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哺乳動物是什麼進化的
哺乳動物雖然在六千多萬年前恐龍滅絕以後才統治大地,但哺乳 動物的起源要追溯到遠比恐龍更古老的年代,在最早的爬行動物出現 後不久,向著哺乳動物方向進化的一支就已經出現,這一支就是似哺 乳爬行動物(下孔亞綱),似哺乳爬行動物在恐龍統治大地之前曾經 繁盛一時。 第一批爬行動物出現在大約三億年前古生代的石炭紀。石炭紀的 這第一批爬行動物已經表現出了三個不同的進化方向。 Hylonomus 是 爬行動物中最原始的無孔類的代表。無孔類包括原始的杯龍類、中龍 類和後來的龜鱉類(龜鱉類的起源現在還不很清楚)。Petrolacosaurus 可能是最原始的雙孔類。 雙孔類是爬行動物的主幹,包括恐龍、翼龍 和除龜鱉類外所有的現代爬行動物等,鳥類也起源於雙孔類。Ophiacodon (蛇齒龍) 是最原始的盤龍類,盤龍是早期的下孔類,代表向哺乳動 物進化的方向。Hylonomus和Petrolacosaurus都是體型很小的動物, 但 Ophiacodon體型要大許多,體長可達3米。 下孔類進化的很快,到二疊紀早期,Ophiacodon 就分化出兩支後代, Sphenacodontia(楔齒龍)和Edaphosauria(基龍)。 楔齒龍以Dimetrodon (異齒龍)為代表,是兇猛的食肉動物; 基龍以Edaphosaurus(基龍) 為代表,是植食動物。 這二者雖然食性不同,但有不少共同點,二者體 型都比較大,長達三米。二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徵是背上都有巨大的「帆」。 關於「帆」作用,有人推測可能與調節體溫有關。 基龍類沒有留下後代,楔齒龍類則進化出了進步的下孔類-獸孔類。 早期的獸孔類與楔齒龍類非常相似,而晚期的一些進步的獸孔類則與哺 乳動物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獸孔類從早期的始巨鱷起,到二疊紀晚期就 迅速分化出以肉食為主的獸齒類(有些晚期種類是植食性的)和植食的 缺齒類。在古生代二疊紀晚期地球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時,獸孔類也有 不少種類滅絕,但在中生代三疊紀早期,獸孔類又繁盛起來。二疊紀晚 期到三疊紀早期的獸孔類種類眾多,分布廣泛,而且占據從肉食到植食 的不同生態位,可以說是大地的主宰。 二疊紀的Moschops和三疊紀的 Dinodontosaurus 都體大如河馬,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 水龍獸 (Lystrosaurus)則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動物,在很多大陸都有發現, 被 當做是大陸漂移的證據。 獸齒類是其中最重要的類群,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獸齒類和哺乳動 物一樣有了牙齒的分化,並且可能已經身披毛發,是恆溫動物了。三疊 紀晚期到侏羅紀初期的一些獸齒類如三列齒獸類 (包括我國的卞氏獸 Bienotherium)和鼬龍類(Ictidosauria)等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 三列齒 獸是進步的植食性獸齒類,曾經被當做是哺乳動物中的多瘤齒獸。鼬龍 是小型的肉食動物,是最進步的獸齒類,正處在爬行類和哺乳類的分界 線上。三列齒獸和鼬龍等出現的太晚,當時已經有真正的哺乳動物出現 了,所以它們不可能是哺乳動物的祖先,哺乳動物的祖先應該是更早期 的一些獸齒類。 在三疊紀時,另一類爬行動物-雙孔類的初龍類興起,早期的初龍 是槽齒類,主要是些食肉種類。在三疊紀中期由槽齒類進化出了恐龍, 到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 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初龍的興起可能對下孔類 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初龍類特別是恐龍類很快取得了優勢地位,下孔類 則逐漸衰落,只有少數種類殘存到侏羅紀。而下孔類的後代——哺乳動 物,在恐龍的統治下繼續生存了一億多年,並熬過了中生代白堊紀末的 大滅絕,在恐龍滅絕後重新繁盛,成為新生代的統治者。哺乳最早出現 在三疊紀末到侏羅紀初,最早的哺乳動物是些體型非常小的食蟲動物, 如我國的中國錐齒獸(Sinoconodon), 在侏羅紀出現了植食的多瘤齒 獸類(Multituberculata),也是體型比較小的類群。 在整個恐龍統治大 地的一億多年時間內,哺乳動物一直是不很起眼的小型動物,直到中生 代結束時也沒有出現過體型巨大的種類。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進化 迅速,到始新世就已經達到全面繁盛,陸地上再次出現猶它獸那樣的巨 獸(雖然比恐龍還是要小很多),並且已經開始向海洋和天空進軍了
❷ 哺乳類是由哪種生物進化而來,是爬行類嗎
爬行動物 下孔亞綱Synapsida:即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生活於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盤龍目Pelycosauria: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動物之一,滅絕於二疊紀。 獸孔目Therapsida:進步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出現並繁盛於二疊紀,於三疊紀進化成哺乳動物,只有少數殘存到三疊紀之後。其中晚期的進步類型與哺乳動物沒有什麼差別。 哺乳動物是新生代的統治者,但是哺乳動物的歷史遠不局限在新生代,在中生代早期就已經出現,而其起源更可追溯到古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剛出現的時期。 第一批爬行動物出現在古生代的石炭紀,這批爬行動物已經表現出了三個不同的進化方向,其中下孔類這一支向著哺乳動物的方向發展,又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早期的下龍類為盤龍類,其中原始的Ophiacodon(蛇齒龍,右圖)保留了很多的原始特徵,在二疊紀早期,盤龍分化出以Dimetrodon(異齒龍,左圖)為代表的肉食性的Sphenacodontia(楔齒龍)和植食性的Edaphosauria(基龍)兩支,這二者雖然食性不同,但有不少共同點,二者體型都比較大,長達三米。二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徵是背上都有巨大的"帆"。關於"帆"作用,有人推測可能與調節體溫有關。基龍類沒有留下後代,楔齒龍類則進化出了進步的下孔類-獸孔類。 早期的獸孔類與楔齒龍類非常相似,而晚期的一些進步的獸孔類則與哺乳動物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獸孔類從早期的始巨鱷起,到二疊紀晚期就迅速分化出以肉食為主的獸齒類(有些晚期種類是植食性的)和植食的缺齒類。在古生代二疊紀晚期地球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時,獸孔類也有不少種類滅絕,但在中生代三疊紀早期,獸孔類又繁盛起來。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的獸孔類種類眾多,分布廣泛,而且占據從肉食到植食的不同生態位,可以說是大地的主宰。二疊紀的Moschops和三疊紀的Dinodontosaurus都體大如河馬,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之一。水龍獸Lystrosaurus則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動物,在很多大陸都有發現,被當做是大陸漂移的證據。獸齒類以犬頜獸Cynodont(右圖)為代表是獸孔類中最重要的類群,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獸齒類和哺乳動物一樣有了牙齒的分化,並且可能已經身披毛發,是恆溫動物了。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初期的一些獸齒類如三列齒獸類Tritylodontids(包括我國的卞氏獸Bienotherium)和鼬龍類Ictidosauria等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三列齒獸是進步的植食性獸齒類,曾經被當做是哺乳動物中的多瘤齒獸,新近也有人將其列為原始哺乳動物的旁支。鼬龍是小型的肉食動物,是最進步的獸齒類,正處在爬行類和哺乳類的分界線上。三列齒獸和鼬龍等出現的太晚,當時已經有真正的哺乳動物出現了,所以它們不可能是哺乳動物的祖先,哺乳動物的祖先應該是更早期的一些獸齒類。在三疊紀時,另一類爬行動物-雙孔類的初龍類興起,初龍的興起可能對下孔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下孔類完成了對哺乳動物的進化的時候,初龍類中進步的恐龍類已經取得了優勢地位,下孔類則迅速衰落,只有少數種類殘存到侏羅紀,而下孔類的後代哺乳動物,在恐龍的統治下繼續生存了一億多年,並熬過了中生代白堊紀末的大滅絕,在恐龍滅絕後重新繁盛,成為新生代的統治者。 哺乳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末到侏羅紀初,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屬於原獸亞目(過去單列為始獸亞目)的卵生食蟲動物,如英國和我國的摩根錐齒獸Morganucodon,我國的中國錐齒獸Sinoconodon等,新近有人將這些最早的哺乳動物從哺乳綱排除出去,作為進化上的旁支。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後不久,獸亞目的早期成員和植食的原獸類(過去單列為異獸亞目)也開始出現。中生代的哺乳動物雖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類群,但所有這些哺乳動物都是些體型非常小的動物,在整個恐龍統治大地的一億多年時間內,哺乳動物一直是不很起眼的小型動物,直到中生代結束時也沒有一種體型超過兔子的大小。植食的原獸類即多瘤齒獸類Multituberculata(左圖)是最成功的早期哺乳動物,特徵和習性類似嚙齒類,可能多數穴居,而一些種類可能樹棲。在白堊紀的蒙古,80%的哺乳動物都屬於多瘤齒獸類,而在中生代結束的時候,多瘤齒獸類依然殘存下來,直到漸新世才由於嚙齒類競爭等原因而完全滅絕,其生存的時間達到1.3億年之久。 早期的獸亞綱包括對齒獸目、完獸目和蜀獸目等,這些早期的獸亞目成員可能已經是胎生的哺乳動物,其繁殖習性可能類似現代的有袋類,但它們比有袋類更加原始,尚保留一些進步爬行動物的特徵。其中對齒獸目和完獸目代表最原始的獸亞綱成員,並入祖獸下綱,蜀獸以我國四川侏羅紀的蜀獸為代表,是一個獨特的類群,單列為陰獸下綱。獸亞目的現存代表後獸下綱(有袋類)和真獸下綱(有胎盤類)均出現於白堊紀,早期的有袋類為類似現在美洲的負鼠的小型食蟲性動物,化石發現的不多,但在史前的分布遠比現代廣泛。最早的有袋類化石發現於北美洲,在白堊紀可能在北方大陸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後來則在北方大陸,直到南北美洲再次相連後真正的負鼠才再次進入北美洲。最早的真獸類是些於現在的食蟲目非常類似的動物,過去曾列為食蟲目的一個類群,稱為原真獸類。原真獸類現在已經不屬於食蟲目,成為一些早期真獸類的泛稱,可能包括其它各類真獸的祖先。在恐龍滅絕後,真獸類在大部分地區進化迅速,到始新世就已經達到全面繁盛,陸地上再次出現僅次於大型恐龍的巨獸,並且已經開始向海洋和天空進軍了,其中在海洋中產生了歷史上最巨大的動物。後獸在北方大陸沒落,而在大洋洲和南美洲等南方大陸則取得優勢,和其它地區的真獸類平行進化。
❸ 哺乳動物是指什麼動物
哺乳動物是一種溫血動物。與其他動物不一樣,雌性哺乳動物能生下活幼崽,並用奶喂養它們,這種奶是從乳腺中產生的。哺乳動物常被認為是動物世界中最高級的成員,因為它們有較大的大腦和較發達的感官。哺乳動物有五大共同特徵:都有骨骼;都有肺:都呼吸干空氣:都是溫血:所有雌性動物都能產生乳汁喂養幼崽。
哺乳動物的祖先
最古老的哺乳動物是一種體型較小,長約12厘米的小動物,接近於今天的單孔目,它們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2億年的三疊紀,是3億年前被稱為單孔類爬行動物的後裔。這些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進化為有袋目、食蟲目、靈長目等不同的類群,並在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後,繁衍至每一塊大陸。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主要特徵是:身體表面有毛,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恆定,是恆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徵。胚胎在母體里發育,母獸直接產出胎兒。母獸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獸。全世界有哺乳動物3500多種,中國約有450種。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有重大的經濟價值。
常見的哺乳動物
虎豹袋鼠大象狼狗
貓兔北極熊豬狐狸牛
馬羊大熊貓蝙蝠鯨猩猩
獅海豹鴨嘴獸羚羊氂牛梅花鹿
海豚金絲猴黑熊藏羚羊貉貂
❹ 哺乳動物是從什麼演化而來的呢
一般認為哺乳動物由介於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之間的原始爬行動物演化而來。 所以哺乳動物跟兩棲動物一樣是具兩個枕骨髁,皮膚濕潤,排泄尿素。 而爬行類和鳥類則是具單個枕骨髁,皮膚乾燥,排泄尿酸。 就哺乳動物而言,通常認為靈長類屬於靈長總目,跟鼯猴、樹鼩,鼠鼠、兔兔是一起了。 怪不得實驗總用白鼠和兔子,原來它們比狗更接近人。
❺ 哺乳動物是怎麼進化來的
哺乳動物是大約2.2億年前由像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小型的像鼩鼱這樣的食昆蟲動物。由於它們是恆溫動物,可以保持活躍,並在寒冷的夜裡進行捕食。它們在恐龍時代生存了下來,當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變得更多,分布更廣。
❻ 原始的哺乳動物是由什麼動物進化來的
選C以鴨嘴獸為例,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它雖被列入哺乳類,...但又沒有哺乳類動物的完整特徵。是最原始最低級的哺乳類,在動物分類學上叫做「原獸類」或稱為單孔類卵生哺乳動物。
❼ 哺乳動物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
原始爬行類。
哺乳動物(Mammal)一種恆溫、脊椎動物,身體有毛發,大部分都是胎生,並藉由乳腺哺育後代。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
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
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非洲象
最高的哺乳動物:長頸鹿
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獵豹
最臭的哺乳動物:美洲臭鼬
❽ 哺乳動物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
哺乳動物的進化:
一、哺乳類動物與鳥類一樣,哺乳類動物都是由爬行類動物進化而來的。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多數哺乳動物是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體內有膈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復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因能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哺乳動物可分為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哺乳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營陸上、地下、水棲和空中飛翔等多種生活方式;營養方式有草食、肉食和雜食3種類型。
二、哺乳動物進化,最早的哺乳動物化石是發現在中國的吳氏巨顱獸,它生活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從化石上看,哺乳動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非常重要的區別在於其牙齒。爬行動物的每顆牙齒都是相同的,彼此沒有區別,而哺乳動物的牙齒按它們在頜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態。此外爬行動物的牙齒不斷更新,哺乳動物的牙齒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動物界中只有哺乳動物耳中有三塊骨頭。它們是由爬行動物的兩塊頜骨進化而來的。中生代時的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很小。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占據了許多生態位。到第四紀時,哺乳動物已經成為陸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動物了。
三、哺乳動物進化,是通過運動和食物鏈改變完成的。原始哺乳動物的適於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隨著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許多特化類型,如鯨類和海牛類的後肢退化,前肢演變為鰭狀;適應飛翔生活的翼手類的指骨延長,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鼴鼠類的前肢呈鏟形,在開曠草原奔跑的有蹄類的四肢趾端具蹄,為了減輕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於臀部;樹棲的獸類或是具銳爪便於在樹幹上攀爬,如松鼠類,或是具長指(趾)便於抓握樹枝,如靈長類,還有極為特殊的適應樹棲運動的獸類,如南美熱帶森林中的樹懶,其趾端具巨大的鉤狀爪,用以在樹上攀爬和懸掛。原始獸類主要是以昆蟲為食的雜食動物。後因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變為:雜食者,以動物和植物為食;草食者以植物為食;肉食者以動物為食。
四、哺乳動物的亞次和咬肌的進化。哺乳動物每一類又可細分為許多類型。草食動物牙齒和咬肌發生了許多變化,嚙齒類和兔形類發展了可終生生長的鑿形門齒,以適應嚙咬粗硬的樹皮、堅果等;牛科和鹿科動物的上門齒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膚墊,以適應扯斷草莖。犬齒在草食獸類中常常消失,而頰齒則擴大成為有效的研磨結構。肉食獸類與草食獸類相反,有著十分發達的犬齒,便於刺穿捕獲物。臼齒數傾向減退,由第4上前臼齒和第1下臼齒構成的裂齒是適於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種食蟻獸類,如穿山甲、食蟻獸、土豚、針鼴、袋食蟻獸等,它們由於生活方式上的趨同,牙齒都極端退化,而發展了適於舔食蟻類的長而富於粘液的舌。
❾ 原始的哺乳動物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
哺乳動物是從一類叫做盤龍類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在二疊紀(距今2.9億年前至2.4億年前)的中期,盤龍類的一個分支——獸孔類爬行動物出現了。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獸孔類動物形成了很多與後來的哺乳動物相關的特徵,因此獸孔類也常被稱作類哺乳類爬行動物。
在獸孔類中有一個類群叫做獸齒類,該類群動物發展出了與哺乳類十分相似的牙齒、頭骨和四肢。因此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最早的哺乳動物是由一種叫做犬頜獸的獸齒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進入侏羅紀(距今2.0億年前至1.38億年前)以後,哺乳動物發生了進化。此時的哺乳動物是一些類似鼩鼱的小型動物,可能是以取食昆蟲和蠕蟲為生。在整個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1.38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在此期間,體型龐大的恐龍統治著陸地。但是哺乳類中許多原始的類群在侏羅紀都獲得了發展。盡管卵生哺乳動物的化石資料很不完整,但大多數科學家相信,由這些早期的哺乳類中的一支演變成為今天的單孔類。在白堊紀,有多個哺乳類的原始類群發生了滅絕,但其中的一個類群——古獸類倖存下來,並在白堊紀的中期演化形成了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哺乳動物。
在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前)期間,哺乳動物成為陸地脊椎動物中占統治地位的類群。在始新世(距今5500萬年前至3800萬年前)的末期,所有現存的哺乳動物的目(主要類群)都已經形成了。在漸新世(距今3800萬年前至2400萬年前),哺乳類現存的科也都出現了。