
Chytridiales
鄭小波
真菌營養體為單細胞,有的兼具假根或根狀菌絲,游動孢子後生一根尾鞭式鞭毛,屬鞭毛菌亞門,壺菌綱。俗稱壺菌,大多水生,少數在潮濕土壤中,腐生或寄生。至1983年已報道93屬460種。寄生性壺菌大多寄生藻類、水生小動物和水生真菌,少數寄生高等植物,引致瘤腫、褐斑、猝倒等症狀。油壺菌屬和集壺菌屬某些種的游動孢子可攜帶植物病毒,是病毒的傳播介體。壺菌的誘捕方法是:取河溝、池塘水於培養皿中,以松花粉、玻璃紙、脫脂毛發、煮過的禾本科植物葉片或劈開的大麻籽為誘餌,48小時或更長時間後鏡檢觀察,如餌料表面出現球形或近球形的結構,即可能為壺菌的孢子囊。
形態特徵
營養體簡單,單細胞、單細胞具假根或根狀菌絲,無菌絲體或菌絲體不發達;菌體內生、間生或外生;游動孢子通常具一明顯油滴,單極萌發;有性生殖產生休眠孢子囊。無囊蓋壺菌以孢子囊消解或從乳突處形成出管的方式釋放游動孢子;具囊蓋的包括內生囊蓋和外生囊蓋兩種類型,游動孢子從囊蓋打開後產生的孔洞處釋放。
分類
據《真菌詞典》第7版(Ainsworth&Bis-by'sDictionaryoftheFungi,7th.ed,1983),本目包括9個科,其中無囊蓋壺菌有6個科:油壺菌科,綿壺菌科,集壺菌科,泡壺菌科,根壺菌科,歧壺菌科;具囊蓋壺菌有3個科:M icrom ycopsidaceae,壺菌科,大壺菌科。原來的節壺菌科被移至芽枝霉目中,因該科游動孢子具有芽枝霉目真菌的典型特徵,即細胞核外有一個折光率較弱的核帽結構。但本書仍將節壺菌科的節壺菌屬和尾囊壺菌屬放在壺菌目中加以描述。本目重要屬(見圖)。
壼菌目常見屬的形態
1.油壺菌屬游動孢子囊;2.油壺菌屬游動孢子;3.油壺菌屬休眠孢子(仿Woronin);4.集壺菌屬泡囊突出於原始孢子囊外;5.集壺菌屬泡囊內開始分裂成孢子囊;6.集壺菌屬單個孢子囊內含游動孢子;7.集壺菌屬配子結合;8.寄主細胞內的集壺菌屬休眠孢子囊;9.集壺菌屬休眠孢子囊內形成游動孢子(仿Curtis);10.寄主細胞內節壺菌屬的根狀菌絲體及休眠孢子(仿Tisdale);11.寄主體內尾囊壺菌屬休眠孢子囊;12~13.尾囊壺菌屬休眠孢子(仿本間氏)
油壺菌屬
Olpidium(Braun)Rabenh
菌體整體產果式,生於寄主細胞內,形成孢子囊或休眠孢子。孢子囊球形至橢圓形,壁光滑,出管長短不等,頂端露出寄主細胞外。游動孢子內常有一油滴。休眠孢子壁厚,萌發釋放游動孢子。至1983年已記載25種,分布廣。有部分種可寄生高等植物引起病害。如芸薹油壺菌〔O.brassicae(Woron.)Dang.〕引起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猝倒病及番茄、煙草、亞麻等根部病害,並可傳播煙草壞死病毒等多種植物病毒;三葉草油壺菌(O.trifolii Schrot)引致三葉草葉柄、莖的扭曲、腫大及葉瘤。
集壺菌屬
Synchytrium de Bary et Woronin營養體初期無細胞壁、無性繁殖形成有細胞壁的孢子囊堆;游動孢子囊無色,產生游動孢子或游動配子;游動配子交配形成的雙鞭毛合子侵入寄主,在體內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球形至橢圓形,外壁厚,褐色,內壁薄、無色,萌發時形成孢子囊,囊壁破裂釋放出遊動孢子。侵入寄主表皮細胞,刺激寄主細胞增生。至1983年已記載121種,均為植物寄生菌。內生集壺菌〔S.endobioticum(Schulb.)Percival〕侵染馬鈴薯引起癌腫病,危害性大。
節壺菌屬
Physoderma Wallr.
營養體細胞多呈管狀,有隔或無隔,外寄生階段的假根少而粗短。無性繁殖產生外生游動孢子囊,聚集時成稀疏的褐粉狀。內寄生的經配子交配產生休眠孢子,黃褐色近圓形,萌發時轉變為有囊蓋的孢子囊,釋放出多個游動孢子。侵染維管植物,病斑略隆起,但不引起細胞過度增生。到1983年已記載50種,分布廣。玉蜀黍節壺菌(P.maydis Miyabe)為害玉米葉片、葉鞘及莖,引起褐斑病。
尾囊壺菌屬
Urophlyctit Schroter
營養體為膨大細胞,具數根假根狀菌絲。其頂端可反復生成膨大細胞,或形成頂生的厚壁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未成熟時在囊蓋四周有分枝的吸器,萌發時開蓋釋放出遊動孢子。已知13種,寄生於種子植物形成癭瘤。《真菌字典》第7版將該屬作為節壺菌屬的同物異名處理。車軸草尾囊壺菌〔U.trifolii(Pass.)Magn.〕為害紫雲英引起結癭病。
槲寄生(Viscum)
Viscum
印麗萍
在槲、梨、榆、樺等闊葉樹上營半寄生的高等植物,屬桑寄生科(Loran-thusaceae)。全世界有30種,中國有14種。桑寄生科的五蕊寄生屬(Dendrophthoe)和松杉寄生屬(Arceuthobium),後者有時也俗稱為槲寄生或矮小槲寄生。
槲寄生屬主要分布於東半球的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中國南北均有分布,但以南方較普遍。
槲寄生主要寄生於栗、薔薇、楊柳、樺木、胡桃、槭、杉、柏等落葉樹上,在森林、經濟林、防護林、果園及行道樹上均有發生,南方樹木受害較重,被害樹木的枝、幹上生有高約半米至一米許的槲寄生灌叢,灌叢著生處略腫大。受害枝、乾的木質部被輻射向割裂,失去利用價值,有時導致腐朽,被害樹木生長受阻。
形態和分類
綠色寄生性小灌木,莖圓柱形,二歧或三歧分枝,分枝處兩節間幾互相垂直。葉對生枝端,退化成鱗片。花單性,雌雄異株,無梗,生於枝節或兩葉間,綠黃色,雌花花冠與子房合生,子房下位,無花苞,柱頭墊狀,漿果肉質球形,黃色或橙紅色,中果皮有粘液,含槲寄生鹼。
中國常見的槲寄生有四種。①槲寄生。高約1米,枝圓筒形,整齊二叉枝,黃綠色,葉倒卵圓形至橢圓形,花黃色,頂生,漿果球形,直徑約8毫米,白色,半透明,主要分布於我國中部及北方地區,寄主范圍很廣,栗、薔薇、楊柳、樺木、胡桃、槭等科屬植物均可寄生。②扁枝槲寄生。柔弱小灌木,短枝直立,枝較長時則懸垂,二或三叉分枝,節下收縮,每節上寬下狹,葉退化成鱗片狀,位於花下。僅見於最內的節上,花細小,簇生於節上,每簇3朵,中央為雌花,兩側為雄花,果橢圓形,成熟時黃色,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寄主有小毛櫸、櫟、楓香等。③棱枝槲寄生。植株高約1米,枝圓柱形,小枝具四棱或多棱,二或三叉分枝,節間長短不等,葉退化成鱗片狀,花極小,單輪或輪生於節上,雌花球形,長約1毫米,果橢圓形,長3~4毫米,成熟時黃色,秋、冬結果,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寄主有油桐、巴西橡膠、青岡櫟等樹種。④瘤果槲寄生。枝圓形,兩叉分枝或對生,葉鮮時帶肉質,干後革質,倒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寬1~3厘米,果黃色,成熟前表面有小瘤,成熟後變光滑,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寄主為柑桔、柿等。侵染過程與桑寄生屬基本一致,但其初生吸根不直接鑽入木質部,而是沿皮層下方生出側根,環抱木質部,然後逐年從側根分生出次生吸根鑽入皮層和木質部的表層,隨著枝乾的年輪增加,初生及次生吸根逐漸陷入深層的木質部中。其防治方法主要靠人用刀砍除。槲寄生根出條不發達,但皮下的內生吸根則沿著枝條上下延伸擴展,在防除時,須將內生吸根所及之處砍去。
❽ 壺菌門的壺菌門(Chytridiomycota)
壺菌門菌物的營養體形態變化很大,從呈球形或近球形的單細胞至發達的無隔菌絲體。比較低等的壺菌是多核的單細胞,具細胞壁,大多呈球形或近球形,寄生在寄主細胞內的,其營養體在發育的早期沒有細胞壁,有的壺菌單細胞營養體的基部還可以形成假根;較高等的壺菌可以形成發達或不發達的無隔菌絲體。
壺菌門菌物無性繁殖時產生游動孢子囊,游動孢子囊有的有囊蓋,成熟時囊蓋打開釋放游動孢子;有的無囊蓋,通過孢子囊孔或形成出芽釋放游動孢子。每個游動孢子囊可釋放多個游動孢子。有性生殖大多產生休眠孢子囊,萌發時釋放1至多個游動孢子。
壺菌門菌物有性生殖方式有多種,大多是通過兩個游動孢子配合形成的接合子經發育形成休眠孢子囊;少數通過不動的雌配子囊(藏卵器)與游動配子(精子)的結合形成卵孢子。
壺菌門屬於真菌界(Fungi),只有一個壺菌綱(Chytridiomycetes),分為5個目,112屬,已記載的有793個種,其中只有少數壺菌目(Chytridiales)真菌是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較重要的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節壺菌(Physoderma maydis),引起馬鈴薯癌腫病的內生集壺菌(Synchytricum endobioticum)和引起車軸草冠癭病的車軸草尾囊壺菌(Urophylactis trifolii)。此外,芸薹油壺菌(Olpidium brassicae)是許多高等植物根部的專性寄生菌,對植物生長的直接影響雖然不大,但它的游動孢子是傳播一些土壤中病毒的介體。
壺菌目菌物的營養體為單細胞,球形或近球形,有的有假根,或在膨大細胞間有細絲相連接,但不形成典型的無隔菌絲體。多數壺菌目真菌在基質內或寄主細胞內生活,有些為外生的。內寄生的壺菌目真菌營養體發育早期不具細胞壁,為裸露的原質團,後期形成幾丁質的細胞壁。我國較常見的是玉蜀黍節壺菌。
❾ 裂壺藻會使貓毛變黑嗎
不會。
裂壺藻又稱裂殖壺菌,屬於真菌門、網粘菌綱、破囊壺菌目、破囊壺菌科的一類海洋真菌,其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實現工業化生產DHA潛力的微生物。不會對貓毛顏色產生影響。
貓毛變黑需要考慮其他原因。
❿ 原蟲能把細菌吞掉
原蟲是可以把細菌吞掉,例如阿米巴原蟲是以吞噬細菌為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